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城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城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城读后感1
余华先生笔下刻画的林祥福看起来是个有福之人,勤劳的父母拥有几百亩的田地,以及大宅院和长工田氏五兄弟,家境尚可。
随着作者循序渐进的描述,愈发觉得林祥福那么的孤独困苦,他五岁的时候父亲急病而亡,十九岁那年母亲又因操劳过度去世。
母亲在世时很有心,总是喜欢买一些彩缎放着,供林祥福相亲使用。媒婆上门,母亲就带着两块彩缎前往,以母亲的话说,见了人家姑娘,中意不中意都要给礼,见的姑娘不是很符合母亲的心愿,母亲就把彩缎放下,急匆匆的离开,而不愿留下吃饭。
母亲离世后,媒婆来了,林祥福跟媒婆一起去相亲,遇到位心仪的姑娘,林祥福内心起了波澜。放下彩缎之后,竟紧张的不知所以,媒婆说,这姑娘一直都没有说话,恐怕是个聋哑之人,然后拉着林祥福匆匆离去。过了些时日,林祥福心里姑娘的影子也就渐渐模糊了。
余华先生在文城里借由林祥福母亲之口提到
“纵有万贯家财在手,不如薄技在身。”
林祥福不断的拜师学习木工的手艺,延续父亲当年的巧手做着木匠活。
小美家境贫寒是阿强的童养媳,在阿强家生活六年后圆房。又过了两年,娘家弟弟来找小美借钱,小美私自拿钱借给弟弟,婆婆一怒之下让公公写休书休了小美。
思念小美的阿强,两月后去小美娘家找到小美,俩人一起投奔京城的姨夫。撑不下去的时候经过林祥福家,以兄妹的身份住下,后来阿强离开继续寻找亲戚,约好再回来接小美。
林祥福爱上小美,开始了新生活,林祥福让阿美看家当,有十几根金条。有一天阿美走了,林祥福在小美离开后发现金条少了小一半。
小美找到了阿强,俩人在一起都害怕被林祥福找到,小美心里开始思念林祥福,肚子里已经怀了林祥福的孩子。阿强说会对孩子视如己出,但是小美决意再次回去把孩子生下来,阿强担心着小美。
小美回去后,林祥福原谅了小美,并且再次举办婚礼,小美想给林祥福生个儿子,半夜起来穿着林祥福的衣服绕圈,尽管知道是迷信的说法,小美还是幻想着会转胎。
生了女儿满月后,小美又一次不声不响的离开。
小美与阿强一起生活着,心里总是会忆起林祥福和女儿。
林祥福决定抱着女儿去阿强之前说过的家乡——文城寻找小美。
林祥福抱着女儿来到一个叫溪镇的'地方。
回忆与小美生活的印记,说话口音,衣着打扮,林祥福觉得这个溪镇像极了文城,可问起路人,都不知道文城在哪。
种种原因林祥福留了下来,女儿吃百家的奶,取名林百家。
林祥福和陈家关系处的好,他们一起开了修门窗的木匠铺子,林祥福继续寻找小美,他特意给全镇的人都换了门窗,实际想打听小美的下落。
冬天雪不融化,连着十几天不见太阳,顾益民是个有钱的善人,组织大家并提供牛羊祭拜,祭拜人中有自愿在雪地里长跪不起的,这其中就有小美和阿强殉尸了,只是林祥福并不知道小美和阿强的存在。
小美开始就知道了林祥福在溪镇,并特意做了小孩衣服让家中佣人给林祥福送去。因为那身衣服,林享福本来抱着女儿要离开溪镇,念及溪镇人的情义没有走。
小美的童养媳婆婆也就是阿强的母亲,思念儿子媳妇,年老去世时候喊着小美,到死没能见到小美和阿强,后来他俩回家,把父亲养老送终。他们开了修补铺,小美的手艺超过阿强,生意是维持,靠着原来的金条勉强生活。
林祥福把林百家许配给了善人顾益民的四儿子顾同年,只不过顾家四公子都是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
林百家是和父亲跟陈家一起生活,陈家早年在顾益民家做工,陈家的大儿子为救被土匪打劫走的林百家,耳朵竟被割掉,回来之后与林百家有了爱情。
后来陈家觉得自己儿子配不上小姐,林百家是尊贵的,是要跟顾家结亲的,陈家大儿子自然不敢继续。陈家也就此离开溪镇,陈与林的爱情隔绝。
顾益民竟被土匪劫走,陈家出手相救。顾家四儿子顾同年没了父亲的靠山,被下放到其他地方吃苦。林祥福把林百家送到上海念书,顾家两个女儿恰好也在那里。
林祥福去营救顾益民却惨遭土匪杀害。林祥福被土匪非命之后,他家的长工抬着棺材正停在了小美阿强墓旁。
林祥福,小美,阿强墓前相聚……
一连串的故事,一对情侣,一对夫妻,一对父女,一对浪迹天涯而归的伴侣
哽咽的读完文城
这是一本从二百页开始湿润眼眶的好书
“活着之后的延续~文城”
作品写的出神入化,感恩作家——余华先生的灵魂之文字盛宴
文城读后感2
——我想到的第一个词是克制。
这本书是余华最新一部作品。我去年就买来了,可是直到昨晚才看完它。昨晚准备写的读后感,也只好在今天完成。
这本书不然太厚,然而说实话自己现在很难称是一个合格的阅读者了,信息的爆炸,俗务的缠身,诱惑的侵蚀,以及精力的衰退——我可能越来学变成了那个用书来装点门面的人。
然而幸好我还是看完了,难得的一种沉浸式阅读体验,实际上是因为作品的流畅性——是的,不谈这本书到底好不好,它的叙事节奏是真的好。
那个先锋的、暴力的、简洁的余华依然在——在对哭难不动声色的描写中,我依稀能看到《活着》的影子。
林祥福、田大、小美、阿强、陈永良、林百家、顾益民、张一斧、“和尚”……
溪镇、沈店、万亩荡、齐家村、定川……
是清末民初的.背景,是颠沛流离的故事、是平凡坚韧的人们,是命运无常的故事……
文城是一座永远找不到的城!
宿命、荒诞、悲剧、循环,余华再次用惯常的克制隐忍营造一个虚幻而真实的世界。
“情绪不可以泛滥”,已化身网红“段子手”的他在谢谢B站接采访如是说。
人生本就是这样起伏不定、盛衰相依,没什么值得激动不已的!
活着就要风餐露宿、雨雪风霜,就要吃喝玩乐,就要雪月风花。
活着就是活着。
文城读后感3
读完《活着》后,对生活的沉重、无能、坚持、希望……这本书印象深刻,特别感动。
文城是不存在的城市。林祥福这个男人,为了寻找文城里的女人,回到溪镇,在这里开始了他下半场的人生。在溪镇人最初的印象中,林祥福是一个戴着雪花、头发和胡子遮住脸的男人,有着垂柳般的谦虚和田地般的沉默。即使后来成为万亩摇晃和木器公司的主人,他的谦虚和沉默也没有改变。他的过去和谜一样的城市联系在一起,谁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找不存在的地方。
看了整本书,不觉得沉重,时代变迁的混乱与人性朴素的执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事实上,在任何时代,普通人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的命运认知,充满各种无助、悲伤和美好。
林祥福。
一生中遇到三个女人,遇到第一个就停下来,没有后面的故事,所以有宿命的感觉。
第一,忘了名字,出场也只有几幕。第一幕,相亲。这个让林祥福眼前明亮的女人,在媒人的指示下,他放下丝绸的同时,也收起了刚刚发生青春的心悸。第二幕,小美离开后,从媒人的嘴里得知,人不是聋子,媒人的经验误解了那次相亲的判断,她和好人结婚了,好老家的底子也使她旺夫,如果当时……第三幕,女儿问母亲的时候,林祥福想起了这个女人,还记得她的名字
第二,小美。意外的到来和意外的离开,在一个男人那里上演了两次,两次彻底改变了这个男人的人生。这是真实存在但幻想的美丽,随着美丽的离开,摔倒散落。像梦一样,醒来回到了他原来的生活。第二次到来,把男人埋在心底的愤怒、懊悔、不舍地挖出来的同时,用孩子这个新生命一点一点地填补以前的伤痕。在新生命的到来打开新篇章时,小美又离开了。这次她什么也没带,但比上次带小金鱼大金鱼更伤心。这次,男性不能接受,开始了寻找的旅行……
第三,忘了名字,出现在林祥福的后半部分人生中。最初的出现,失去了男性的自信,没想到小美对他的伤害,不仅是心理上的身体。幸运的是,工作中有女儿和朋友,他的生活出现了和平的景象。毕竟,当他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时,他仍然可以找到这个女人,并且有一个倾诉的对象。虽然没有语言,但是当他独自一人的时候,他可以有一个地方和一个人在一起,这样他就不会那么孤独了。
美丽。
一生中遇到两个男人,是因为第一个男人家的`世俗,彻底埋葬了女孩的灵气,也是因为这个男人,再次给她带来了摆脱宿命的希望,结果只是梦想。遇到的第二个男人是个好归宿,但最终被时间打败了,她的爱留给了第一个男人,留给了第二个男人,只有内疚……
第一,是一个叫阿强的男人。准确地说,首先出场的是这个叫阿强的男人的家庭。作为儿童养媳入门的小美,是一个生动对美的渴望女孩,但她的一切,被婆婆发现被视为大不敬,差点被赶回家。经历了这次,小美开始隐瞒自己,变得聪明了。如果不是弟弟来找她,她可能会进入婆婆的眼睛。也就是说,由于这一转变,阿强这个男人有勇气带着小美奔走,从那以后,阿强带着小美打了新世界,看不见小美对阿强的爱情幕也加重了。这些铺垫后,小美无条件地接受了阿强的一切。
在这个男人那里,小美可以打开新的人生篇章。只是,这时的小美,所有的爱都给了阿强。她可以嫁给林祥福,可以同室,但心不能和他交往。所以,在发现自己怀孕的时候,作为赤字,她认为应该生孩子,作为对林祥福的补偿。她做了,但她没想到林祥福是比她更执着的男人。当她知道林祥福带着孩子来找她的时候,内疚感让她再也见不到带着孩子和孩子的男人,她和阿强,想到的只是避开,希望永远找不到。得知林祥福又走得很远,她松了口气,结果像她想要的那样,即使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刻,和林祥福那么接近的时候,也没有见面。
后面的故事不由得推敲,为什么溪镇的人不知道阿强和小美?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林祥福来说,找不到小美,对他来说,这一生可能有很好的期待。如果找到了,失去了,他会怎么样……
文城读后感4
人生就是自己的往事和他人的序章。
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这是一个荒蛮的年代,结束的尚未结束,开始的尚未开始。
《文城》是我近段时间以来一口气阅读完的'书籍,在凌晨两点的时候,故事就已经结束了。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必然的事情,新书在刚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购买了,最近一直在阅读矛盾文学奖作品,苦于没有抽出时间阅读《文城》,不胜欣喜然后整天沉浸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一口气全部读完,或不胜唏嘘或叹气两声或壮怀激烈,然后对着窗外沉思。
我开始慢慢发现,在这个快餐式,网络化的时代,更多人迷上了电子阅读,传统阅读数开始减少,好像是的,相较于对着电脑或者捧着手机,看书有点太过劳累、刺激太弱、时间上也是奢侈,自我克服较弱,读不进去开始成为了传统阅读的一种挑战。
再或者是我们在无法逃脱日复一日的快节奏生活之外,自我独处的能力较弱,或者是沉浸于其它世界了?
我相信,在生活或者工作之外,假如没有另一个可以沉浸并让自己获得安宁的世界,这是乏味的。阅读刚好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去欣赏另一个世界。文字是有灵魂和温度的,它能把我从故乡带向远方,也能把我从远方带回故乡,去向不同的世界。
文城读后感5
花几个小时读完了余华的新作《文城》,其情韵丰厚,叙事针脚细密,这个拥有着“垂柳似的谦卑与田地般沉默寡言”的男人仿佛在我心上轻轻叹了口气。
男主角林祥福的形象是理想主义的丰碑,情字是他生命的注脚。忠、善、义、仁的人物品格丰满了小说的血肉,追随和守候构成其一生的使命。
从小说情节结构上讲,故事以林祥福的命运发展为主线,以遇女、失女、诞子、寻妻为情节发展脉络,从其仆人之忠、朋友之义、寻妻之真几重情感线索勾连铺展开。在漂泊的路途中,温厚的情感和善意支撑着每一个寒冬。文体结构中的一主一次,以林祥福故事为主线,《补》从文体上独立于林祥福故事,以另一人物视角小美为聚焦点,展开林祥福一生所追随妻子的身世溯源及命运浮沉。仿佛是作者亲手为林祥福做出的迷局,又由他自己亲手解开。小美和林祥福的背后,是人性无法瓦全的.伤痛,残缺破碎的灵魂屡屡碰撞出凄美的爱情之殇。果决如小美,其背后竟也是几十年如一日对阿强的深情与坚守,情与愧奠定了小美人生的底色。至此形成的情节张力构成了小说最具价值的人物侧写。
一生痴痴追寻所谓文城,实则是空城。
擅长苦难叙事的余华这次选用温情的理想主义灌注死亡这一文学母题。林祥福的惨死、小美与阿强的冻死、田家父亲被雨雹劈死……在作者笔下变成了一种抉择,解构了死亡的痛苦与宏大,灾难变得日常化和平庸,取而代之的是对于人情温厚本色的加注和倾斜。读罢全文,最爱的依旧是开端的画面:那个富甲一方却沉默谦卑的男人,不断上街一家一家扣门祈求哺乳小女儿的异乡男人背影,固执又痴迷地寻找妻子口中的“文城”。灾难一如他来到溪镇那天的大雪纷飞,掩盖了世界本来的模样。可世界的中心却只有一位欢欣的父亲,而非那个失妻的异乡人。
对比余华以往的苦难叙事,这一部小说仿佛是奏响于乡野大地上的一支回魂歌。
田家老小念,念着他们几十年未归家的少爷,但也尽忠守着田产和房契,原原本本等待少爷归乡,却未曾想到接到少爷归来音讯的时候,接回的却是少爷的尸首。
爱妻小美念,念着那个身在童养媳之家。丈夫的那句“我在宿川等你”,令小美乞讨几十年也未曾想要离开。
木匠林祥福念,念着他的爱妻小美。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一次离开,从得子到寻妻,林祥福用了一辈子。
从余华的第一部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我们能看到余华写作初始的心态,到《文城》中的找寻,也恰好构成了他在路上这个寓言的接续。
文城读后感6
《文城》叙述了一个不算复杂的故事。北方男人林祥福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妻子“小美”一路南下,寻找那座“文城”。最后他寓居于溪镇,靠一身木匠工艺生活。他经历了冰雹、悲伤、恶俗、匪乱,也经历了红事、孩子成长,几经周折与失望,最终他死在南方的兵匪之乱中,葬回北方,一切归零。
乍一读,这是一个像《活着》一样的悲剧故事,实际上余华是通过追寻“文城”的故事来寄托自己对心中理想乡的向往,因此小说中也不乏温情侠义的桥段。林祥福在溪镇认识了生死之交的换命朋友顾益民,即使自己被土匪折磨至重伤,苏醒后第一句话依然是“为何不见林祥福”;陈耀武在母亲含泪催促下追上土匪,用自己换回了林祥福的女儿林百家;耀武被土匪割下左耳,却被一位外号“和尚”的土匪放走,甚至为他赶路准备了食物……余华用他特色的朴实平和的笔调记述这个小镇的生平起伏。
关于这本小说大家褒贬不一。有人说远不及巅峰作《活着》,有人说写的无功无过,中规中矩,此书没什么特别意义,还有人说小说主角不够鲜明,倒是一些配角非常鲜亮……毁誉参半的背后是一个风格愈发枝繁叶茂的余华。这本书的诞生不是为了遮蔽《活着》的光芒,也不是要开辟一个新的.历史,只是余华对心中的文城的追寻。有人说过,余华写欲望最厉害,这本书中余华同样是通过对那个兵匪横行、黑暗动荡社会中善良朴实的人描写中,透过“文城”的欲望探索灵魂。每个人心中的“文城”是故乡,那座直击灵魂、抚慰心灵的“温柔乡”。
最后余华将笔调停在了一个特殊的场景上。林祥福倾尽一生所寻找的妻子小美最后算是相遇了。林祥福的棺材在运回北方途中,短暂停在一处墓碑前,而这正是小美的墓碑。两个人最后在灵魂上达成了相遇。
小说停在了溪镇西山脚的隐蔽之处,看着护送棺材的人慢慢远去,交谈声也慢慢消失在远方。
“他们计算着日子,要在正月初一前把少爷送回家中。”
文城读后感7
《文城》里,林祥福家里,是自给自足的典范,男人耕种,女人纺织,就连孩子的教育也是在家里靠母亲亲自教授。饱学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林祥福,又一家一家的去学木匠。林祥福家里有六个长工,自田大父亲起就在林家做工。一场冰雹,田大父亲死亡,林祥福安葬了田大父亲。田大五兄弟继续在林祥福家里做工。
农耕文明的高级在于民众的高度自治,民众上升通道畅通,民众的上升通道只有教育与武功,或文或武,都为国家所需。
田大在林祥福一走就是十七年的情况下,即使皇帝没了,依然固定的耕种,收割,换小黄鱼。这种忠诚与诚信,是农耕文明的积淀下,民众自土地里获得的生存与处事的哲学。土地对人是忠诚与诚信的,除非大灾,否则多多少少都会有收获,土地从不辜负劳动。
农民对于劳动成果之自信,使得他只要还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便自觉的保持着忠诚与诚信。
阿强与小美,因为欺骗林祥福,因为盗窃了林家的金子,失去了自信,也失去了正常的生活。阿强怕的是还不起钱,阿美愧疚的是林祥福的心和女儿。但阿强和小美终究是善的,他们骨子里的善,才使得他们的.怕与愧疚。
《文城》的某些落脚点与《白鹿原》有些像,白鹿原上,村子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祠堂由组长与众长老相议。《文城》里的溪镇,也是高度自治,大事小情有商会与众大户相议。
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社会道德的高度稳定是农耕文明的高级之处。清末落后,是中国之农业生产模式,已无法与英国之工业生产模式抗衡。闭关锁国,使得中国失去了与工业生产与时俱进的机会,所以中国失去了大国地位。经济基础决定了军事实力,军事实力之落差,使得列强看清了中国之软之可欺。
列强对中国,就如强盗之对百姓。一斧子一个人,看起来强大又残暴,但最终死于复仇。强盗逻辑、野蛮文明终究是走不远走不长的。民众群起攻之,强盗与野蛮,违反天道,终究要被绞杀。
兵患来到溪镇,传统文化知识之强,在于一个“道”字。顾益民保护了村子,是以一个“盗亦有道”的道理,对手哪怕是手里有枪,在面对着拿自己当人看的顾益民,亦是不忍下手的。
溪镇守卫战!齐家村联防!可见农民不光会种地打渔,亦是会守卫家乡英勇无畏的。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大家想的是打完仗,回家去,种田去。
农民骨子里的那种“相信的哲学”使得他们相信战争不会长久,使得他们相信自己的归属还是土地。
这就是农耕文明的强大之处。土地教给我们的道理——一切灾难都会过去,一切付出都有回报。所以,我们不用偷不用抢,靠自己的劳动就可以!
由此,按照《遥远的救世主》里文化属性来说,农耕文明是强势文化,是直接获取、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文化。
至于农业经济模式,还是工业经济模式,这不重要,农耕文明有其强大的适应能力,需要机器会有机器,需要枪会有枪,总之世界上有什么,我们就会有什么,这是农耕文明积淀下来的强大自信与强大的生产能力。
抛开人性不谈。因为人性互通,只要是人,无需分你我。
在《文城》里,在那段离乱的历史里,我终于读到了一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文城读后感8
喜欢看余华的小说,《文城》是余华八年之作,最新作品,想看看写了什么?
小说的名字,是故事中的女主角的哥哥胡编的,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却成为主角一直寻找的地方。故事是主人公写娶妻生女的内容,情节太过复杂。主角是一户殷实的北方人家的儿子,家里有地,靠收成积累下不少钱,还有房子。父亲走的早,母亲织布远近闻名,生意也不错。儿子的教育由母亲安排,除了读书,还负责地里的.庄稼和活计,一切都安排的妥妥当当。
每年,母亲都会拿一匹织锦去为儿子相亲,如果相不中,布就留给人家作为补偿。直到母亲去世,也未找到合适的儿媳妇。之后儿子自己拿着母亲留下来的织锦去相亲,也未如愿。家里有田家作为管家,跟着林家很多年了。管家老了,儿子田大接着跟着林家继续干。
有一天,两个南方的年轻人出现在林家门口,请求住宿一晚,林祥福同意了。住了两天,男的说他是哥哥,带着妹妹去京城找亲戚不方便,想让妹妹寄住在这里,等待他从京城回来接她。两个人说話都是南方話,林祥福听不懂,看着哥哥阿强和妹妹小美不像是坏人,就同意小美留下来了。
长话短说,日久生情,林祥福和小美在一段拘束的生活过后,过起了小日子。小美除了做饭,打扫房间,还学会了织布,这让林祥福感觉踏实了。他高兴的让小美看了家里的金条,大金鱼,小金鱼,和地契,房契,认为小美是自己的妻子了。可是,小美还是走了,带走了一半的金条。这让林祥福没有想到。半年多了,小美又回来了,说是肚子里有了林家的骨肉。林祥福以为小美不会再跑了,因为有了孩子。可是,当孩子两三个月后,小美还是消失了。于是林祥福抱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之路。最后在溪镇落脚,他找不到阿强说的文城。他在这里靠木匠手艺做起,越来越好,有了上百亩土地,女儿订婚了。想不到土匪将商会会长绑架,林祥福代表全镇去交赎金,结果被土匪活活打死。
女儿在上海读书,林祥福要找的小美就在溪镇,一直躲着他。小美是阿强的童养媳,后被婆婆休了。阿强偷了家里的银子,接小美去上海花天酒地一番,然后准备去京城寻找亲戚。路上没有了盘缠,借宿在林家。两个人合谋,小美留在林家,阿强在附近等待。结果几个月后,小美偷了金条与阿强一起南行。路上小美发现自己怀孕了,便回头去了林家,打算生了孩子再去与阿强汇合。这次,小美离开没有偷拿金条。两个人最后选择了回家,母亲已经病故,父亲病重,不久也走了。没有想到林祥福带着孩子找到了溪镇,小美和阿强躲在家里不出去,害怕遇到林祥福。在溪镇大雪,祈祷灾难快点过去的时候,两个人被活活的冻死了。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围绕着人性,描写了复杂的内心活动。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有人的一面,也有鬼的一面。主人公林祥福和商会会长是比较正面的人物,而小美和阿强,虽然做了坏事,却又让人恨不起来。最可恨的是土匪,惨无人道,造成了故事中太多的悲剧。
故事不错,但是与预期还是有差距,似乎没有超越余华之前的作品。
文城读后感9
结束公考面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终于有时间静下心来读完一本书。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面试结果的不理想影响了我的心情和判断,整本书几乎是在我“恨铁不成钢”的情绪下读完的。
书分为两个部分,<文城>和<文城·补>,前半部分的故事从林祥福遇到小美开始,在经历了小美两次离开后,他带着女儿踏上了寻找小美的旅程,目的地是文城,一个并不存在的地方。经过长途跋涉,他确定文城并不存在,所以在溪镇定居,这是最接近小美和阿强描述的地方。在溪镇他遇到了陈永良夫妇、商会会长顾益民,在和陈永良夫妇的守望相助下养大女儿林百家,最终在为顾益民送“赎金”的过程中死在土匪的刀下。后半部分从小美的角度讲述她离开的真相和结局。
无论是林祥福和小美,还是阿强和他的父母,我不止一次发出疑问,如果他/她不这么选择会怎样?比如林祥福没有被媒婆的想法左右,选择富家千金刘小姐,他会不会安稳一生?又或者他没有带着女儿去寻找小美,是不是不会客死异乡?再比如小美如果毅然选择林祥福,舍弃阿强,她是不是就能过上理想的幸福生活?甚至倘若阿强的母亲没有因为一时赌气逼迫阿强休妻,是不是他们一家人也不会悲惨收场?书的腰封上写“时代的洪流推着每个人做出各自的选择”,我无法判断他们选择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但对他们当下的选择痛心疾首。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作者余华老师的精心设计,但真心觉得很妙。最开始小美看到林祥福的财产,我心里的设想是她大概会全部拿走,让林祥福一无所有。结果她只拿走了一部分金条和小黄鱼,地契房契一概没动。我立刻觉得人生可能没有我想的那么糟糕。后来北洋军抵达溪镇,顾益民提议盛情款待,或许还能求得一线生机。我当时内心觉得他好可笑,怎么可以如此天真。没想到真的跟他预期的一样,北洋军在他的“识时务”下也对溪镇人民礼遇有加,没有烧杀抢夺。看到这,我又马上觉得人生或许真的可以“天真”一些。直到土匪张一斧洗劫无数村庄,手段残忍,毫无人性,我突然开始反省自己,前面的情节我之所以觉得“没那么糟糕”,是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了“坏人的.慈悲”?
书中的战争和杀戮让我觉得悲凉,这并不是国破家亡的抗战时期,他们面对的不是外敌入侵,而是“自己人对自己人”的虐杀和掠夺。根据书中描写,鸦片已经进入国内,本该团结一心、共御外敌,却偏偏对同胞下手。可转念一想,古往今来,有多少的战争和杀戮皆是如此?继而感觉更加悲凉。
书中陈永良夫妇和田家兄弟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李美莲喂养林百家,让儿子陈耀武追赶土匪替换林百家,陈永良救出顾益民,后来为林祥福报仇,田家兄弟为林祥福看守老宅、种植田地,最后接林祥福“回家”……不可否认,人都是向往光明的,尽管好人的设定单一,但我仍然为他们而感动。相对于陈永良夫妇的有情有义、田家兄弟的信守承诺忠心护主,商会会长顾益民、阿强和阿强母亲,则很难单纯用好和坏来定义。顾益民真心为溪镇人民着想,资助陈永良报仇,厚葬小美和阿强,但他领导兵团以后的招摇过市又让我觉得他不分轻重缓急;阿强带着小美私奔,后对林祥福谎称小美是妹妹,暗示小美留在林祥福身边获取钱财,可是当她得知小美怀有林祥福的孩子要回去生产时,又支持小美的决定;阿强母亲对小美近乎苛刻,用自己的标准扼杀掉小美的本真性格,逼迫儿子休妻,却一直保留送给小美的银簪,又在死前执意把账本交给小美。可以说他们身上有着那个时代小人物的善良、胆小、虚荣和执拗,不那么可爱,却又无比真实。至于林祥福和小美,无论是林祥福因为媒婆的暗示放弃刘家小姐,还是他执意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寻找小美,又或者是仓促下给林百家定亲,就连最后替顾益民送“赎金”,都让我觉得他空有一腔热血。他的执着和善良并没有为家人和自己带来更好的生活,甚至在无形中制造了困难。小美则是让我“怒其不幸,哀其不争”。她被迫成为童养媳,却因为心疼接济弟弟而被休弃回家,可面对父兄的指责和疏远,并没有将实际原因说出来,甘愿忍受家人的嫌弃。而她对阿强的感情,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愚昧”的程度,像一个提线木偶。我不知道她究竟对阿强感情更深一些,还是对林祥福感情更深一些,或许在阿强母亲近乎苛刻的管束下,扼杀掉的不仅是她的天真性情,还有对人的感情。就算她对阿强不离不弃,对林祥福和女儿充满愧疚,她也是麻木的。
故事从林祥福寻找文城开始,可直到林祥福死去,他仍然没有找到文城。但是他真的没有找到吗?在我看来,文城就像乌托邦,是属于每个人心里的一片净土,一方向往之地。书中的每个人都找到过自己的“文城”。陈永良一家的“文城”是家人生活在一起,吃饱穿暖,平安喜乐;阿强的“文城”是和小美在上海的日子,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顾益民的“文城”是溪镇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林祥福的“文城”是和小美生活过的岁月,以及带着林百家和陈永良一家守望相助的日子;而小美的“文城”是林祥福和女儿,无论人在哪里,有林祥福和女儿的地方就是家。
如果说我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大概就是我觉得它“没写完”。对于林百家并没有一个明确的“以后”。她知道父亲去世会不会不顾劝阻返回溪镇或家乡?顾同年被抓走,她和顾同年的婚约会不会取消?她和陈耀武会有情人终成眷属吗?作者欠我们一个交代。
虽然这本书的故事没有《活着》震撼,没有《在细雨中呼喊》绝望,也没有《第七天》怪诞,但你仍然可以相信余华。
文城读后感10
读完《文城》令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林祥福一直在寻找文城。而是另一人对文城的说法。阿强对小美说,“他(林祥福)越走越远去寻找文城了。”阿强说到文城,小美不由再问,“文城在哪里?”阿强说,“总会有一个地方叫文城。”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段对话时,并无觉出它有特别之处。但当我再次回味这段对话时,我似乎明白了作者的写作之意。在这暌违的八年里,他似乎也在寻找着一个叫“文城”的地方。
“文城”是什么?在我读到最后,才恍然般的明白一它不应是一座城的名字,而是一个人活着的信仰和追求。
文章的一开始,我就感受到了一种的凄凉,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且还夹杂着一丝丝不易被控制的感动!它的一开始就如是一滴浓浓的墨滴在了宣纸中央,霎时间又缓缓地向四周蔓延开来………你无法准确地把握它的去向,你也只能是随着它的不断蔓延而随从下去。——这,便是我对这部新作最真实的感受。与作者先前的作品相比,这部更显“磅礴”。它也是由一个人开始的,但却不是由一个人结束的`。
这像是一部未完待续的作品。不得不说,作者这一次算是真正地彻底地放开了。他敢于让读者去想象,敢于直面不同的声音,敢于承担一切的风险。又不得不说,这绝对是他又一次的全新尝试。比如,他描写村民拼杀土匪时的一个场景,他就写道“有一个土匪被剪刀活活剪死。”这句话初读不觉得有什么,当你再读时,你就会觉得哪里不对劲。且不说这种杀法有没有可能,但就在那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场面里,你手拿着剪刀是去剪敌人还是去捅敌人?以我们一般人的思维来看,必然是“捅”来的更直接也更有力道。但作者却认为“剪”比用“捅”更好。在这万分紧张的情况下,作者给我们来了一个“慢动作”。由此可见,作者写作之用心可见一斑,每一字,每一句,都是经过反复思考琢磨后才输出的。
但如果说,只认为这是一部未完待续的篇章,那也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我觉得它未完待续的同时,我又觉得它是完整无缺的。因为它的名字叫“文城”,而作者也通过了“补”的方式,向我们完整地呈现了小美和阿强的故事,以及“文城”的由来。读过全篇,你会发现当初的那滴“墨”已经耗干,它不再蔓延。只当你俯瞰这幅“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你竟然看明白了很多。
读完《文城》,我的心和思绪终是散的。只有当我慢慢归拢回忆时,才勉强能把这个故事完整地拼凑起来。每当我冥思重想之时,我的脑海总是会把它想象成是一滴重墨,然后又想象着它在宣纸中央滴落。
“文城”是一座永远伫立在心中的城;因为有爱和念想,所以它不是空的,更不是虚的。记得,我曾读过史铁生写的《命若琴弦》。当年不觉有何感触。直到我读了《文城》,才真的明白过来,人活着有时仅仅是因为“信念”、要么是对生的信念,要么是对一个人的信念,再要么是对一件事的信念。心中的信念没了,期盼没了,活着就是无望的,虚无的,不可接受的。我想,这大概就是生而为人的又一重意义吧。
文城读后感11
作者余华是一个有力量的作家,读者总能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人性。我喜欢余华他文字中传递的情绪、价值,也为此深深感动。从《活着》中的徐福贵到《文城》中的林祥福,他们一生的甜蜜与辛酸既使我感动,又使我悲痛。
林祥福是个好父亲。余华笔下的主人公都有悲惨的一生,林祥福也是这样一人。幼时丧父,年仅五岁的他,在还没能理解父爱的时候他就已经再也无法拥有了,但是他却用自己的行动去关爱、呵护自己的女儿林百家,没有享受过父爱的他却能让孩子拥有父爱。林祥福对林百家的爱让我感动,他带着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不远千里寻找孩子的母亲,在船上遇上龙卷风的'时候,他没有丢掉孩子独自逃命,当被狂风雨水冲击惊醒后,从惊慌到大声哭喊最后低声呜咽的描写,好像看到林祥福就在我的眼前,那样绝望,我想他一定很爱很爱女儿。他的一生都在失去,而现在他拥有的只有年幼的孩子了。当陈永良看到林祥福递过来的一大叠钱之后,不可置信的问钱就放到孩子身上,孩子丢了怎么办,林祥福的回答更让我惊讶——“女儿丢了,我还要银票干什么?”什么是钱财乃身外之物,这是对这句话最完美的诠释。
我一直都在想,逃走两次的小美,林祥福就如何能确定孩子就是自己的呢?他就从来没有怀疑过吗,这是他对人盲目的信任吗?或者这就是老实人呢?
林祥福是一个好伙伴。自从他在溪镇扎了根,收到来自当地居民的关心,感受到陈永良一家的温暖,他就用他的一生来回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饱读诗书的母亲教会了他为人处世,教会了他正直善良,教会了他生活,环境和群体的耳濡目染,才让我们认识了一位感动大家的林祥福吧!所以当他离开溪镇再次踏上寻找“文城”的路之后选择再次返回,是不是也因为感受到这一片土地的淳朴呢!他用自己的技能带着陈永良一家摆脱了贫困,林祥福用自己的劳动回馈了乡亲们,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顾益民的奶水恩情,当他同意去交赎金时,一定已经知道自己是回不去了的,这样的他也让我感动,我想用世间最美好的词语来形容他、赞美他。
林祥福是有气节的。土匪让他吃了那碗炒肝,他宁死不从,但是孤身一人的他,哪里是土匪的对手,尤其面对凶狠毒辣的张一斧。当那一把尖刀刺进林祥福的左耳根时,我对张一斧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恨。陈永良只是让他双目失明,让我感到惋惜,我恨不得自己提笔将张一斧写死,但是对待敌人,确实不应让他死的太痛快,而是让他生不如死,我的想法确实有点恶毒,但是我的同情却不是杀人无数的张一斧不值得拥有的。这样美好的一个林祥福再也没有了。
一个勤劳踏实的北方大汉,一个认真坚定的丈夫,一个温文儒雅的父亲,是我喜欢的样子。
文城读后感12
花了五六个小时看完了余华先生新作《文城》如果用一句歌词形容我的感受就是
如果回忆不在一瞬间枯萎,我能体会时间有泪。
一句话小说的话来概括的话:这个虚无缥缈的文城,已是小美之痛 文城意味着林祥福和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非常优秀的长篇小说,很庆幸第一时间读了这本书,在这书中,我看到了时间的考验、世事的'变幻、复杂的人性、太过富有太过贫穷的小美和阿强,以及我最心疼的人物:林祥福 你的一生无愧于自己身份的一生,永远追忆你,在文城这个文学的世界里。
阅读小说的感受是真实的,就像余华先生说的,“我们总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那里,读到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自己的生活。假如文学真的存在某些神秘的力量,我想可能就是这些吧。”
很庆幸我在里面读到了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不同的生活,看到了丰富的人物,洞察到了人间百态,也为书中的人物命运而感同身受。
文城读后感13
半个多月前在西安咸阳机场候机时,我逛进一家书店,不经意间注意到了余华的新作《文城》。
于是,前不久的618,我在京东上购买了这本书。于昨日花了一天时间拜读完。果不其然,这本作品和之前余华先生的著作一样,再次震撼了我的心灵。
文城是小说中一座虚无缥缈的城市,却也意味着主人公林祥福和他的女儿没有尽头的漂泊和找寻。
当林祥福决定住在溪镇的时候,他内心已经笃定自己要找的文城并不存在,但是他心中的文城仍然还在。虽然不确定溪镇是不是文城,但这个城市的景象和方言,就跟阿强口中的文城相仿,同时他也感觉到小美就在溪镇。
事实上,最后证明林祥福的判断是正确的。只不过,当林祥福再逢小美之时,“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左侧,两人左右相隔,咫尺之间”。余华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将这等凄美的画面描绘得那么深入人心。
林祥福抛下一切,付出一生要找的人,最后竟然以这种方式相见。如果人真的有灵魂,那么在另一个世界他们将又是一种邂逅。
而在人死后,所有的大黄鱼(大金条)、小黄鱼(小金条)、银票都不值一提了。
整篇作品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为之一动的地方。在那个战火纷飞、土匪军阀横行的年代,命比纸薄。“一个被雨雹砸死的老人躺在一块木板上,与失去牲口后哭天嚎地的悲哀不同,失去一位亲人的`悲哀更显得平静”。诉说的语气亦是平静,却让人深刻感受到在那个年代,人命不如牛命的现实,毕竟牲口是庄稼户的一半家当。
而陈永良夫妇在林百家被土匪绑走后提出让自己其中一个儿子陈耀武代替林百家,只因为“一个女孩子被人折磨后怎么嫁人呀”!“孩子咱家有两个,林祥福只有一个”。人间大义,感人至深。
故事从一个“富二代”林祥福开始说起,虽然父亲早逝,但靠着母亲的严格管教,林祥福成长为一个既善良又勇敢的男人。母亲教导的那句“纵有万贯家产在手,不如有一薄技在身”让我印象深刻。成人后的“相亲之旅”中有了错过刘凤美的遗憾,才让他被命运捉弄般的遇到了小美这个有夫之妇,开始了后续一系列的故事。人生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不断的遇见,不停的成长。
小美虽然两次离开,却在中途回来为林祥福生下了他的女儿。而这个出月子就再没见过母亲,喝着百家奶长大的女孩儿(林百家),成为了改变林祥福和小美命运的因素。
这个善良的男人为了找寻女儿的母亲,放弃故乡拥有的一切,南下寻找模糊的“文城”。从而机缘巧合地认识了善良的陈永良一家,随后长期定居在溪镇。
而小美在离开林祥福后,和阿强也回到了溪镇。在和女佣不经意的对话间得知,一个北方男人带着女儿一路南下找孩子的母亲。也得知了林祥福每次手臂放着一文钱,给女儿找哺乳期的奶妈讨奶喝。作为孩子的母亲,知道这一切的内心显然是无比痛苦和纠结的。但她没办法做出回到林祥福和孩子身边的决定。
林祥福来到溪镇没多久就迎来了持续多日的暴风雪,全村一百多位村民跪在被积雪填满的街道上祈求上苍庇佑,早日停止这场天灾。而这次猛烈的暴风雪竟导致数十位镇民在祷告的时候活活被冻死,其中一直无人认领的六具尸体里,竟包括小美。
刚到溪镇没两天的林祥福意想不到的是,远远的看到这六具尸体中,竟然有他最终找了一辈子的人……
记得在祷告时,阿强对小美说过两次“回家去”。但是小美没有起身,继续在愧疚的祷告中思念着自己的孩子和林祥福,也正是这份愧疚导致她冻死在这里。
更凄美的是,等到小美死后十数年,等到林祥福在溪镇生活十数年后死去,他们才在溪镇西山的墓地左右相隔,棺材隔墓碑。然而因为田家兄弟要将少爷带回故土,这次死后的“相遇”也只是匆匆一别。
回顾林祥福这一生,饱经风霜,岁月蹉跎。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时代的车轮无情的碾压在这个时代的人们身上,虽然这路上收获了仁义兄弟,女儿也逐渐成长,但埋下心底的那个秘密到死都未曾揭开。
最后的补章,逐渐把谜底揭开,皆是情,亦是孽。但唏嘘过后,仍感叹:有些人,一次错过,这辈子,就错过了。
文城读后感14
3月得知馀华出了新书《文城》,第二天去书店,新书没有放在畅销区,在小镇读纯文学的人很少。半个月时间不紧不慢读,今天读完,闭上眼睛,脑海中浮现出林祥福的棺材和小美的墓碑——纪小美的名字在墓碑的右侧,林祥福躺在棺材的左侧,两人相隔,在咫尺之间。
这是一个寻找妻子的故事,发生在清朝灭亡国初立的20世纪初。北方木器工匠林祥福与江南织女小美相遇,结合,小美生女后不辞而别,没有声音,林祥福抱着女儿,用小美的口音和口中的文城在南下寻找,最终落脚于小美的故乡溪镇,经历兵乱匪,寻找恋人的一生。
结果,小美17年前因雪冻死亡,第一个丈夫阿强埋葬在西山脚下的偏僻地方。
时隔八年,馀华终于出了新书。上一本书是第七天,口头传播不好。因为那是写作的尝试,失败是正常的。幸运的是,文城在馀华的安全范围内,故事流畅,人物形象,故事引起感情的强烈变动——我多次中途停止,做别的事消除心灵的痛苦。活着和在细雨中呼喊的残酷和凛冽减少了,书的中间部分描写了很多匪徒的事迹,淡化了主题,但是成为了好作品,特别是关于文城补的小美的故事,对小美的邂逅感到遗憾,对林祥福和小美的有缘也变得明朗了。
馀华写的小人物忠实诚实,谦虚沉默,感情不溢出,顽固有市井俗气,命运多,被旧时代推进,经历苦难,随遇而安。每个人都很独特,每个人都可以是小说的主人公。馀华很少描写人物的眼睛鼻子的脸,也很少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人物主要依靠动作描写和叙事描写,文字简洁不吵闹,往往一两个简单的字能引起句子的注意,冷静可怕——这也是我喜欢他的理由,少之又多。
想起读本科的时候,指导员建议我们多读课外书。她说朋友的女儿刚上中学,就读了馀华的书,赞赏,讨厌我们闲逛。突然发现,自己接触馀华的第一本书是兄弟,也是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开运动会的时候,一个同学带来了书,书中描写男女的内容在男性之间争相传阅,折痕落在李光头手里拿着放大镜,几页纸也变得稀烂了。当时我只看了一部,很久以后就和另一部通读在一起,故事简单地开玩笑,很有魅力。
想起歌词借我十年,借我死去的勇敢,林祥福也穿着这样的勇敢,拔掉自己,向南飘来,履行我抱着孩子去找你,走遍天涯海角,找到你的约定。
文城读后感15
记得暑假前,看到班级一个男生的桌子上放着余华的《活着》,我很激动地问他,“你也喜欢读余华?”虽然这个问题的表述有些蹊跷,但是这种喜爱却让我们超越了问题本身地聊起了他的作品。孩子说他看了很多余华的书,即使是被外界争议的《兄弟》和《第七天》他都读过,我突然有一丝佩服,我开始读余华是大学期间,而他初中就开始了,不得不说,阅读没有界限,也拉近了我俩的距离,仿佛我俩因为余华才开始认识一般。我对余华又多了一分好感。
暑假开始选书,不可否认被腰封上“暌违八年,余华全新长篇作品”所吸引。虽然一个作家的写作风格是总体不变的,但是每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感受和思考确实不尽相同的。
时隔八年,余华终于出版新书。因为《第七天》口碑不好,所以这部作品也就格外引人期待。
小说利用倒叙和补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先用倒叙介绍主人公林祥福的经历,最后补叙小美和阿强的际遇,让我们对整部小说的前因后果有了更准确地了解。可以说,喜欢一部书,可能仅仅是因为一个名字。“文城”,就像《边城》一样给人一种向往和憧憬,书中“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既让我们感觉到前方的期望,有带给我们丝丝的悲凉。主人公林祥福就为了一句承诺,变卖家产,背井离乡,带着孩子从北方来到溪镇寻找小美。在他离开溪镇继续寻找心中的文城时却笃定溪镇就是文城,这是一份坚定,也是一份勇气,正如他当时履行承诺只身来到这里一样。为了一个人,奔赴一座城,共续一段情。只不过在寻找的过程中,其实一切都已经仿佛不再重要了。穷其一生的追寻,最后林祥福的棺材在小美墓碑前的短暂停留,或许是对心中那份追逐的火光最好的点亮和诠释,也让我们觉得终究是寻到了“文城”,寻到了心中的那个人。当然,余华的作品永远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儿女情长的阐释,他往往把小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叙事构架,这篇小说发生在清朝灭亡、民国初立的20世纪初,当时社会身受兵乱匪患的侵扰,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下,林祥福最终死于土匪之手,尸体被田氏兄弟运回北方故乡。可以说,这部小说中,几乎人人身上都有着人性的光辉,林祥福为人忠厚谦卑,田氏兄弟知恩图报,顾益民作为商会会长的顾全大局,陈永良和李美莲夫妇给予他的友情和亲情,陈耀武换林百家的英勇坚决,和尚的善念尚存,甚至是全书最让我们觉得可恨的小美和阿强,也在读完文城补这部分之后,怨念渐渐飘无。文城或许真的'存在,因为在这里,不仅有社会的动乱,还有人间的情义,还有彼此的真诚,还有大家的团结,这里有林祥福苦苦找寻的小美,这里有对他们父女二人的接纳包容,这里有林祥福后来落地生根的从容,这里有中国乡土的温情!
温情之中尚有悲情。阿强随口而出的文城,却成了林祥福毕生找寻的精神家园。一轻一重,压得我们有一丝喘息的艰难。林祥福又何尝不知道文城的虚幻呢?文城是一个赤裸的谎言,但他却愿意为了心中的家园去找寻,并且最终断定溪镇就是阿强口中的文城时,毅然决然定居在此,从此,这里成了他的家。这也是一种让我们感到敬佩又心痛的勇气。
在这样一个南方的小镇上,时代的洪流推动着每个人做出自己的选择。娓娓道来中,我们感悟到人性身上的美好,也感受到时代在每个人身上的烙印,善和温情肆意流淌,但其中也有苦涩的味道。小美入土为安,她生前经历了清朝灭亡,民国初立,死后避开了军阀混战,匪祸泛滥,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但是,活着的人呢?一切故事又将重新演绎。一切都还没有结束,一切都只是开始!
【文城读后感】相关文章: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7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11-27
背影读后感:《背影》读后感03-30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史记的读后感最新 读后感03-05
森林报读后感读后感范文01-12
《高老头》读后感_读后感高中02-15
《从0到1》 读后感_读后感大全12-31
读后感大全:《狼王梦》读后感10-29
诚实的分量读后感:诚实的分量读后感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