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1
学校每两周进行一次教研活动,大多只是讲讲计划,说说安排;念念文章,发发感想;谈及教学,一般会说说教学设计,或者是对课堂教学的评议,建设性的东西显得少了。教研活动停留在浅层次,效果自然就大打折扣。
有效教研的目标我以为应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同时要帮助教师发展。换句话说,只有教师的思想理念更新了,教学教育行为改进完善了,才会更大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从现实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自我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中,不少老师依然认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忽视课堂中学生的活动。教学方式单一,引不起学生兴趣。二是教学进入“高原”状态。以政治学科为例,一些老师习惯于采取同样的方式,不管是道德内容还是法律知识,不管是心理健康还是国情教育,几乎都是案例加结论的方式,缺少必要的逻辑,缺少深入探讨。三是懒于反思,只求平稳。一堂课的教学在不同的班级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授课之后,极少反思,更不要说改进了。公开课可以精心设计,但平常课就少了钻研的劲头。
发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应该是有效教研要做的工作。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
一是创设教研氛围,拓展专业途径。
专业引领可以邀请专业研究人员讲座。专业人员接触的范围广,因此就站得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要远远的`高于基层单位的人员,邀请他们作指导,容易提升教师的思维高度。比如在民族团结课程的教学中,大家普遍感觉教学资源不足,后来我们邀请新疆教育学院的范新兰老师来讲学,老师们受益匪浅。除了专家,市县或者学校的教学骨干、教学能手作为一线教师,对于教材研究透彻,教学经验丰富,完全可以通过课堂指导或者讲座的方式引导教师;另外,一些教师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他们外出学习后,可以根据学习情况,给出一些参观学校建设性的做法。当然,学校也可以开设名师讲堂,由各学科教师轮流开讲,对于专业的促进大有裨益。我校在教研组实施各教师轮流主持的方法,效果不错。
二是创新教研形式,探索课堂模式。
教研活动最终要落实到课堂上,通过课堂来实现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因此,教研要立足于教学探讨。
探讨的形式比较多,从课前讲,我们可以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所有科任老师同时备一节课,共同确定重难点,思考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问题。另外,也可以采取单元个人备课形式,在教研时,先让某老师把自己是“如何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有什么效果?”说出来,然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完成教材的准备。
从授课上来说,我们提倡教师的创新。所有的模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但是适合自己学生的才是最好的。从教师整体发展来说,教研活动中我们采取两种形式,效果比较好。一是案例评析式活动,教研组每个老师每学期轮流上一节公开课,其他教师根据听课过程中感觉教师哪一个教学环节或是片段处理的好,把它拿出来与教师们一起分析研究,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移。二是同课异构活动。每位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教学。对于不同的内容,在课堂上呈现的形式往往不同,教研组教师共同发现个人的优点,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这种方式利于教师看到授课上面的差距,积极上进。
三是倡导教师反思,开展自我学习。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我们倡导教师写教学反思,写教育反思的目的是为了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学,走“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路子。关于反思,我们提倡教师反思课堂的亮点,反思学生的表现,反思失败的地方。并不定期在教研组内交流,共同分享彼此的智慧。对于带有突出性的问题,我们提倡教师开展必要的教学课题研究,通过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鼓励教师开展自我学习。教师的知识拓展了,视野开阔了,教研活动的成长性就比较充分。我们学校主要通过交流读书感受、主持专题教研活动来进行,教师的成长相对较好。
总之,有效教研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要落到实处,真正促使教师成长、学生发展。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2
一、问题的提出。
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期的一个重要的目标。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之中。类似“探究”、“探求”、“探索”等词语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频繁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探究式学习的实质,掌握其规律,并运用于实践。也就是说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已经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技能,这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新的学习方式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在课堂实践中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几乎到了无课不探、不探不成课的地步。因此一种观点认为探究已经过了头,探究式教学用得太滥,应该降温。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当前各级各类的观摩课中得出的结论。但观摩课中出现的这种现象代表不了真正的日常的课堂教学实际。与观摩课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日常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缺失。实际上,还有很多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也极少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这固然有某些客观的原因,但教师对这种学习方法的陌生则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以“引导学习有效探究”为主题的系列教研活动,期望通过活动使参与的教师提高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能力。
把眼光放在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对探究式学习的实践与反思,在实践与反思中加深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识,这是我们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教研活动的目标。
二、活动过程。
围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课题,以数学中心组成员为主,分四个阶段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准备阶段——学习思辩;实践阶段——实践探索;研讨阶段——研讨交流;总结阶段——总结反思。
1、学习思辩。
学期初,中心组成员集中讨论。根据目前教学实际中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依然占主导和教学改革的要求,我们确定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研讨课题。针对这一主题,要求每个组员搜集相关资料,分散学习。边学习边思考边积累。通过学习加深对探究式学习方法的理论认识,进一步明确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关于这一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作好认识上的准备。在学习思辩的后期,每个组员写出了一篇学习的心得,这也是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小结。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组织全校数学教师学习了相关内容。(《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从传统教学观到建构性教学观》等)
2、实践探索。
在学习思辩的基础上,中心组成员各以自己所以年段选定一节课作为实践研究的对象。低段的xx、xx、xx老师实践课是《解决问题》(第四册),高段的xx、xx、xx老师的实践课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第十册)。选定教材以后,各自分析、研究教材,寻找相关资料,反思以前在教学本课时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写出教学本课的教学设想,教学设想紧扣“引导学生有效探究”这一中心课题,然后写出教案并进行课堂教学。这些阶段都是各位教师独立进行,以保持各自的独特见解。教学以后,同一年段的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反思自己的实践得失,并写出课后反思。
3、研讨交流。
经历了学习思辩和实践探索以后,我们对如何“引导学生有效探究”有了一些初步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但是这种理论准备和经验都是较为肤浅的,认识也不够全面。为了进一步揉合不同教师的认识,也为了使理论认识与实践能够进一步的融合,我们的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即研讨交流阶段。我们确实第四册《锐角和钝角》一课作为尝试课,要求全体教师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围绕研究主题备好课,并确定由xx老师执教。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们进行了多次的试教,每次试教,中心组教师都认真听课,做好笔记,课后围绕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得失,不断改进。几次试教和集体研究以后,教学效果有了很大的改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对本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5月17日,我们与东方外国语学校联合在本校进行了以“引导学生有效探究”为主题的全市性的教学研究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柳永平老师介绍系列研究活动概况与要求→陈红辉老师执教《锐角和钝角》→东方外国语学校教师执教《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本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东方外国语学校教研组长介绍系列研究活动开展情况→各校教师围绕本主题点评两节实践课→东方外国语学校宋煜阳讲座→教研员柳永平总结本次活动。活动获得了教研员和各校教师的好评。
4、总结阶段。
总结是实践的升华,我们要求中心组每位教师认真反思一学期学习、实践的体会,写出总结文章。
三、关于“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探究之重要,前述已经说明。那么什么样的探究才是有效的探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运用探究法教学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这是我们在实践和研究中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
1、关于有效探究。
(1)合适的内容。
我们认为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适合应用的条件,没有哪一种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探究法也是如此。作为一种被新课程标准大力宣扬的学习方法,我们对它推崇备至,把它作为解决目前教学种种弊端的最佳方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又成为形式主义而贻害教学。因此清醒认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也是非常必要的。一些学生容易理解的陈述性的知识、一些数学上的人为规定、一些学生容易掌握的程序性知识,应用探究法的必要性不大。而一些学生有一定生活基础的全新型知识、一些通过学生自主努力合作讨论能够解决的后续型知识、一些规律性知识等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探究。
(2)教师的教学思想。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教学思想在指导教师教学行为中的作用是何等的重要。教师的教学思想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导很多时候都是隐性的,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大多时候是不自觉地受到自己的教学思想的左右。我们常说的习惯,其实并不是行为的习惯,而是思想的习惯。不改变深入我们内心深入的教学思想,单纯想从教学行为上改变自己,这是不可能的。仅仅想从行为上改变教学,往往容易造成探究的泛化和神化。前者就是随意地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如一个从目的到内容再到方法、步骤,甚至连表格都画好了的活动设计,却不仅被冠以探究而且是自由探究的名称;后者则只把从问题的提出、证据收集主案的制订和实施到解释的形成、检验和结论的得出等等都是由学生自主发现、由学生独立完成的活动才归为探究。这两种理解都背离了探究式学习的.本质意义。
(3)问题是探究的核心。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知识的过程,是探究式学习常用的方法。没有问题,无所谓探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究,是探究式常用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问题,往往是由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提出,关键的问题往往由教师引导。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中设置合适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4)主动性、自主性是探究成败的关键。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但是探究学生的特点又决定了学生必须要有能够自由思考、自由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没有自主性的探究只是形式上的探究,只是学生按照教师的意志完成规定动作的探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究。也就是无效的探究。
2、关于引导。
引导是一种教学艺术,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已有经验和课堂即时情境作出的促使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语言、动作等的暗示。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更多地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也可以在根据教学的即时情境提出。
(1)引导的预设。
引导性的问题可以预设,实践证明,一节好课,必须要有比较全面的问题预设。不要认为预设就是规定学生的思路,没有预设就是给学生以自由。事实上,好的教学预设不是规定学生的思路,而是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会作出的反应的预测,是顺着学生思路所预先作出的教学对策。这种预设虽有规范学生思路的作用,但却不是规定。在教学中适当规范学生的思路也是必要的,可以使教学变得经济有效,引导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可以避免那种漫无目标的猜测,避免课堂教学的拖沓。那些关乎课堂教学全局性的问题、环节的中心问题等,教师必须预设。
(2)即时引导。
预设的引导固然重要,但在教学中更多的则是生成性的教学情境,在生成性的教学情境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一句话甚至一个词不达意的表达迅速判断学生的思路、理解学生不甚成熟的解释或者一闪即逝的创见,并紧紧围绕本课作出适当的引导,把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的磨炼。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思索,在探究中成长,探究本身已经成为新课标的重要目标之一,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思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这种新思想、新方法的实质。避免对探究地神化,也要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对探究的泛化。
【有效教研活动总结】相关文章:
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工作方案11-26
教研活动总结09-20
教研活动总结01-25
小学教研活动总结06-21
联片教研活动总结10-01
主题教研活动总结10-01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08-21
生物教研活动总结12-15
数学教研活动总结12-05
教研活动的优秀总结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