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
这段时间一直在看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书有点厚,我读的也很慢。快一个月了,才读了不到一半。文字并不艰涩甚至描写的很优美,在缓缓的故事节奏的带领下,我也跟着一起回顾着自己的成长历程。
成年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一个不太好的'状态中彷徨。仿佛被什么东西框定住了,只能在有限的范围里伸缩。而前方的路,似乎又一眼能望到头。我焦虑、想要改变、用力挣脱。但似乎周围有个漩涡,牵引着我往里越陷越深。外在力量越来越大,对抗越来越累,把我折磨的精疲力竭。我开始迷茫,不知道前方的路在哪里。我开始自我怀疑,不知道对抗有什么作用。我开始恐惧,不知道脱离了主流的既定规则是不是错误的。就这样不断地被消磨直到殆尽,麻木、接受、放弃抵抗,就这样在这局促的空间里被无限遏制着。
其实一开始,还是羡慕毛姆笔下那个主人公青年时期那些多姿的彩的人生阅历的。但之后想来,自己其实更折腾。
一边看着主人公不断思考,挣脱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一边我自己也思考着自己这些年到底岀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感觉自己被困住了。我觉得我的外面是纷乱的世界,而我的内在却是一片荒芜。
我从内心出发去界定,设法去看清被既定认知束缚住的自己。我试图补充养份,各种丰富的、有层次感、朝气蓬勃的阳光和色彩。终于,我的内在重新鲜活起来,我明白了自己应该去发现这个世界上更多的可能。
我觉得找回了我自己,我解放了我自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2
历时一个月,断断续续读完毛姆的《人性的枷锁》,并没有规定每天投入多少阅读时间,而是在思绪不清、无法继续完成手头比较重要的任务时,翻开读上一会儿。也正是这样毫无计划的间断式阅读,使我有时间在接受下一个情节时思考菲利普人生的各个阶段。坦白说,看到“全文完”时,松了口气,终于结束了,并不是篇幅长短导致的疲倦,而是跟随者菲利普的半生,体会他所体会,感悟穷困潦倒且无希望兜兜转转的生活,太煎熬了,我甚至都惶恐,阅读下一章时,菲利普会不会饿死在他躺过的街头,再也没法品读他糟糕的人生境遇。
事实证明,主人公永远带有主角光环,这倒不是去讽刺最后的结局,当看到菲利普能融入家庭采摘,能顺心顺意的不考虑钱财这般“绅士”所摒弃不谈的身外之物,能确定自己的心意不再困死在那个皮肤发青、身材丝毫没有丰裕触感的`“骗子”身边,还是有种乌云撤离,看到久违的阳光的舒畅。
作者塑造的“菲利普”并不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怯弱甚至有些许自私,执拗且放不下自尊心,甚至于,当他期待伯伯早点逝世而继承家产以摆脱日复一日设计服装手稿,在七八月份夏日整天浸湿在咸臭的汗水中,看到这里我再不能因其身体缺陷而保留一丝怜悯。期待着不知何时才能改变困境的他人之物,而不是通过自身努力去改变现状,只能做一位凄惨的白日梦想家。
即便如此,菲利普的思考也造成了不小的触动,他对“生命是什么”、“存在的意义”的思考,促使我同样去思考活着的意义与价值。读书笔记m生命是什么,也就是从有到无的过程,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过程。从最初拥有生命的那刻起,到拥有财富、感情、家人以及一切,再到最后两袖清风躺在病床上,记忆里最后只留下亲人的眼泪,再也没有其他。
既然如此,存在或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当然有,它虽是过程,但对于每一位襁褓中的婴儿甚至是当下的我们来讲,都是未知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预测会遇见谁,过着怎样的生活,风餐露宿还是金碧辉煌。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拿着唯一一把钥匙,对应着独一为二的人生之门,打开它,相当于解下你自身的枷锁,拥抱未来。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3
大学毕业到现在就业工作得清闲空档期如约而至了,在假期的头两天鼓起勇气翻开老家还未拜读的毛姆的《人性的枷锁》(Of Human Bondage),877页,64万字,很久没读过这么长的小说了。感谢毛姆,这一次仍然没让我失望。
《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已经像是身边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了,他迷茫、懦弱、敏感、犯贱,而且还是个跛子,最后本来可以诗与远方,却选择了结婚生子踏踏实实过日子,这下大家满足了吧?不知道这是不是毛姆笔下唯一的一次宽恕,让主角选择了凡人普遍接受的幸福人生。
故事从1885年的伦敦开始,菲利普9岁的那一年里失去了双亲。Philip的父亲是一位年轻出色的外科医生,家境殷实,但却因为一次突如其来的败血症去世,他的母亲当时正怀着身孕,可能由于丈夫去世这突然的打击加上分娩的痛苦,也在六个月后散手人寰,Philip的弟弟也没能活下来,就这样主角变成了孤儿,还是一个一只脚是畸形足的孤儿。
菲利普的伯父收养了他,这是一个刻板冷漠的牧师家庭,好在Philip的伯母对他视如己出,更幸运的是他在这里“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习惯——阅读的习惯”,从而减轻了许多抑郁和忧伤。不久,菲利普被送进了特尔坎布瑞的皇家公学,这里是专为培养神职人员的寄宿学校,Philip的伯父希望他能在那里一直呆到18岁,然后去牛津大学,最后成为一个牧师,皈依上帝。在学校里,菲利普因为他的畸形足饱受同学、朋友甚至老师的嘲笑和侮辱,在虔诚地祈求上帝施与神迹后也未能应验,让他开始对宗教产生了最初的怀疑。
在学校呆到快18岁时受一个同学的影响,菲利普决心一个人去德国,因为他已经对宗教体制下的皇家公学深恶痛绝,虽然他的成绩足以让他顺利获得奖学金进入牛津大学,但是那成为神父的未来还是令他感到厌烦。这是菲利普第一次自己选择放弃。
在德国海德堡度过的短短3个月里,菲利普结识了好几个喜欢谈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的朋友,促成了他思想的开蒙,“我完全不懂人们为什么一定要信仰上帝”。放弃了宗教信仰的`菲利普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宗教是他解开的第一套人生的枷锁。
回到英国的牧师公馆后,菲利普与一个大他很多岁的女人(估计应该大15岁左右)威尔金森小姐偷尝了禁果,但这一切并非出于爱情,而是青春期的性冲动和对异性的好奇吧。这段感情随着菲利普来到伦敦学习会计学就无疾而终了。菲利普是听从伯父伯母的意见想试着成为一名皇家会计师的,但事实证明他并不擅长数学,从事会计的工作让他感到痛苦,于是一年之后,菲利普第二次选择放弃学习会计。他对自己的绘画天赋产生了自信,决心去巴黎学艺术。
不顾伯父的反对,拿着伯母的资助,菲利普开始了第二段求学经历,这次学的是绘画,持续了2年。在巴黎的绘画学校里,一个叫普莱斯的小姐逐渐爱上了菲利普,但她相貌平平而且邋里邋遢,所以并没有引起菲利普的注意。在巴黎,菲利普看到了太多为了追求艺术穷困潦倒最终一事无成的人,开始反思自己付出所有最后也最多是个二流画家是否值得。而普莱斯小姐的自杀给了菲利普极大的震动,因为她学画所付出的努力无人能及,但却画不出一幅让人满意的作品,那么这坚持又有什么意义?菲利普决定放弃学画,这是第三次选择放弃,决定回伦敦像他父亲一样,尝试成为一名医生。
22岁的菲利普进入伦敦圣鲁克学院开始学医,在此期间他经历了人生中最疯狂的爱情,不可救药地爱上了一个餐厅服务员—米尔德瑞德。这段感情中我们的男主角只能用犯贱两个字来形容,放弃了所有的自尊、毫无理智。米尔德瑞德前后三次背叛了他,第一次跟一个叫米勒的德国已婚中年人同居,还给人家生了个女儿。这期间一个叫诺拉的女子爱上了菲利普,可以说用她的柔情和体贴治愈了失恋的菲利普,但米尔德瑞德一回来菲利普原谅了她,薄情寡义地抛弃了诺拉,还帮忙一块养米尔德瑞德的私生子;第二次米尔德瑞德跟菲利普最好的朋友格瑞菲斯跑了,菲利普给人家私奔提供路费,希望米尔德瑞德疯够了能回心转意;第三次米尔德瑞德毁灭了他所有的家当,而当菲利普碰到街头凄惨的米尔德瑞德时仍然斩不断自己和她的联系。还好这时菲利普已经没什么钱了,他投资股票赔光了所有的财产,自己的学医生涯都继续不下去了,沦落在商场当巡视员,幸亏遇见了艾瑟里一家给了他急需的帮助。这段落魄的经历让菲利普大彻大悟了人生的意义,当他伯父去世后得到遗产完成学业的菲利普本来可以完成他环游世界的理想时,我们的男主第四次放弃了理想,选择与艾瑟里的女儿萨莉在一起,过结婚生子这种平凡幸福的人生。
我读的这个版本一共八百多页,说实话前面700页很难读,感觉色调很昏暗,接连不断的压抑、纠结、折磨、痛苦。在748页菲利普穷困潦倒时走进了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布满墓碑的房间,整本书的精神力量都集中在以后的3页当中,顿悟了的菲利普打开了所有人生的枷锁—宗教、信仰、爱情、理想还有自我。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把生命放到历史的滚滚长河中去思考,把我们生活的世界放到浩渺无垠的宇宙中去思考,人生本无意义。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当你参透了这一点,注意这绝对不是消极的人生观,恰恰相反。追逐你认为的幸福与品尝实实在在痛苦同样没有意义,认同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对挫折、对痛苦有了新的感受,似乎能从上帝视角,也就是第三方视角去看待自己生活中经历的种种不如意,然后一笑而过,那种感觉无比轻松。人生既然毫无意义,那么就不应该被任何枷锁囚禁,只遵从自己的本心快乐生活就够了,如果日子让你快乐充实暖,那就一如既往地过下去,如果日子让你空虚寂寞冷,那就剖析一下自己做出改变,也许就是这么简单......
《人性的枷锁》让我产生了许多自己生活中的共鸣,现在的我们都迷茫、冲动、多愁善感。曾经有人问我:大学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说,是找到能让自己从心底里感到快乐的事,值得一生从事的事。青春就是用来不断尝试新事物的,因为“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没有时间资本再去重复菲利普那样“尝试—努力—悔恨—放弃—再尝试”的人生循环了。为了梦想拼尽全力无疑是值得推崇的,但是拼搏过后放弃梦想的人也是需要莫大勇气的。但这一切,需要你在为每一个梦想拼搏的过程中都倾尽全力,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华丽转身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努力过,我不后悔。人生本无意义,好的与坏的结果都是浮云,留下的,只有一次次付出过后,只属于你自己的人生图案。
淡化过去,活在当下,享受过程,忽视结果。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宋·辛弃疾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4
4.13就读完了,谈不上有多少感慨,结局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平凡”,因了这个书名,本以为会有些不同寻常。看这本书时,状态差得要命,转眼快过去三个月,谈不上恢复以往的活力,但回了家,心里没有害怕的感觉了。
人生,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你料不到、逃不了,甚至放不下。有些事儿,明明知道不值得去计较,但是,你让情绪这东西强大起来,那便身不由己,或许生存还是毁灭就真成了一个问题。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皆悲。
人这一生太多可能性了,菲利普可能做牧师、会计、画家、医生、小职员,太多机遇巧合,谁也看不到未来有什么在等待着他。不安于长辈安排,随心去尝试一切想尝试,职业即事业,无所谓大小,但这关乎热情,对生命价值实现的热情。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越长大越发现,有些人进走你的生命,陪伴着走过一段风景后不知不觉没了音信,而又有些人从不相识到相知相惜,朋友,永远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色彩。还有些人,能把你的生活弄得不知所措。“事隔经年,我将如何致你,以眼泪,以沉默”。爱情里面,各自放过吧,能不纠缠就放手,计较太多,容易失去一起发现美好的乐趣。遇到能心生喜欢的人,都是幸运,唯愿君安。还没遇到的,总会遇到的'。
人性的枷锁,是世事难料,是心有执念。无论如何,无愧于心就好。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5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在假期的时候我读完了这本书。现在觉得还有很深的感慨。
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性的枷锁》是毛姆具有自传性质的经典作品,主人公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母早亡,小小年纪被送去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没有感情,而且他特别自私冷漠,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
菲利普最开始是陪朋友邓斯福德去追求伦敦国会街上点心店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他对这个“瘦长的个子,狭窄的臀部,胸部平坦坦的像个男孩”的女人第一印象就不好:“要在巴黎,谁也不会瞧她一眼”。不仅如此,这女人还浅薄刻薄得要命,一副千金小姐般故作高傲的`派头实在惹人讨厌。
但正因为她对菲利普那爱答不理的傲慢态度严重伤害了菲利普敏感的自尊心,这从厌恶开始的感情在纠结抑郁中竟慢慢演化为了想念。不仅如此,随着米尔德丽德每一次对菲利普的玩弄、欺骗、侮辱的加深,菲利普那种必须获取芳心的欲望反而愈加强烈,到最后竟然发展到出钱给米尔德丽德和露水情人度假寻欢的地步。
菲利普独自一人在德国求学时,他日益增长的见识让他觉察到,异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诚程度,并不下于英国国教徒。研究神学的大学生维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祗的”。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学历、爱情、友谊、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6
上帝在赋予人类自由的同时,又给我们套上了无形的枷锁。人类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了感情,最大的困扰也是拥有了感情,爱、恨、情、仇都无疑是人生的枷锁。
“不知不觉间,菲利普养成了世上给人以最大乐趣的习惯——博览群书的习惯;他自己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来却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忧患苦难的庇护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为自己臆造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转而又使得日常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痛苦失望的源泉。”(摘抄于书中第98页)
因为孤儿和机缘巧合而过早地投入到书本的虚拟世界中,对儿童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呢?不过感觉这一点倒与自己有点相像。从小就缺乏同龄的玩伴,于是跟着邻家的打哥哥满山跑,老爸在忍无可忍之下把我毒打了几顿。儿时的童真又怎能忍受得了这般摧残!内向的我只能把自己埋没于书海中,我把那里当做自己的乐园,当做避难所,所有的不快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发泄和弥补。有得必有失,书毕竟是书,纵然里面的世界描绘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幻境,是与现实相脱节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把自己关在那个小牢笼里,对身边的环境产生不适,甚至是对身边的人、事、物进行排斥。
菲利普自幼父母双亡,天生坡脚,自幼由当郊区牧师的伯父威廉抚养。刚开始翻读,还以为菲利普会受到伯父、伯母的虐待,饱尝孤儿的痛苦,没想到他的伯母居然把他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尽管在菲利普的眼里,他的伯母被描述得如此的令人反感,但她的爱是如此的真挚,她是真的心疼这个孩子。
菲利普是在浸透着宗教气息的环境里长大的,很早就切身体会到了宗教的虚伪。曾经,他对上帝具有回天的`神力这一点深信不疑,他热烈而虔诚地祈求上帝在新学年开始前治愈他的残疾。然而,时间证明那不过是一个谎言,是欺骗。菲利普热爱生活,对未来充满憧憬,不愿为了“侍奉上帝”而虚度自己宝贵的一生。于是,他不等毕业就毅然离开了死气沉沉的皇家公学,辗转于学画,学医。菲利普拥有着青年人的热血,好高骛远,不惜穷其一生去追寻人生的目标。同时,他的理想又都是迷茫的,都不能坚持到最后,只能在迷茫中追逐。但他至少勇于反抗,反抗他伯父的安排,反抗现实,反抗命运的安排,这是值得深思的。
小说着重描写菲利普如何挣脱宗教和小市民习俗这两条禁锢人类精神的锁链,力图在混沌、纷扰的生活旋流中,寻求到人生的真谛。他饱尝人间艰辛,历尽世态炎凉,最后得出结论:生活就像一条波斯地毯,虽说色彩斑斓,令人眼花缭乱,实质上却毫无意义。
菲利普的人生枷锁是社会的产物,那我们的呢?又时,我们的人生的枷锁是我们自己给套上的,战胜自己便是打开它钥匙。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7
喜欢上读书,才开始真正体会到生活的美妙,并感觉到自身精神上的成长。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过:“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但用他自身的眼睛观察,而且利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由于他们这种崇高的帮助,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的世界。”
这几天读完同事推荐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深刻领悟到了这一点。乍看厚厚的一本,八百多页,还怕会读不下去,没想到开始读后,竟再也不忍释卷。书中的文字,句句都似在写着自身的内心。我也因了作者的笔墨,将自身全然投入进了主人公菲利普的世界。
那些天每有所思,脑海里全是那跛足少年。当他虔诚地祈祷上帝治愈他的残疾时,为显示诚意他故意让自身吃苦,想象着自身被治愈后幸福快乐的样子,想象着原先嘲笑他的人是怎样目瞪口呆……此时,我真想去拥抱这个善良纯朴的少年,这不就是当年的我吗?小时候,自身也曾因过于害羞,老是沉浸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敢回答问题,不懂得与同学相处。尽管外表沉默寡言,内心却把自身想象成班里最棒的那位同学,甚至于暗地里模仿她的一言一行,整天如白日梦般遐思,还常常为自身想象出来的幸福吃吃傻笑。
少年菲利普不断遭人嘲弄,逐渐失却了孩提的天真,进而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哪个少年不是在自身的烦恼中成长起来的?“菲利普看了好多书,脑子里塞满了各种各样的念头,正由于他对书里讲的事理只是一知半解,这反倒为他的想象力开阔了驰骋的天地。在他痛苦的羞态背后,在他的心灵深处,某种东西却在逐渐成形,他迷迷糊糊地意识到了自身的个性。”
读书使人成长。作者在书中列了大量主人公在不同阶段读的书,这些书中的思想和他周围人物的思想都在影响着他。“一个人仿佛是一个包得紧紧的蓓蕾。一个人所读的书或所做的事,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他毫无作用。然而,有些事情对一个人来说确实有一种特殊意义,这些有特殊意义的事情使得蓓蕾绽开一片花瓣,花瓣一片片接连开放,最后便开成一朵鲜花。”正因为菲利普持续阅读的习惯,才使他能一次次突破枷锁,获得人生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中,我分明觉出菲利普成长的每一阶段,都恍惚有自身的影子。我也曾有他遇到过的迷茫,而我却不知道如何处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就是读书与沉思让菲利普掌控了自身的生活。他对朋友的选择,他的求学之路,他对神学的思考……他不顾伯父反对,远赴德国求学;后来到伦敦成为一名会计学徒,因为厌倦了枯燥的生活,很快他又转到巴黎学习绘画。意识到自身在艺术上资质平平,不会有所建树,后来他决定去伦敦学医。书中最吸引人的,是菲利普在面对生活抉择时的反思,其中落魄诗人克朗肖对他影响最大。“克朗肖”也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人物,虽然他后来的物质生活有些悲惨,但我非常欣赏他身上的落泊文才和旷达的哲学思维。
菲利普的.朋友阿特尔涅对我触动也较大,尤其是他的择妻观。他自身多才多艺,可是却离开与他同样有才华的前妻,选择与一个朴实能干的女仆生活在一起。他共有九个孩子,过着真实而平凡的幸福生活。他的很多思想都影响到菲利普。
主人公对米尔德丽德的爱情可能最令读者难以理解。他怎么会爱上一个如此自私自利甚至无耻的女人?菲利普也认识到了她的真面目,但还是一次次无奈地感到:他不能不爱这个女人。他清楚这种痛苦只有等到他死时才能消失。在这场爱情的追逐中,菲利浦丧失了独立的精神和做人的尊严,还几乎耗尽了他所有的财产。“世界上最大的折磨莫过于在爱的同时又带着藐视了”……反思自身,是否也曾用类似病态的精神折磨过自身?因不甘失去的一些东西,特别是曾经投入过的感情,即使已经明了是错的,却仍在主观意识里寄希望那是永远美好的存在。也许这就是人性无法突破的枷锁。
很多人读书过于看重实用性、目的性,而最终面对茫茫书海无所措手。实际上,读书是为了自身永远的成长。“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既定的目标,你就没办法发现在这个目标范围外,更广阔的可能性是什么”。看起来没什么用处的书,或许会给你的未来早早保留一个超越自身的机会。书是不分国家与年代的,因为不管哪个国家的人性都是相通的,历史也是相似的。当你在成长中遇到困惑时,或许古今中外的某本书里早已告诉你解决问题的答案。
傅雷曾提到过一本书对他的影响。一开始他因为情绪波动,“神经亦复衰弱,不知如何遣此人生”,后偶然读到罗曼·罗兰写的《贝多芬》,“读罢不禁嚎啕大哭,如受神光烛照,顿获新生之力,自此奇迹般突然振作。此实余性灵生活中之大事。”
由此可见,通过读书治愈人生各种疑难杂症,的确不失为一不错途径。只要你还想成长,读书就不会晚。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8
毛姆的小说《人性的枷锁》讲的是主人公菲利普从幼年到三十岁这段时间的成长经历。
这二十多年间他不断打破生活中的枷锁,最终过上一种内心自由的生活。
01
枷锁一:宗教信仰
母亲去世以后,菲利普成了孤儿,被送到当神父的伯伯家寄养。
在伯伯家长大的他,从小就被寄希望于,以后能从事神职工作。加上英国本身就是宗教国家,他也很难不被宗教所影响。
因为天生跛足,受尽屈辱,所以他一心期望上帝能让他痊愈,在做了很多的努力之后,他还是没能如愿。
这件事让他对宗教开始失望,但还没到完全失望的地步。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到身边的神父并没有过着有意义的生活,反而比普通人还要无聊和堕落。特别是自己的伯伯,他自私愚蠢反而宣称在传播真理,这些都让菲利普决定放弃从事神职的机会,转而前往德国的海德堡学习德语。
在德国,与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接触,让他看清:他并不会因为放弃信仰英国国教而遭到上帝的惩罚,实际上他根本不需要信仰任何宗教而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和充实。
打破宗教信仰的枷锁以后,他感到心神自由,他成了自己的`主人,再也不用考虑有没有履行上帝给他的职责,他只需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讽刺的是,当他决定彻底放弃信奉英国国教之后,反而找到了自己真正的行为准则,那就是爱和真诚。
在中国,虽然没有宗教文化,但是我们有父母文化。
我们很多人,从小就被灌输:一定要听父母的话,顺从父母,长大了要报答父母,孝顺父母。因为父母都是为了我们好,也为我们付出了所有。
这种思想就像宗教思想一样,虽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错,但是盲从,会让他们变成束缚我们的枷锁。这种枷锁不仅容易让孩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容易让父母不去学习和成长。
希望我们都能像菲利普一样,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历和思考,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这种经过察觉和反思的信仰,不仅不会违背社会约定俗成的信仰本质,反而会在更高层次上,与他们达成一致。
02
枷锁二:事业上的定性
在放弃从事神职工作的机会以后,菲利普去海德堡学习了一年德语,然后去伦敦的会计事务所做学徒,准备从事会计工作,最后却因受不了办公室一成不变的生活而中途放弃。
后来又去法国学画画,在认清自己最终也只能是二流画家以后,又毅然放弃学画,这无疑让伯伯对他打击讽刺,说他没有定性。
但他并没有因此自暴自弃,他相信虽然一直在不停换方向,但经历过的事情终将成为自己的一种所得。
最后选择学医,从事父亲生前的工作,也让他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他喜欢在行医过程中接触不同的人,观察他们,并对世间百态做出自己的判断和思考。
在我们的生活中,因为很多人戴着父母文化的枷锁,所以在事业上也难免会被其禁锢。
虽然我们已经长大到不用靠父母来生活,但因为小时候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也不鼓励个体对自己擅长和喜欢的做更多的探索和尝试,所以长大后的我们,当被社会现实所困时,很难再去做出进一步的试探和选择。
而菲利普的幸运就在,虽然一直面对伯伯的质疑,但因为是寄养,伯伯也不好强迫他做决定。当然菲利普也为自己不断试探付出了很多代价,比如后来在读医学院时,穷到留宿街头,吃不上饱饭。
他这种宁愿不断面对挑战和质疑,也要诚实面对自己内心的态度不仅给了我们希望,也激励我们跟随自己的心去走。无论什么境遇,都会成为丰盈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03
枷锁三:爱情
作者用了几乎一半的篇幅来写菲利普的爱情“遭遇”。
他在学医期间认识了餐馆服务员米尔德里德,并无可救药的爱上了她。
虽然菲利普一直能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身上所有的缺点并在后面的相处中不断被她利用然后抛弃,但是菲利普就是很难摆脱爱情的魔咒。
最后的最后,菲利普心还是会痛,但爱的枷锁已经不能将他捆绑。
不是所有人都能和爱的人终成眷属,但几乎所有人都在爱里吃过苦。
这种苦,是爱情的美丽肥皂泡不断破灭过程中,我们喝下的肥皂水。
就像菲利普,他至始至终爱的都不是米尔德里德本人,而是他心中对于美好爱情的最初幻想。
这种幻想让他看不到米尔德里德真实面,而现实逼迫他不得不去看的时候,他就只能不断地痛苦,不断地绝望。
最终现实的苦楚足够多,多到可以让他清醒地看到米尔德里德跟他之间,根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像菲利普这样“倒霉”遇到一个性格和人品都严重有缺陷的人,但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也都不会找到完全符合我们心意的另一半。
如果我们一直希望通过另一半来过上内心充实而幸福的生活,那无疑是要走向地狱之门的。因为我们会不断地在痛苦中看清现实:没有任何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内心充实而幸福,除了这个人自己。
04
枷锁四:跛足
从菲利普开始上学起,他就不断因为自己的天生跛足被人笑话,因此跛足也成了他最大的痛处。从小到大,只要别人和他有争执,就一定会拿这个来刺痛他。
菲利普在一次次的被羞辱之后,终于发现自己的跛足不是别人之所以会挖苦他的原因,那些挖苦之人心中的恐慌,不满和没有安全感才是他们之所以会挖坑别人的真正原因。
相比之下,身体天生的残疾并没有比别人心中此时的黑暗更邪恶。
我们也许不会像菲利普这样有身体缺陷,但却可能有不愿被提及的痛楚。可能是某段没有努力的时光,其他家人身上的难处,或是年少无知的某段黑历史。
无论是身体的缺陷或不同之处,还是做过的某件错事,它们都会跟随我们一生,成为我们独一无二生命的证明。当我们苦恼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也许我们可以像菲利普一样问一句,到底是我们本身有什么错,还是评价方自己在跟自己的心魔在抗争。
小说的结尾,菲利普摆脱了宗教,事业和爱情给他的枷锁,过上了一种自我实现的生活。
但是在我看来,人性的枷锁并没有就此完全解开。新的生活里他还会遇到新的枷锁,当然也会有新的解锁过程。
因为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解开枷锁的过程中度过。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9
我们一代代年轻人,也包括一代代大师作家,其实都会陷入相同的迷茫之中。我们一天天的重复着我们的生活,但是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自由的度过一生?《人性的枷锁》这本书也许会给我们许多启示。这本毛姆的《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是毛姆小说中写给无数普通人的一本书,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一些启发与感悟。
《人性的枷锁》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毛姆是公认的写人性最纯熟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书中我们沉浸在他的文字中,去得到启发和感悟。马尔克斯也曾经说过毛姆是他最钟爱的作家。
毛姆最主要的三本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刀锋》、《月亮与六便士》都位列经典。特别是《月亮与六便士》成为了许多人追逐理想的精神动力。
《人性的枷锁》读书感悟: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
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
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
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
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
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卢梭的名言似乎被很多人引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人生中什么是自由,什么是枷锁?
20xx年元旦假期,我读完的第一本书是英国作家毛姆的半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
这是毛姆从23岁写到37岁的一部巨著,不像毛姆的另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那样广为流传,但却更贴近大众的视角和日常体验平凡的生活。 1915年发表的作品,一百年后再读也不会觉得与时代脱节。沉浸在主人公菲利普的人生故事中,阅读他从9岁到30岁的成长历程,伴随着他的.欢笑与泪水、渴望与失落、痛苦与挣扎,见证他从欺凌到自我的转变遗憾。莲的童年变成了事业和爱情双丰收的成年人。通过自己的成熟之旅,他逐渐明白了作者之所以将这本书命名为《人性的枷锁》,也似乎阐明了卢梭“处处是枷锁背后的深意”。
菲利普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外科医生,他的母亲是一位温柔优雅的女性。只是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所以菲利普从小就开始了寄养在叔叔婶婶家的生活。
冷漠的牧师叔叔和柔弱善良的家庭主妇阿姨给了小菲利普不那么惬意的生活,却让他从小就读了很多书,在阅读中找到了心灵的寄托。姑姑对他的疼爱,也减轻了他依赖他人的痛苦。然而,从小就是个瘸子的菲利普,却因为身体上的缺陷而遭到同学的嘲笑和欺负,初恋时还被爱人看不起。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努力摆脱无知,思考人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1
最近看了一本书 《人性的枷锁》,毛姆著。这本书并不像毛姆其他作品那样,主人公戴了一顶强大的光环,可以为了梦想牺牲一切,并获得世人难以触及的成功。这本书写的反而很平淡,主人公菲利普经历的事情我们常人也同样在经历。童年友情的破裂,长大后觉得自己某一方面特别厉害,去尝试后一无所获,从操家庭旧业,遇到曲折的爱情。菲利普的一生参杂了作者毛姆的一生,也是我们一生同样会经历到的。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看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人性的枷锁一个来自于人类自己本身,另一个来自于人类所处的环境。环境就包括了,家庭、社会、学校。
先讲来自于自身的人性枷锁,人生而为人,就会有七情六欲。那绑在主人公菲利普身上人性的枷锁是什么,是他的情欲。
在菲利普青春期的时候,遇到了几个让他动情的女子,一个是一见钟情的米尔德里德,一个是诺拉。米尔德里德是一个空有外表,没有思想的女子,他从头至尾都没有真正爱过菲利普,但是菲利普就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她折服。诺拉是个聪慧的女子,她深深爱着并鼓励着菲利普成长,包容他各种缺陷,但菲利普只是喜欢和她在一起的感觉,当米尔德里德一出现,他就把诺拉甩的远远的。菲利普内心很清楚,米尔德里德是一个没有品位,没有思想的人,但是他就是控制不住自己不停的沦陷。直到他把他的朋友介绍给米尔德里德,米尔德里德和他的朋友跑了,菲利普依旧能包容这个给自己戴绿帽的女人。菲利普对待米尔德里德就像对待他自身的缺陷,坡足一样。他从小就很在意这个有残缺的脚,为了能拥有一个正常的脚,他曾在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跪拜上帝能赐给他一个完整的脚,然而上帝什么都没有做,这令他很失望。米尔德里德就像菲利普他自己给自己编织的美丽的梦一样,他努力的征服她,但是她就是不屈服。他自己明知道这是错的,令他痛苦,他还是选择犯错。
人性的枷锁是什么,是钱欲。
菲利普在后来学医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做投资理财朋友,刚开始投第一笔钱的时候,菲利普只是想小试玩玩,刚好撞到时运好,投机取得一笔小钱。后来菲利普的欲望吞噬了他的理性,他并没有衡量自己所持有的资金如果全部输完,他怎么完成学业。他把全部钱都投资股票了,结果战败,全部存款都没了,他那段时间过得非常艰苦难熬。想继续完成学业,但没有钱。引用原文——钱就像人的第六感,没了它,别想把其他五感发挥到极致。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人生一半的可能性都会被堵死。做任何事情都担心自己得不偿失,绝不会为了一先令付出两先令的成本。有些人说贫穷是对艺术家最好的鞭策,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体会过贫穷的切肤之痛。他们不知道贫穷会让一个人变得刻薄,它会让你遭受无尽的羞辱,它会斩断你的翅膀,它会像癌症一样吞噬你的'灵魂。
人性的枷锁,还来自于他的身边,他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
在家里,菲利普的家人希望菲利普能好好完成学业,然后当牧师,但是菲利普不愿意。面对养育自己成人的长辈,他十分坚定的和家人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他去做了,却并没有像他想象那样简单,很多事都是未果而终。回来后家人开始怀疑他的各种决策和判断,但他并不遗憾用这些时间去尝试体验这些东西,这给他带来不一样的阅历。在学校,菲利普成绩非常好,老师对他寄予众望,他却选择放弃学业,追寻自己的梦。在社会,社会给群众的定义就是在合适的年龄安家立业,做好本职的工作回馈社会,养育好下一代,下一代再回馈社会。菲利普的梦本来是远走高飞,四处旅行,在小说的最后菲利普还是选择了和一位普通女子结婚生子,在小城里好好生活。菲利普一生不停地在对抗这些来自外界给与他的枷锁,追寻生命的意义,结局还是选择接受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接受平淡的日子和平淡的幸福。如文章开头菲利普的感悟“委身于庸常的幸福似乎就等于接受了自己的失败,可这样的失败却胜过千千万万种成功”。
贤士便将整个人类的历史浓缩成一句话:人降生于世,受苦受难,最终撒手人寰。生活没有意义,活着也没有目的。一个人降生与否,活着还是死了,都不重要。生命微不足道,死亡亦无足轻重。
在我们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总会一次次触碰到自己人性的枷锁,不能因为枷锁,而害怕前行,更不能因为枷锁而束缚自己。人生的精彩就在于一次又一次,竭尽全力,尝试冲破枷锁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这样的经历都会让我们更完整。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2
这部《人性的枷锁》写于《月亮与六便士》之前,是毛姆半自传体小说,毛姆本人对这本小说看得及其重要,甚至说这是“一本不朽的小说”。
摆脱枷锁,寻找自由,我曾经看到有评论说“《月亮与六便士》是天才的简史,而《人性的枷锁》才是普通人的写照”我十分认同他的说法,我们无法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一样抛却一切去追逐理想,我们无法不顾一切的追寻天上的月亮,那么我们就要像主人公菲利普一样去摆脱人性的枷锁,走出迷茫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第一道枷锁:信仰的枷锁,菲利普自小失去双亲,被送到从事神职的伯父那里生活,伯父告诉他,我们要笃信上帝。但是他祈求上帝治好他的残疾无果,动摇了他对上帝的信任,后来他去到学校,接触了一些人,读了一些书后,他发现世界并不是他想象的样子。“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拄杖多年的人突然有天被迫丢开拐杖独立行走。自此,他摆脱了信仰的枷锁。
我们许多人也如他一样被信仰的枷锁所束缚,尽管束缚我们不是上帝,可能是陈旧的观念等等,我们应该摆脱这一枷锁去自己思考、学习,了解,而不是永远被束缚在井底,看不到崭新而宽阔的蓝天。
第二道枷锁:性格枷锁,主人公从出生开始就有些身体上的不足——跛足,这一点缺陷使他有着自卑感并且性格上有一些敏感,但随着菲利普的不断长大逐渐摆脱了这一枷锁。
第三道枷锁:情感枷锁,情感分为三种情感:友情,爱情,亲情。由于菲利普从小父母双亡,跟随伯父一家生活,伯父是一个虚伪的人,直到伯父去世主人公才摆脱了这一枷锁。
友情:菲利普一生交了许多朋友,可是大部分都离他远去,但最终他的朋友阿西尔尼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阿西尔尼的真诚让菲利普重燃了对友情的'希望。
爱情:菲利普也经历了不同的爱情,经历了爱与被爱,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主人公所经历的最后一个枷锁是理想的枷锁,其实也可以叫做“对圆满人生的执念”但是最终他明白了珍惜现在,过好每一天才是最完美的模样。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3
《人性的枷锁》是毛姆的一部小说。初识毛姆,缘于《月亮与六便士》,读罢,掩卷长思,月亮代表完美的理想,六便士代表骨感的现实,我们仰望高高月亮时,总会忽视脚底下的六便士;我们追求六便士时,又总会忘了纯洁的月亮。月亮与六便士,无论想要什么都是你的选择,我们均有选择的权利。处于混沌中的人们,难以两全,追求“六便士”的同时炫耀是在追求“月亮”。
如果说《月亮与六便士》是探讨理想与现实的话,而《人性的枷锁》便是在追寻生命的意义,跟着菲利普,我们看见了束缚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有形无形的枷锁,最终寻得出路还是困顿其中,我想毛姆的作品为我们点亮了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主人公菲利普先生一生都在与枷锁作斗争。从小残疾的他敏感而自卑,但是他有一个很好的出身,父母虽然去世的早,但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财产,他可以自由去选择他的.学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用善良和真诚,收获了友谊和爱情,自卑的枷锁也荡然无存。成年后,情欲又给他带来枷锁,他不断挣扎在情欲的枷锁里,经历了那么多事之后,他想明白了一切。在追求理想的途中,他又面临了抉择,是爱情和家庭?还是周游世界,探索人生?最后他选择了家庭。
不难看出,这里的枷锁是指生理上的残疾,情欲的难以控制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艰难。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和菲利普一样,只不过我们没有毛姆的文笔,难以用文字书写自己的不甘和挣扎,只能活在麻木的生活里。所以,某种意义上,毛姆将我们的生存状态在很久以前就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再读毛姆,可以更加认真的审视自己,寻找更适合自己的方向,早日摆脱枷锁。
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中寻找到那个自己,我们都曾为自己身上的某些缺点而自、和痛苦,或为生活的艰辛而丧失信心,那是真实的自己,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敏感情绪。我们要做的是打破命运的安排,努力去寻梦,坚持到底,领悟人生的真谛。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4
初看到书名,还以为是本艰涩难懂的哲学类书籍呢,哪知一翻开,立刻就被吸引了。这本书很好看,而且不管你年龄大还是小,只要你 看了这本书,相信一定会引起你的思考,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会碰到类似的问题,那就是 人生无处不枷锁!
人生来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中,仔细想来,难道不灰心丧气吗?这部有点自传体的小说是英国作家威廉.萨姆赛特.毛姆的力作,毛姆描述了菲利普 从 八岁到三十多岁的生活历程,主人公菲利普遭遇了情感的枷锁、金钱的枷锁、宗教的枷锁等种种羁绊,他在摆脱这些羁绊时,受尽了灵魂的拷问,从他相信上帝到不信,他的跛足让他的人生受尽了冷嘲热讽,童年孤独而痛苦,上帝并没有给他治好跛足,成年后他疯狂的爱上了明明知道不值得爱不应该去爱的女子,他卑颜奴膝,丧失尊严的.讨好该女子,陷入了情欲的深渊,他的理性在爱情面前毫无用处。万幸的是他坚守住了自己的目标 ,最终摆脱了枷锁,他常常思考,人的一生为什么总是受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受他真心想做的事情所左右?他总结出了人生的哲理,他说:生活毫无意义,人降生在这个世上,就是受苦受难,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也无足轻重,既然生活毫无意义,尘世也就无残忍可言,生活就像一块旧的波斯地毯,有许多的格局,每个人的格局都不同,幸福 和痛苦跟生活中出现的其他细节一样,不过是使人生格局更趋纷繁复杂,地毯的颜色布局更鲜艳别致罢了。
菲利普摆脱枷锁后,心灵获得了救赎,我喜欢这时的菲利普,这时的菲利普温和、自信,他不会在别人羞辱他的跛足时脸红难堪了,他亲切的同贫穷的男人、女人说话,对他们的生活认真的审视和同情,他心里时常洋溢着激情,他愉快的观察着人生,他的天空是太阳当照,光芒四射!读者看到最后也得到了慰藉,心情也舒畅起来,不再痛苦,心里洋溢满了脉脉的温情。这本书给我了启迪,给我了一剂面对生活烦恼的解药,生活不如意十之八九,只有努力多学习,提高个人的修养,才能对生活持有一份淡然 和安定!把握当下,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完成自己所想要的璀璨生活吧!要不然,还能怎样?哈哈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5
用几天的时间看完了毛姆的经典作品《人性的枷锁》,之前以为这本书的主题是爱情,看过才发现,他不仅仅是关于爱情,还有亲情,友情,职业选择,生活方向等等我们人生中都会遇到的各种迷茫和反思。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菲利普·凯利展开,刚开始,他还是一个敏感脆弱的小男生,一路跌跌撞撞,在感情的枷锁中挣扎,在生活的汪洋中迷茫,慢慢的他找到了人生方向,挣脱了青春迷茫的枷锁,蜕变成熟,步入三十岁的人生阶段。
菲尔普斯,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天生畸形足让本就孤独的小男孩,变的更加敏感脆弱,自卑感让他既想融入集体,又不敢向他们敞开心扉,努力讨好却始终得不到同龄孩子的尊重,就这样,他一路磕磕绊绊,努力逃离童年的孤苦,以为长大了,就自由了,却发现,生活永远都不会让你好过。
在友情里,菲利普斯经历过同伴的背叛,也经历过挚友的不离不弃;在爱情里面,菲利普斯遇到了撕心裂肺的爱,也遇到了不屑一顾的'被爱;在亲情里,父母的早逝,让他很少感受过家庭的温暖,寄养在大伯家,让他对家的概念更加模糊。
菲尔普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却是一个非常真实的人,是你,也是我。时而善解人意,时而尖酸刻薄,时而慷慨大方,时而吝啬小气,时而慈悲,时而冷漠……月有阴晴圆缺,菲尔普斯就像那轮月,阴晴有时,时而明亮,时而黑暗。
也许这就是人性,十恶不赦的魔鬼极少,尽善尽美的圣人鲜有,大部分都是介乎于黑与白的凡夫俗子,快乐有时,悲伤有时,自私有时,牺牲有时,挣扎有时,解脱有时……尽管如此,我们明知道会受伤,还是会去爱,明知道总会被生活打败,还是会努力生活,明知道有一天会死,还是会好好活着,也许到头来,我们还是会被人性禁锢,但却从不放弃挣扎。
最后,借用高晓松的一段话,也许无法解答你我生活中的难题,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心中的疑惑。
我们早晚被生活打败,只是你能坚持到下半场的什么时候,换人名额用完,体力用光,最终还是会被生活打败,所以当你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狠踹生活,因为生活绝对不会因为你胆小怯懦什么都没干而饶了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17
毛姆《人性的枷锁》读后感10-28
欲望的枷锁哲理故事01-17
《人生的枷锁》读后感10-05
打开手机的枷锁高二作文01-24
跳出枷锁创造风格高考作文02-09
动物的人性作文01-09
人性的优点读后感10-17
人性的弱点读后感09-30
人性的光辉名人故事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