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时间:2024-05-04 12:26:0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门)《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1

  [课时要求]

(热门)《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暂时、凝视造句。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20黄鹤楼送别

  2.解释题意: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蛇山,始建于公元223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这里送别他的朋友孟浩然,还写下了一首这篇课文就是写送别的情景和介绍这首诗的。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在生字上端注音,特别是其中的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和三拼音节。读准生字的发音。

  (2)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下列带点字及词语的意思:

  饯行暂时孤帆脍炙人口唯见满饮触动依然伫立凝视惜别

  (3)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最后四行诗句并入第5自然段),读顺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含带点字的词语。(见上)

  (2)指名读词语,特别注意读准其中带点的生字拼音兼三拼音;饮yin,前鼻音;暂zan,平舌音兼前鼻音;脍kuai,三拼音;炙zhi,翘舌音。

  (3)指名解释词语,教师敲定答案。

  饯行:设下酒食送行。暂时:短时间里。

  孤帆:指只有一只帆船。帆是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可以利用风力使船前进。(利用插图画面事物来理解)

  脍炙人口:美味人人爱吃的意思,比喻好的诗文大家都称赞。脍是切得很细的肉,炙是烤熟的肉,都是美味。唯见:只见。

  满饮:喝下满杯酒。触动:碰到。依然:还这样。

  伫立:长时间站着。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惜别:舍不得分别。

  (4)指名5人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讲读课文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出示“暮春三月美景”)

  (2)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俯临长江飞檐凌空仰望远眺)

  (2)什么叫俯临和飞檐凌空?请看书上插图。(俯临就是下面靠着的意思,飞檐是翘起的檐角伸向天空)点示:黄鹤楼高高耸立在江边气势不凡。

  (3)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互相依恋着)

  点示:这说明两个人只是在看景,没有说话,各自的友情依恋不舍。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写黄鹤楼的气势和两人看景)

  (5)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饮酒话别友谊不绝)

  (2)李白称孟浩然为孟夫子是什么意思?自答: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古人称老师为夫子。李白对孟浩然就这样称呼,是表示对他的尊敬。

  (3)李白对孟浩然的评价是什么?(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人品是什么?(人品指人的品德)什么叫誉满天下?(意思是天下的人个个都称赞)

  (4)李白向孟浩然话别中还点出了盂浩然这次要去的地方是扬州,为什么说您就要顺江东下?(因为长江水是由西向东流的,扬州在黄鹤楼东面很远的地方,所以说顺江东下,前往扬州)

  (5)孟浩然在话别时说了什么?(学生答)(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请齐读一下。

  (学生读)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

  谁还记得王勃,他是什么人?(王勃是唐朝初期的大诗人)

  教师解释这两句诗的意思:

  天下只要有知己好友,哪怕远隔天边,也觉得就像近邻一样。海内指国境以内,比邻意思是并排的邻居。

  请再齐读这两句诗。(学生齐读)

  提示:孟浩然话别时引用王勃这两句诗,所以是在双引号里套用了单引号。

  问:孟浩然引用这两句诗是要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彼此虽然暂时分别,可友谊是永世不绝的)

  (6)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这一自然段写李白和孟浩然饮酒话别,表示友谊永在)

  (7)齐读第3自然段。

  4.第4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白帆远去消失蓝天伫立凝视春水浩荡流向天边)

  (2)杨柳依依的依依是什么意思?(形容柳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为什么用点点来表示沙鸥的数量?(因为是远望沙鸥,眼看只是一点一点的小东西)

  (3)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表示什么意思?(表示盂浩然乘的船越走越远,终于看不见了)李白此时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能看到什么?(学生答)请大家想象一下李白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怅惘若失,思绪万千……)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李白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登船远触景生情)

  (5)齐读第4自然段。

  5.第5自然段。

  (1)指名读。(板书:吟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诗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之广陵是什么意思?自答:广陵是扬州的别名,之是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到扬州去。

  (3)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

  (4)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写李白心情激动,吟出著名的诗篇)

  (5)齐读第5自然段。

  四、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1.教师范写,提示注意点。

  孟:饯:酒:饮暂:帆:脍:炙:孤:唯:

  2.学生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3.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字写得好的同学。

  五、布置作业

  1.读抄词语,(文后练习3,暂不做造句)每个抄两遍。

  2.练读课文,练背诗句。

  3.借助看插图,将课文有关内容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四句诗一一对应,理解诗句的意思。

  4.练习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2

  散两依依,聚亦欢喜,散也美丽。因而,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常常描绘到送别的场面:有的令人荡气回肠,有的令人悲痛欲绝,有的令人依依不舍,有的令人勇往直前……不管它激起了观者的何种情怀,但它总是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我们将在此系列活动中畅谈这一主题,描画此种美丽。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以文包诗为体裁以话别为内容的文章。它再现了李白在黄鹤楼边,给自己敬佩的`老师兼心目中的兄长——孟浩然饯行,与孟夫子话别的感人情景。通过查找送别的方法,赏析送别的诗词,体验送别的情愫,抒发送别的感受,绘画送别的场面,参与以送别为题材的语文课——《黄鹤搂送别》的教学,设计一张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等系列活动,希望能初步培养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文学的鉴赏能力,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对美的创设能力,对生活的实践能力等。

  实施过程:黄鹤楼送别

  目的要求:

  1、通过文与诗的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实际生活的情感体验,优美音乐的感染,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进一步学习,初步练习运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

  4、教学拓展,设计一份以送别为主题的小报。

  重点:

  1、理解文与诗的意思,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

  1、通过对文包诗体裁地学习,练习创作。

  2、小报的刊头与排版的设计。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录音机、资料、小黑板。

  铅化纸、颜料、图片等。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3

  一、导入。

  1、暮春三月,柳丝细长,长江岸边,黄鹤楼旁,烟雾迷漫,繁花似锦。两位风流萧洒,有着深厚感情的诗人,即将在此景此时此地分别,他们是谁呢?(板书:李白孟浩然)

  2、分别即在眼前,他们是如何话别的呢?

  二、新授。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李白和孟浩然是如何话别的?

  2、指名回答。(回答要完整)

  3、再读课文,练习分角色读对话。(同座)

  4、你们能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要求其他学生当好观众,仔细看,认真听;当好导演,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当好演员,演出你的设想。并能说出为什么这么演?

  5、交流,再次表演。

  6、告别的话言犹未尽,随着一声“客官,开船了!”孟浩然登上了小船,伴着江风渐渐远去。(略作停顿)这种离别送行的场面,在影视剧

  等文学作品中常能见到,我们自己也经常有切身体会。你能说说你见到的、读到的或经历过的场面吗?(学生畅所欲言)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令人十分感动,李白又是如何送行的呢?

  三、学习第四段

  1、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用笔画出李白送行时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句中的那些词给你感悟最深?

  2、交流。你感悟到了什么,并请同学有感情地读好。

  3、过渡:“依然”、“伫立”、“凝视”直接描写了李白送友人远去的心情,而“白凡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衬托出李白送友人的时间之长,从而生动地展现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深情,令我们身临其境。我们的心与李白一样,随着友人而去。(略作停顿)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情来读读这一段,好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

  4、过渡:李白心潮澎湃,激动万分。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情绪,脱口而出,吟唱出了脍炙人口的送别名篇,它就是:(生答)(帖出古诗)

  四、解诗

  1、李白的.这首诗你懂了吗?你是如何懂的?

  2、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交流。我国古诗中还有许多描写送别的,你能念一些给大家听听吗?老师也找了一些不同风格的送别诗,请大家拿出资料,轻声读读,领略我国古代文化的璀璨与辉煌。

  3、还有什么需要讨论的吗?过渡:(指板书)文美,诗美。文生动再现了话别送行的场景,诗凝练概括了话别送行的情景。我们通过文包诗这种体裁形式理解了这首诗,读懂了这篇文。

  五、拓展

  1、文包诗这种体裁真是不错,他可以帮助人们读懂诗。现在有一位小朋友想读懂一首诗,你能创作一篇文包诗来帮助他理解诗意吗?

  2、出示题目:采用文包诗这种体裁,创作一篇童话故事。题目自定。诗: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3、讨论创作

  (1)读诗说说诗意。

  (2)设想故事中有那些角色。

  (3)编写故事。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教学案例05-03

黄鹤楼送别的说课稿10-11

《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4-08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10-07

教学反思案例09-29

案例的教学反思12-12

英语的教学案例12-22

《里外》教学案例02-05

长城教学案例02-15

《掌声》教学案例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