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

时间:2024-05-26 18:48:1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千年一叹》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千年一叹》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读后感1

  这个假期,我在百无聊赖之际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跟随作者来了一场全身心的“千禧之旅”。它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礼貌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所以他们选取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路经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作者行程数万公里考察世界各大礼貌古迹,在寻找人类古代礼貌的路基时,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礼貌。人类正在慢慢亲手毁掉自己的礼貌。礼貌在铁戟长刀下衰落了,战争、杀戮把这千年的礼貌消磨了。只剩下极度的贫穷与落后,极度的愚昧与无知,礼貌与野蛮只有一步之差。礼貌的发源地,是最早开始使用文字的地方,此刻却成了文盲最多的地方,真是绝妙的讽刺。

  其中,波斯礼貌、希伯来礼貌、埃及礼貌、希腊礼貌和巴比伦礼貌.此刻只剩下了一堆堆

  废墟,废墟伴随着他们的礼貌一齐埋葬,一并销声匿迹。

  世界本是一个大村庄,人们原本过着本本分分的生活,只是之后有一天,一户人家的人抢了另一户的一点财物,得手了,于是又有一些村民纷纷效仿,这使得每户人家人人自危,都在家偷偷练武,使得整个村子不得安宁。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正是如此,战争会使战胜方与战败方两败俱

  伤,会破坏两方民族的礼貌,会使人民流离失所,贫困、天灾……接踵而至,留给人们的将是无比的伤痛。

  途经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作者在震惊伤感中表露无遗:“人类礼貌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正如歌词中唱到,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东方有人长相忆,祖先托我来拜访。我是屈原的梦,我是李白的唱,我是涅的凤凰再飞翔!所以我庆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庆幸在自己身后有一个强大而又伟大的祖国在支撑。因此我们要尽我们所能的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礼貌,去教给我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才会有我免辉的此刻。中华礼貌千年的历史,是我们民族的传承。

《千年一叹》读后感2

  从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对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知识的匮乏,以至于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脑海里完全没有形成时间轴和空间坐标,只能跟随作者的思路来解读这些古文明遗址遗迹。读着读着忽然想起了海子的一句诗“公元前我们太老,公元后我们又太小”,当然,诗句和本书并没有联系,只是让我联想到了,当我们面对世界级的几大古文明的时候,的确,公元前的你们太老,公元后的我们又太小。看着你们在“盛级必衰、至盛至弱”的规律中走向灭亡,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在几种文明的互征互战中毁灭、中断,不禁心里一颤,幸好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保存下来了;看着几大古文明曾经璀璨过的土地上现如今还保持着战争、贫困、落后,不禁庆幸中华文明延续至今天,感谢中国历代战争只是政权间的争夺而没有涉及到文明间的征服与毁灭,感谢历代统治者对文化的尊重、统一与包容,感谢科举制度,感谢我们的`祖先勤劳智慧,这是来自几千年后的感叹;可是今后面对新的世界文明我们应该形成一种新的社会秩序,那就是和平、包容、不同种族文明的兼容,这也是来自几千以来的一声叹息。

《千年一叹》读后感3

  余秋雨是我最喜爱的作家之一,应当说是他的风格很适合我,可能他那种对现象理性的、客观的分析就是个理科生的风格吧,所以我读他的文字总能静下心来,并且我也总能被他的文字所感动。

  《千年一叹》算是他的成名作之一吧,写的是从1999年底到2000年初和凤凰卫视在几大文明古国考察的历程,被他们称作是“千禧之旅”。在这本书里面,作者面对了很多文明遗迹的衰落和变迁,谈到了许多文化方面的事情,让我感受颇深。在文章开头的一张图下面,有这样的一句话:古文明的遗体已经冰冷。这句话的确很让人伤心。这便是人类最辉煌的古文明,一种种轮着看过来,最终让寻访者成了一个站在街头不知该说什么才好的泥人。首先是希腊,希腊的文明是须要从很早就说起的,这里曾经有荷马的杰作、奥运会的辉煌,但是作者从第一篇文章起先,题目就显得沉重——哀希腊。文明之所以称为文明,是与他的周际生态相比较而言的,因此,他注定要与野蛮和愚昧为邻。惋惜的是,一个雅典、一个迈锡尼,都无一例外的衰落了,就是常年的斗争,拖跨了整个希腊的经济。但是,尽管曾经有过衰败,如今的希腊人却有自己的人生观。希腊人的生活的确是闲散的,我不敢说他们正确与否,我只是觉得有时候,人生要的不是常年为到老时能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日子,而是那种纯粹的用自己青春的热血和激情去创建、去拼搏并以此为乐的日子。我们的'人生最终必定会从绚烂走向平淡,但平淡之时是否也须要一点回忆呢?就像我们的中学三年,假如全部人都只是为了最终能上一个好的高校而学习、而奋斗的话,那么成都七中,或者说我们的中学生活就肯定不会有那么多值得回味、值得珍惜的记忆了。其实中学可以说是我们最终的天堂了,因为到了高校之后,就有了很多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而不仅仅是考试这么简洁的了。所以说,我始终觉得,生活就是要五彩缤纷,不光要做自己必需做的,还应当多体验生活,终归“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嘛。

《千年一叹》读后感4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先生的力作,是余先生在千禧年游历人类古文明的所见所闻,余先生以伤感、厚重而平实,却不失优美的语言,将我的思绪同余先生一道,开启了一段漫长的之旅。

  叹息,从爱琴海面传来

  冒险从希腊开始,看到“闲散第一”这样一个标题来形容希腊,引起了我的思考。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有太多的回忆。古代,特别是从希波战争后,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使它的文化光辉灿烂,在世界上大放异彩。后来,好战尚武的斯巴达人成为了希腊的霸主,但斯巴达人的霸权也未能长久,政治的腐朽和人们思想的堕落使希腊走向衰亡。现代,崇尚闲散的希腊在冷落中与世无争,有很大一部分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

  “我们中国人悠闲不起来,不是物质条件不够,而是脑子课题太多、使命太重”。余先生的话并非没有道理,对比希腊的闲散,中国无时无刻都在奋斗着,为的是实现中国梦。确实,人生太过短暂,可是,人生要的不是为了过上安逸的生活而奋斗的,而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去创造的,“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作为青少年,更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挑战人生。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希腊灿烂一时的文化,更多的是失落文明的痛心。叹息,从金字塔中传来

  埃及,与希腊不同,它昔日的辉煌,几经割断,留下来的古文字与文献,承载了太多历史的疑难,而又无法解读,且无法追根溯源,本体文明几近湮没,只有金字塔可以看到文明古国的样

  子,正如余先生所感慨:“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一个人的过度劳累会损耗元氯,一种文明也是”,在书中,能了解到埃及文明曾经不适度的靡防费于内,又耗伤于外,元气耗尽,不得已最终选择了一种低消耗的原则,但无论是高耗,还是低耗,都给埃及遭成了双重伤害;开罗城内安放死人的区域住着大量穷人甚至还有逃犯,正常居住区内大很多砖楼都没有封顶,整个城市的景观被糟蹋得不成样。

  “任何杰出的文明不仅会使自己遭灾,还会给后代引祸,直到千年之后”。因为埃及的-严重打击了埃及的国际形象,用一路黑洞洞的口来卫护旅游外别无选择,可想而知,如今的古文明是如此的不堪入目。

  千年一叹,叹的'不仅仅是屹于天地间的雄伟金字塔,更多的是神秘的埃及文明在动荡的本国中湮灭的哀伤。

  叹息,从耶路撒冷传来

  以色列,是一个犹太人的国家。但犹太民族是一个饱受多灾难的民族,真的不知道命运为什么对这个民族如此不公,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

  尤其是二战时期,希特勒在欧洲就杀戮了六百万犹太人,这一血淋淋的史实,终于感动了现代人的良知。

  “在充满战争的狂热的土地上,真正的英雄并不坐在坦克里,也不捧着炸药包躲在街角,而是那些昌死呼唤和平的人”。和平是宁静、是财富、是幸福,我们要坚决反对战争,倡导和平。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间将变得更美好。

  千年一叹,叹的不只是犹太人只要落脚,就能快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更多的是对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的包容和怜悯。

  文明的衰落,历史的褪色。每当忆起,都有一种沧桑的愁绪,千年一叹,是谁在悲叹?是圣贤之人,是法老后代,还是宗教信徒?当闲散已成习惯,残破已成现状,过往已成历史,那阵阵叹息也只是无奈。《千年一叹》这本书,使我的心灵得以洗礼。

《千年一叹》读后感5

  从欧洲至埃及,再穿越危机四伏,战火不断的中东、贫穷的印度,这样的事恐怕没有几个人敢做,敢做的人中恐怕没有几个能成功。然而我们尊敬的一位中国学者做到了,而且不是作为探险者,而是以文明的朝圣者的身份,对人类文明发祥地的过去和未来进行了探究和思考,将每一天的心得整理成了一本书。这位学者,便是余秋雨;这本书,叫做《千年一叹》。

  我一直对古文明饶有兴趣,可惜没有机会和勇气去亲临实地。而这本书正给了我一个直面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机会。翻过每一页中蕴含着的希望、辛酸、无助,“千年一叹”的含义渐趋清晰。那些曾经盛极一时的文明看起来坚不可摧,却在千千万万个苦难中沉睡了。为什么?最大的原因还是人类自己啊!看看犹太人吧,如此坚定而有智慧的民族,却遭受歧视和奴役,四海为家,在近代又遭到了法西斯的`疯狂屠杀,作者在书中委婉地问:为什么上天待这个民族如此不公?其实真正应该反省的是我们自己。作者在文中提到耶路撒冷被挖地三尺;幼发拉底河被掘开,伊拉克古城就这样消失在洪水中;巴比伦被征服后,土地上被洒下盐和荆棘的种子……文明在残杀和吞并中消逝、中断,留给后人无尽的失落和遗憾。文明的冲突今天仍在继续,时隔数百年,中东、北非等地发展的契机仍在慢慢被熊熊战火所吞噬,许多人在为和平呐喊,然而人们何时能学会克制本性,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手足?否则现在的文明也会消失,成为奄奄一息供后人凭吊的一片悲怆。

  这本书中并没有具体写到中国,但阅读中我无数次联想到中国。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创造过举世瞩目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的大河,不管是波涛滚滚还是细流涓涓,总算是保存了下来,这一切确是我们值得庆幸的。然而,在新纪元,我们的千年文明将面临崭新挑战。“文明的最大敌人不是战争,而是遗忘。”一语中的。犹太人虽历尽艰辛,但信仰坚定,从没有忘记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故乡,因而在夹缝中生存,在重重压力中建立了国家,保存了民族的薪火。这样的民族,未来一定是充满希望的。中华民族也有着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包含着精神、思想的精华,今天的我们一定要传承。琴棋书画,这些源远流长的技艺传到今天,可以说是奇迹,是我们骄傲的资本。至于糟粕、落后的思想,则不要害怕去更正它,甚至摒弃它,只有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我们才能向着复兴之路奔跑起来。现在西方文化横扫世界,在这样的洪流中,我们除了积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技术外,更要小心的保留我们自己的东西。崇洋可得进步,媚外绝不可取。

  这本书当然远不止这些。文明又岂能是寥寥数篇就可以道尽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切实感觉到文明的伟大和脆弱,至于余老先生,这位用足迹开辟荆棘,为后人奠基的行者,当然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千年一叹》读后感6

  一本好书于个人而言,不在于它是不是名著,不在于它是否能流传百世,也不在于它的发行量多少,最重要的是它能不能直达你内心深处,与你产生共鸣。而且,每一次的翻阅,都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从而使你有重新读之的渴望。

  对我来说,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就是这样一本书。它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余秋雨随凤凰卫视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挖掘了所到之处公开的以及更多不为人知的历史。书中文明的兴衰,让我心潮澎湃,让我真切感受到人类创造着文明,也毁灭着文明。

  先生的佳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在游历中展示了文明兴衰的历程和人性的`特点,感受世界的精彩,同时也告诉我们珍惜我们所拥有的。生命是短暂的,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需要努力,只有不断前进,社会才会进步,文明才能发展。

  读完《千年一叹》也激发了我的爱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无知感到汗颜。我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感到骄傲!这种骄傲不因为近百年屈辱历史而减弱,反而更加坚信在历史的长河中华夏文明会愈发灿烂。也希望自己能做些什么……

  先生说:“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我也渴望像余秋雨那样重走这段古代文明之路,感受时间留给我们的深思与悠长……

《千年一叹》读后感7

  放寒假前夕,我收到了吕校长的礼物——《千年一叹》。本就对书籍没有强烈兴趣的我,看到这厚厚的书,瞬间就败下阵来。可当我真正读到如群蚁排衙般文字时,才品尝到它独特的味道。

  这本书里,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貌。即使只有断壁残垣、半片残瓦,我依然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中,被古人高超智慧折服。

  《千年一叹》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方式,但给人的感觉不仅仅是一本日记,仿佛似纪录片,时时给我们传递这样一些信息: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衰减,从衰减到没落,从没落到消逝。而我们的中华文明却能够历经几千年风霜屹立世界东方,自豪之情无法言说。

  本书中,作者借生活和游历的细节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展现了人性魅力,从而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我们需要不断行走,因为世界是精彩的,同时也要珍惜我们所拥有的,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是宝贵的。人生是短暂的,我们现在的经历会很快被历史淹没,后人可能永远不会忆起我们,但我们的确应留下些什么,让我们的人生更有意义。

  作者在游历各国回到祖国后,真真切切用行动诠释什么是爱国主义,这令我感动。我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而努力学习,我责无旁贷。

  《千年一叹》是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能够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同时也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促使我们对自己行为反思。历史,每每想起,总会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沧桑感,多少个王朝,多少个轮回,滚滚而来,悄然落幕。俯瞰历史断壁残垣,轻触脚下青砖碎瓦,无限感伤,一时间让我手足无措。文明已衰落,历史已褪色,轻声一叹,我们又继续投身于书写新的历史故事中。

  或许千年以后,后人也会咏叹……

《千年一叹》读后感8

  余先生是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审视、考察中华文明,追索着文化生成的奥秘,感受着由历史带来的文化的兴衰。他在文章中表达对文化的由衷的敬佩,对文化缔造者的礼赞,他还时刻保持着对文化人、对传承人的关注。因为,他也是一位文化的守护者。

  余先生的书多少都伴有一些沧桑感,在《千年一叹》中更是挥散不去。不管是中华文明,还是到中东和欧洲去了解  爱琴海文明的繁荣、泰姬陵的圣洁、法老金字塔的辉煌、耶路撒冷的宗教冲突、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在经过那千年风雨的洗礼之后,一切皆变成了荒凉,只有那已被风化的建筑似还在发出阵阵的叹息,轻诉着西亚古文化所经历的伤痛。可人们却在逐渐地遗忘,那轻诉似也变成了无奈,辉煌不再,历史褪色,就连文化也早已奄奄一息。

  尽管我已做好了准备,可当我再读一遍余先生的《千年一叹》之时,我仍被眼前落寞的苍凉的景象所打动,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在那里没有色彩的冲撞,没有历史的辉煌景象,有的只是我们历史课本中,作为标题的、一个个大的文明的彻彻底底地、没有丝毫生气地衰落。不禁让人们感叹这文明就如那地面的尘沙,被风一吹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余先生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他的冒险便从最古老的希腊开始,这个承载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也承载着更多的伤痛。

  初入这里,小、破旧、悠然便成为了我的第一印象。这里早已没有了文明大国的气势,人们只是在懒散地度日,整个国度变得十分的悠闲,虽也更加地破败,但是我想这大概就是他们经历了痛苦之后所换来的迫切已久的安宁吧。

  希腊的悠然既让我心痛又愤慨,更让我无法不同情。可是当我看到埃及时,我竟然无语凝噎,埃及文明的程度让现在科技发达的我们都佩服,更厉害的是,埃及的预言让我们痴迷,创建数个专家小组,可至今仍无人能够解说。可是如今呢?埃及的文化已经断结,埃及的古文字竟无人能传承,这让我们如守着一个巨大的宝箱却无法开锁一样,埃及的文献也由此无法发出原有的光彩。埃及也就只有那被风化的金字塔能证明文明的存在。

  最让我心痛的是古巴比伦文化,它消失得就如涅风一般干干净净,就连那承载着历史沧桑感的古城遗址也被铲除得彻彻底底。似是文明的脚印从未踩过那一片土地。

  这三大文明古国游访记录,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和考察者以及守护者的余先生内心的苍凉感。历史就如轮回,千年的一声轻叹,是谁?是文明的灵魂,还是古迹上的风过声?

  历史的成败影响着文明的兴衰,二者又都影响着经济的发展。

  从余先生的描写中我看到了当地人民的贫困,尤其是失学儿童。

  他们因为贫穷让孩子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也失去了认字的机会。

  多可笑啊,一个几乎最早发明文字的国家,几千年后,他的子孙竟然连字也不认识。

  伊拉克——曾经的文明圣地,结果整日却被枪声包围,成年的.男人们上了战场,让一个个小小的孩子承担起了生活的重任,让他们丧失了童年,丧失了学习识字的权利,甚至连基本的医疗保障也享受不到。战争是毁掉一个国家的最好的方法,一代接着一代衰落,我不禁怀疑这古老的文明血脉是否会延续下来?

  余先生的《千年一叹》让我随着他了解了亚欧大陆的文明,以及现在的衰落,文明已经衰落,历史也开始褪色,当残破已成现状,寂寞已成心态,人类存在境况相关的意蕴也在这其中自然而然地体现。

  战争越来越让我感到害怕。它是一个怎样的恶魔?怎能让曾经的如此辉煌的三大文明化为齑粉。

  作为同样拥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几千年来,朝代不断地更迭,不断地斗争,可后来当面对外族的侵略时,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一致对外。希望中东地区的人们也早一日化干戈为玉帛,共享和平。

  这悠久的历史,偌大的文明,却像是一缕轻烟从历史的上空飘过。谁能给出答案?是那恒立的金字塔,还是那永流的恒河......

《千年一叹》读后感9

  世纪之交之时余秋雨先生,随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跋涉的四万公里,以记录的形式将这些上古文明,遗迹,思考铺展在了这日记之中。

  它不单单是个人的日记,它是对历史,对文明,对世界的思考,跨越千年的流转轮回,化为今世的一叹。

  余秋雨先生叹的是什么?是在旅途中忧闷的悲痛,还是因见到如此古迹,从而兴奋、激动发出的长声,亦或是对世界历史文明发出的吟咏。

  书中的文字厚重而平实,优美却也伤感。

  他们走过的十个古国,各有各的.颜色,蓝色的希腊,黄色的埃及,象牙色的以色列,灰色的伊拉克,黑色的伊朗,油腻中带有棕黑色的印度,绿色的尼泊尔,还有连余秋雨先生都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巴基斯坦。

  这些千年的古文明,它们不同却又带一致性,都只是剩下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冲刷的残根,但它们的年岁,却也成就当代文明地图上的褐瘢,年岁越高,褐瘢越深。

  先生由它度己,联想到了我们自己的文明,同样是千年的古国,为何如此不同的际遇,或许就像先生说的那样,一个国家的生与灭如同它的文字一般,中国是很神奇的“一贯型”;埃及是不幸的“中断型”;波斯是睿智的“化装型”。

  余秋雨先生称得上是伟大的文人,他把中国之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全都巡拜了一遍。在这件事之前,没有人做完过。一路上遇到过很多要命的危险,但居然全部都奇迹般通过了,真的是万幸了。

  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和他口中的法显和玄奘一样,都是伟大的人,不过他们又有很大不同,法显和玄奘可以途径几万公里,是因为宗教信仰的支撑,先生呢?或许是那颗对待文明发展史的心吧!一路上他叙说了许多智慧的故事、难以置信的历史事件,想想或许真的是,文明和野蛮是不分界限的。

  惭愧了,忧国忧民本不是该轮到我思考的事,不是无心,更是无力,我感觉我就像先生途径恒河遇见的那个女子,无辜的在举目四望着那污浊的河流。这样说,都感觉高估自己了。

  别说像我这种普普通通的民众了,在人类历史文明面前,面对这样的一系列大问题,余秋雨先生尚且觉得生命微若草芥,何况你我。不过至少可以因为余秋雨先生的思考而思索一番。

  它们伟大却又会那么无奈,辉煌却又会那么脆弱,精致却又会那么简单。

《千年一叹》读后感10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了下来。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

  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最好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背,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千年一叹》读后感11

  最近一段时间,看了余秋雨先生写的《千年一叹》。这也是我读第三本余秋雨先生的作品。前两部分别是《文化苦旅》和《山河之书》。

  从读完之后的整体感觉来看,这本书还是一直延续着我读过的前两本书的特点,依旧是对文化的考察、描述、追寻与思考。

  在《千年一叹》一书中,作者在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到达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深度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用充满辩证和考察的文字在一路上为我们呈现了世界不同文明的变迁。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我深知这部作品的很多文字来之不易,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万千世界所创造的精彩纷呈的文明在历史年轮和时间岁月的洗礼当中,经历的种种或是可以预料,亦或是不可预料的变化。

  在这本书中,作者跨越数万公里考察世界重要的文化,最后一站是通过尼泊尔进入到祖国的边境城市樟木。从字里行间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明作为在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显示出了独特、与众不同的历史脉络,当然也就显得格外珍贵。我们对“文化自信”的感触和理解应该更加深刻一些。

  在全书的《自序》当中,有这样一段话,作者是这样说的:

  “在穿越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边境这一目前世界上最危险地段时,我把这包日记放在离身体最近的背包里,又不时地把背包拉到身前,用双手抱着。晚上做梦,一次次都是抱着这个背包奔逃的情景。而且,每次奔逃的结果都是一样:雪花般的纸页在荒山间片片飘落,匪徒们纷纷去抢,抢到了拿起来一看,却完全不认识黑森森的中国字,于是又向我追来……”

  很多时候,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明遗迹都是发生在战乱的状态,以至于,当人类快要进入21世纪的时候,作者依旧还是会看到一些文明还存在于战火和恐怖主义的笼罩之下。

  我在《山河之书》当中就一直觉得,如果我们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知道的太少,那或许是我们自己莫大的悲哀。

  “总之,在我们这次寻访的辽阔土地上,几大文明古国早已打得昏天暗地,来回穿梭,没有遗落。说有遗落,只有中国。”

  “各大文明之间的'征战,既是文明的‘他杀’,又是文明的‘自杀’。这与同一个文明内部的战争就完全不同了。中国历来内战不少,但内战各方都只想争夺文明的主导权,而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因此中华文明没有遭受到根本性的伤害。中华文明也收到过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但他们都算不上世界级的大文明,与中华文明够不成文化意义上的等量级对峙,更不能吞噬中华文明,最后,反倒一一融入了中华文明。”

  对于文化和历史,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千年一叹》读后感12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最高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后感13

  一次认识余秋雨先生,是在高一的时候。我记得那是一个慵懒的下午,本该昏昏沉沉的语文课上。我的语文老师举着一本破旧的散文集给我们念着一篇篇质朴又优美的散文。老师具体念得内容如今我已记不清了,但脑海中记得最清楚的是那篇散文给当时被苦闷的课业折磨的又累又乏的我带来了从未有过的安慰和激励。我尤记得,那本一看就知道被我的语文老师翻过一遍又一遍的书,有着一个引人入胜的名字——《文化苦旅》。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有着一个同样诗意的名字——余秋雨。

  直到上了大学,浑浑噩噩忙东忙西的度过了大一之后。大二的某一个无所事事的晚上我回忆着高中,突然想起了那天下午的语文课。抱着回忆青春的想法,我立马买了一本《文化苦旅》,想要重新回味当初对散文的痴迷。没想到,自此,一发不可收拾。看完文化苦旅我又立马买了《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而今天,我便想谈谈我在阅读《千年一叹》时的心路历程。

  不出我预料,余先生的文字实在很能引人入胜,从自序开始,我就被余先生所塑造的氛围深深带入:“……我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思考,稍稍弥补了每天一边赶路一边写作的匆促。读者既然陪我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路,那么,最后也不妨在那个安静的地方一起坐下来,听我聊一会儿。世界屋脊下的炉火、烛光,实在太迷人了。”

  自此,我便跟着余秋雨一路“游历”了中国以外的人类主要古文明。最先抵达的希腊文明遗址,它从一开始就展现了人类古代文明的至全至美,几乎到了无可企及的高度。巴特农神庙下,我不熟悉的古希腊悲剧、亚里士多德、维纳斯,再加上远处的奥林匹亚,似乎把人类最健全的生命方式铸造完满。最令我感到诧异的,是比这一切更早一千多年的克里特岛上的米诺斯王朝和荷马史诗中的迈锡尼。早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说古希腊悲剧与中国的老子、孔子同龄,那么克里特和迈锡尼就与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时代连在一起。而不同的是,他们的传说竟然有那么完整的实证。同样让我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克里特岛上的生活。平等、通透、舒适、神奇,处处显得相当现代。其中,排水系统、卫浴系统的先进和时尚,使人觉得时间停滞了。但是它们居然已经毁灭了几千年了。

  中东,从约旦河两岸到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再从伊朗高原延伸到南亚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地区。正是这个麻烦不断的地区,拥挤着人类几个特别辉煌的古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

  其实粗略了解了这么多,我脑子混乱的很,毕竟这本书对我来说信息量太大,我对这些文明历史的了解又知之甚少。但书中描述的唯一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场景是:“去巴比伦故地,在那些丘壑草泽边站一站,看着凄艳的夕阳又一次在自己眼前沉入无言的沙漠,再在底格里斯河边想一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体会文明枯荣的玄机……”

  神秘的东方文明,原来有这么多苦难挣扎与无奈。所以,我不得不感到庆幸,中华文明是所有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

  其实,当我第一遍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很难受,是如鲠在喉的那种难受。虽然我看的很仔细,但对孤陋寡闻的我来说,我的阅读还是囫囵吞枣。因此之后,利用了一个寒假的闲余时间我又看了一系列关于人类起源文明的央视纪录片。由此才开始深感余先生知识内涵的深厚,以及他从未停止探索打的'脚步。这位学者,他一直在路上,真真正正的路上。从最开始寻访中国文化的遗址,到寻访除中国的其他人类文明,北非、中东、南亚、欧洲……他克服路上重重险境,不惧生死不惧艰难。只为探寻、只为见识。而此刻的我们呢?是躺在床上玩着手机呢还是坐在电脑前打着游戏?

  也许我们暂时还没有经济基础支持

  们走遍大江南北去了解我们想要了解的事情,去做我们想要做的事情。但是,我们想要了解什么?我们想要做什么?此刻我们心中有答案吗……

  看吧,其实这根本不是我们无所事事的理由。霍金一生被囚禁在轮椅上,但他的思想却能飘到几万千米外的太空里。要想实现人生的意义,要想让自己不像蝼蚁一样蜗居在自以为是的天地里,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不再虚度光阴、浪费青春。我们要做的就是,改变懒散的习惯、锻炼自己早已渐渐“生锈”的大脑,去思考、去想象。而这一切最基本的途径就是阅读。阅读书籍、阅读历史、阅读文化、阅读人性、阅读生活。因此,我很感谢余秋雨先生。可以说,是他点亮了我求知的欲望,让我停止堕落停止平凡,让我开始思考开始真正的“行走”,去摸索我的人生的意义。

  总而言之,《千年一叹》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再读的书。

《千年一叹》读后感14

  余秋雨先生在《开讲啦》中劝诫年轻人“寻找远方的自己,追寻圈外的生命”。中国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寻找时间上的远方,“行万里路”是寻找空间上的远方。余老师在冒着生命危险贴地旅行、看遍世界各地的古文明遗址以后,变成了一个和写《文化苦旅》时的余秋雨不一样的人。

  他这样说道:

  当我在樟木口岸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七个大字时,感慨万分。每当我看着那些废墟的时候,都会有掉眼泪的冲动,不是因为废墟,而是因为在我们背后的、一个我们不了解的、年龄高达几千岁的老母亲。你用几千年的时间带着这么多儿女走通了一条路,但我们却总是在抱怨你为什么不走别的路;你千辛万苦地养活着那么多的人丁,守护着如此庞大的'家业,但我们却总是在抱怨你形体不美、风度不佳、皱纹太多、外语不好。但当我现在看过和你同龄的那些大家庭的断壁残垣、废墟坟墓以后,我终于懂了你。

  每次读到这一段都感动到泪流,走过邻国的千山万水,见过他国古文明的千疮百孔,才更加体会到祖国母亲的伟大,体会到她的亲切包容与美好!没有了祖国,我们什么都不是!当我们的祖国被欺凌时,我们也倍受侮辱;当同胞在外遭遇灾难时,是祖国母亲迎接回家。那些喝着祖国的水,吃着祖国的饭,却甘愿为美国做走狗的无知无良之坏人,又有什么资格对祖国说三道四!

  祖国,永远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唯愿我们亲爱的祖国越来越强盛!越来越美好!

  余秋雨先生的《千年一叹》记录了贴地旅行千年古文明的所见所想,读着读着就会莫名的感动,墙裂推荐给爱读书的伙伴。

《千年一叹》读后感15

  《千年一叹》也的确是叹,从消失的迈锡尼到神秘的金字塔,从混战的中东到卸负的尼泊尔……昔日盛极一时的文明滥觞如今却残影斑驳。

  还记得作者曾经在文中多次描绘贫穷、污浊甚至战乱的情景。孩童没有了受教育的机会,群众缺乏道德的自控和社会的管制,而他们的祖先所创造的楔形文字却是人类文字的`起源!!当苦难发现时往往为时已晚,最唏嘘的哀叹不是文明古国的湮灭,也不是往日辉煌的凋零,而是小孩在该提笔写字的年纪却赤着脚在街上伸手乞讨,眼神依旧充满渴望,可祈求的不是快乐而是生存。

  这着实是一场伤痕之旅,伤痕之处有故事,有典故。盗窃、毒品、挟持、绑架……文明秩序似是而非,也很难有所指望。战争的一方为“精神盔甲”所武装,表面上强悍好勇,实际上狭隘气短,长此以往必然无法照料正常的生活秩序,更无暇思考个体价值尊严。

  身份的基点在于责任,责任的落实在于个人。不必强求人人在文化纷杂的氛围中保持坚贞的信仰,可总要在心里留有一片净土,好让先贤的文化可以落叶归根。

【《千年一叹》读后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读后感10-02

千年一叹读后感09-30

《千年一叹》读后感范文05-10

千年一叹读后感14篇10-12

叹秋初中作文02-16

跨越千年的美丽初一作文02-11

叹花高三作文02-05

千年复活散文09-25

缤纷千年散文09-19

中秋我叹情深意更浓作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