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优秀作文>体裁作文>读后感>《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

时间:2024-05-22 14:04: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人世间》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世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读后感1

  《人世间》形象而直观地向我们展示了近50年中国的百姓生活和时代发展。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长篇小说佳作。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善良、正直、担当和诚信。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2

  读《人世间》,如果探讨小说人物的品质,我们一定会说他们的善良。而且,一定会提到周志刚、周母、周秉昆、周楠、曲秀贞、蔡晓光等人的善良。但是,我们有可能会忽略周秉义的善良,会误解周蓉而体会不到她的善良。个人以为,作者梁晓声在《人世间》中,以周家兄妹三人的人生轨迹为线索,向我们展示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周家兄妹的三人的善良源头,正是他们的父母。父亲周志刚对于工作的热忱,对于工友的关爱,对于儿女的包容,在体现一个父亲的博大心胸的同时,也给儿女们奠定了善良的基因。周母无私、热情地进行居委会的工作,在艰难的岁月里,为了工作,把鸡蛋无私地赠与生病、矛盾着的邻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阐述着善良的内涵。

  在他们的影响下,他们的儿女,也秉承了善良的品质。

  其中,周秉昆的善良,正是通常所理解的善良,是一目了然能够发现并且实在体会到的善良--那就是善待身边的人。那些身边的人,可能是自己多年以来的朋友,如曾经的六君子;也可能是与自己擦肩而过的人,如看到曲秀贞老太太的丈夫,哪怕是一个陌生人,但是看到他困难,听到他的求助,周秉昆二话不说,背起他送到了指定的医院,也因此结了一份善缘,因而多次得到了曲老太太的帮助。同时,周秉昆的善良,也包含着面对弱者的同情和伸出援助之手,因为这份善良,周秉昆认识了郑娟,因而能够在入狱后得到郑娟对周母的照顾,最后获得来之不易的爱情。

  周秉昆的善良,是最显而易见,最接地气的;周志刚对待工友的善良也是深深烙在读者记忆中的;周母的善良也是真实地直击人心的;他们的'善良可以说是同一类的,是刻在中国人思想深处的与人为善的根子,是淳朴厚重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比较之下,周秉义的善良,不是那么显而易见。更多的时候,读者可能难以理解周秉义的言行,认为他对于弟弟的照顾不够,对于父母的关注也缺失。对于他只注重仕途不注重家人的行为有些难以理解,因而可能就忽略了他的善良。周秉义所以严以律己,不为家人以权谋私,对于父母缺失关注,正是为了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因而能够全心于工作,不被外界因素影响。他是心中装着天下,装着众生的真正为民谋幸福的一类人。是作者笔下的理想的为政者。他在一职位,就干好这一职务。并且细细探究,他对于家人,无论是弟弟还是父母,他从来不曾放下。当弟弟入狱,侄子周聪工作没有着落的时候,他违背自己的原则,为侄子找工作。在弟弟生活艰难的时候,他确实没有利用职务之便,但是总能及时送上自己的钱,帮弟弟度过难关。纵观他的所作所为,他身上体现了另一种境界的善--是隐藏在表面的雷厉风行之下的真心替天下苍生谋福利,那是行善的最高境界,因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行善的最高境界不是施舍,是引路。”周秉义以自己的身体力行体现了这个境界的善。

  周蓉的善良,则是另一种境界,恰如以下的文字所描述的那样:“真正的善良,有时候恰恰是让你感受到的,是一切如常。”“看破不说破,尊重弱者的敏感,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这是另一种善良。”作为周家最聪明伶俐的孩子,她自小就对现实有深刻的剖析,对人性有深刻的认识,艰难岁月里,蔡晓光、郝冬梅在周家自由畅谈,正是折射出了周家人的这份善良。后来,这份善良更多的体现在周蓉身上。离婚后,在法国最艰难日子,女儿对前夫的变相支助里体现着这份善良;对于法国朋友的理解和对朋友姐姐的帮助里表现着这份善良。还有后来对嫂子再婚的理解,对于贫困学生的支助都始终以“不动声色地维护他人的体面”“让你感受到,一切如常”。这份善良,需要的是一颗玲珑的心,一颗时时能够体谅人的胸怀。因而,她能够在知道蔡晓光等待自己十二年后有过的感情史,还是深深感激蔡晓光,并和护士长成为朋友。这份善良,还需要进退有度,需要大智慧。唯有周蓉这样有着聪慧的头脑,经历过大西南困苦生活的磨炼而依然坚强、守着本性的人才能做到。换成周秉昆,过于憨直,难以做到;即使是周秉义,缺少了些变通,也是困难。因而周家兄妹三人,因为各自的不同生活轨迹,因为各自的性情,演绎了善良的不同内涵,由此让我们懂得了善良的不同境界。

  愿你我以不同的心性,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善良境界,让世界因为你我的一份善良而变得有几分美好。

《人世间》读后感3

  怀着一份崇敬的心情,翻看了集团推荐好书《人世间》。这本书是作家梁晓声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115万字,历经数年倾心打造。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刻画了十多位平民子弟跌宕起伏的人生,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就是身陷困境,也要互助互帮,自立自强,这不仅体现了作者驾驭生活的非凡能力和表现现实生活的.深厚功力,而且还对我们当代的年轻人回望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和普通百姓的心路历程,有着弥足珍贵的认知和审美功效。

  确实这部作品是梁晓声对自己的生活积累、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因为在作者构建的人世间的生活场景里,我们读到了个人的成长、草根青年的奋斗,读到了婚姻、家庭的维系与经营,读到了家族的衰败与延续,读到了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读到了不同社会阶层的亲疏远近,读到了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也还读到了底层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但仍然向往更好生活的人生努力。

《人世间》读后感4

  在寒假期间我们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品味读书的乐趣,这次寒假我读了名叫《人世间最勇敢的狗》一篇真实的故事。

  这件事发生在1952年1月阿拉斯加的诺姆,一个小女孩以及好多孩子染上了白喉,大夫非常需要抗生素来治疗孩子们,可在暴风雨这种天气中飞机无法起飞,无法把抗生素安全送到,只好用雪橇来送,在这种环境下只有20天才能送到,最快是9天,拉雪橇的狗狗用尽全力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它们只用了3、4天就送到了,一路的'磨难使狗狗们气喘吁吁,它们的坚持不懈,英勇顽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在生活中只要你留心发现,处处都会有好心人。我们一如既往地来到教室,上课铃响起,同学们安静等待老师的到来,老师刚进入教师,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惊呆了,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老师疲惫的眼睛,黑黑的眼圈,苍白的皮肤,王老师咳嗽了几声,说:“开始上课”此时台下同学们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掌声包含了我们对王老师的坚持不懈有责任感的心的感恩。

  有时不要老想着失败,只要坚持不懈,英勇顽强,你就会成功就像故事里那几个狗狗一样。

《人世间》读后感5

  “草木会发芽,孩子会长大…”《20xx中秋晚会》正表演歌曲《人世间》的插曲,唱到副歌部分时,妈妈和爸爸都情不自禁地跟唱了几句。虽然他们五音不全,但唱的都很深情且投入。

  “乔一,我给你买的《人世间》,你看完了吗?”妈妈突然插入一句话。“看过了。”我漫不经心的回答,“什么感受?”妈妈追问了一句,我仔细想了一下,一本正经的回答:“人生挺悲惨的,做平凡人也难。”然后我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感受。

  《人世间》中,周家三兄妹各有各平凡而又传奇的一生。大哥周秉义是一名一心为民的大官,妹妹周蓉从教授改行作家,小弟周秉昆蹲过监狱,平平无奇。在外人看来,周家很厉害,但实际上的他们也不过是茫茫人海中的一员,亲情和友谊伴随着他们一生,其中,周秉昆和他几个兄弟的友谊令人羡慕。

  他们的友谊可以说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给朋友姐姐找工作,借彼此房子住,替朋友找父亲,过年时聚在一起……成年人的友谊简单而质朴。同时,他们也见证了彼此成长的过程,知道对方的难处。作为一个平凡人,有几个知心朋友,一生就不再孤单。

  昨天回乡下奶奶家,妈妈不经意翻出许多她和爸爸高中年少时的照片。一张张照片中,是爸妈曾经逝去的青春,还有爸妈的好友。他们一个个“勾肩搭背”,亲密地搂抱在一起,摆着许多时髦的'造型。从照片中流露出来的是多年来都不会磨灭的友谊,情比金坚的友谊。妈妈和阿姨们吐露心声时,忍不住泪如水下;爸爸和叔叔们醉酒后的高声宣誓……他们都很平凡,为了学习而努力过,为生活而拼过命。而友谊,则让他们有了一丝心灵的慰藉,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谊,就多了几分光鲜亮丽和与众不同。

  人终其活一生,都会面临死亡。那时,财产、名誉都不再重要,他们都会随之被埋入时间的土壤之中。而友谊,则会永远存入记忆之中,那时永远也抹不去的真挚感人的情谊。

  我们都是全球70多亿人中平凡的一员,但出人头地、人才辈出的终占少数。作为一个平凡人,活在这个喧嚣的人世间,友谊,才会给我们快乐。我坚信,平凡人的一生,有了友谊的支持,才有了它的伟大。

《人世间》读后感6

  读完《人世间》,已是入伏的盛夏了。这本书分了三部,一百多万字,从上山下乡年代写到改革开发之后,涵盖了多少人的一生啊。读完,想了很多,又不知道写些什么,不写点记录下又觉得太可惜了。

  书中,周家第二代人经历的时间段,差不多是爷爷辈年轻的时候。很少听爷爷辈讲那时的故事,提起来也就是以前的日子多么苦,吃土上河工。现在爷爷们也大多退休,含饴弄孙了,想想书中周家最优秀的第二代人,老了应该也是他们现在这样。由此对照,在当时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周家人多么难又多么可贵。

  周家长子周秉义简直是过分的优秀,优秀的知识青年,有能力有理想的军官、领导,忠诚可靠的丈夫,有自己内心的追求与坚守,连对家人的'“严苛”都是种完美。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周家第二代里最先离开的,太辛苦自律的一生,是非功过,自有衡量。

  周家女儿周蓉,也是过分优秀的知识青年,身在那个年代,却活得轰轰烈烈,大胆追爱、离婚、第二段婚姻,唯独女儿,像是个误差,但即使陪女儿海外留学时也靠自己的能力活得精彩。最后的周蓉写了一本书《我们这代儿女们》,虽然她因为女儿结束了学术上的追求,但踏实接受、踏实努力,终究有了另外的收获。

  周家小儿子周秉坤应该是主人公,围绕他展开的人物与故事最多。相比于哥哥姐姐的优秀,他更像是无数个普普通通的我们。但他又是那么不普通,孝顺、专情、义气、老实、正直、善良,太多的品质在贯穿了他的一生。

  周家第一代二老,父亲是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山区,母亲承担着家庭与街道“干部”的角色,也都是有着各自美好品质的一代人。

  周家第三代显得人丁零落,只有外孙女和孙子,这两孩子耗费了大的心力,却终究与长辈的期待越离越远。

  书中还出现了很多人物,大部分都是有着美好品质的,少数的称不上坏人的人。所以,这本书总是让我有种抽离,虽然讲述的是城市底层农民一家三代的生活变迁,按书里的描述,那城市的基础还是比农村好太多太多了,书里的善也太多了,恶就相对太少了。其实生活中本就是善良的人多,恶人还是极少数。

  我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它能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不懂得适时而放弃的人,其实是没有活明白的人。你不可能在你的一生中,把所有的好东西都占为己有。适时的提醒我们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活在人世间,秉持善念,真心做事,真诚待人。提醒我们“峥嵘岁月须拼搏,年华潇洒莫蹉跎”。

《人世间》读后感7

  一、世间真爱往往缘起偶然

  蔡晓光和周蓉,缘起在光字片的周家小时候一起读书、讲故事、讨论问题,周秉义与郝冬梅也是如此。周秉昆与郑娟则缘起周秉昆一次偶然的“替人跑腿”,太平胡同里看到郑家的土坏窝里衣衫不整的郑娟,那时应当是郑娟一生中最为黯淡的时刻,这就是经典版的一见钟情,虽然周秉昆怀揣十足的诚意却未能得到郑娟的一个笑脸。

  周秉昆读书不多,但想到郑娟时,他会联想到契可夫笔下的小美人——玛莎,而契可夫的描写,周秉昆恰恰觉得就是对自己心理的完全揭示。“如果美好的东西如灵光偶现,很快就将属于别人,根本不由任何原则来决定,还没有理论的地方,这就难免令人忧伤不已”。这种强大的心理驱动,使得在水自流和骆士宾(又称“瘸子”和“棉猴”)无法接济郑娟一家时,周秉昆毅然、果断地偷出家里的传家宝——玉镯,质押借款而继续帮助郑娟、光明(又叫萤心)他们一家人。

  很难判断,周秉昆的这种帮助一定是为了娶郑娟回家做老婆,书中看不出来这方面的任何迹象,但毫无疑问,他不希望郑娟一家过不下去,他希望郑娟好。我想这是一见钟情后的爱!

  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郑娟最终嫁给了别人,他的人生就注定忧伤不已,暗谈无光”,但最终两个人在跌跌撞撞的命运中走到了一起,周秉昆虽在事业上一事无成,却仍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也算是十分的幸运,以至于最后他攥紧郑娟的手反复念叨“谢天谢地,谢天谢地!”

  世间真爱往往缘起于偶然,却在人世间的点点滴滴之中幻化成永恒的幸福,值得倍加珍惜!

  二、知识改变命运但不代表一切

  从小时候到光字片的宅院里读各种文学作品,到后来国家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和周蓉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且不说在当时,就在当下能够考入北京大学的,也是青年人中的翘楚和榜样,是我这等学生此生无法企及的阶段性人生之高度。除此之外,周蓉及其女儿周玥、郑娟的儿子楠楠都是同样的在那个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们身上代表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无法得出“知识改变命运,命运一定顺利”的答案,但周家几代人的命运足以诠释知识的武装让人具有更多的选择权、可以选择不同的岗位或者职业,甚至有更多的机会影响他人、造福社会、造福国家。况且,从老一代“大三线”工人周志刚这一代起,如果缺少了知识的神奇力量,周秉义、周蓉是否有可能与周秉昆一样在光字片挣扎一生,仍像一辆破旧的三轮平板车,这都不好说。

  尽管说:“破车子好揽载,也可以用很雄壮的话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话是自我安慰,也是自我嘲讽。

  当然,这也与周家第一代儿女的善良、正直密不可分,作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这是父母好的人性基因的遗传,也是人格力量的感召”。确实如此,仅仅拥有知识而失去善良和正直,周秉义不可能得到郝冬梅、周秉昆不可能得到郑娟、周蓉也不可能得到蔡晓光,这里是指得到他们的真心。

  或许有人会说“善良、正直且拥有知识,也未必等同于幸福”,这便无从争论和辩驳了,什么是幸福?周蓉追求爱情却为爱情所伤,周玥执意选择一个年长的企业家老公,郑娟紧跟周秉昆却一生拮据却精神充满富足,到底幸福还是不幸福呢?这个我看作者也在笔端显现出极为复杂的矛盾心理。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不等同于有知识就一定幸福,幸福还是要靠每个人在不偏离善良、正直的人生中去不断去探索和感受。

  三、墨守成规或是思想解放

  《人世间》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所展示的历史“画卷”恰恰发生在中国正在转型的历史时期,我自己在懵懵懂懂中经历了其中的一部分。墨定陈规还是思想解放?在当下看似乎已完全不具有争议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疑问的提出恰如无病呻吟。

  可是那个历史年代,是墨守成规还是思想解放不仅仅是巨大的政治问题,更是涉及普通小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每逢春节在周家的聚,到后来的聚不起来,思想不同而共同语言少了;从春燕刚刚开始对学习修脚的无奈到最后在妇联副主任岗位上的转变;还有周秉昆兄妹如何慢慢接受周玥的婚姻选择、周蓉如何在内心接受楠楠等,能否解放思想,确实不完全是一个政治方向的选择,也直接关乎每一个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个人。

  其实,如果说现在没有墨守陈规和解决思想的争议,我也不大认同。水自流经营的崇文书店,在病榻前托付给周秉昆,而周秉昆则转介绍的邵敬文,水自流的遗愿是“书店一定要开下去”。曾姗也慷慨大方的表示“一定会开下去”,请水自流安心放心的走,毕竟他是公司的“功臣”。然而,这种承诺旋即被曾姗、唐向阳等人所抛弃,理由很简单——开一家肯德基餐厅的经济收益更好。唐向阳回答记者提问时所讲颇有深意“等将来读书的人多了,说不定还会把肯德基餐厅再改回来重新开一家书店”。

  是信守承诺的周秉昆、邵敬文墨守成陈规的错了?还是解放思想而充满商业思维的曾姗、唐向阳错了?如果为了信守承诺,而不断的亏损让邵敬文陷入泥潭,而肯德基餐厅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何错又何对呢?这个争议,放在今天来看,仍然极具争论的价值。

  如果争论多于行动,则就是优柔寡断,不如当机立断——干!

  四、改革者的荣光与代价

  作者说“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序取决于其对待改革者的态度”,此处的改革者当然是指周秉义。担任副市长的周秉义大刀阔斧的完成了几代人没有能够实现的愿望,从前的'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周志刚,从他上班的那一天起,就经常梦想着率领建筑队的工友们在光字片为穷人盖起一幢幢楼房;然而,干了一辈子的工人,离世前也没有能够住进自己梦想的楼房,光字片还是那个原来的光字片。

  令周志刚无法想到的是,他的大儿子周秉义顶住种种的压力和质疑甚至是指责和谩骂,建设新城区、说服居民搬迁,最终完成了父亲未能完成的夙愿,真所谓“如(周志刚)泉下有知,他肯定会特别欣慰”。

  周秉义面临的质疑,不,确切说是谩骂也不少,以至于像德宝、春燕这样的老朋友也写举报信控告周秉义的“恶劣行径”,用周聪的话讲是“举报周秉义的信件如雪花般多”,并引起了中纪委的组织调查。这就是改革者所难避免的代价,幸好,周秉义是一个经得起考验的好干部。

  改革者若无权力,则改革难以实现、改革难以成功,改革者的思想大多通过权力而实现,这也是因为权力本身意义上就是对他人行为的指挥和支配。“权力真是个法宝。有权力的人如果利用它为自己或亲人谋私利的话,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可以相当顺利地心想事成,波澜不惊地达到目的,而且还可以做得合情合理,摆在桌面上说也会让别人无可指责”,这话不仅仅是周秉义自身的领悟,这分明是古今中外官场一个精准的总结。

  毫无疑问,如果周秉义不去做,光字片的脏、乱、臭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改变,他也必然会抱憾终生退休,毕竟光字片像城市的癞疤似的存在着。但他选择了去改,这是改革者的勇气和魄力,虽然他仅仅是一个级别并不高的副市长。这种担当和责任感,令人敬佩,试想当下全国防疫形势下,又有多少懒政者宁可不干而选择“躺平”呢?

  对改革者,尽管可能犯错误,我们也应当给其合理的包容和理解,这样才有利于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五、生活磨练是人生的沉淀

  周蓉的天生的叛逆,如果时代让她感到压抑,她的表现绝不会是逐渐适应。她对自由的向往,她从书中感染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思想,所以才会小小五年级这个时候说出那种“我上哪所中学完全是我自己的事,老师要趁早打消你们的念头”,说实在,如果我养出这样一个女儿,不知道将来是喜是忧,尽管她可能将来会毕业于北京大学。

  为追究浪漫的爱情,周蓉到贵州去追随冯化成,最后到从内心里接受并承认冯化成的感情背叛,对一个向往自由的女人来讲,这是无法形容的一场致命打击。然而,幸运的是:无论如何那个等待她的蔡晓光仍然接纳了她,并给了她未来和一切。

  工作上的不顺暂且不说,只身赴法国寻找女儿周玥,从起初的找到后周玥表现出来的绝情和冷漠,到后来周玥的转变而回归到母亲的身边。令人遗憾的是当她选择接受楠楠与周玥在一起这一现实时,楠楠却突然以一种光荣而悲壮的方式离开人世。

  曾经思想独立、向往自由的周蓉,最终被蔡晓光点到痛处:“我们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中较为幸运的人而已。那么,对于我们而言,除了真爱至上,还有什么别的值得至上吗?”嘴上虽不承认,但周蓉却被蔡晓光点透了,醍醐灌顶。

  生活的种种磨练便是人生的升华,以至于周蓉在她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中所讲:“对于人类,世上的好事、美事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全世界的人来说,美好的事却又太少太少,少到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与之无缘。”这不仅仅是她对嫂子郝冬梅的赞扬——是对那个不再是她嫂子的冬梅姐的赞扬,也是对她自己对蔡晓光一种含蓄的赞许和认同。

  《人世间》展现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这一切微观的人和事,都离不开国家、社会、时代的宏观“大幕”。正如作者所说:“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意所能左右。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

《人世间》读后感8

  慕名拜读梁晓声先生的《人世间》,在我翻开第一页时满怀期待,在读最后一页时平静、淡然。这是一部用最传统最朴实的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梁晓声先生用平淡且细腻的语言为我们虚构了一个真实的“人世间”。

  小说以生活在平民社区的周家三代人作为主线,通过对周家人及其邻里、朋友的人物塑造和对他们生活成长的记录,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展现了平民百姓为了美好生活而不懈努力的昂扬精神风貌。

  人的一生就是在面对一个怎么办与另一个怎么办的过程。周秉昆,是工人阶层的代表。他是周家最小的孩子,从小到大是家里人人保护的“老疙瘩”。他老实木讷,比不上哥哥姐姐的聪明、学识和世故。在哥哥姐姐都上山下乡后,他留在家中,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因为一次机会,他见到了自己未来会爱上的女人。他的人生虽经历众多变故,但他始终积极乐观,不断重拾勇气,担当自己养活家庭的责任。他对待爱情有责任、有担当,对待朋友,也是正直善良,一生都是付出大于索取,愿意为工友们付出一切,为邻里朋友时刻操心。

  在人世间里,充盈着的不就是人与人、人与生活之间缭绕出的点点滴滴,在苦与乐、分离与相聚、酸甜苦辣之中坚强、勤奋、开心、快乐地生活着。书中的他们,任世道变化、生活艰苦,都不曾改变做人的道德底线,努力坚守自我,过好这人世间的生活。

  盛世发展,兼容并包。生于此时,我不禁开始思考,当如何融入新时代蓬勃奔流的河海?

  我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科技繁荣、文化繁茂、城市繁华;高铁奔驰、飞机翱翔、天堑变通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树立“奋斗幸福观”,珍惜当下一切的来之不易,不负时代,青春奔涌,为实现梦想而不懈努力。

  《人世间》是一部描绘中国社会巨变和个体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梁晓声以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轨迹为线索,展现了近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以及普通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命运沉浮。

  这部小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社会现象的深入剖析。梁晓声通过周家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个体在这个巨变中的无奈、挣扎和追求。

  周家的'三兄妹各有各的代表性。周秉义代表了理想主义者,他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周蓉则代表了自由主义者,她勇敢地追求自由,尽管在过程中遭遇了种种挫折;周秉昆则代表了普通大众,他在时代的洪流中随波逐流,但也努力寻找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相当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人性的复杂。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复杂。梁晓声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人性的美好和社会的阴影,使得我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人世间》是一部深入剖析时代变迁和人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会的复杂和人性的美好,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人世间》读后感9

  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已美满收官,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剧中的周家长子周秉义,凭借其刚正不阿、清廉为民的人物形象,被赞为“长子典范”、干部“模板”,深受广大观众的喜欢。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要以“不待扬鞭自奋蹄”的进取意识,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赶考”精神,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扎根基层,要奔着问题去,找出方法来,让“善谋良方、勤踱方步、常思己过”助力我们成为新时代被人民认可、被百姓拥护的“周秉义式好干部”。

  在群众工作中善“谋良方”,永葆为民初心。“既然为官解决不了老百姓的问题,就不是好官”,这是《人世间》中周家父亲评价干部好坏最朴素的.认知,也是周秉义坚守一生的理想信念。“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从周秉义来看,从他解决三千个就业岗位拼命招商引资,到离京返乡改造光字片,“周秉义”式干部把为老百姓干点实事看作了最大政绩。当前,面临形形色色的各类诱惑,面对改革突破的严峻任务,只有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只有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捧在手里,才会在攻坚克难时获得最大支持,才会历经艰难困苦,而玉汝于成。年轻干部生逢盛世,必须堪当大任,以充满激情的闯劲、拼劲和干劲,不当“泥菩萨”“旁观客”,把根扎在基层,把心沉在一线,甘当“小学生”,在实践中加强磨炼、增长本领。

  在干事创业中勤“踱方步”,静思而后笃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担当作为,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担当和作为是一体的,“周秉义”式干部在面对改革开放的“阵痛”时,敢于扑向军工厂工人手中的炸药包,勇于在推进国企改革中为党和国家背负骂名,更会奉献一生将家乡的穷人窝子连根拔掉。“为官避事平生耻。”年轻干部要始终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主动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涉最深的险滩,在巩固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中直面矛盾、勇当主力,努力在“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地方,打开“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局面。要下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决心,为百姓担当,为改革作为,敢于拿着“乌纱帽”干事,才会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才会让群众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修身立德中常“思己过”,守牢拒腐防线。“一碗清水,一看到底”,这是《人世间》中评价周秉义的话语。周秉义一生葆有清正底色,严格家教家风,保持亲清政商关系,从政三十余年没有一件说不清的事。年轻干部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保持健康生活情趣和高尚道德情操,时刻警惕腐败,时刻管住自己、管住小节、防微杜渐。要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切不可因一时进步或者得意便自我膨胀、迷失方向,时时刻刻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防止“白袍点墨”,始终保持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做忠诚干净担当的事业接班人。要善于从各种文化中汲取力量,擦拭“廉”刀,用红色革命文化淬炼一心为国、奉公克己的高尚品格,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厚植为官清廉、秉公任直的从政土壤,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克己奉公、清廉自守的精神境界。

《人世间》读后感10

  给别人撑伞的同时,不要淋湿自己。

  网上流传一段很深刻的话:

  “割一片肉救一个人,人会感激。但割的`越多,人要的也会越来越多。

  到最后,就算把那人凌迟了只剩一具白骨,人也不会满足。”

  人性皆是如此。

  如果对一个人好到失去了分寸,最后伤的只会是自己。

  人人遇到困难时都喜欢来找周秉昆帮忙,帮的次数多了,这些付出变成了理所当然。

  周秉昆新买的房子被骗打了水漂,实在没地方住,只好去找国庆把原本借给他们的房子要回来。

  没想到吴倩听到周秉昆的来意后,当场翻脸,哭着喊着怨周秉昆不帮他们。如果善良过了头,换来的不一定是感恩,很可能是恩将仇报。

  余生,在为别人撑伞的同时,也记得为自己遮雨。帮别人的同时,也别浪费了真心,消耗了善良。

《人世间》读后感11

  近日,认真品读了作家梁晓声的名著《人世间》,读后感慨万千,受益颇多,让人回味无穷,好作品总是让人爱不释手。

  给我感触很深的有几点:

  第一、学习改变人生。在书中,周家三儿女,哥哥周秉义,姐姐周蓉在学生时期,学习非常勤奋,非常用功,进入了北京大学读书,各自找到了自己的工作,后来不断努力,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改变了人生命运,周秉昆则吃了没有上学的亏,一生过得很辛苦。

  第二、找好人生伴侣。在书中,周秉昆因娶了带着孩子的郑娟,而郑娟怀着感恩的心,把本来为植物人的周秉昆的母亲精心照料、最终老人家成功苏醒。两个人都把对方看的比自己还重要。一生虽然经历了很多坎坷但两个人始终心在一起,所以最终收获了幸福的人生。周蓉也因遇到了真正爱他、适合他的蔡晓光,家庭走向了稳定幸福。周秉义与高中同学郝冬梅结婚,郝冬梅虽然是省长的女儿,但他们结婚时是郝冬梅家被打倒、最落破的时候。他们三个之所以能找到好伴侣是因为他们根正苗红,三观很好,他们看重感情、很纯粹,不忘初心。一个好的伴侣对家庭后代有着巨大的作用。恩爱夫妻最值得珍惜!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在书中,每个人物都经历了一系列困难:60年代灾荒,70年代文革,03年非典,时间不会停止,生活仍在继续,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向上努力,在困境之中,寻找光明和出路。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

  周家的结局好,源于这一家人都心存善念,秉义为官一任、两袖清风是因为他活的纯粹,始终想着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周蓉能获得美好爱情和幸福源于她对爱的忠贞。周秉昆最后生活美满,源于他一生脚踏实地、乐于助人、与人为善。人一生所有的`福气都是你积攒的善良。这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幸运,只有因果循环的福报。

  季羡林先生曾说:“每个人都想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等你历尽千帆,终会发现遗憾才是生活的底色。金钱、名利和地位,在时代洪流中犹如过眼云烟;幸福、快乐和满足感,在命运变迁下也许转瞬即逝。但个人的努力、善良、真诚、智慧和坚持,依旧掷地有声。

  正如林语堂在《风声鹤唳》中所说:“一个人的命运是依他过去和现在的行为作决定。”

  无论是上苍,还是人间,对人对事都是公平的,只要心存善念,行好事,终将,好人一生平安!

《人世间》读后感12

  《红楼梦》读后感大全包括《红楼梦》不同字数读后感、《红楼梦》不同主题读后感,想写《红楼梦》读后感的同学请看《红楼梦》读后感大全。

  《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读完它我的感触很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里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贾宝玉从小过着被捧在掌心里的日子,再加上衔玉而生被他的祖母视为珍宝。

  每日与女孩子玩乐嬉戏,不顾学业,而且软弱无能,但也是因为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欢他,当然,贾宝玉也很惧怕这个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是心灵肮脏,争权夺利的人,不过也有真情在,贾宝玉和林黛玉两情相悦,真心相爱,却也逃不过封建社会的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是个多愁善感的人,她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可是她只有贾宝玉这个知己了。林妹妹身体弱,经不起折腾,每天都喝药,都快成了药缸子了。她最后死的太可怜了。不仅芳魂早逝,而且死的时候都是带着遗憾和悔恨。

  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是最有心机的女孩了。她为人处事都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每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她最终嫁给了贾宝玉,又怎么样,终究得不到他的心,最后还不是独自一人。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世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了人与人之间并不只有美好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

《人世间》读后感1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对这平凡的人世间爱的深沉。在观看电视剧《人世间》之际,我特意读了获得茅盾文学奖的著作《人世间》,在改编剧情与原著文字的对比中寻找那些似曾相识的东西。我虽然没有经历周秉坤那些年月的事情,但对作品里的一些人事,略有体会。继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后,梁晓声老先生的《人世间》又一次让我百感交集,热泪盈眶。那些普通百姓悲欢离合的生活,跌宕起伏的命运,与我们的一些经历,有着非常的契合和非常相似的同感,因此看后回肠荡气,读来回味无穷。

  单从周秉坤的角度去看人世间的起起落落,也让我们心存感念。坎坷的人生才是本真,平凡的日子当为生活。人性的真善美,世间的假恶丑,时间给了公正的评判。

  作为家中的老小,与哥哥秉义、姐姐周蓉的事业相比,在父亲的眼里是个“不成器”孩子。但就是这个看起来最“没出息”的孩子,活出了真实的自己,精彩的人生。他“好像”没有哥哥姐姐的远大理想,实际上他时刻在努力活出自己证明着自己。由木材厂跳槽到酱油厂,一直到后来自己经营的饭馆一手创建的搬家公司,都在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做人。他所做的`一切,不只是要给他父亲看。

  周秉坤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当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个没有追求和想法人的时候,他却对自己的理想有着不一样的解读,感情有着不一样的追求。从看到郑娟的那一刻起,就对这个成为“寡妇”的女人产生了一种“怜悯”兼惊艳的情愫。他没有因为郑娟不堪的过去而小看了她,也没有因为曾经的经历而嫌弃她,一心一意地爱着郑娟,从未有过改变。而且秉坤不仅无偿接济郑娟,诚心接受了骆士宾和郑娟的孩子,还感同身受从骆士宾的角度同意了他的请求。看到马守常摔伤,立刻帮忙送到医院。孙赶超和于虹没个住处,也是周秉坤说服郑娟让他们住在太平胡同的家里。当他搬到新房后,把光字片的房子让给国庆免费居住。通过求人或自己的努力不是帮于虹弄房子,就是帮国庆找工作,将“六小君子”的有难同当做到了“极致”。并不是他不灵光,而是一种骨子里的本能,是对人生和生活的一种真实认知。

  周秉坤是个坚忍“皮实”的人。肩承重担,才会执着。心存坚忍,才有奔头。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他,时刻上紧坚忍的发条。两次入狱,周楠横祸;赶超卧轨,德宝反目;父母同日去世,工作起起落落;姐夫出轨姐姐再婚,哥哥病逝嫂子改嫁。这些痛苦与无助接二连三落到周秉坤的肩上,但并没有将他压垮。即使是与社会脱节很长时间的狱后,仍信心百倍地成立“搬家公司”,领着众人共同致富。尽管干妹妹等自私自利背叛他,但他还是选择了原谅,亲自登门和好。虽然他所做的一切没有哥哥姐姐的光鲜亮丽,但他能将看似无望的日子经营的风生水起,让父亲和他人另眼相看。

  他用坚韧和坚信成就了自己。

  周秉坤是对家里贡献最大的人。“大知识分子”周蓉不仅没有为家里分忧,反而时常为家里添乱。而“为民分忧”的秉义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所以家里的大凡小事几乎都是周秉坤在操持。就是父母最后的那些日子里,也是秉坤在陪伴和服侍。没有秉坤的坚强后盾,也许没有秉义的“甩手掌柜”和周蓉的“恣意妄为”。有担当,又成事。平凡而不平庸,也许就是大多数人的追求,也是父辈们的期望。从周志强让秉坤送站及与秉坤在车站的争吵中,我们能够看出,爱之切,“恨”之深,也骂之重。对于秉义和周蓉的指责,出院回家的周志强“你还不把秉坤冤枉死呀”,“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这两句话是对秉坤最大的奖赏与肯定。平凡而平实的日子,如自己一生走向的秉坤,活成了周志强心中最中意的样子。

  在平凡的生活中,要有成就自己坚守,善待他人的本真,也要有不甘平庸、但求平实的认知。即使遇到无法理解和无法解决的事情,也要心存坚忍,以秉坤的重情重义、坚韧皮实,做好应做的事情,活出自己的风采!(杨长青)

《人世间》读后感14

  朋友推荐加藤嘉一翻译的日本著名作家芹泽光治良《人世间的命运》,便欣然读了。在诸多“欣然”的理由里,有一点是对加藤嘉一并不陌生,前些年经常读到他在凤凰网上的专栏文章。印象深刻的是其看似游离其实坚定的价值观、“大智若愚”式的春秋笔法。再有便是加藤同中国人交流的耐心与悉心,且多年初心不改。另外,这“欣然”中还有份好奇,一部外国人的著作如果翻译成中文通常是经过中国人之手,但译者与作者同属一个国籍可能就比较少见了。因为作者与译者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原作与译作往往是代表着不同文化、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完全尊重原作”的译作是基本上没有的,译者如果还要做到“信、达、雅”就不可避免地在译作语言的基础上二次创作。基于此,作为日本人的加藤能够“代表”中国人与日本作家对话,境界是高的,立场是国际主义的。

  读罢全书,加藤的工作非常出色也是无疑的了。这证实了他果真具有高超的中国文字驾驭能力和对中国文化高度的熟悉度和理解力。当然,还有隐藏在纸面背后他自己价值观念的隐性表达,也是很出色的。这使我对加藤这个中国问题专家的日本学者,有了更加钦佩和欣赏的感觉,比如他在严谨的理性态度以外还有非常感性、人性化思考的一面。加藤也一定热爱至少是尊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能翻译这部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上态度鲜明作品给中国读者,除了向前辈大师芹泽光治良致敬外同时也是在向中国人致敬。

  中国的读者对日本著名作家芹泽光治良可能会陌生一些。有趣中国的有一些50后60后熟悉小林多喜二这个名字的多些吧。那么既然是“陌生”为什么还会“著名”呢?我想可以从是中国的国情和芹泽在日本乃至在世界的影响力方面解释的。中国人熟悉的日本作家可能会是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等这些人的名号,很大程度缘于不少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崇拜,就象很多人读莫言的作品是在他获奖之后的事情一样。而小林多喜二在几十年前的中国的熟知度大概仅次于白求恩、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这便更是“国情”了————不是因为其作品,而是因为“国际主义”的原因。无论如何,日本文学在中国的影响力远不如八十年代的电影电视剧九十年代后的日本的动漫,中国人更熟悉山口百慧和圣多士星矢—————我们本来就是个在阅读方面不太擅长的民族。

  不过如果在日本著名作家名单里没有芹泽光治良肯定是个遗憾或者是个谬误。中国有作家协会简称作协,是一个知名作家才能加入的组织。作协也有“级别”的,有全国的作协也有地方的作协,当然只有最著名的作家才能加入全国的作协。在全国的作协主席是茅盾的年代,副主席就是巴金先生或者是丁玲先生。这样问题就会清楚了,因为同时期相当于中国作协的组织在日本称为笔会,会长就是著名的川端康成,而副会长便是芹泽光治良,也就是说芹泽光治良在上世纪日本文坛地位影响力相当于茅盾、巴金、老舍、丁玲之于中国文坛的影响。从芹泽与鲁迅、巴金、刘百羽以及更多国家一流作家的交往来看,也能看到其作为文学家的“江湖地位”,这部“小说体的回忆录”更是以“致巴金的一封信”的形式写的,当然这是一封15万字超长的“信”。

  芹泽的作品很多,我查了一下,诸如《死在巴黎》《孤绝》《离愁》《爱与死之书》《故国》《命运的河流》《一个世界》《人间的命运》《神的微笑》等,多是以他自己亲身经历体验为写作素材的大时代大背景的传世之作。这部回忆录《人世间的命运》更是如此,是他同名且有十六卷篇幅的大江小说的“附册”。所谓“大江小说”(也称“江河小说”),为法国文学的一个派别,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象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这样具有宏伟的构架与维度的.史诗版的鸿篇巨著都可属于“大河”小说。列宁曾评价托尔斯泰的小说就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显然做为大江小说的“附册”,这部独特的自传性作品《人间的命运》之所以成为芹泽的重要的代表作,是有文学性和写实性两方面因素的。

  先说说文学性。这部作品虽是以作家自己亲身经历写成的“报告文学”,但由于作者的小说家的功力和习惯,使得这篇“报告文学”带有强烈的小说的结构和描写特点。也就是说在时间、人物、事件真实的基础上,作品在结构设计、人物性格、情节展开、事件逻辑性完整性等方面都更有“小说”的特点。这与芹泽作为世界上一流的小说家身份是相符的。

  再说说写实性。全书以作者自己亲历的多个事件为载体,以自己第一主观视角去观察在一战之后的法国、中国、日本,以全球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二战发展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必然的结局;分析了二战过程中不同种族的人们的命运周遭,那个时代的情与爱、血与火、灵与肉、天使与魔鬼、痛苦与挣扎、希望与悲怆;描写了那个时代国家的命运、普通人的命运以及爱情的命运,记录了那个时代一代有人类良知、有正义感和同理心的各国精英为人类的解脱苦难而奋斗的惊心动魄和波澜壮阔。总之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与芹泽对那个大动荡大辗转大悲怆的时代的观察有关,与他对那个时代血肉相融的深刻体验以深刻的分析的有关。

  芹泽已经是成名大师固然是历史,加藤嘉一成为大师却也是未来可期的。

《人世间》读后感15

  我觉得电视剧《人世间》没有选好周秉昆的角色。

  电视剧里的他,憨厚老实,但书中的周秉昆却没有那么神经大条,也没有那么像老好人。书中的周秉昆是一个目光中稍稍带着狡黠,有点怕事,却重情重义的人。

  书中的人物都有或多或少的外貌描写,如描写周秉义和肖国庆都用到了国字脸,相貌英俊等赞美词汇。描写吴倩和乔春燕用到了其貌不扬等词。但对秉昆却没有过多的长相描写。这点,我很纳闷。

  难道这是作者在暗中揭示本书中的主角。

  本书中的'主要人物,在我看来就是周秉昆。所有一切的事都是围绕着他周围的人展开的。甚至一切的悲痛和欢喜都和他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周秉昆生为周家脑子最笨,最不灵活的“老疙瘩”,却直至最后也坚守在自己的家庭里,照顾父母,力所能及的照顾哥哥和姐姐。虽然哥哥,姐姐都是北大毕业,比他厉害很多。

  他尽力为每个朋友着想。当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出手保护,为朋友找工作,请朋友饱餐一顿。还特别照顾自己一位早逝朋友的女儿,这些仿佛都是他自己力所能及的。

  最后他支持哥哥拆迁光字片,建造新区的想法,并带着家人们以身作则,第一个搬进了新楼房去住。他劝说哥哥让自己的朋友们都住进来,有好日子过。

  即使最后家庭被曹德宝和乔春燕所害,周秉义被此事连累去世。他依旧相信自己能和朋友讲清楚,希望这些都能彻底过去。

  也许,在世人看来,这都是些愚蠢的行径。但是周秉昆的重情重义是此书的一大看点。

  人世间,在周家形象地演绎了出来。各式各样的人物,大同小异的结局,这才是当时的人间了。

【《人世间》读后感】相关文章:

人世间读后感04-12

人世间最美的情感作文09-18

哭过了,才知道人世间的苍白议论文09-25

《人世间》观后感11-26

人世间电视剧观后感11-27

史记读后感 读后感《史记》11-17

《我的小学》读后感 -读后感05-15

史记的读后感最新 读后感03-05

离骚读后感,离骚读后感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