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职场范文>工作方案>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时间:2024-04-11 08:48:22 工作方案 我要投稿

设计方案

  为了确保事情或工作能无误进行,时常需要预先制定方案,方案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主题来展开,最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意义。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设计方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 篇1

  1、互通位置分析

  根据海启高速公路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路线终点在启东市与通启高速及崇启过江通道衔接,终点位置的选择应考虑与崇启过江通道、通启高速衔接顺畅,解决好各高速之间的交通转化及与地方道路的连接问题,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城市,既保证高速公路网总体布局的合理,又使地方道路与高速系统可以合理衔接,同时还应与启东市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终点段区域路网布局和启东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特点,本项目终点存在3个路线走廊。

  (1)启东西走廊(工可A线)

  路线在启东市吕四港镇东南与K线分离,路线转向南经合作镇西侧至启东市城市规划区西北侧的新义村南侧,距崇启高速启东北互通6km处设置枢纽互通与通启高速衔接。

  (2)启东中走廊(工可K线)

  路线起自启东市吕四港镇东南,向东南至南阳镇西南设置枢纽互通与崇启高速对接,与崇启高速启东北互通组成复合式互通。

  (3)启东东走廊(工可F线)

  路线在启东市吕四港镇东南与K线分离,向东南经海复镇以西,至南阳镇以东至启东市城区东北侧,距崇启高速启东北互通3km处设置枢纽互通与崇启高速衔接。工可报告从路网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对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交通量与运营里程、崇启长江过江通道衔接性、利用通启高速段交通适应性分析、启东城区对外出行便利性、工程建设规模、与启东市地方路网的衔接、规划吕四港铁路的影响、建设条件、环保、占用土地资源影响分析、地方政府意见等方面进行比较,最终推荐中走廊K线方案。该方案启东北枢纽所连接的通启与海启高速均为4车道。初设互通位置选择初步设计在工可研究路线走廊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已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及终点枢纽设置条件,布设了K线(工可K线、A线之间,启东中走廊与西走廊之间)、A8线(工可K线,启东中走廊)、A9线(工可K线,启东中走廊,终点接近东走廊)3个线位,并从交通量适应情况、功能性、工程规模、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线位进行比选。经比选,对应互通位置点位3的A9线与通启、崇启高速公路、宁启铁路改建工程相互交叉,干扰较大,不利于启东北枢纽的布设,且需要改造刚刚运营2年的启东北互通和征用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土地,代价很大,因此否定A9方案。对应互通位置点位2的A8线需多次跨越航道,不利于对沿线新安、合作等中心城镇的发展,无法弥补启东西部路网较为薄弱的缺陷,且路线长度较长(较K线造价多约1.9亿元),因此,否定A8线方案。经比较,K线具备以下优势:

  (1)显著缩短路线长度(900m),减少主线绕行及地方利用绕行的经济成本(约1.45亿);

  (2)改善终点启东北枢纽建设条件,避免与启东北互通组合成复合式互通群设计,对启东腹地经济起到更大的带动作用;

  (3)减少跨越航道次数,降低总体工程规模(降低造价约0.46亿);

  (4)避让启东市祖杰小学。鉴于上述因素,初步设计方案互通位置推荐对应K线的点位1(启东北互通西侧净距约1.2km处)。

  2、互通设计原则

  2.1交通量预测分析

  (1)工可阶段预测交通量分析

  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始于20xx年,根据工可研究交通量预测结果,启东北枢纽在远景设计年限20xx年转向交通量为49360pcu/d,主流向为上海—海安,为48274pcu/d。

  (2)互通功能定位分析

  由于交通量预测成果较早,20xx年以来,受国家沿海开发战略等政策的推动,项目区域城镇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迅速,居民交通出行需求大幅增加。由于沿长江经济带高速发展,崇启大桥作为接入上海的过江通道所产生的集中效应,导致南通—启东—上海方向的交通量增长迅速。通启高速公路作为南通—启东方向的交通主干道,交通量的增长已经超过较早前的'预测。因此,由于早期工可阶段预测的枢纽转向交通量与预计实际交通量增长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外部环境、交通量变化的情况进行甄别和调整,使得枢纽设计更加合理,更符合实际需求。通启高速公路为沪陕高速公路和宁通高速公路共线段,属于国高网一段,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通行需求,目前扬州江都至泰兴广陵段4车道改8车道改扩建工程初步设计已经完成,计划20xx年开工,广陵至南通段的改扩建也已列入计划,因此,通启高速公路作为苏中地区横向交通主骨架的交通功能定位明确。海启高速公路属于江苏省网高速公路一段,主要服务对象为南通沿海港口和开发区,影响区域和范围主要是如东、启东和规划的经济园区,经济发展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了海启高速公路的交通功能定位为区域次骨架。因此,综合考虑功能定位及交通量发展等因素,在启东北枢纽互通方案设计中,采用以通启高速公路为主,海启高速公路次之的互通形式更为合理。

  2.2互通设计原则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启东北枢纽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通启高速公路为国高网路网主骨架,海启高速公路为区域路网次骨架;启东北枢纽方案应适应路网功能定位分析。

  (2)为保证终点段2条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启东北枢纽、启东北互通(位于通启高速公路)不宜做成复合式互通式立交。

  (3)通启高速公路应保持其习惯性和连续性,不产生突变的线形,不宜大幅度降低2条高速公路的平纵面线形。

  (4)尽可能满足启东市城市规划和便利沿海开发区发展要求。

  (5)在满足“安全环保、主流畅通”功能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6)海启、通启高速公路主线设计速度均为120km/h,启东北枢纽的主要功能为2条高速公路之间的交通快速转换,因此匝道设计速度和指标尽可能采用较高的指标。

  3、互通方案

  考虑海启作为匝道、通启作为主线;海启、通启均作为主线;海启作为主线、通启作为匝道的3种情况分别布设了5个方案。

  (1)方案1:海启作为匝道(80km/h),通启作为主线(120km/h)。通启作为主线、海启作为匝道(分离式路基形式),海启高速以T型枢纽接通启高速。在上海—海安方向内侧布设单向双车道的半定向匝道(Rmin=480m),设计速度为80km/h,路基宽度为13.75m。交通量小的海安—南通方向半定向匝道(Rmin=150m)布设在外侧,设计速度采用60km/h,路基宽度分别为8.5m与10.5m。该方案的优点是满足初步设计阶段通启主骨架、海启次之的路网功能定位,总体工程规模最小,不废弃通启高速原有工程,只对老路拼宽改造,对现状高速影响小;缺点是海启平纵面指标较低。

  (2)方案2:海启作为主线(120km/h)、通启作为匝道(80km/h)。海启作为主线、通启作为匝道,在保证主流向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通启高速启东—南通方向的设计速度(80km/h)。海安—南通方向匝道采用的设计速度为60km/h,路基宽度分别为8.5m与10.5m。上海—南通方向匝道速度为80km/h(南通至上海方向仍利用通启半幅),路基宽度为13.75m。该方案的优点是海启高速公路平纵面指标高,通启交通流右进右出,服务水平高,总体工程规模较小。缺点是不符合通启主骨架、海启次之的路网功能定位,通启高速启东—南通方向设计速度低,原通启高速半幅废弃约1.3km,社会负面影响较大。

  (3)方案3:海启、通启均作为主线(120km/h)。海启、通启均作为主线,在海安—上海方向布设一对分离式路基(Rmin=1600m),设计速度为120km/h,路基宽度为13.75m;海安—南通方向布设一对半定向匝道,设计速度均为60km/h,路基宽度分别为8.5m与10.5m。该方案的优点是不废弃通启高速原有工程,只对老路拼宽改造,对现状高速影响小。缺点是海启上跨通启桥梁交角20°太小,桥梁设置难度大;占地较大,工程规模较大。

  (4)方案4:海启、通启均作为主线。由于海安—南通方向交通量较小(1086pcu/d),在方案3基础上将南通至海安方向的半定向匝道改为指标较低的环形匝道(R=60m)以减小工程规模。南通—海安方向匝道采用的设计速度为40km/h,路基宽度为8.5m。方案的优点是不废弃通启高速原有工程,只对老路拼宽改造。缺点是南通—海安方向环形匝道指标偏低,减速车道出口属于大半径曲线接小半径曲线,安全有隐患,绕行较远;占地最大,工程规模最大。

  4、结语

  通过对启东北枢纽互通设计方案的研究,在互通设置位置、交通量预测、互通功能定位分析、方案的综合比选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供类似工程设计参考。

  (1)枢纽互通方案应与路线方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互为一体,不能单独割裂;

  (2)枢纽互通与前后的一般互通应保持合理距离,不宜距离过近组成复合式互通;

  (3)应重视枢纽互通的路网功能分析定位;

  (4)在初步设计中,建议对上阶段预测交通量的变化情况进行核查分析;

  (5)当新建与已建高速公路通过互通相接时,改建不应大规模破坏、废弃原有工程;

  (6)方案比选中,安全是首先考虑的因素,同时应满足互通功能定位及适应发展要求,此外,施工方便、造价合理也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7)考虑以人为本,互通方案宜采用简单明确、驾驶者易于分辨的方案。

设计方案 篇2

  一、竞赛题目及竞赛简介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是设计专业的一项重要的专业基础,也是培养现代设计人才及其综合设计能力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模型作为设计理念和形态的具体表现手段,二维的设计方案转化为三维的'实施模型,使设想变为现实,是设计理念的立体表现技法。

  模型制作大赛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丰富校园学术氛围,促进本校大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通过模型制作大赛可以将课堂理论学习与设计与实际工程和产品设计紧密结合,较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形体造型能力。

  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大赛。利用模型材料(自己购买),设计并制作一个建筑模型含建筑周围环境。

  具体竞赛内容包括:方案设计(大师作品或自己设计)、模型制作、叙述答辩。

  二、参赛对象和形式

  参赛者为本班成员。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比赛。

  三、竞赛要求

  1、参赛队员要求

  (1)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命名。

  (2)参赛学生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队应独立设计、制作。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竞赛期间不得任意换人,若有参赛队员因特殊原因退出,则缺人竞赛。

  2、方案设计要求

  (1)方案设计内容包括:方案设计或大师作品分析摘要、建筑模型等。

  (2)方案设计格式和要求:除封面外,加500字左右的方案设计摘要。

  (3)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将方案设计送到组委会指定的地点,逾期作自动放弃处理。送审的方案设计用a4复印纸打印、装订,文本一式3份;

  3、模型制作要求

  (1)模型制作材料不限,根据建筑特点,自行采购。

  (2)模型底板尺度为a2-a3大小。

  (3)建筑模型设计要具有特色,大师作品模型要体现原有建筑的特点。

  5、评分规则

  根据方案设计(分析)、模型制作和综合评价4个方面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

  (1)方案设计(分析)(20分)

  按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合理性和创新性评分。

  (2)模型制作(60分)

  按模型制作工艺、材料的选用、建筑空间的合理以及整体效果评分。

  (3)作品介绍(10分)

  按现场叙述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

  (4)综合评价(10分)

  五、奖项设置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队

  六、时间安排

  1、竞赛时间:xx年10月26日—11月13日

  2、竞赛辅导(一):xx年10月26日上午9:30―11:00,地点东区宿舍6412。

  3、模型制作时间:xx年10月27日—xx年11月13日。

  4、模型送审:xx年11月14日14:30―16:30,地点建筑学模型实验室。

设计方案 篇3

  一、需求分析

  1. 测试目的

  为什么测?目的在于测试系统相关性能能否满足业务需求。通常分以下两种情况:

  1)新项目上线

  2)老项目优化

  如果是老项目优化,可考虑是否存有历史测试方案,如果有可以参考,或许可以省事很多。

  2. 测试对象

  要测啥?

  测试对象可以归结为“业务功能”。测试前,需要了解我们需要测试的业务功能(不深入细节)有哪些,比如“购买商品”、“寄送快递”。

  有没有必要测?

  需求来源哪里?,有没有数据支撑测试这个需求的必要性?

  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是否核心功能,是否要求严格的质量

  2)是否常用、高频使用的功能

  3)可能占用系统较多资源的功能

  4)使用人数多还是少

  5)在线人数多还是少

  3. 拆分对象

  先从业务上来分,实现这个完整的功能包含哪些流程、环节

  举例:购买商品

  登录->搜索商品->提交订单->支付订单->退出

  4. 指标分析

  分析性能需求指标(如“支持300人并发登录”)是否合理

  有必要测试这个需求,考虑需求指标是否合理?有没有数据支撑?

  通常,支撑数据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采样时间段内系统使用人数

  2)采样时间段内系统在线人数

  3)采样时间段内系统(页面)访问量

  4)采样时间段内请求数

  ....

  常用分析思路:

  1)2/8法则

  2/8法则:80%的业务量在20%的时间里完成。这里,业务量泛指访问量,请求数,数据量等

  2)正态分布

  3)按比例倍增

  4)响应时间2-5-8原则

  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当用户能够在2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的响应很快;当用户在2-5秒之间得到响应时,会赶紧系统的响应速度还可以;当用户在5-8秒以内得到响应时,会赶紧系统的速度很慢,但是还可以接受;而当用户在超过8秒后仍然无法得到响应时,会感觉系统糟糕透了,或者认为系统已经失去响应。

  注意:这个要根据实际情况,有些情况下时间长点也是可以接受的,好比12306

  举例:

  某公司后台监控,根据一段时间的采样数据,分析得出日高峰时段(11:00-14:00)用户下单请求数平均为1000,峰值为1500,根据这个计算并发请求数

  时段:3个小时 -> 3 x 60 x 60 = 1080s

  业务量:1500

  吞吐量:1500 * 80% / (1080 * 20%) = 5.56请求数/s

  假设用户下单遵循正态分布,那么并发请求数峰值会肯定大于上述估算的吞吐量

  注意:

  1、2/8原则计算的结果并非在线并发用户数,是系统要达到的处理能力(吞吐量)

  2、如果要求更高系统性能,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1/9原则或其它更严格的算法

  3、以上估值只是大致的估算,不是精确值

  举例:

  想了下,暂时没想到啥好的例子,大致就说一些涉及到数据量的性能测试,比如报表统计,或者是大数据挖掘,查询等,怎么去估算数据量?

  数据生命周期:

  一般来说,数据都是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的,时间的选取需要结合数据周期考虑。这里假设3年后系统性能仍然需要满足业务需求。

  数据增长率:

  如果是老项目,可以考虑对应功能主表历史数据存放情况

  这里假设按年统计,比如第一年 10000,第二年 15000,第三年 20000,第四年25000,那么我们得出,以第一年为基准,数据增长率分别为 0.5,1,1.5,每年在上一年的基础上,以5000的速度增长

  预估3年后,数据增长率为 3,需要测试数据量为 (1+3)x 10000 = 40000

  注意:

  1、实际数据一般是没上面举例那么规律的,只能大致估算数据增长率。

  2、一些大数据量的性能测试除了和数据量相关,还涉及到数据分布等,比如查询,构造数据时需要结合实际,尽量贴近实际。

  3、不同业务模块,涉及表不一样,数据量要求也是不一样的,需要有区别的对待。

  如果是新项目,那就比较不确定了,除非能收集相关数据。

  二、系统分析

  结合需求分析中第3点,分析系统架构。从功能实现上来看,怎么实现这个完整功能的。通常这些业务功能操作都对应着一个或多个请求(可能能是不同类型的请求,比如http, mysql等),我们要做的是找出这些:

  1)请求顺序、请求之间相互调用关系

  2)数据流向,数据是怎么走的,经过哪些组件、服务器等

  3)预测可能存在性能瓶颈的环节(组件、服务器等)

  4)明确应用类型 IO型,还是CPU消耗性、内存消耗型-> 弄清楚重点监控对象

  5)关注应用是否采用多进程、多线程架构-> 多线程容易造成线程死锁、数据库死锁,数据不一致等

  6)是否使用集群/是否使用负载均衡

  了解测试环境部署和生产环境部署差异,是否按1:1的比例部署

  通常建议测试时先不考虑集群,采用单机测试,测试通过后再考虑使用集群,这样有个比较,比较能说明问题

  三、业务分析

  1)明确要测试的功能业务中,功能业务占比,重要程度。

  目的在于

  <1>明确重点测试对象,安排测试优先级

  2)明确下“需求分析-指标分析”中相关业务功能所需基础数据及数据量问题,因为那块需求分析时可能只是大致估算下,评估指标是否合理,需要认真再分析下

  四、用例设计

  1)用例设计

  通常是基于场景的测试用例设计

  <1>单业务功能场景

  运行测试期间,部分虚拟用户执行某种业务的某个环节操作,部分虚拟用户执行该业务功能的其它环节

  或者

  运行测试期间,部分虚拟用户执行某种业务功能,部分虚拟用户执行其它业务功能

  注:这里用例没说到多少用户去跑,跑多久等,这里只是把他当作相同场景用例下的的一组组测试数据了。

  2)事务定义

  根据用例合理的定义事务,方便分析耗时(特别是混合业务功能场景测试),进而方便分析瓶颈。

  比如,购买商品,我们可以把下订单定义为一个事务,把支付也定义为一个事务。

  3)场景监控对象

  针对每条用例,结合“系统分析”第4)点,明确可能的压力点(比如数据库、WEB服务器),需要监控的对象,比如tps,耗时,CPU,内存,I/O等

  五、测试策略

  1)先进行混合业务功能场景的测试,在考虑进行测试单业务功能场景的测试

  2)负载测试 -> 压力测试-> 稳定性测试-> 强度测试

  注:如果测试稳定性,时间建议至少8小时;

  3)逐步加压

  比如开始前5分钟,20个用户,然后每隔5分钟,增加20个用户。

  好处:不仅比较真实的模拟现实环境,而且在性能指标比较模糊,且不知道服务器处理能力的情况下,可以帮我们确定一个大致基准,因为通常情况下,随着用户数的不断增加,服务器压力也会随着增加,如果服务器不够强大,那么就会出现不能及时处理请求、处理请求失败的情况下,对应的运行结果图形中,运行曲线也会出现对应的形态,比如从原本程一条稳定直线的情况,到突然极限下降、开始上下波动等,通过分析我们就能得出服务器大致处理能力,供后续测试参考。

  4)单点并发

  比如使用集合点,单独针对某个环节的并发测试,通常是针对某个环节的性能调优时使用。

  常识:

  a) 负载测试

  保证系统能正常运行(通常是满足某些系统性能指标)的前提下,让被测对象承担不同的工作量,以评估被测对象的最大处理能力及存在缺陷而进行的测试

  b) 压力测试

  不保证系统能否正常运行的前提下,让被测对象承担不同工作量,以评估被测对象能提供的最大处理能力及存在缺陷而进行的测试

  c) 稳定性测试

  测试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的能力。同疲劳强度测试的区别是,稳定性测试的压力强度较小,一般趋向于客户现场日常状态下的压力强度,当然在通过时间不能保证稳定性的状态下,需要加大压力强度来测试,此时的压力强度则会高于正常值。

  d) 强度测试

  通常模拟系统在较差、异常资源配置下运行,如人为降低系统工作环境所需要的资源,如网络带宽,系统内存,数据锁等等,以评估被测对象在资源不足的情况下的工作状态

  注:疲劳强度测试是一类特殊的'强度测试,主要测试系统长时间运行后的性能表现,例如7x24小时的压力测试。

  六、工具选取

  1)协议分析

  一般性能测试工具都是基于协议开发的,所以先要明确应用使用的协议

  2)工具选取

  1)类型

  开源工具、收费工具、自研工具

  2)分析工具

  <1>理解工具实现原理

  常识:

  1.同步请求:发出一个调用请求,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该调用就不返回。

  2.异步请求:发出一个调用请求,在没有得到请求结果之前,该调用可立即返回。该调用请求的处理者在处理完成后通过状态、通知和回调等来通知调用者。

  <3>使用长连接还是短连接

  <2>Web服务器参数配置

  八、网络分析

  1)网络路由

  通常为了排除网络型瓶颈,通常建议在局域网下进行测试。

  通常,这里我的分析思路是这样的:

  <1>检查hosts文件的配置

  不同DNS,其速度和准确率是不一样的,比如114.114.114.114速度远比8.8.8.8快,如果有用到DNS(特别是压测机),需要考虑下是否适当

  <3>确保路由正确设置

  3.

  (1)y=x(6-x)其中0

  (2)

  X

  1

  2

  3

  4

  5

  6

  y

  5

  8

  9

  8

  5

  4.

  Y=- x+2

  x

  -4

  -3

  -2

  -1

  1

  2

  3

  4

  y

  3

  3

  2

  2

  2

  1

  1

  1

  经过检验,点(- ,2 )及点( ,1 )在所画的函数图象上。

  5.

  Y=4x-1

  X

  -2

  -1

  1

  2

  y

  -9

  -5

  -1

  3

  7

  Y=4x+1

  x

  -2

  -1

  1

  2

  y

  -7

  -3

  1

  5

  9

  6.(1)8时约5℃,20时约10℃。(2)最高气温为12℃,最低气温为2℃。(3)14时气温最高,4时气温最低。

  7.

  Y=x2

  X

  -2

  -1.5

  -1

  -0.5

  0.5

  1

  1.5

  2

  y

  4

  2.25

  1

  0.25

  0.25

  1

  2.25

  4

  8.

  Y=

  X

  -6

  -5

  -4

  -3

  -2

  -1

  1

  2

  3

  4

  5

  6

  y

  -1

  -

  -

  -2

  -3

  -6

  6

  3

  2

  1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在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点的坐标(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点一一对应;不同的坐标与不同的点一一对应;函数关系与动点轨迹一一对应,把抽象的数量关系与形象直观的图形联系起来,通过解读图象,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这种“数形结合”,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2.本课的目标是使学生会画函数图象,并会解读图象,即会从图象了解到抽象的数量关系。为此,先在复习旧课时,着重提问坐标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接着在新课开始时介绍了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

  3.教学设计中的例3,既训练学生从已数据画图象,又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解读图象、在图象上估计某日产量的能力,对函数图象功能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4.在小结中,介绍了函数关系的三种表示方法,并说明它们各自的优缺点,有利于对函数概念的透彻理解。

  5.作业中的第1-3题,对训练函数图象很有帮助。

  第1题,目的要说明,对于x的一个值,y必须是唯一的值与之对应,而(b)(c)(e)都是对于x一个值,y有不止一个值与之对应,所以y不是x的函数,本题还训练解读图形的能力。

  第2题,训练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在去掉绝对值符号时,必须分x≥0与x<0讨论。

  第3题,训练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建立函数解析式,并列表、描点、连线画出图象的能力,这些都是学习函数问题时应具备的基本功。

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一边读一边展开想像,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2、会认6个,会写9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认会写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仿照诗歌的形式,仿写诗文。

  教学准备

  录制秋天的各种声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引入

  1、秋天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秋天是个味道丰富的世界,秋天是一个美奂的音乐厅。在你的印象中,秋天有哪些特有的声音?

  2、这一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去听秋的声音,请大家齐读课题上《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诗歌,注意听清每一个字的`字音。

  2、学生自由练读,圈画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借助文中拼音和工具书识字。

  3、请四名学生分别读诗的各小节,纠正字的读音,注意象声词。

  4、每一小节诗都描写了秋天里哪些事物的声音?

  三、再读课文,关注字词。

  四、多种形式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指导读题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你想突出哪个词就重读哪个词。

  二、感受诗情,读出感情

  (一)学习第一小节

  1、请同学们自己美美地读一读这首小诗,然后思考: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2、哪一小节诗使你听到了这种声音。

  3、谁听过黄叶下落的声音?

  4、能不能把大树抖身子的样子读出来?

  5、这时,黄叶要与一同走过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大树道别了,它可能会对大树说些什么呢?

  (二)学习第二小节

  1、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

  2、谁能读一读这小节诗?

  (三)学习第三小节

  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你们听过谁对你的叮咛?他们叮咛的话语,你听后有一种什么感受?这两行诗应怎样读?

  (四)第四小节: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音乐厅?

  板书设计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黄叶 蟋蟀 大雁 丰收

  刷刷 叮咛 歌吟 “音乐厅”

【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经典]设计方案07-25

设计方案【经典】07-21

设计方案07-20

设计方案(经典)07-22

设计方案(精选)07-24

设计方案(精选)07-24

设计方案04-01

设计方案04-01

设计方案04-01

设计方案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