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散文>年味的散文

年味的散文

时间:2024-05-21 12:25:47 散文 我要投稿

年味的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知道散文吧?散文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取材广泛,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味的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年味的散文

年味的散文1

  我的家乡在华亭,在我们家乡进入腊月门,传统节日一个连着一个,年味一天浓过一天,传统的地方民俗文化活动也就更更加丰富多彩起来。

  腊月初八这是华亭过年的前奏,这天要吃腊八粥,还要在腊八粥中放用肉馅包成的“雀头”饺子。腊八粥用大米、谷米、玉米、红豆、黄豆等混煮而成,表示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雀头”饺子用大肉作馅包成圆形雀头状,表示能消灭危害庄家的麻雀(据传说腊八这天见不到危害庄家的麻雀)。

  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升天奏事的日子,传统的小年,又名辞灶。华亭人对过小年非常重视,这天早饭要吃搅团,有盼望团圆之意。街面上有售卖的麦芽糖汁做成的灶糖,又又粘,相传送灶时给灶王爷吃甜得粘住嘴,就不会向玉皇大帝告人间的状。送灶的时间大约在傍晚,家家都要摆祭品,放鞭炮,意味着过年开始。

  腊月的日子长翅膀,一飞而过。转眼已到除夕之夜,家贴对联,挂红灯,张灯结彩;户户围着餐桌、抱着电视守岁,放开肚量喝酒吃肉,毫无顾忌纵情欢乐,一年中所有的辛劳、烦愁在这晚烟消云散,所有的丰收、喜悦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

  正月初一是新年第一天,家乡的人都有“迎喜神”的传统,吃过“拉魂面”之后,村里的人个个穿戴一新,喜笑颜开,牵着或赶着身上披挂彩纸折叠的`纸扇的牛羊骡马,浩浩荡荡的向预先估算好的喜神方位进发。这是为驱除凶煞和病魔,乞求喜神保佑一方平安吉祥,没病没灾。

  元宵节那天,大街小巷马社火、高芯子、车社火排成长队、绵延不断,鞭炮、锣鼓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又一次将过年推向高潮。晚上,家家户户点燃用玉米、荞面捏的灯盏,小孩挑着纸糊的灯笼尽情玩耍,灯光、月光、星光融为一体,相映成辉。

  正月二十三日已是过年最后一个节日,这天华亭农村有“燎”的习俗。妇女们使出浑身解数提早用鸡蛋壳、五色纸糊好“疳娃娃”,男人们则割足枯蒿茅草为“燎疳”做准备。二十三日白天,小孩挑着“疳娃娃”玩耍,看谁的“小媳妇”、“小相公”好看;晚上,每家门前都堆起柴草,上面插上“疳娃娃”,当第一堆疳草点燃,听到有人大喝“燎疳喽——”,家家户户便都点燃疳草,霎时间熊熊焰火映红村子,照亮天空。人们争抢着从火焰上一跃而过,以求燎去病灾,燎红日子。

年味的散文2

  路边等车,有小孩子从高空抛下一声鞭炮的巨响,树上的雪堆也应声落下,跌成一朵惨然的花。

  所谓年味,就在这鞭炮后迷漫的炸药味和硝烟里更近的贴近。

  同事幽幽的说:年终奖还没发,等不及了。

  我来回跺脚,笑着说:发了又想买什么?

  他惊奇地看我:好多好多东西都要买回家。

  比如。我继续笑。

  他吸了一口烟:说真的,生活所需的.都有了。

  年底,总是想多分红,要说过年,还真是没味。

  年底分红,或者也是一种年味,一种收获的填满欲望的滋味,未必令人很享受,但兜里的银子加重,没人不喜欢。可我心里,一生只盛装了一个甘甜如蜜饯的年。

  首次获得压岁钱的那个除夕夜,翻来覆去的看连续五张编码不乱的毛票,居然也会失眠,细心的哥哥背过姐姐们,给我小小的手掌里悄悄多添了一张,还挤眉弄眼的冲我示意我保密,我亦懂事的回报了更灿烂的笑容。那时我五六岁,正在换牙,想来吐风冒气的嘴儿咧出的笑,让哥哥也是喜欢的。

  那年的春节,我一个人舞动着自制的纸风轮,绕着哥哥跑了一圈又一圈,我分明的感觉到风在耳边轻唱,我快乐的翅膀在飞翔。我对哥哥说:我闻到年味了,是花香的味道。

  哥哥大笑着,过来紧紧拥抱我。

  后来,我终于可以大方的抽出老人头一张张发放的时候,哥哥再也不能看见。而那些接受压岁钱的手是自然的伸来,笑容也有,但陌生的要死。

  鼻子显然也在退步,再也没闻到过美丽的花香味,常常突然回首,希望在某处恰恰看到我想念的哥哥,

  他继续抽出一毛钱,躲闪过一帮孩子的眼睛,悄悄塞过来,然后诡秘的笑,手指正搭在他温热的唇间。

  我就会对他大笑:哥,我闻到年味了,还是花香的。

年味的散文3

  今早,睁开惺忪的双眼,看见几个文友在群里说腊八节快乐。我感到十分的惊讶,因为我感觉时间过得没这么快。有点不相信的我,翻开日历一看,今天果真是腊八节。我激动地说道:“哇塞,就快过年了!”

  【一】买年货

  朋友,在我们这里,过了腊八节,大家就开始买卖年货了。记得小时候,喝完腊八粥后,大家都在家里筹算过年要买一些什么东西,具体多少,把它们一一列到本子上。翌日一大早,村民们就纷纷起床,洗簌过后,拿着蛇皮袋子和扁担,到马路上坐拖拉机前往集市。

  在此时父母也会带上我去买年货。拖拉机上,大人们兴奋之中唱一两首歌曲,我们这些小孩子有时也跟着唱,大家都嘻嘻哈哈的,一路走去,十分热闹。

  到达集市,下了拖拉机后,我们便分道扬镳,各自买各家需要的年货。而我家进集市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买新衣裳。此时的父母也会大方起来,只要是我觉得满意的一两件新衣服,母亲都会费尽七嘴八舌跟卖衣服的老板讲价。但最终不管是讲到多少价格都会给我买下。

  买完衣服后,父母带着我买家里过年吃的东西,如:苹果、脐橙、瓜子、糖、葡萄干、红枣等等。

  回家时,大家买的都是大袋小袋的。拖拉机里,有时很难挤上去了,还有很多人硬挤上去。

  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拖拉机基本上看不到了,许多人家里有小车、摩托车、面包车这些,出行十分方便。集市里的年货丰富多彩,应有尽有。

  【二】爆米花

  以前腊月二十的样子,外村的人就会推着爆米花机来我们村的门楼坪里,进行爆米花。小时的我们看着爆米花机的师傅到来,心中兴奋不已,便会围拢到他的旁边,看他拆装爆米花机。

  有些大人们看到自家的小孩在旁边围观,便会急忙回家,拿一个蛇皮袋和一些玉米,来这里进行爆米花。每次爆米花的师傅拿着玉米,把它们倒到爆米花机的里面,然后把盖子封住,在下面点燃一堆篝火。把爆米花机在火中不断地翻滚,我们在一旁嬉笑着说道:“爆米花师傅,爆米花师傅,等下爆米花烤熟了,分我一个。”爆米花的师傅,每次都直摇头。我们看着他摇头,着急地问道:“你能不能晚一点才回家,今天我爸妈有点事去了,他们回来后一定会弄玉米来你这里爆爆米花的。”爆米花师傅每次都笑笑,有时回答:“今天家里有点事,我可能会早一点回家。”我们听了,又急忙地问道:“那,那明天还会来这里爆爆米花吗?”爆米花师傅每次看着我们笑笑,便急忙点头。

  当爆米花快要出炉的时候,我们会找一个地方躲起来,爆米花师傅叫我们捂住耳朵,“一,二,三。”然后爆米花机噗的一声,爆米花就从机子里出来,我们看了,急忙走上前去,有些掉在地上的,我们便捡着吹一下,然后塞进嘴里,吃起来有丝丝甜味。

  近些年来,村里变富裕了,村民们都变懒了,不种玉米了,爆米花的师傅也不来了。去年回家过年时,我在集市上遇到爆米花师傅,向他问爆米花机的事,他说十几年没用,机器全生锈了,坏了,前几天当废品卖了。我听了,心里很不是滋味:哎!看来此生再也吃不到这样的爆米花了!

  【三】杀年猪

  在我的记忆中,腊月二十四开始,大家就开始杀年猪了。小时候,谁家先决定杀年猪,就跟大伙们说。我们这群小孩子就提前到杀年猪的人的家里,给他家挑水的挑水、生火烧水的生火的烧水;而大人们呢,就把一把把杀猪刀磨得锋利,然后找一张结实的板凳,给杀猪时用。

  等我们的水烧得沸腾时,十几个大人,便走进猪栏里,一个大人用锋利的铁钩把猪的嘴巴勾住,往猪栏外拉。其余的大人们分别抓住猪的脚,往猪栏外推。此时的猪发出嚎叫的声音。胆小的我们听了,急忙找一个可以看到杀猪的旮旯里躲起来,偷偷地看一下猪嚎叫的地方。

  当猪被拉出猪栏后,大人们会把猪弄到板凳上。对杀猪有点熟悉的人便会拿着杀猪刀,给猪一刀,猪血哗哗地流出来,猪的主人便会拿一个干净的脸盆在下面装着猪血。当猪血流得差不多的时候,猪也死了。这时的我们才敢从旮旯里出来。

  出来后便舀热水给大人们,他们便用热水烫猪。我们在一旁观看。当猪毛全部都被刮完时,用一些冷水把猪洗净,然后给猪开肠破肚。猪的主人家便会把一些猪肉进行切割,弄一些用来煮。村里的一些妇女们也会来进行帮忙,我们习惯在旁边洗菜、切菜这些。

  当饭菜煮好时,杀猪的这户人家便会把全村的人都叫到他家来吃饭。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坐在桌子旁边,小孩字们拿着饮料和一次性杯子喝饮料,边吃饭边聊天,充满着和谐的.气氛。

  就这样,今天你家杀年猪,大家来帮你家,在你家一起吃饭;明天他家杀年猪去帮他家,在他家一起吃饭。一直要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无话不谈,非常的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和谐的气氛没有了,因为大家不进行杀年猪了。有的人家养的肥猪,怕杀猪时全村人来他家吃饭,划不来。过年前也要把家里发肥猪卖掉,到集市里买二三十斤猪肉回家过年。

  【四】问年债

  我个人觉得,问年债是一件最让人厌烦的事。因为它会影响过年的心情,对这我是深有体会的。我很小的时候,因当时父亲办了一个养猪场,借了很多人的钱。正当第一猪快要出栏的时候,猪患了五号病。父亲急忙买一些药来医治,但最终猪还是一一死去了,导致我家没钱还债。

  记得大年三十的下午,有几个人来敲我家的大门,我放开门后,只见他们铁青着脸,手上提着一个账本。还未等我说话,他们就走进大厅,来到父亲的面前,向他要钱,父亲结结巴巴地说:“兄弟,对不住了,我养猪场的猪都患病死了,没有钱还你们的债务。”几个债主听了,顿时皱起眉头,语气有点重地问道:“你想什么时候还钱?”父亲回:“兄弟,过完年还你们的钱。”几个债主把桌子一拍道:“这是你说的,到时候没有钱,我们就住你家了。”父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点了点头。弄得全家人的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当然,这还不算什么的,记得十年前,村里的亮根因平时借了隔壁村的修平三百块钱。修平从大年三十的下午就坐在亮根家,催他家还钱。亮根说暂时没有钱,十五天后一定全部都还清,但修平根本就听不进去,说没有钱今天晚上就要死在他家。亮根听到他这样说,向左邻右舍借钱,大伙都说过年,借钱不吉利,都不借给他。

  等着有点不耐烦的修平,把亮根的凳子狠狠地摔了一下,大声说道:“不管怎样,今天你得给我还钱!”亮根气得也大声说道:“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我不要你的狗命,实在没有钱,就把你家过年的猪肉来做抵债。”修平脸红耳赤地说道。说完,扛着亮根家桌子上一块五十斤重的猪肉,回家去了。弄得亮根家连团圆饭都没有吃,春节招待客人的菜都没有肉。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随着社会地不断发展,大家的口袋也鼓了,问年债这种事,基本上看不到了。

  【五】走亲戚

  在我的家乡,正月初一是给爷爷奶奶拜年,正月初二是给外公外婆拜年,正月初三以上就没有规定了。

  对于走亲戚,以前给我的印象就是挑着担子,嘻嘻哈哈去的,兴高采烈地回的。但最近几年,很多人对走亲戚产生了厌烦感。我亦是如此,除了初一到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到外婆家拜年外,其他的亲戚家,我都是让父亲带着两个弟弟去的。因为我感觉现在的走亲戚,不像是十几年前那样了。

  别的先不说,先说一下我们村的小王家,他家以前亲戚众多,初一到初十都有许多亲戚到来。但最近几年亲戚只有几个了,原因是小王家跟亲戚家都算得很“周到”。记得前年小王家到他亲戚小李家拜年,提了一箱苹果去,两人没聊几句话,吃完早餐就回来了。而小李家到小王家拜年,带了四个小孩,挑了一担东西来。结果在小王家吃住了四天,弄得他们都断绝了亲戚关系,成了“老死不相往来”。

  还有与我年龄一样大的徵鑫,他一直跟着他外公外婆,他爸妈很多年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年初二他的奶奶气汹汹地走到他外婆家,直接把徵鑫数落了一顿。徵鑫一气之下,把八年前跟父母一起去亲戚家,亲戚是怎么样对自己的事说了一遍。很多人听了,都对他家的亲戚感到心寒。

  【六】斗地主

  年初六、七,大部分人家的亲戚都走完了,大家呆在家里没有事做,就开始了他们的工作——“打牌”,而在我们这里的打牌当中,斗地主是大家玩得最多的。

  记得去年,我在房间里做作业有点烦的时候,走出门逛了逛,结果发现路上没有一个人。我敲了一家人的门进去,发现里面全在斗地主。

  当我走到他们的旁边,看完他们打完一手牌,出钱的时候,我呆了,有的人竟然出了一百多元。想想他们平时省吃俭用的,此时却如此“大方”。

  更令我意外的是,旮旯的桌子边有几个小孩子拿着压岁钱和红包钱,在斗小地主。我回想了一下以前的这个时候都是在门楼坪舞龙或做年灯的,不禁感叹:已不是以前的年味了。

  【七】看“夜故事”

  “夜故事”是我们湘南宜章的国宝。听老一辈的人讲,几十年前在我们村里都会举行。只是后来扮演夜故事的人没有水平与技术,人们看着乏味,便取消了。但在如今的县城元宵节的时候,这夜故事还是很流行的。

  每年的元宵节前一天,我便和几个相好的朋友坐着大巴车前往县城。刚进县城,就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为翌日晚上的“夜故事”做准备。

  翌日,街头巷尾都粘贴着或悬挂着一些图画和横幅,大家的脸上露出甜美的笑容。夜幕降临时分,大家纷纷走到大街小巷上,而我们也会挤进前列。当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变黑时,夜故事也开始了。

  沿着穿越县城的107国道,向中夏广场的方向走去。前方的马上坐着一个头戴盔帽,身穿盔甲,拿着枪的女英雄。想必不说你也知道,这就是穆桂英挂帅。接着小溪边坐着一个头戴斗笠,身穿蓑衣,手拿鱼竿的老头。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接着昭君出塞、哪吒脑海、唐僧取经、桃园结义、薛仁贵东征等故事接踵而至,令你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年味的散文4

  岁月匆匆,时序变迁,转眼又是一年的开头。

  但江南水乡——浙江平湖,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味,那是我的童年,心目中那艰苦岁月的过年,一直缠绕在自己的心中,让人难于释怀。

  每到年底,总让我想到那时的一些细小的年底旧事,当时虽然幼小,但记忆中的点滴,依旧那样地清晰,总让人由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将心中的思考与一些零散的片断记忆,用文字串连起来,今年春节放假,终于找到了一点空隙,将年味 的一些细节写下来,以至纪念。

  房屋里面大扫除,这是过年前必须要搞的一次非常彻底的整理、清理工作。往往在腊月二十左右,就在准备清理的工具,一旦有个空闲,就用长竹子,一头系上稻草,用绳子扎实,另一头用双手握紧,端去房子顶上与侧面的垃圾,这个工作,俗称“端沿尘”,必须在小年夜前完成。每一间房子的顶上与四壁,房子内不常用的东西,暂时搬出屋内,让房间显得整洁,整齐干净,有面目一新之感觉。。

  在临近年前的冬至这一天,将房前屋后影响房子安全的大树,要挖掉树根,锯掉阻碍交通的树枝,来一个彻底地清理,有时要叫亲戚帮忙,以期在这一天,完成大树的挖掘工作。

  因为按照当地的风俗,只有冬至这天,才能可以挖房屋前后的大树,平时大人是不准挖树的。大人将房屋前后的大树上的树枝理掉,一方面清理了周围的环境,又一方面,又为小年夜烧圆团、糕点准备了充足的柴料,是一件一举二得的事。

  写春联,贴门联:记得小时候,家里没人会写春联,大年三十,吃过年夜饭,就用红纸,贴在前门与每一件家具上,还会贴到猪棚屋的门上,以期六畜兴旺,以期新年有个好的收成。

  等到我上了初中,我就用自己书写的春联,贴在前门上,左右成对,往往在过年前,我早早地趁上街的时刻,悄悄买好了历书,那上面会有一些好的对联,可以转抄到红纸上,成为比较适合当时形势的对联。小小的'对联,会引来村庄一些识字人的评说。由于我写的对联内容适时,往往会引来一些邻居的好评,熟悉的邻居,还会让我也给他家写上一些对联,让春节的客人来家,感觉真的是眼前一亮。

  自制甜酒酿:记得小时候,母亲临近年底,总会自己做一些甜酒酿,往往在过年前的二十天,就着手这方面的工作。

  母亲早早地准备好了做酒酿的酒药。小时候,记得母亲的娘家的天井里面,种植了一些草药,其中的一种,正是用来做甜酿的。往往选择上乘的糯米,先在大锅内煮成米饭,然后,将饭放入专用的竹器内,摊开成薄的一层,上面散上碾成了粉沫样的酒药,拌均、凉透后,即放入专门的容器中密封起来。但此时已经临近春节,地表温度严重下降,这样,如果上面没有覆盖东西,那么,很难赶上春节正巧可以美美地饮用。往往在这种情况下,要采取一些保暖的手段。我家常用的办法,就是将放入糯米与酒药混合物的容器,放到柴囱内,上面盖上一些旧棉被、稻草柴,以保证容器的温度,让酒酿在春节前可以食用,如果掌控不好,往往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在童年的记忆中,这米酒,是大年夜必备的产品。大年祭祖后,大人小孩一起围在一个桌子上,父亲饮用白酒,而母亲和孩子们,一般就用自己制作的甜酒。

  做圆团尺糕,一年中,圆团做得最多的,就是过大年。我家六个人往往要做圆团尺糕7蒸,这是一个相当多的数量,一方面当时其他的吃的东西不多,另一方面,春节时节天冷,可以放得久一点。

  往往小年夜吃过中饭就开始做了,先做糕,再做圆团。做糕意思一年比一年好,而团圆就是团团圆圆,也就是一家人和和睦睦,而每一蒸中间放置一个最大的圆团,又称当家圆团,这个圆团是留给父亲吃的。

  蒸圆团开始,让人感觉真正的年味来了。那笼罩在农宅橱房,从大锅子内散发的热气,充满了整个橱房,温暖了整个家人的心,任何一年中的艰苦,在这个时刻,化作缕缕快乐的暖气,冲入家庭人员的心窝,橱房中散发出来的白色暖气,跟窗外的西北风,一冷一热,形成了强大的反差,家的幸福,在这一时刻,彻底地放射出来。

  蒸熟透一蒸糕团,另一蒸又紧跟着放上,一蒸蒸从大锅上撤下的圆团与尺糕,放到后门外的凳子上,随风吹透,在每一块糕团的中心,点上预先准备的红色点,喜庆的氛围,瞬间散发出来。

  但大人关照小孩子,开头几蒸暂时不能食用,用于大年夜祭祖用的,小孩在大人的叮嘱下,考虑压岁钱等因素,此时,表现相当理智,再想吃,也只得再等等。

  几家人合伙杀年猪: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买到猪肉也有些困难,且价格上又不划算,于是,邻居几家合伙,杀一头年猪,一时成为一种常态。这样一来,肉有了,其中的猪内脏也有了,在特殊年代,产生了一些别具一格的办法来应对过年用肉,让人产生特殊的记忆元。

  寻找猪源、推猪毛用的大容器,成为必须的工序。有的时候,就在泥地上挖一个坑,将烧好的开水放入坑内,再将杀好的猪,放入坑中推毛,其实,老百姓也有应对特殊情况的独特办法,这杀猪涉及的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吃年夜饭:是一家人团圆的日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制度,将人的户口紧紧地捆在土地上,所以往往一家人要么在田里面工作。家父只在大队的窑厂上班,最远也就几里外,所以往往一家人在一起过年。不像现在的情况,人在世界各地跑,往往过年在一起不容易, 必须预先早早地定车票或机票,以期来一个团圆!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现在叫红包。小时候,在乡下,当时的一个劳动力约0.8元,所以压岁钱也是以几角计算,一个大年,拿到几元已经开心得不得了,可以买洋片、朴克及有关的学习用品。

  隔年火,一般在大年年夜,用铜脚锣,里面预先放好龙糠及干燥的木头,上面盖上一些草木灰,再盖上脚锣盖。

  母亲说,大年初一起来看了隔年火,眼睛非常明亮,高考体检时,我的眼睛1.5,说不定跟小时候每年看隔年火有关,哈哈,真灵光!谢谢小时母亲的提醒,让我的眼睛一直很好!

  岁月匆匆,又历一年伊始,时代的巨变,让过年显得有些没有了年味,但童年在平湖乡下经历过年的年味,尽管已经逝去了许多年,但至今想来,依旧是那样的清晰与记忆犹新!

年味的散文5

  我的家乡叫万村,记忆中只有几十户人家,稀稀拉拉呈长方形状,村西大都是王姓,村东大都是苗姓,只是村中夹杂着郭、张、李等几族杂姓。许是祖先担心这个僻小的村落被岁月的年轮慢慢吞噬,故意起下这样一个颇为大气的村名。

  家乡,在我的记忆深处,除了那暖心润肺的乡情,便是这淳朴浓郁的年味。每到过年,这种不可复制的美好印记都会勾起我切切不可淡忘的思乡之情。多少年思思谋谋,总想回家过个年,再体味一番儿时过年的情趣和感受,然故乡的“家”却早已不复存在,唯有那梦境般的美好记忆历历在目——走进腊月,如同走进天堂,一股浓烈的喜气扑面而来。一大早,芦花大公鸡就扑棱棱地飞到高高的墙头,对着东山的红日引颈鸣叫,给静谧的村寨平添几分生气。大门外的麻池岸畔,羊工大叔喂养的那只老黄狗,把嘴脸深深地埋在爪下,蜷曲在那儿一动不动,偶有几个赶集的外村人路过,睁开眼皮睃一眼却懒得吠叫,因为在它看来,这方圆几个村子虽相隔数里,却并无内外之别,相邻的村人熟悉的可唤起彼此的名儿。

  早饭之后,红艳艳的日头渐渐升高,撒下的阳光是那样的祥和而温暖,如春景一般。放了寒假的毛猴娃娃,成群结队地串着巷子疯跑,似乎在追逐新年,追逐幸福,追逐语文课本里所展现的那令人憧憬的生活景致。忙活一年难得休闲几日的男人们,叼着旱烟锅围坐在街头,三三两两地在论收成谈年景,时不时又望望村口,期盼在外务工或念书的家人早早回乡过年。热闹街头,不知是谁放出几个“起火”,在天空突兀炸响,一股淡淡的火药味迅速弥漫开来,沁人心脾,人们明显感到这年味愈来愈浓了。

  过了小年,如同进入忙碌的秋季。大集三六九,小集天天有,那通往镇上的陌径小路一改往日的冷清与空阔,天天来往着扯回花布的秀灵灵的媳妇们,买回年画火鞭的俊生生的小伙子,提着酒肉回家的红脸汉子,挟着葱蒜海带粉皮的大脚婆姨……人们相互打问着年货的价钱、集市的行情和各家备办的程度,说笑声、打对声夹杂着鸡鸣狗吠声,村东落了村西起。我和小伙伴掰着指头成天价数,廿四、廿五、廿六……恨不得一咂眼便是那年三十。

  我家院子的'东南屋轧有一盘石碾,腊月的碾坊是一年当中最为吃香的,挡住窗口,挂上门帘,再生一拢地火,不冻人也不冻湿面。一进腊月,每家各户都来我家排队,争先恐后抢占碾子的使用权,母亲不识字,但懂“先来后到”的老规矩,不送人情不徇私,谁先约下谁先用,一句凭口无据的承诺,便将碾子的使用顺序规范得有条不紊。从早到晚,碾子吱吱嘎嘎转个不停,那石碾的滚动声和簌簌地碾压茶面、年糕面的摩擦声,把古朴的年韵吟咏得真真切切又生生不息。笑语声中浮荡着过年的韵味和幸福的指望,家家户户洋溢在一元复始的兴奋和喜悦中,扫屋子、糊窗棂、剪窗花、捡柴火、蒸年糕,院子里升腾着袅袅炊烟和蒸年糕的浓浓热气,屋子里案板菜刀噔噔咚咚剁砸着扁食馅,无论你走到谁家,都会有一股香喷喷的年味闯入你的鼻孔,钻进你的肚里,溢满你格溜拐弯的肠道。

  除夕,东山的太阳刚露脸,整个村子就变成一个火红的世界,屋檐下是红灯笼,窗格上是红窗花,门楹两侧是红春联,牛栏、鸡埘、猪圈、狗穴、茅厕、磨坊贴着红,拴马的桩、驴拉的车、人用的农具也贴着红,凡与生活相连的地方都贴满了红。口里吃着红枣馍,手里用着红筷子,盘里放着红酸枣,内里穿着红兜兜,上了年岁的大人无法把红显露在外,就在裤带上、衣襟边扯挂点红,这“红”的渲染已不再是过年用来驱邪避凶的寓意,着实成了人们对生活安康的憧憬和向往。

  隔年夜饭吃过,便再无往日的困顿。大人们点着红蜡烛围在火炉旁守岁,歪事孬话谁都不提,净拣一些吉利有兆头的话儿调侃,时不时有几多笑声冒出窗外,划破寂静黛色的夜空。小伙伴们不愿囿在家里,提前穿起过年的新外套,打着红红的灯笼,挨家挨院奔窜,相互炫耀着各自的满足。每到一家,婶娘们便会分发些核桃、柿饼、大枣之类的吃食,偶遇宽裕人家,会施个分分毛毛的压岁钱,那年头钱虽值钱,人们却不把它看得过重。

  火鞭很长,通常只有一挂,我早早就焙在火台上,惟恐燃放时发潮不响不脆。朦胧中被第一家鞭炮声惊醒,便一骨碌爬起身往外跑。燃放鞭炮是孩子们过年最惬意的事,然我生性胆怯,欲试不敢,只得拣些未燃着的瞎捻鞭炮,装在兜里玩“手花”。

  正月十五闹元宵,没有刻意的扮妆,也不求精湛的演技,尽管闹的无节奏,但就图个“闹”,大伯大妈们扬臂摆腿的一个动作、一种姿势,都是对他们生活的歌赞,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对炽热情感的释放,对内心世界的表露。多少年过去了,我想这闹元宵的“闹”劲会无歇地延续下去。

  家乡很穷很贫瘠,现在也不算富裕。然而,那山、那水、那村、那浓浓的年味,总使我一往情深。城里人过年是比乡下丰盛的多,奢侈的多,但总缺少些什么。我想,甚么时候能顺着那弯弯的山道,爬上那陡陡的石坡,回到那香喷喷红彤彤闹腾腾的家乡,有滋有味地过个年呢?

年味的散文6

  曾经,年味就是穿新衣服

  从前,过年就是终于可以穿新衣服了,提前一个星期就缠着爸妈买好新衣服,就是为了过大年的时候穿上。

  穿新衣是个古老的习俗,到新年开始的时候,人里里外外都要是新的,衣服就很像穿在身上的春联,表示对春天的庆贺大人感触可能没那么深,觉得有衣服穿就行。正是小孩的那份纯真,必须要过年那天穿才行,让大人想到了自己小时候。

  而现在,大家每个月都会买新衣服,也不再在乎新年是否穿新衣,没有了以前「过新年,着新衫」的.喜悦。

  曾经,年味就是办年货

  记得小时候,最喜欢天天问父母,什么时候过年呀?我们家里买什么好吃的呀?买年货的时候我也要去等等诸如此类的话!

  那时候,一年难得吃几次肉,只有到过年才杀猪杀鸡,既是庆祝新年,补偿一年付出的劳动;也为了招待亲朋好友,感谢过去一年的帮助。

  现在,只要你想,天天都有肉吃。个个怕肥,就算过年也就是想吃点素的,再也不是盼过年吃点肉了~不仅如此,现在办年货的方式越来越多,有人网购有人跨境购,也不再像从前一样,期待去年货市场热热闹闹地挤着挑选年货了。

  曾经,年味就是大扫除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清洗各种家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

  现在,过年就只想待在家,什么都懒得动!有时甚至因工作太忙,直接打电话叫来了家政阿姨…

  曾经,年味就是贴春联

  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在大门上贴上春联,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新春伊始贴门神、对联仿佛就是年味儿的开始,愈渐浓烈。

  现在,大家的对联多数是直接在超市里购买,再也没有那种现场还能闻着墨水味的对联了!

  曾经,年味就是拍全家福

  从前,过年就要拍一张全家福,一家大小难得团圆,看着几代同堂的温馨场面,整个家庭充满着幸福的感觉。

  现在,手机自拍无所不在,朋友圈随时都在被照片刷屏,没有了再见面那种温情的感觉~

  曾经,年味就是收压岁钱

  小时候,晚辈给长辈拜年磕头,长辈发红包。可以说小孩子们最开心的事情了。而现在,发红包都可以在网上发。

  那时候,大家在年夜饭上就是一家人都围在一起其乐融融看春晚。现在,年夜饭就是大家坐在一起吃顿饭,春晚只是个伴奏,主旋律还是手机抢红包。

  曾经,年味就是放鞭炮

  从前,过年就是耍擦炮儿、冲天炮那些的,插到牛粪里点燃就跑……现在,很多地方都限制或者禁止放烟花爆竹,所以总觉得少了些年味儿~

年味的散文7

  微风,悠然划过窗台,停靠在窗外的松树上休憩。眼前,忽然一亮。没注意什么时候医院里到处挂满了红红的灯笼。蓦然惊觉,是呀,就要过年了。今天已经腊月二十八,还有两天新年的钟声就要敲响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将为新的一年叩开新的希望。

  久居闹市,早已经习惯了每天的按部就班。年关已近,却总在怀疑是不是真的要过年了。总感觉,年味越来越淡了,只有在路上看见那些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红红的灯笼,才不得不相信,是真的要过年了。

  其实,内心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年味。虽然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好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但那时候的岁月,却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光去记住,去回忆,去眷恋。

  小时候,年味是一卷泛黄的刺绣。朴素的针脚,蜿蜒着儿时的快乐与童真。

  那时候,一进腊月门,就会有一种淡淡的喜气与忙碌萦绕在耳边身畔。一场雪后,大片大片的阳光照耀在屋檐上。空气里到处洋溢着一种叫做吉祥的气氛。寒冷的北风,好像渐渐疲倦,偶尔会停靠在窗外的石榴树上休憩,广袤的平原一片寂静。

  街道两旁,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福字,开始陆续走进千家万户,就等除夕那天,用来装饰来年那个红红的希望。每当这时,父亲和母亲都会开始忙碌各自的分工。

  父亲会把平时乱七八糟堆在院里的柴火,仔细的用砍刀或者斧头裁成一段一段,整齐的摆放在某个墙角,等母亲用来生火烹煮。然后,就会把一些黄米用清水淘洗,捞出沥干,等晾的半干就开始把黄米里面的小石头或者沙子挑选干净,拿去邻村的大石磨上磨成米粉,用来做年糕。最喜欢妈妈做的年糕,放一点糖,粘粘的,香香的,甜甜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香,现在想想还是意犹未尽。

  通常,我做的活就是擦玻璃,不一会就可以让一整个窗户明亮的一尘不染。偶尔,母亲也会让我帮着做一些小活,譬如烧火,或者喂猪,平时母亲都不用我,只有到了忙不过来的时候才会叫上我。

  日子,不觉到了腊月二十一,父亲和母亲就开始扫尘。这可真是个累活,因有的大物件一年没动过,就需要挪开或者搬到院子里,等把屋子里扫好了再搬进去。从早晨一直忙到晚上,钻进暖暖的`被窝,闻着阳光的味道,虽然累点却感觉真的很幸福。

  忙着,说着,笑着,不觉又到了该我过生日的时候。我的生日是腊月二十六,不知为什么,母亲总会把做馒头这一件大事情放在这一天。印象中,在娘家时好像每个生日都是与馒头有关。

  每当这一天,便会有邻家的婶婶大娘过来,帮着母亲蒸馒头,由于是摆供要用的东西,所以母亲从来不让我们小孩子插手。

  好像她们早就做好了分工,拉呱一会就开始做各人的工作。通常,都是最有劲的那一个和面,由于面需要比平常硬一些才可以站住形。剩下的几个人就开始轮流把和好的面从一遍揉到两遍到三遍甚至四遍。慢慢的,一块看似粗糙的面被母亲他们雕琢成了一个个白白的泛着光的大桃子。这些大桃子一般差不多就是两斤或者两斤二两。为了准确一些,我还看到婶婶把揉好的面团都称了一下。呵,她们的手可真准,一般都分得八九不离十。

  “打到的媳妇揉到的面”,这一直是母亲他们的话题。其实,那时候真的不懂是什么含义。现在终于明白了,面越揉越白越劲道越好吃,至于“打到的媳妇”在现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我想应该不会有这种现象了。爱还爱不够,怎么舍得打呢。

  等面桃子在他们手里转了好几遍,母亲便会下炕去烧水。她要将炕烧热,这可不是为了再暖和一些,她是为了让炕热了以后便于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

  馒头在母亲们的手里越揉越白,圆圆的头顶泛着淡淡的青光,不久就成了一个个小圆柱体。为了让做好的馒头起发得快一些,母亲总会准备一床干净的被子折叠成上下两层,中间再放上包袱。那些小柱子,就像一个个小娃娃一样被母亲们放在了暖暖的被窝里。

  屋子里渐渐热气腾腾,由于炕比较热嘛,那些成型的馒头在被窝里开始发热,冒出热气。就这样,轻声笑着,做着,揉着,就像一场盛大的聚会。忽然就会感觉有种暖暖的东西在心间漾开,我体味到了淡淡烟火里的快乐与简单的幸福。

  馒头,在母亲们的说笑中做好蒸熟了。如果时光充裕,母亲就会直接蒸年糕。最喜欢吃年糕,粘粘的,蘸一口糖,又香又甜,不觉一天就这样过去了。那时,虽然不曾刻意为我过过生日,我却永远记得母亲和婶婶大娘们忙碌的身影,还有那蒸好的馒头浑圆浑圆的像一座座小山,洁白,剔透。

  时光如水,淡淡如烟。现在回想起母亲们做得大馒头,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我知道,那里面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更有一份他们对来年的敬重与希望。

  结婚后,生日都是在婆婆家过。虽然再也看不到母亲们忙碌的热闹劲,却依然可以感受到母亲一样的温暖。婆婆再忙,也会和公公准备好一桌子菜,大家一起吃着,笑着,生日就在其乐融融的一顿晚宴中度过。感恩十几年以来,婆婆始终如一让我在浓浓的亲情里感受她不曾说出口的爱意。

  生活,浓墨淡彩。总认为过年,是属于一岁中最浓的那一笔,隐匿着盛大的狂欢。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一直重复着相同的习俗。腊八,辞灶,除夕,守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在渐远的岁月里拥有了更多的智慧与精彩,我们也越来越知道珍惜珍惜这种平淡而深远的幸福。

  从初一开始,一直是忙碌的样子。这一拨客人走啦,下一拨又接上。就这样在忙碌中,不觉已经到了初八。依然有零星的鞭炮声不时入耳。年华又添一岁,时光依旧如水。新的开始,新的希望,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收获与成就!

年味的散文8

  我的家乡是北方的一座中等城市,进入腊月后,过年的味道开始浓了起来,城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年的味道,街道上人流明显增多起来,与过年有关的话题成了人们谈论焦点,电视里新闻中每天都在播报着“春运”信息,为人们出行提供方便。在外奔波一年的人们从不同城市回归到自己家乡,看到家乡的变化无比感慨,感受着家乡年的味道。

  虽然天气还是很冷,寒风不时地吹打着人们皮肤。但风里夹带的香醇年味在人们走出家门时,总会感觉得到。当我走在城里的街道上,进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披上了节日盛装的树木,满树的红色、黄色、橙色的装饰叶片、华丽的彩灯,以及高高地悬挂在路灯杆上的大红灯笼点缀着整个街道,临街的高楼上霓红灯规则分布,组成着不同的图案,城市中心广场装扮得更加多姿多彩。尤其在夜色降临之后,华灯闪烁,银装素裹,霓红灯变换着图案,将整个城市渲染、烘托得格外喜庆祥和。

  城里最热闹、最有年味的地方当属步行商业街,商场、超市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比比皆是。商家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各种特色美食数不胜数,使人感到整个空气中都有一股暖流,这暖流来自每个人欢喜的面颊,来自相互间的谦和,来自人与人的包容。熙熙攘攘的人们挑选着所需的商品:有的选购喜欢的服装;有的置办节日的年货;有的品尝着特色小吃。商品在商家和买家讨价还价中成交,人们满载着采购的年货,带着欢快得意的喜悦,等待年的到来。

  一年中人们最快乐、最热闹、最忙碌、最有年味的一天就是“年三十”,清晨吃过早饭后,家家户户首先在街门、房门两边贴上春联,把节日的气氛点缀得春意盎然,喜气洋洋。在房门上贴“福”字,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大人们帮助小孩儿们换上新的衣服,带着喜悦心情、高高兴兴地回到父母身边。街道上偶尔传来震耳的鞭炮声,路上行走的人们少了许多,免费乘坐的公交车上人员更是稀少,但每个人都春风满面、笑语欢声,车厢内洋意着喜庆、和谐、友善的节日气氛,使人感到无限惬意。

  近年来,在城里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许许多多的人们将“年夜饭”搬到了宾馆、饭店。父亲已八十有四,母亲八十有三,兄弟姐妹商议“年夜饭”选在“喜来登”饭店,大家围坐在父母身边,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祝福二老福寿延年。老人看到儿孙满堂,团团圆圆,有感而发,吟诗作赋。儿女们用相机留住美好、幸福的家庭大团聚时刻,它是亲情的释放、情怀的展示,传承的是民族凝聚力、亲和力。

  夕阳西下,夜暮渐渐地降临,窗外街道的`华灯开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将夜空映照得绚丽多彩。窗内家庭的氛围浓浓,全家人欢聚一堂,围坐在电视机前,边观看“央视春晚”,边准备着“年夜饺子饭”。聊家常、谈工作、话人生、评节目,在欢笑中包饺子,往饺子里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预示着来年有福气......。

  午夜,到“吃年夜饺子饭”之时,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划向天空的彩花在夜空中绽放。“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使节日气氛将达到了高潮。等到新年钟声敲响,子孙们向爷爷、奶奶拜年问候,爷爷、奶奶给子孙们发红包,嘱咐他们新的一年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年味充满整个家庭,齐乐融融,年味随着喜庆吉祥的春风,飘荡在城市的街头巷尾......。

  有人说现在城里的年味变淡了,其实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传统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对古老习俗有着厚重情愫的人们,还难以接受加入了现代时尚元素的年味。可是,无论年味中加入什么元素,只要我们对家的情怀不变,传承家的团圆、亲和、合睦。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就是民族的至宝,就是民族的精髓。

年味的散文9

  又是一个新年,奶奶和前年同样,炸父亲买来的几斤金鲳鱼以庆祝新年。

  若隐若现地,奶奶亲手种植的那片菜地浮现在寒风之中。我疾疾地穿过羊肠小道,猛然看见奶奶正艰难地伐柴。“啊,奶奶,别只顾忙活了,回灶房去吧!”奶奶的头上好像多添了几丝银发,弯几下腰便会急促地喘一次气。“这天气冷,跑我这干什么。”奶奶边嘀咕着,边用衣袖擦擦汗,“孙儿,去吃些鱼。”

  我和奶奶共同走进那朴素的小灶房。昏黄的灯下,爷爷正扶着拐杖坐在椅子上认真地读报。“来了呀,孙子过年十一岁了,新年快乐!”爷爷见我进来就笑呵呵地说着。火炉旁刚烤熟几条鱼,锅边堆满亮透透香脆脆的鱼肉片和面粉。奶奶两三步跨去,夹几束柴烧紧火。我边坐下边说:“近来风很大,奶奶您上年纪的人别劳累。”奶奶帮我拉好围巾:“还不快吃些鱼,这种天会感冒,千万小心……”奶奶塞给我鱼吃。

  这时房门“呀”的`被打开,“香味真浓,”母亲走过来,“爸妈也吃吃。”奶奶额头上的皱纹渐渐舒展,手脚麻利地烧旺火继续烤鱼。于是爷爷放下报纸,也一同我们分享这香郁的喜悦。就在奶奶递给我鱼的那一刻,我看见了奶奶苍老的手——一座座绮丽而壮观的山川,布满许多纵横交叉的河流,还有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天坑和盆地、平原。岁月是个雕刻家!

  鱼烤熟了,锅中的油沫慢慢地消失。堆堆的黄金正等待利用着,“有鱼新捞了,怪不得闻着香。”父亲踏进来,开门见山地说。然后我们都大口横扫鱼阵,但奶奶只是普通的工人。

  正是:

  小灶灯明柴火旺,

  厨机时将熟冷问。

  不知仙肴何多暖,

  油香灰热用情温。

  年是短暂的,宴是会散的,鱼是易冷的,只有那丝情,仍在我心中烧着……

年味的散文10

  羊年春节的到来,再一次勾起了我们对年的回忆和思考?在你的记忆里年是什么味道?

  是红灯笼、红福字、红鞭炮、还是红对联

  是八宝菜、酱鸭肉、红烧鱼、还是灌腊肠

  走在绍兴古镇的小道上,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看满桥上的腊肠在风中溢满着诱人的香味,桥下乌篷红灯笼装饰映满眼帘,20xx的中国年味儿十足。

  红红的灯笼看起来新年味道多些,我们也图个福气,喜庆啊!在安昌古镇摇船的吴老伯这样说道。另外他还说刚拜托人写了几个大红的福字和对联,要家里也图个福气安康。

  小时候,盼过年,眼巴巴地等着大年三十里那一顿一年之中最丰盛的年夜饭;正月里,走亲戚串门,家家都有好吃的零食、好喝的饮料,小日子过得可美了。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都不错,这大过年的,在吃上都讲究些什么呢?

  时间:正月廿八

  地点:潘根娥潘师母的家里。

  事件:羊年喜气洋洋,怎能少了腊肠呢?

  安昌人拜年前一进门,必先看主人家的腊肠,如果挂满了,说明这年过的殷实,这是,我们就要说上几句吉祥话,祝福主人明年更为丰收。小小的腊肠,反映着年成的好坏,也同样反映着年味的浓淡。

  由于事先跟潘师母了解过情况,她也十分乐意我们分享制造腊肠的心得,廿八下午,我们来到了潘师母的家里,刚踏进潘师母家门,我就被扑鼻的腊肠特有的味道给包抄了。

  制作腊肠的程序虽看着简单,但做起来实属不易。将猪的前夹心和后腿部分精肉及足膘肥肉切成小方块,放在木盆或瓦盆里,加盥、硝水拌和。拌好后,静置30分钟。这样盥和硝水就慢慢地浸入肉里,然后再加秘制调料、糖、酱油、酒拌和,要拌得匀透。拌好后,将肉灌进大肠衣内,一面用针在肠上戳眼放出里面的空气,一面用手挤抹,并用花线将两头扎牢。这样做,是为了让肉块挤得紧,质量好。灌进肉的肠,挂在晒架上吹晒。一般约晒5个晴天,然后取下入仓凉挂!

  现在安昌镇上也有了加工厂,年前的产量要大得多,还有各种小包装休闲腊肠,开包即食很受游客欢迎。

  潘师母说,腊肠可是她们安昌镇每年过年的一道年夜菜,春节前家家户户都做,起码的一户也要做个200来根,本身吃还送亲朋,把团聚的气氛和对来年的美妙期许带给每一个人。

  潘师母说,女儿儿子平时多工作忙,来家里吃饭的次数就不多,趁着过年好好给他们补补。过年就要有过年的样子,炒年糕,蒸腊肉、蒸灌肠、红烧鱼、八宝菜、糖醋鱼、鲞冻肉品种多味道好,家里把菜都准备齐全了,大人、小孩的零食、饮料都准备好了,才能让大家吃得高兴呢!平时虽然基本上也是顿顿有荤菜,可是从原材料、配料到做法上都是比较简单的。所以说这次过年了,从农村买的土猪肉、土鸡,再精心准备一些调料。过年里吃得菜啊,还是和平时不一样的。

  另外,我们咸货家里每年也就冬天腌一次,年夜饭的时候一定要摆上的。还有八宝菜、红烧鱼、酱鸭咸鱼干,摆满了一大桌,跟公婆、儿女围着桌子聚在一起,喝喝酒、聊聊天,这才是年夜饭该有的样子呢!

  潘师母说,今年春节,不管是自家的年夜饭还是招待亲戚朋友吃饭,都选择更加健康的烹饪方法,鱼用清蒸的,做荤菜锅子的时候油、酱油、盐都放得不重。亲戚朋友吃了好几顿大鱼大肉就吃腻了,而且荤菜的脂肪、胆固醇又高,给身体的负担大。现在我们要追求吃得健康,吃得绿色,让一家人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现在啊,吃得好比吃得饱更重要了

  是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越来越好了,平时吃饭基本上顿顿都有荤菜,去酒店餐厅吃饭的次数也与日俱增,这到过年了,自己家里、亲戚朋友家里都备了许多年货。我觉得在自己家吃年夜饭比在酒店里吃有意思多了。饭后,大家伙嗑嗑瓜子,剥着山核桃、杏仁,搓搓麻将,真是好。而且爸爸妈妈其实也是通过丰盛的菜肴表达对孩子的爱啊!

  每年过年,年夜饭都准备地相当丰盛,而饭后的瓜果、炒货种类也是年味的很好体现。在做饭那干的过程中遇到了同一住宅区的袁奶奶,据了解,她这次买了不少炒货,孩子们来给她拜年,好吃的多给买一点,他们也欢喜吃。

  年三十晚上,看着满满的一桌才你是否也闻到了羊年新气象的味道了?接近过年,年味更是异常浓烈了,家家户户忙着酬神拜菩萨,撕下旧符换上新的对联,一家一户满是新年的氛围。

  我虽然在城里生活,但是通过这次来到安昌古镇,寻找20xx年的年味,也让我了解到羊年的年味在渐渐蔓延开来,喜气洋洋的羊年正在向我们走来。

年味的散文11

  隆冬时节,年关腊月,还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碌的时间,为过年准备干粮。这个风俗其实和东北风俗有一拼。东北人过年,年前包很多很多饺子,够一家人整个正月吃的那么多,然后放院子里冻起来,这样每天就是串门,玩,饿了回家冻饺子下锅一煮就吃,吃了继续玩。我们石家庄地区没有东北那么冷,也没有冰箱冰柜啥的,更没有专业的蒸馒头和各种面食的专业户,都是一家家自己蒸,因为从大年初一开始,走亲访友,接人待客,哪有时间再去准备呢?所以就要提前准备。可是一般立春都是在年前,天气越来越暖和,所以也不能多准备,一般准备到初五初六的干粮,就行了。

  小时候记得家里亲戚特别多,所以需要准备的也不少。一般都是馒头,肉包子,菜包子,豆包,枣花,猪血糕,豆渣饼子,还有年糕。

  这时候,妈妈就是总指挥,或者说是大将军,是最忙碌的人。那时候妈妈还年轻,早早的就筹划过年蒸干粮的一切活动了。记得那时候还有火炕,妈妈用酵子和面,然后好几个大盆都用来发面。火炕也烧的格外热。头一天晚上放在炕的一边,还得用棉被盖上,发一晚上。第二天早晨醒了,发面的盆子里,原本只有三分之一体积的面团,发满了盆,有的还高高鼓起来,甚至有发的更厉害的,沿着盆边往下垂。

  不用说,火头军肯定是我。老爸是打杂的,负责打理干柴,搬运面盆,找大瓮,剁白菜,等等杂活。我负责刷干净锅,往里面倒入一大桶清水,然后干柴点燃,负责灶塘里大火小火。老妈负责揉面。发好的面,取适量,放入溶解了碱面的水,外加一些面粉,揉成馒头样子,放进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大篦子上,盖上铝的锅盖,为了更好的密封,还要在锅盖上压上两三块儿砖头,锅盖和锅之间,还要用布条塞住。大火烧开锅,等蒸汽出来了,再蒸半个小时,就可以出锅了。

  出锅,这是力气活,也是老爸的必杀技。端着一大篦子馒头,放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盆上,,然后赶紧把馒头分开,或者掰开,放到一个干净的木板上,晾起来。大篦子赶紧放锅里,继续蒸下一锅。等下一锅再出来,第一锅的馒头在院子里差不多已经凉透了,就可以入瓮保存了。

  蒸包子,一般包子馅都是事先调好的,猪肉白菜馅,还有白菜粉条鸡蛋馅,以及豆沙包。所有的馅,都是提前预备。肉馅需要用花椒大料熬水,然后跟肉馅在一起,沿着顺时针,或者逆时针,只能选择一个方向,搅拌均匀。白菜剁碎,挤出水分,和肉馅再次搅拌均匀,撒上盐,葱姜蒜少许剁碎,用来调味。菜包子就是白菜剁碎,粉条用水煮半个小时,熟了之后捞出来,剁碎,鸡蛋磕到碗里,搅碎,过热油,熟了之后,白菜粉条鸡蛋,放一个盆里,同样加入适量盐,葱姜蒜末,搅拌均匀,备用。豆沙馅就是红小豆和大枣煮熟,去枣核,捣碎,加入白砂糖,搅拌均匀,就成了。然后包成大包子,入锅里开始蒸,这是大家都熟知的过程,我就不啰嗦了。

  蒸血糕,这个比较稀奇。血,就是以前说的猪血,杀猪时候留下的,里面用盐浸了,然后猪血成块儿的那种。血糕,其实和蒸馒头流程一样,只是血糕用的猪血,加入葱花,还有以前熬猪板油的副料——猪油缩,切碎了,然后再跟白面或者玉米面,按照一定比例,和好,下锅蒸半个小时,熟了呈黑紫色,一种咸香味扑鼻,掰一块儿放嘴巴尝一尝,猪血的味道,猪油缩的香,葱花味,面粉香,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说不出来的那种味道,简直好极了,别具一格。

  豆渣饼子,没听说过吧?哈哈,其实就是就是请人做豆腐,要送过去豆子,人家做完了,给了加工费,豆腐和豆渣都要拿回来的。本来豆渣是可以喂猪的,可是肥猪杀了,小猪秧要等到来年三月才有,因此,扔了可惜,再说当时的条件,当做粗粮,特色食品,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其实也简单,加点盐,直接做成跟仙人掌一样的形状蒸熟,即可食用,吃起来有点粗,拉(读la二声,就是割肉的意思)嗓子,但是非常咸香咸香的感觉。

  蒸枣花,其实跟蒸馒头差不多,就是在蒸馒头时候,在生馒头左右各镶嵌一粒泡的非常饱满的大枣,赞皇大枣或者阜平大枣都行。红彤彤亮闪闪,就像两颗红玛瑙一样,非常诱人。

  蒸年糕,才是最最重要的重头戏。没有年糕,过年的酒席上,岂不是缺了一道最有寓意的美味佳肴?所以,蒸年糕,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美味。年糕的用料,是北方常用的黄米,也叫黍子,神州大地上最传统的农作物之一,具有几千年的种植历史。黍子,特性就是黏,记得古代有一种城墙的砖,据说是用米汤跟土制作而成,几百年风化而保持形状不变;刚制作的成品,用锤子敲打,也只有一个个白色的痕迹而不会碎掉,可见其黏性。

  现在说黍子,得先磨成粉末,然后用温开水和均匀,就是达到略为湿润的状态,手握成团而不散开,然后这样的黍粉就准备好了。接下来,就是大锅的篦子,上面铺一层白洋布,撒上一层用清水洗干净泡的非常饱满的大红枣,然后铺上准备好的`黍粉,上面再撒上一层大红枣,为了防止铁锅会把最外边的一圈给烧糊了,用白菜叶子挨着篦子的外圈铺一层。这样就不会糊锅了。同蒸馒头的过程一样,盖锅,压好,大火烧,蒸汽上来之后,保持火力,半个小时出锅。

  刚出锅的年糕,金黄色的一大篦子,就像一张特号的大饼一样,上面铺满了大枣,,黍米香,大枣香,真的是馋涎欲滴啊。尤其是年糕,特别软,特别黏,用手捏,就能粘住手指头。使劲拽一块儿,塞进嘴巴里,咀嚼半天,感觉牙齿和舌头都被糊住了。如果没有大枣,根本分不开咽不下去,这就是年糕,也是黏糕。

  年糕在院子里晾不多久,低温的天气就会让年糕表面变冷,变硬,这时候,就是要翻过来,倒在大案子上,这时候,底下铺的白洋布已经跟年糕黏在一起了。这好办,老妈端出一碗水,均匀的洒在白洋布上,一边轻轻的拍打,一边开始从一个边开始揭,很轻松的就把铺底儿的白洋布取下来了。然后再准备下一锅。案子上的蒸好的年糕,用菜刀切成二十厘米的方块,等到另外一锅蒸熟的时候,切开的年糕,已经硬的跟砖头一样,然后同样装到大盆里,或者跟蒸好的馒头放一起。 蒸年糕,也是我最喜欢参与的。因为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大红枣,那么一大盆,就在跟前。这时候,也就不客气了,不时塞一个进嘴巴里。灶台前面,烟熏火燎的,老妈也忙,就是知道了,肯定也顾不上,再说,我这么帮忙,难道没有奖励么?

  再有就是切完年糕,等都装进容器里面之后,很多支离破碎的红枣还遗留再案子上,这时候,也是我当净坛使者的时候了,这么好吃的红枣,怎么能不颗粒归肚子呢?丢了岂不是暴殄天物,用奶奶经常讲的话,就是浪费粮食,会被天打雷劈的,我当然要做一个不浪费粮食的好的不得了的小孩子了啊!

年味的散文12

  猴年正月初一,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吃完饺子,我们全家照例上街转转,品对联、赏美景,感受一番新春气息。

  去哪儿呢?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去人民公园。虽然它近在咫尺,大家却都由于平日忙忙碌碌而无空问津。新春时节,心闲意适,去那里沾沾猴年的鸿运,慰藉疲惫的心灵,感受变迁的年味。

  走在街上,随处可见衬托喜气、彰显新春的红灯笼和红对联。还未到人民公园,便从回归的游人脸上捕捉到游玩的尽兴。

  靠近公园,已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熙熙攘攘。我的鼻子开始“工作”起来,阵阵香气弥漫,肚子难抵诱惑,竟然咕咕咕地叫了起来。吃过羊肉饺子才片刻,怎么又到祭祀“五脏庙”的时刻了?

  闻着酒肉香,神仙也跳墙。你看那些食客们,这个拿着羊肉串大快朵颐,那个吃着烤红薯热气腾腾,只顾享受美味,却不在乎斯文,勾引得我这个吃货变成了“馋猫”。

  公园正门外搭建了一个彩虹门,装饰着美猴王的图案,大红的底色,金色的花纹,精美的造型,使人民公园装扮得更加喜庆。

  原本人民公园内的正门并不在此处,而在西边二百米以外的铁栏门,上书西花园。这是公园的旧门,我小时候去西花园,一直走的就是那个门。那时候进西花园,可是需要买票的哦。

  人民公园最早叫西花园,因为地处凤城之西而命名。还有一别称为溪花园,取清水碧渊、水流潺潺之意。别看它如今在小城是人人皆知,然而谁能想到它的前身竟“臭”名昭著,是一处污水汇集的臭水滩。一到夏天,这里苍蝇嗡嗡叫,蚊虫满天飞,臭水遍地流,人皆掩鼻走。

  为改善人居环境,推进城市建设,1975年,地、县两级领导决定建设西花园,全城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挖湖堆山,植树建亭。历经四年辛苦,于1979年3月正式建成开园。废物利用巧修建,变丑为美西花园。凤城新添一美景,休闲娱乐游人欢。

  20xx年,市委市政府又斥资四千多万元,对西花园进行全面改造,更名为人民公园,并免费向公众开放。

  如今的人民公园,是一所综合性文化娱乐休闲公园,规模比原来更大,占地240亩,可容纳游人3万多人。绿树成荫、花草遍地,亭阁相映、曲径通幽,小桥流水、湖里泛舟,真可谓是“楼台亭榭藏绿树,湖光山色相映照”。

  “恭喜你发财,恭喜你发财……”

  步入园内,人们就被喜庆的音乐温暖了。一处玩押彩游戏的商家为了吸引游客,放起了刘德华的《恭喜发财》的歌曲。春节是赚小孩子钱的大好时机,商家们有的玩套圈游戏,有的玩碰碰车,有的玩过山车……

  套圈游戏就是商家用绳子拉了一个圈子,里面摆满种种玩具,然后由圈外的小朋友拿从商家手里买的竹环,往圈子里扔,套中哪个,那个玩具便归你。记得我童年时每次过年来到西花园,都要过过套圈的瘾。每次都是冲着玩具去的,可惜一次都没套中过。后来才知晓那只是商家捞金的把戏,商家给的竹环一般不大,很难套中所摆的玩具,如果都能套中的话,那么商家岂不是亏本了么?虽然如今我明白商家的“猫腻”,但却不觉得有多可恨,毕竟这是一种游戏和娱乐活动,它承载了我不少童年的记忆和欢乐。

  看着孩子们坐在碰碰车上欢快的表情,好像他们得到了全世界。时而有小朋友因为时间到了竟耍起了赖皮,哭闹着不肯离开,家长只好无奈地再掏出些钞票给孩子“买”快乐。我有些好笑,因为那孩子便是我小时候的.缩影。

  但我也有游戏过后并不快乐的时候。记得小时候有一次我和妈妈坐摩天轮,当摩天轮升到高空,看着地面的建筑越来越小时,我的心竟十分恐惧,下来之后竟不由自主地大哭起来……

  对西花园的记忆,除了儿时的游乐之外,还有一次印象最为深刻。那是我五岁那年春节,随父母和堂哥一家去西花园游玩。那年是虎年,那时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见有老虎的模型,便要去“打虎”。也正是那一次旅游,我和堂哥一家合了张影,也是我和堂哥唯一的合影。后来堂哥因故已不在人世,而那张发黄的老照片常常勾起我对他的思念。

  小时候,我特别期待过年,年味是爸爸带回来的“旺旺雪饼”,是妈妈做的油炸虾片,是能赚到不少的压岁钱……记得每每除夕那晚,我把爸妈给的压岁钱压在枕头下,在脑海里想象着买什么玩具,便在盼望中睡着了。

  我还喜欢看烟花,尽管由于胆小,总在父亲除夕放鞭炮时关住门躲在房里,却喜欢在正月十五那晚在广场看烟花。那绚丽多彩的烟花,虽然昙花一现,但那种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却能长时间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年味是抹不去的乡愁。近段时间,不知是哪个邻居家竟养了一只公鸡。初一的早上,父亲听到邻居家鸡叫,说这是乡愁的声音。他说他小时在农村,就是靠着鸡叫声起来上学的。

  我这才想起,由于世事变迁、奔波忙碌,我们一家已经好久没在过年时回老家走亲戚了。在那时,我期盼过年的由头便是初三走亲戚。并非单纯为了挣压岁钱,而是觉得每年一次的老家之行热闹非凡,令我无限向往、时常难忘。

  高中之后由于学习压力加大,过年时最高兴的事便是玩电脑游戏。尽管在虚拟的世界里翱翔本身就很空虚,但至少那时感到很快乐。那三年,年味已然成了电脑游戏,浮华且无聊。

  对于今天的我来说,过年除了买件时尚的衣服还有短暂的欢喜外,只觉得这年味越来越淡,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或许是长大了,开始为生计发愁,为生活烦恼;或许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像过年,少了许多盼头;或许是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身心疲惫,精神麻木;或许是……我不得而知,但随着年龄的增大,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味越来越淡,乡愁越来越远。这一点,人们普遍都有同感。

  我们一家三口走累了,便在靠湖边的一处长凳上坐下小憩。此时已是正午,阳光暖洋洋,湖面水潋滟,游船如织穿梭,游人好不快乐。不远处的小广场,一群大妈正随着音乐跳广场舞,她们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那么投入、那么忘情、那么自信,幸福洋溢在脸上,激情展现在舞姿中。

  百善孝为先。人群中,有年轻的情侣秀恩爱,有一家三口照合影,也有老夫老妻结伴游……这时,我看到一幅温馨的画面,只见一个五十开外的男人,领着一位应该是他老母亲模样的人在游玩。他拿着相机,频频给母亲拍照。对年老的父母而言,陪伴是最长久的幸福。那位母亲虽然年迈,腿脚不便,但却一脸幸福。我从心底为那个男人点赞。

  如今,小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广场、公园、小游园如雨后春笋,不断增多,东西南北四城都建起了公园,不少街头巷尾也因地制宜建起了小游园,极大地方便了市民们的休闲和锻炼,也为城市增添了几分亮丽的风景。

  目前,市委市政府正在组织开展“四城联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文明和谐城市)活动,力争用三年时间,全力打造卫生整洁、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宜居宜业的美丽运城。我相信,通过全市上下的积极参与、齐抓共管,务求实效、共同努力,运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如今,人民公园在小城已不是一枝独秀了,也许在规模上、基础设施上也比不上新建的公园,但它位居凤城之中的地理优势,它与城市同步发展的历史,很受生活在小城的人们的青睐和钟情,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社会的发展,体会到美丽的乡愁。

  这次游园,又让我找到了那久违的浓浓年味。

年味的散文13

  年,是岁月写给我们的情书,萌动深情时,已在经年前。对于过年,不同年龄的人感受不一。小孩子的年即将在眼前,而我们大人习常通过孩童的心欢去默默翻阅那一封封还未被岁月冷却的幸福页码,断了又续上的截片,看似空白突兀,像极了落入云婵晕开来的水墨画。每每触及,年,总是便在记忆的心湖中泛起了数抹涟漪。那些年,那味道,还有那些清简中的温馨再次却上眉梢。

  那些年,我们还小,和现在小孩一样。也曾天天盼过年,只是等待过年的方式不一样。在腊八之前,母亲就会安排我负责捡鸡蛋,因为之前鸡生的蛋可能变卖了换成了钱作为人情客往用着了礼数或者补贴了家用。母亲说还有多少天过年,我每天要捡多少个鸡蛋春节才够吃,而且还不能让鸡蛋破碎,不然到时候我就少吃或者没得吃。姐姐们有自己的事情做,就是帮母亲纳鞋底。每天大清早就盯着鸡窝看,端一木凳坐它鸡窝旁边,手里还拿了一大盆子,等了半天也不见鸡去下蛋,无聊时候跑远了又怕鸡蛋被人捡了去,从小喜欢热闹的我索性敲着盆子玩,“咚”的一声声鸡全被吓飞了,到晚上也没有捡着鸡蛋,第二天,三天继续等,仍然没有。

  母亲问我这几天捡着鸡蛋没有,我摇摇头很是失望。母亲看我默不作声忍不住笑了,叫我明天中午悄悄跟在它们后面,就知道为什么捡不着鸡蛋了。天气好冷,中午也不见太阳出来,院落里大家忙碌着,晒着腊豆干什么的,做针线活的,抱着孩子斗虫虫飞的,小孩子格格的乐呵着,还有媒婆来给大姑娘们说亲的,叽叽喳喳蛐蛐蛐的,又吵飞了下蛋鸡。母亲忙着给我们家人做布鞋,一针一线的正在教姐姐。

  午饭过后,终于看见太阳的影子了。我在磨坊门口听见鸡在“咯咯哒……”唱着歌儿呢,跑过去一看,哇,满满的一窝鸡蛋,只是鸡窝在建在磨坊的竹林里,很不容易被人发觉。兴高采烈的跑回厨房拿来竹篮子,“一个,二个,三个……”开心的往竹篮里装着,其实那时候自己根本数不清鸡蛋,姐姐说我就会数一到七。我小心翼翼把鸡蛋提回了厨房,心想着,明天是不是就过年了呀。

  还没有等到明天,母亲听说我捡了一篮子鸡蛋,进门还带了邻居大婶来,只见邻居大婶眉开眼笑的提走了鸡蛋,母亲还一个劲的陪着不是。不是我们家的鸡蛋吗,为什么母亲让别人提了去。后来才知道邻居大婶找她家鸡蛋找了许久,鸡乱下才被我误捡,母亲看着我难过的表情不好多说什么,说别人的东西拿错了就应该还给人家,尽管我不舍。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年,母亲说,快了,每天捡两个,捡一天就离过年近一天了。晚上,隔壁大婶端来一碗荷包蛋,三个荷包蛋像嵌入水面嫩黄的小云朵,里面还有几个小汤圆,上面还漂浮着几粒红枣。在母亲推让中隔壁大婶还是留下了荷包蛋,说是给孩子的,不能让孩子心里落下什么不快,毕竟过年过节的。

  母亲看着吃得香甜的我,问我好吃吗。我点点头突然冒一问句,春节以后就是我六岁生日了,母亲还会给我煮鸡蛋吗。母亲微笑着没有回答,嘴角有一丝丝无奈。母亲说鸡下蛋的时候最怕打扰,傍晚去窝里捡就可以了。每天天黑之前我都能捡两个鸡蛋,细心的呵护着,生怕磕着碰着。院子里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着,被百草叶烟熏得金黄金黄的腊肉,在太阳下面闪闪发光,有种被历史酱香了好几百年一样,光是眼睛看着唇齿都留有余香。一家人肉不多,就一两块。挂在院绳上被风摇来晃去的。几个拉着家常的人眼睛盯着腊肉一眨不眨的。或许当年肉类才是人们过年的奢侈品吧,所以大家才显得特别精贵小心。记得我们班上有一女同学,家景比较殷实,每次吃肉都会带出一小块儿腊瘦肉,在小伙伴们面前故意用她那纤细的小手一丝一丝的撕着,轻轻地放嘴里慢慢地咀嚼着,很多同学有羡慕的,有讨厌的,也有无动于衷的。时过境迁,同学她当年油晃晃的小嘴,闲暇之时仍然被同学有意没意提及。

  两只鸡生蛋,鸡蛋看样子要捡满篮子了。父亲也从很远的地方回家了,他好像一个干部,衣服穿得很整洁。头发不像村子里的人。不知道还以为他是教师呢,不过我和父亲有些生分,父亲看着我一天搬弄着鸡蛋,问我数的清吗,我不理父亲。每次父亲回家都会买很多水果糖,分发给家人和邻里。父亲拿出水果糖让我叫他,我拿过水果糖躲在了母亲背后,母亲会打着圆场说和孩子相处的少所以才这样。父亲尴尬的摊了摊手,转身取了渔具去河边钓鱼了。只要父亲一回家,家里就少不了鱼肉,不一定餐餐有,隔天一顿一般没问题的。

  父亲一回家,寻医问药的人络绎不绝的来到我家,那几天感觉特别幸福,有肉,有糖吃。父亲还给我们用竹筒烤腊肉吃。母亲买来的下酒菜,一般都是一些猪内脏,用盐焗以后烘干的肉制品。因为便宜,贫穷年代凑菜盘多吧。南瓜子,花生、核桃、怪味蚕豆什么的都是自己家平时种的加工熟的。需要时上盘即可。家里每天都热火朝天的,贴在门框上墙上的年画和对联都是姐姐亲自挑选的,喜洋洋的感觉特温馨。

  不同地方不同的风俗,我们这里一般腊月二十六以后就开始走亲戚吃年饭了,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还有缝制的新衣新裤。姐姐给我扎了两个小羊角辫子,还用烧热的筷子给我夹了夹额头的刘海,美美地就和大人们去走亲戚了。轻轻地一步一步的跟在姐姐后面,生怕弄脏了鞋子,母亲不一会儿都要来提示我不要随便坐地上玩,不是老大初一衣服就穿不成了。走过亲戚还小心翼翼的,有点紧张还有几分小幸福感。在亲戚家用餐以后,女主人就拿拌着水果糖的瓜疏果脯散发给客人,特别是小孩子,衣兜这时候派上用场了,临回家时男主人还派发红包呢,几角到几块钱不等。

  团年饭吃来吃去就轮到我们家了,母亲和姐姐早早的就开始忙开了,父亲招呼着客人,切茶倒水不敢怠慢于人前,母亲准备了好久的美酒佳肴就在今天团年时全部拿出来招待大家,团年饭不是走走过场,是体现一个女人贤惠持家的盛宴,菜式多,每道菜肴味道独特,一张大饭桌摆的菜越多越好,表示来年兴旺。母亲的智慧不是要倾家荡产的煮一桌面子席,一些常见的农家配菜,一般很少有人搬上餐桌菜疙瘩根。她都能就地取材做好几道菜,关键是食过的人都赞不绝口。特别是母亲做的糯米丸子。几十年这道菜年年都被要求摆上餐桌,一直意犹味尽过。每次看着母亲准备都感觉繁琐,糯米浸泡一两天,中途还换水。剁碎的肉粒加上她秘制的馅料,成型蒸煮上笼到出锅不是时间问题,别于餐艺。还有母亲与生俱来的小资情怀。

  大年三十晚上,忙了一段时间的家人终于可以坐下来享受一下清闲了,大家围坐在一起聊着家常,在没有电视机和网络的年代,亲情的浓烈可想而知。父亲问我们有什么新年愿望的时候,我自说自话冒了一句,我不想叫廖飞霞,想叫廖祥有。说着说着睡着了,父亲发压岁钱的时候母亲叫醒了我,尽管后来被姐姐们取笑我想叫祥有的名字,现在想想,这可能就是一个几岁小女孩新年最纯真的愿望吧,吉祥富有。

  是的,我们的日子比过去富有许多,特别是物质,可我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了,平淡如昔,年还是那个年,只是它的味道真不知道哪去了吗?时光交替,我们都长大了,有着自己的收入和工作,对于过年,更多的意义是可以好好和家人相处和沟通了。心想着做一些美食犒劳一下家人和自己,一切只源于感恩。我们眷恋岁月,又怎么能在过年时去辜负它对我们的自始至终呢;我们享受年味,然而又何必在新增的岁月中去叠加对它的漫不经心呢。等待捡一枚枚鸡蛋,见证一场简朴盛宴,类似压岁钱、千层底的记忆,或许只有多年以后一群长大的孩子们更能理解和感悟。

年味的散文14

  爆竹声声

  庆贺的

  不仅仅是结束冬寒

  欢声笑语

  表达的

  不仅仅是迎来春暖

  北风肆虐下的苍凉

  不会顷刻碧绿遍野

  冰天雪地中的枯萎

  不会顷刻叶茂枝繁

  只因心中希望未泯

  所以我们才无畏冬寒

  只因心中蛰伏春种

  所以我们才迎来春暖

  是冬天的庄严

  教我们读懂春天

  让火热的夏季

  延续我们不老的`浪漫

  在殷实的秋季

  我们相约把收获盘点

年味的散文15

  日子己跌进腊月,年关己近了,乡村处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在这个腊月,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在丰富多彩的年货中,我又想起了在乡下时的年味,想起了一辈子生活在乡村的奶奶,想起奶奶她老人家坎坷的年味。

  实际上,奶奶已去世四十多年了,记忆里的奶奶,实际上永远定格在几个无法忘记的片断,比如过年的片断,枝枝叶叶的水份已被无情的岁月风干,只剩下几块硬如干枯的馒头片,慢慢嚼着想着,还能留下一缕余香在里面,也许己溶进了我的血液,在我的记忆深处打下难忘的烙印。

  奶奶的年味,是乡村里一道另类的年味。

  奶奶生有父亲等五个儿子,成家立业后,各个小家自有各家的年味,奶奶过年几乎不准备任何年货,奶奶的年味就是五个小家年味的组合,那家有啥,就会给奶奶家分一点啥,条件好的会送一块肉、一瓶酒,条件差的就送一块豆腐、一把粉条,甚至一把青菜,送多送少,奶奶并不在意,但总会在村人面前显摆,这是老几老几送的。

  正月初一,奶奶家是不包饺子的,但一天三顿都吃饺子。因为,村里姓史的一大家子,每到过年,辈份浅的都会给长辈端饭,一大早,各家各户就忙着烧火煮饺子,下的第一茬饺子,除了烧香拜神敬祖宗,下来就会送长辈,那时,我还小,几岁的样子,送饭等活就会交给我,先给爷爷、奶奶送,再给其他爷奶辈送。

  因为子侄辈较多,奶奶就会早早地把锅腾好,把我们送去的饺子一碗接一碗地倒进大锅里,把碗冲洗一下还给我们,然后抓一些好吃的零食塞进我们衣蔸里,我们就兴高采烈地回家交差了。

  奶奶的年味,是挂在梁上的柳条蓝子里的。说是梁,其实不是梁。因奶奶住的是一眼土窑,梁其实就是窑洞上侧横亘的一根长木头,镶插在窑洞两侧的`窑邦上,挂着七八个挂钩,每个挂钩下都挂有一个大小不一的蓝子,平时稀罕的东西都放在蓝子里,柿圪瘩、柿饼、花生、红枣等,伯伯捎回的点心、水果糖更是被包裹着一层又一层,奶奶掂着小脚,有时还踩着椅子,拿下来,给我数着数目抓一些,又赶紧挂上去,使我们对这些挂在梁上的蓝子充满诱惑和眼馋。

  奶奶的年味,还有埋在窖子里的萝卜白菜。

  那年月,萝卜白菜也是奢侈的大菜,奶奶会早早地挖出白萝卜、红萝卜,还有大白菜、红薯等,冼净晾干,蒸锅馒头,年货就准备齐了,这些年货,对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的年味,就是挂在钩子上的蓝子,有事没事,我们就晃悠在奶奶屋里,或多或少,总会踅摸些好吃的,不出正月,奶奶的年味就被我们一点点消化完毕。

  后来,只有五十多岁的奶奶匆匆走了,迈着三寸小脚,在棉花地里劳作时,一头倒下,再没有起来。当时只有几岁的我们,嚎啕大哭,从此,没有奶奶了,也就没有奶奶的年味了。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年货越来越丰富了,鞭炮越来越响了,礼花越来越亮堂了,年味却越来越淡了,有的人家,到食堂吃顿饭,年就算过去了。

  我却越来越想念乡村的年味了,想念奶奶时代的年味。因为,那时过年,大人孩子都有盼头。

【年味的散文】相关文章:

年味的散文09-21

浮生即是一味茶散文09-20

酒之泪谁解其中味散文12-15

年味10-11

年味优秀作文03-01

年味小学作文02-19

年味高中作文01-25

年味初中作文01-27

写年味的优秀作文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