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复习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习教学设计1
一、学习目标:
1、巩固圆的特征,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灵活、全面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掌握整理知识的方法;
4、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前准备:
1、圆的教学模具
2.纸圆一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
师:今天我们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一下系统的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
(二)回忆整理。
1、师:老师在课前已经让大家翻阅了这部分内容,那么谁来说说,我们在这一单元主要学习了哪些概念?
生1:圆心、半径、直径。
生2:圆的周长、圆周率、圆的面积、圆。
生3:扇形、圆心角,轴对称图形。
2.教师检查,提问背诵概念。
穿插判断:
(1)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
(2)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 )
(3)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
师问:本单元学了哪些公式?
生4:C=πd C=2πr d=C÷π r=C÷2π C(半圆)=πr+2r 生5:半周长=πr s=π S(半圆 )=?π S(圆环)=π( - ) 师问: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是做实验得出的结论,在实验中发现:任意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直径的比值
是π,这样就得出了圆的周长公式C=πd.师:说得好!
师问:C=2πr又是怎么来的?
生:因为任意一个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π倍,在同一个圆中,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即d=2r,这样就得出了c=2πr.
师:真不错,你知道圆周率最早是谁发现的吗?
生:我们国家的祖冲之。
师:你有信心成为一个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吗?
师:乔老师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在座的会产生一位像祖冲之那样的大数学家。
师:我们来看几道判断。
(1)π=3.14。 ( )
(2)圆周率就是圆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 ( )
(3)圆越大,圆周率就越大。 ( )
(4)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 ( )
(5)一个圆的直径越大,半径和周长就越大。( )
(6)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 ( )
(7)在同一个圆中,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是最长的。( )
2、师:同学们,在上面这些公式中,哪些在应用中感觉有困难?
生1:求半圆的周长,求半圆的'面积。
师:有什么困难?最大的困惑是什么?
生2:在计算半圆周长的时候,有时候只算了圆的周长的一半,而忘记加上直径长度。
师:半圆的周长是指什么?
生3:圆的周长一半+它的直径长度。
师:很好!先想一想半圆这个图形,再把半圆周长公式在心里记上几遍,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计算半圆的面积有什么困难的?
生:有时候计算了圆的面积后,忘记除以2
师:半圆的面积比它的周长计算要简单,不难,在计算中要仔细才是,吴静玲同学,你认为呢?
师:一起来做两道题。赵晓宇和吴静玲这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来做。
(1)右图是一个半圆,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一个半圆的周长是25.7厘米,这个圆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师:在应用半圆的周长=πr+2r时,要灵活,算出r后,计算出πr,2r直接应用图形中的数据。不需要再计算2r.4.师: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生: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偶数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即πr,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长方形的面积是长×宽,即πr×r,所以圆的面积是πr×r,即π 。
师:说的真好!我们给她鼓励!
师:哪个同学能用我这个圆模具说说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生:拼凑并用文字叙述。
师: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圆面积公式推导动画,右图)
师:观察刚才的展示,同学们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长方形的面积和圆面积相等。
师:为什么相等?
生:因为长方形是由圆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也就是圆的面积,所以相等。
师:观察比较仔细。
师:同学们再观察,除了这个重要的信息,还能获得别的信息吗?
生:周长有变化。
师:周长怎么变化?
生:把圆拼成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比圆增加了2条半径的长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因为圆拼成近似长方形后,长方形的2条长的和等于圆的周长。长方形的两条宽就是比圆的周长多出的长度。
师:观察细致入微,张思源同学,如果围绕你刚才得出的结论出一道题,你能做吗?
生:试试看嘛!
师:将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增加了10厘米,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生板演并集体讲解。
师:我手里有一个铁丝圈,将它拉成一个长方形后,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生:周长不变。
师:你是怎么观察到的?
生: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周长不变。
师:慧眼识珠。
师:面积呢?
生:面积变小。
师:为什么?
生: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圆的面积最大,长方形的面积最小,因为是把圆拉成长方形,所以面积变小。
师:同学们,把圆变成长方形有几种方式?
生:拼成和拉成。
师:两种方式得出的结论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圆拼成长方形,面积不变,周长变大。
圆拉成长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师:从圆到长方形的变化,同学们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是怎样变化的,再根据变化的类型做题,一定要把题目看清楚!
师:好,今天的复习就到这里,同学们自觉完成长江第五单元检测题。
复习教学设计2
一、复习要求
1、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包括体裁、内容类别,表现形式,技巧,语言风格,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古文化、古汉语有关知识等;
(1)内容类别:送别诗、思乡诗、写景诗、咏物诗、怀古诗、爱国诗、边塞诗、爱情诗、山水田园诗等;
(2)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3)修辞手法:比喻、对比、衬托、夸张、借代、双关、反语、反复、互文、通感等;
(4)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诗歌)等。
2、讲解一般的鉴赏方法
(1)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2)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3)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4)找意象,析意境,知典故,看手法,品语言,明主旨。
3、按照鉴赏内容分类训练,形成能力
纵向:从时间上分成几个朝代,重点关注唐朝。
横向:同一时期的不同类别及其代表作,分别练习。
4、从课内拓展到课外
查漏补缺,强化训练,提升能力。
二、重点分析
看题目,抓题眼,明诗词含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首诗的题目中就包含着所叙之事和所抒之情。诗人叙述了自己的所见,描绘了春夜雨景,表现了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
看作者,知经历,晓风格流派
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作者杨炯,作诗擅长五律,叙写边塞生活的诗作尤为突出,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豪情,气势轩昂、风格豪健,是不满浮华靡丽诗风而给诗坛带来清新刚健之风的“初唐四杰”之一。
这首诗是他的从军、出塞之作,风格雄浑刚健,慷慨激昂,为边塞诗代表作。
思想内容:它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的强盛和同仇敌忾的民族心态。
看背景,知来历,悟作者情志
别云间
明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背景和来历:这首诗是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被捕之后,押解离乡之前所作。
情志:“泉路”、“灵旗”表达了宁死抗清的决心,“南冠”和“毅魄”既有誓死如归的悲壮,又有江山沦陷、诀别故土的悲愤。
诗人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表现了诗人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
找意象,析意境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境,“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境”是诗中的自然景物。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情志与富有特征的客观物象的有机融合而形成的审美氛围或境界。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的《已亥杂诗》多用象征隐喻,想象丰富奇特;善用意象手法,创景抒情。
此诗中写的是自己辞官别家离京时的情景。
诗中的意象有白日斜、天涯、吟鞭东指、落红、春泥护花等。
前两句“斜日”和“天涯路”烘托离愁,让人体会到苍茫迷惘的意境,看到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后两句即景抒情,诗人以落红和春泥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了他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知典故,看手法
赤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二句,这二句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表现手法上看,诗人运用了周瑜火烧赤壁打败曹操的典故,托物咏史,“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那么东吴将曹操所灭,二乔也将被虏而藏在铜雀台中了”。用形象性的议论点明了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和社稷安危,同时又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抒发了抑郁不平之情。
古诗常用典故:“投笔”、“楼兰”、“鸿雁”、“尺素”、“折腰”、“东篱”、“折柳”、“雕虫”、“柳岸”等。
品语言,明主旨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分析写色彩的词语:
本诗运用“黑”、“金”、“燕脂”、“紫”、“红”等字眼,使所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渲染了一种凝重、惨烈、悲壮的氛围。
“黑云压城”,敌军压境,形势危急。但是守军却并未退缩,而是严阵以待。“金鳞开”,铠甲闪着金光,则象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血战到底的决心。
作者热情地歌颂那些浴血奋战、以身殉国的将士,正表现了他对当时叛乱不定、国无宁日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以及他热切希望朝廷能重用贤才,平定海内的思想感情。
三、补充内容
(一)唐诗流派
初唐:四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从军行》、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浙江义乌人)《鹅》《在狱咏蝉》
盛唐: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维《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等,继承陶渊明的思想,以山水风光和闲适生活为题材,充满诗情画意和生活情趣。
边塞诗派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为代表,描写戍边守战部队的艰苦环境以及报国思乡的情绪。有的情绪高昂,有的气势悲壮,有的哀怨动人。
中唐:
新乐府诗派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
韩孟派韩愈、孟郊、李贺等
晚唐:
杜牧,李商隐,温庭筠
(二)古诗词鉴赏歌诀
一看题目明含义二看作者悟情志三看背景知来历
四看意象析主旨五看典故解用意分析风格与手法
时代、流派要牢记诗经表现是现实楚辞浪漫多比喻
汉代乐府很灵活北魏风骨颇大气两晋山水寄情意
陶潜首推属第一南朝爱情缠绵意北朝边塞铿锵诗
唐代鼎盛两高峰李诗浪漫杜现实白诗兼备李杜风
无题含蓄刘禹锡初唐清新有四杰晚唐哀婉数李煜
词生唐代兴于宋豪放、婉约两分枝苏词、辛词多豪放
高歌“大江东去”低吟“廉颇老矣”婉约首推李清照
国恨家愁蕴笔底元代诗型有变异曲中可寻诗痕迹
明清诗作讽现实锋芒毕露抒胸臆古诗源远一脉承
多吟、多背、多深思
(三)常见意象的寓意
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固定的寓意,如:“梅”是“孤独”、“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
送别诗中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
抒愁写恨诗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
表达思念的常用“雁”、“红豆”等;
表现志节的常用“竹”、“兰”、“梅”、“菊”等。
四、应试注意事项
1、研读题目。题目有时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所以可以作为诗歌解读的切入口。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春夜洛城闻笛》等,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本诗的'主要内容和感情基调,“左迁”是被贬官,而“任”是去赴任,感情基调自然不同。
2、了解作者和时代。如果本诗作者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他的生平和写作风格就会有助于我们进行鉴赏;如是不熟悉的作者,时代也会给我们一些帮助,如当时的历史事件,风俗习惯等等。
3、借助注释。诗后的注释,都是拟题人认为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必须了解的知识,除了帮助解读诗歌的难点外,还会有指导鉴赏的作用,所以必须认真读。
细审题干。设问时为了题意清晰,拟题者会尽可能加一些限制,这些限制对答题的导向作用非常鲜明,一定要充分利用。
五、专项训练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3分)
答: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50字左右)(3分)
答: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一二句是怎样写出了送朋友辛渐时的离情别绪的?(3分)
答:
2、这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分)
答:
三、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说一说“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诗的意思。(3分)
答: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香禅师)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1、诗以言志,说说禅师和李忱(唐宣宗)的诗句各表达了什么志向?有什么共同之处?(3分)
答:)
2、请谈谈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3分)
答:
五、赠柳(李商隐)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1、古时有临别赠柳的习俗,其中一个原因是“柳”字谐音“___”字。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______。(2分)
2、样理解“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所表达的形象?(2分)
答:
3、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意旨?(2分)
答:
六、新晴野望(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1、这首诗歌的语言与陶渊明《归园田居》的语言都有__的特色。(3分)
答:
2、全诗重点在写景,写人只有后两句。你能想象得出“农人”的劳动情景吗?(3分)
答: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注]羊公碑: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沽而建。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做简明解说。(3分)
答:
(2)从这首诗的四联中任择一联,联系全诗,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谈一下你的看法。(3分)
答: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2分)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答案不得超过35个字。(2分)
答: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案不超过60个字。(2分)
答: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答: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3分)
答: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诗(),王诗()
答:
(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彩
答:
参考答案:
一、宿建德江孟浩然
1.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加接近。
2.这首诗描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情。
二、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1.首句写秋雨连江,夜暮降临,以淒清的景物来烘托离情别绪
2.作者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
三、绝句杜甫
1.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2.整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清新、欢快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无比欢
四、瀑布联句香禅师、李忱
1.香诗表达了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李诗表达了排除万难、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二者语意贯通,表达了一种的勇气。
2.首诗歌采用了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借写瀑布的“不辞劳”、“出处高”表现诗人坚韧不拔、志向远大的胸怀;借写瀑布的留得住”、“终归大海
五、赠柳李商隐
1.答:留/柳
2.答:柳花怒放,象雪一样在空中飞舞,扑动着青楼的酒旗。
3.答:反映了作者借柳树轻盈多姿、缠绵多情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柳树的热爱。
六、新晴野望王维
1.平淡质朴
2.山青水秀的村庄里,农民们一家大小在田地里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青山间回荡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与诸子登砚山(孟浩然)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每句五个字;第2、4、
2.首联勾勒出阔大的时代背景,包含着对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过山村(贾岛)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
九、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诗后两题
暮江吟(白居易)
1.这是因为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的
2.“可怜”意为可爱。诗人看到江边的草地
十、阅读下面两首唐诗,读后回答。(6分)
1.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
2.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
复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沟通运算意义之间的联系。
2、复习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沟通算理之间的联系,使所学数学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3、指导渗透复习整理方法,提高学生复习整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数、小数、分数的计算法则及其相互联系。
教学难点:
沟通算法、算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内容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请学生说,教师必要时补充。
(2)师: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生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这些关系有什么用途?
生1:可以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检验。
通过此项复习,使学生既了解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联系,又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师:加法与乘法的意义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减法与除法之间呢?
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汇报。
生1:加法和乘法都是把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不同的是乘法是把相同的一些数合并成一个数。
生2: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减法是把一个总体分成几个部分,知道一部分,求另一部分,除法是需要平均分的。
师: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加法和乘法都需要合并,而减法和除法都需要分。那你有没有发现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思考后汇报。
生:乘法和除法不管是合并还是分,它们中的每一份都要是相同的。乘法要求是“相同的加数”,除法要求是“平均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完成下面的板书
加法减法
“合”逆运算“分”
乘法除法
在复习中引导学生从纵向和横向合作建构加减乘除之间联系的网络图,并通过让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实现了学生对四则运算意义的自主梳理与建构、自我内省与评价,学生在彼此交流中互相借鉴、互相启发、互相完善,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四则运算的法则。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56+478=1089-693=问:这是什么加减法?
生:整数加、减法。
师:整数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师接着出示2、13+3、8=8、5-3、89=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怎样计算?
生: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从最低位算起。
师:你知道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吗?
生: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这样就能个位与个位相加,也就是相同数位相加。
师出示
问:这是什么加减法?能直接相加减吗?怎么办?
生1:分数加、减法。
生2:不能直接相加减。
生3:应该先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
生:使分数单位一样。
师:为什么要使分数单位一样?
生:分数单位一样才能直接相加减。
师:对。分数单位一样时才能直接相加减。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填表格。
师:请你们观察这个表,想一想这三个计算方法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它们都是相同的计数单位直接相加减。
师:对。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就是分数单位相同,也就是计数单位相同。
师填写表格。(计数单位相同的相加减)
通过反思、消化加减法算理之间的联系,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算理的理解与记忆,弥补过去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缺漏,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图。
(2)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师出示324×15=840÷24=
问:这是什么乘除法?学生回答。
师:整数乘、除法怎么计算?你能根据黑板上的题目说说计算的过程吗?
生看算式说过程。
师接着出示3、24×1、5=84÷2、4=
师:这是小数乘除法。小数乘、除法能直接计算吗?它们采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它们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那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什么对齐?(末位对齐)
师:小数除法计算时怎么转化?依据什么?
生1:除数是小数转化成整数。
生2:依据商不变的性质。
师:出示问那分数乘法怎么计算呢?
生: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师:出示分数除法怎样计算呢?
生:也是采用转化的方法,把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
师:怎样转化?
生: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学生一边回答,师一边出示下图。
师: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用了一个共同的策略,你发现了吗?
生:我们在学习小数乘除法和分数除法时,都采用了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
师:在探索小数乘除法以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时,我们都运用了转化的策略,这是我们数学学习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组织学生整理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对知识有全面的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具体地说是通过对整数、小数、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的回顾、疏理、归类,引导学生形成知识的结构网,并渗透转化的思想。这样对知识的理解就能从分散到集中,同时学会合理运用转化的策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巩固练习。
1、口算。(开火车)
2、笔算,并且验算。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小学阶段学习的四则运算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课后思考。
师:今天我们复习了四则运算计算方法,它们都是精确的计算,由于日常生活的需要,有时不需要精确计算,那么应该怎样计算更省时呢?(估算)你知道估算的哪些策略吗?它和取近似值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课后思考,下节课交流!
提出问题,为下节课的复习埋下伏笔。同时这节课的复习又给学生提供了整理知识的模式,让学生触类旁通。
设计意图: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因而,我把复习课的目标定位在实现“促进知识系统化”上。
首先教师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反思、梳理、总结四则运算的意义、计算法则和相互间的联系,使学生平时所学的零碎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清晰化,从而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
其次,整理知识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这节课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相互间的联系是通过学生的合作与思考总结出来的,在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整理、分类和综合的能力。
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这节课四则运算中“分”与“合”的思想以及四则运算中的转化思想,都是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以达到数学知识和方法的融会贯通,这样会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整理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
2、我们一起回顾一下,通常我们是怎样整理复习学过的知识?
学生回答:整理出所学知识的主要内容、梳理出知识之间的联系、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随机板书:知识点、联系、实际应用
3、这节课我们就应用这种方法来整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
二、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1、小组合作整理
课前大家已经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了整理,现在拿出你们的数学整理记录单,把你整理的内容先在小组内交流,并解决你在复习中的问题。如果发现在整理中有遗漏的内容,就边交流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中。一会在全班进行交流。看哪个小组对这部分知识梳理得更完整、更全面。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便于稍后的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能有条理的独立整理复习所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整理复习的能力和习惯,在小组交流中能主动与他人合作,遇到困难能主动请教他人,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与反思,从而取长补短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能力。]
2、交流汇报
形式: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汇报一部分的知识。其他小组穿插交流(给予肯定或补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总结和反思,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①汇报长方体、正方体特点方面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
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
(补充)有时有2个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有12条棱,8个顶点
正方体:
有6个面都是完全一样的正方形
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有8个顶点
联系:
都有6个面
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
8个顶点。
(补充):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小结:经过大家的交流补充,对于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特点上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已经梳理得很完整了,那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这两种说法又是否正确呢?(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特点的判断练习)
(1)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就可以组成一个新的正方体。()
(2)长方体的12条棱按长度来分能分成三组。()
②汇报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方面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长方体表面的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求法是:S表=(ab+ah+bh)x2
正方体:正方体表面的面积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求法是:S=6a2
知识延伸: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都可以成:S表=(ab+ah+bh)x2
(补充):
(1)解决实际问题中,给表面积计算的结果取近似数时要用“进一法”。
(2)实际应用中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时有时求的不是6个面的面积(举例)
小结过渡: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运用知识,那这两个问题又该怎样解决呢?
(1)一种长方体纸皮火柴盒,长6厘米,宽5厘米,高2厘米。做一个这样的火柴盒,外套、内芯共要纸皮多少平方厘米?(老师准备两个火柴盒)
(2)把下图的木块切成三个完全相同的小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③汇报有关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知识
知识点:
长方体:
(1)长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长方体的体积。
(2)长方体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长方体的容积。
(3)长方体体积与容积的求法一样:V=abh
正方体:
(1)正方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正方体的体积。
(2)正方体容器所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正方体的容积。
(3)正方体体积与容积的求法一样:V=a3
知识延伸:
(1)我们是把正方体转化成长方体后才推导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
(2)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都可以用V=sh来求。
(补充):
(1)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与容积的区别。
(2)解决实际问题中,给容积的计算结果取近似数时要用“去尾法”。
小结:刚才,我们是通过长方体与正方体在特点、表面积、体积这三方面异同点的比较,梳理出了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通过全班同学的交流,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和发现,补充到你的整理笔记中。把你在梳理中遗漏的内容补充到整理记录单。
3、再次补充整理笔记。
小结:通过大家在小组内的合作及交流补充,使我们掌握的有关这两种立体图形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并有了更系统的认识。那么,在刚才小组的合作交流中,你觉得自己或同伴表现得怎么样?(借助小组的互评指导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评价要有对整理记录单的评价)
[设计意图:在哪些地方进步了(点评:有进步就会有成功);在学习习惯上那表现得好;对知识梳理得怎么样(点评:你已经养成了很好的整理习惯,具有了很好的整理能力)]
小结:同学们在一次次的交流中,不断补充自己的复习笔记,问题得到解决,同时又收获了新的知识。看来你们已经掌握了有效的复习方法,养成了良好的复习习惯。老师祝贺你们,下面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敢接受挑战吗?
三、回顾整理总结提升
1、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复习完这个知识后你有什么收获?
2、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整理下面的知识,请同学先进行个人复习,做好整理复习记录单。
[设计意图:一节课复习完后,让学生谈谈收获与遗憾,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每一个学生。]
教学反思:
本课教者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深对知识间内在联系的理解,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同时,课堂上给学生创设了“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展示汇报”等交流互动机会。让学生自主整理,再进行交流互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展示学生学习的个性。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只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这句话很中肯地说明了整理的重要性。平时教学中的知识点往往是零散地一个一个呈现,缺乏系统整理。引导学生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整理、归纳所学的内容,有助于促进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整理课的教学设计体现出整理过程。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整理出表格、箭头图等。即根据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按照一定的标准、选择一定的方法,对所学过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内容进行有序编码。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展示学生学习个性。
复习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使学生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复习,使学生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养成回顾与整理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解决具体情境的问题,使学生在用知识的过程中强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明晰,内化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关注对运算意义及其关系的理解;在掌握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能正确计算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难点:能够灵活合理地选择进行简算的方法;进一步深化对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点的移动、以及求近似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
三、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梳理
1.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出示:0.45。
教师:在学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后,看到这个小数,你都可以想到什么呢?
预设:
这个小数读作零点四五;
0.45表示45/100;
4在十分位上表示4个十分之一,5在百分位上表示5个百分之一;
如果0.45保留一位小数,那么0.45≈0.5;
0.45=0.450=0.4500,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乘10,小数就扩大到0.45的10倍,是4.5;如果把0.4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相当于把0.45除以10,小数就缩小到0.45的1/10,是0.045;
如果给0.45加上单位,可以进行单位换算,如0.45平方米=45平方分米;
……
教师:看到一个小数,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现在咱们就一起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的.知识点有序地梳理一下。
预设:
教师:通过对小数单元的学习,丰富了我们对数的认识。小数和整数比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预设:整数部分没有最高位,最低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个);小数部分没有最低位,最高位是十分位,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都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四则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加法、减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师:想一想什么是乘法、除法?它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因数×因数=积,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出示:
(1)根据316+59=375这个式子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2)根据375÷3=125这个式子写出一个乘法和一个除法算式。
(3)你会根据316+59=375,375÷3=125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4)还能再根据375÷3=125,125×16=20xx列出一个综合算式吗?
预设:
(1)375-316=59,375-59=316。
(2)375÷125=3,125×3=375。
(3)(316+59)÷3=375÷3=125。
(4)375÷3×16=125×16=20xx。
教师:对于四则混合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
预设:
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两级运算,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再算括号外。
3.运算定律。
教师:当我们在算式中看到了有特点的数,你会怎么办?
预设:简便计算。
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先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再用字母式表达。
预设: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减法性质a-b-c=a-(b+c),a-b-c=a-c-b。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乘法分配律(a+b)×c=a×c+b×c。
除法:除法性质a÷b÷c=a÷(b×c),a÷b÷c=a÷c÷b。
出示:
教师:这两位同学在计算时,各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预设:
小明运用了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小民运用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教师:这两位同学在计算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预设:
第一题把59拆成了50+9,第二题是把16拆成了8×2。都是用一个式子表示等量表示一个数字。
4.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出示:
(1)白菜和萝卜一天共卖多少钱?
(2)白菜比土豆多卖多少钱?
预设:
(1)60.45+29.75=90.2(元)。
答:白菜和萝卜一共卖90.2元。
(2)60.45-37.6=22.85(元)。
答:白菜比土豆多卖22.85元。
教师:在竖式计算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预设:
在竖式计算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出示: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5.3+5.95+4.7=5.3+□+5.95 (3.5+12.8)+7.2=□+(□+□)
预设:5.3+5.95+4.7=5.3+4.7+5.95;(3.5+12.8)+7.2=3.5+(12.8+7.2)。
小结: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用在小数的加法中。
教师:谁来说一说,小数和整数在加减运算上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都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中是小数点对齐,整数加减中是末尾对齐。
【设计意图】重视整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在比较中体验数学的内在联系。
(二)巩固与提升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3.李逸只有15元,她能买哪两本书?
【设计意图】注重基本训练,关注错误资源,强化基本技能。
(三)布置作业
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五第1、2、3、7、21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整理并熟记1-6的乘法口诀表。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乘法口诀卡片、乘法口诀表。
教学过程
一、回忆搜集再现
师: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口诀?
生:1~6的乘法口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完整的口诀,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一般题:()二得二三五()二()得八
开放题:()得六()得四()十二()十八
在回答()十八时,
生1:三六十八(同学认可)。
生2:二九十八。
师:对吗?
生3:我们没学过。
生4:对的,因为两个九相加得十八。
师:是啊。只要我们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没有学过的口诀也会编。
[评析:课首让学生回忆旧知,诱发学生整理知识的需要,体现了整理与复习的必要性。设计的开放题练习,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口诀,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二、整理观察记忆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还记得吗?你是怎样记住的?
生:整理成加法表、减法表进行记忆。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能把乘法口诀也整理成一张表吗?
小组合作整理、排列,老师巡视。
展示各小组用各种排列方法整理成的乘法口诀表,小组代表作介绍。
师:小朋友整理得都有一定道理。这里也有一张口诀表,你有办法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书上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邮递员,邮递员,来送信。(送信游戏)
生:(走上台)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贴上“二三得六”的口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竖着看的,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应该是“二三得六”。
生2:也可以横着看,第三排是3的乘法口诀,在“一三得三”与“三三得九”中间当然是“二三得六”。
……
师:邮递员,好细心,认真负责做得对;你满意,我满意,我们大家都满意。(师生一起拍手表扬)
师:小朋友,看了这张表,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说,横着看分别是1的乘法口诀、2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生2:我想说,竖着看从左往右依次是一几、二几……六几的乘法口诀。
生3:我想说,斜着看第一句乘法口诀中前两个数都一样,分别是一一、二二、……六六。
生4:我还发现,乘法口诀“二二”与“一四”的得数相同,“一六”与“二三”得数相同,“二六”与“三四”得数相同。
师:小朋友真会发现,其实这张乘法口诀表下面还有一部分乘法口诀呢。
没等老师说完,一位学生站起来抢着说:6的乘法口诀下面肯定是7的乘法口诀。一七得七,二七十四……
生:还有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我也能背。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知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乘法算式,不仅快,而且正确。
师:是啊,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我们要牢牢记住它。你能记下来吗?你准备怎样记?
学生自由背口诀,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小朋友记在心里了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1:我能横着背。(背口诀)
生2:我能竖着背。(背口诀)
生3:刚才他们都是顺着背的,我能横着倒背。(背口诀)
生4:我能竖着倒背。(背口诀)
生5:还可以斜着背。(该生斜着背出了第一行,就停下来了)
师:斜着背较难,小朋友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试一试。小朋友,还有别的背法吗?老师会拐弯背呢。(示范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复习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8页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整数、小数、分数应用题及其数量关系,加深理解和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推理过程和解题思路,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3.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和解题规律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口算:
+=1×=6-1=
1÷=0.63÷0.7=×=
2.完成88页第5题
(1)学生自己默读题意。
(2)每道题你打算怎样进行计算?
(要结合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灵活地运用。)
3.(1)小军买《小学生字典》和《成语词典》各1本,30元够吗?
(2)冬冬买1本《儿童百科知识读本》需付多少元?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哪些书按七五折出售?哪些按原价出售?
4.林老师编写了一本《趣味数学故事》,获得稿费3800元。按规定,一次稿费超过800元的部分应按14%的税率纳税。林老师应缴纳税款多少元?
(1)学生读题
(2)提问:应纳税是多少元的14%?
(3)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5.完成88页第8题
(1)怎样比较成绩更合理?小组讨论后再计算。为什么单单比较助跑摸高的厘米数不合理。
(2)一名篮球运动员身高188厘米,助跑摸高成绩是351厘米。他助跑摸高的高度是身高的百分之几?
二、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的“整理与反思”,“练习与实践”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四则运算。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使计算简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算理
教学难点:
运算率的具体应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1.说说下面式子的运算顺序
1842+56-453×45÷45
[(+)×]÷
总结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归纳:先乘除后加减,同一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计算,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的。
2.复习运算定律。
(1)填写书89页的表格
(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分组练习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
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
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
(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复习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学生每人准备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逐个回答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要求学生读算式说得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式。
教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这是所有的进位加法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在一起。现在我们手中都有新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不能也向这样整理一下减法算式?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怎样把算式整理在一起,并说出你是按照什么进行整理的'。
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算,出示加法表让学生观察,为学生整理减法算式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
探究与体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归纳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之中。
集体反馈汇报,向大家介绍本组整理的减法表。
让学生亲身经历减法表的归纳和整理过程。
实践与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并汇报交流
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交流
最后集体汇报
完成25页上边两道例题
用9、8、17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自己选择三个数,再写出一组算式。
选择条件提出问题:
教师先出示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自选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在小组内交流
完成练一练。
1、看图意提问题解答
2、口算训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复习教学设计9
【学习目标】
1、掌握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
2、知道它的简单几何性质。
【自主学习】
1.双曲线的定义
(1)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叫做双曲线.
注:①当2a=|F1F2|时,P点的轨迹是.
②2a>|F1F2|时,P点轨迹不存在.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标准方程:,焦点在轴上;
焦点在轴上.其中:a0,b0,.
(2)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统一形式:
3.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对进行讨论)
(1)范围:,.
(2)对称性:对称轴方程为;对称中心为.
(3)顶点坐标为,焦点坐标为,实轴长为,虚轴长为,渐近线方程为.
(4)离心率=,且,
【课前热身】:
1、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2,焦点是(—4,0),(4,0),则双曲线方程为。
2、课标文数[20xx安徽卷]双曲线2x2-y2=8的实轴长是()
A.2B.22C.4D.42
3、课标文数[20xx江西卷]若双曲线y216-x2m=1的离心率e=2,则m=________
4、课标文数[20xx北京卷]已知双曲线x2-y2b2=1(b>0)的一条渐近线的方程为y=2x,则b=________。
例题分析:
例1:求符合下列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A(2,)、B(3,—2)
(2)经过点(3,),离心率e=。
例2.已知:双曲线的方程是16x2-9y2=144
(1)、求此双曲线的焦点坐标、离心率和渐进线方程;
(2)、设F和F是双曲线的左右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32,
求FPF的`大小。
【当堂检测】
1、过双曲线x2—y2=8的左焦点F1有一条弦PQ在左支上,若|PQ|=7,F2是双曲线的右焦点,则△PF2Q的周长是。
2、已知—=1的离心率为2,焦点与椭圆+=1的焦点相同,求双曲线的方程。
3、设F和F是双曲线x2-=1的左右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3=4,求PFF的面积。
4、已知动圆M与圆C:(+4)+=2外切,与圆C:(—4)+=2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
【小结
复习教学设计10
一、创设情境,引导回顾。
操作要领: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复习探究的迫切愿望。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
二、回归整理,构建网络。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在教学中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练习题要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完善小结,形成体系。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复习教学设计11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不错的,同学们背得很熟,但中考中让我们背诵整首诗的可能性并不大,它往往是以什么形式来考查我们呢?(名句填空、诗歌赏析)【师板书】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围绕这两点复习。今天我们仍然采用两组竞赛的方式,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比赛的规则。【投影】师读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当然,学习诗歌,记忆是基础环节,真正要把握这首诗,还要能理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盐城市中考中一道诗歌赏析题【投影】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不错的,同学们的理解能力很强,一下子就把这道题做出来了。这只不过是牛刀小试。下面进入第二个环节,抢答题,谁先举手谁回答,答错了机会让给另外一组。【投影】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把握诗歌形象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复习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 === NH3↑+CO2↑+H2O↑ 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 ===BaSO4↓+2H2O ④ 2Fe + 3Cl2 = 2FeCl3
略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 ;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 氧化还原反应
学 电子转移可分为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 离子反应
应 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 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 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 吸热反应
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略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略
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略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油脂制肥皂 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剂 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 C+CO2=2CO ⑵ C+H2O=CO+H2 ⑶ CO+H2O=CO2+H2 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A C>CO>H2 B CO>C>H2 C C>H2>CO D 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 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Q+NaCl (2)Q+H2O X+H2 (3)Y+NaOH G+Q+H2O (4)Z+NaOH 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
+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Ag+、 、Cl- B.Ba2+、 、CO32-、OH- C.Mg2+、Ba2+、OH-、NO3- D.H+、K+、CO32-、SO42- E.Al3+、Fe3+、SO42-、Cl- F.K+、H+、NH4+、OH-
解析: A组中:Ag++Cl-=AgCl↓ B组中, + =BaCO3↓
C组中,Mg2++2OH-=Mg(OH2) ↓ 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 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复习教学设计13
学习内容:
教材第7——9页的内容。
学习目标:
1、明确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2、掌握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学习重点:知道复习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掌握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总结复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读诗歌提问:从诗歌中你们知道了这节课要学的内容吗?
学生回答:
读书学习有诀窍,及时复习是妙招。
温故知新忘不掉,事半功倍真美妙。
二、活动:复习真重要。
1、课件出示:放学后、考试前去玩耍和及时复习的情境。
2、想一想、说一说:
他们的学习效果会一样吗?
3、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说说复习的重要性。
三、介绍复习方法。
1、遵循艾宾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你觉得复习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复习效率会更高?
2、学生分组说。
3、老师归纳总结。
有效的复习方法:
第一步尝试回忆
第二步认真读书
第三步整理笔记
第四步温故知新
4、把自己的复习的方法总结一下,与同学们交流。
(1)、在小组内说一说。
(2)、找代表全班交流。
5、看看那种方法更适合你?
四、老师总结
遗忘的速度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学习就是不断在和遗忘做斗争,所以我们要对学过的知识及时复习、经常复习。
复习教学设计14
[复习内容]
七年级下册第六、七单元
[学习目标]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理解叙事写人类文章的写法特点。
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创意]
本节课是在指导学生疏通文意、理解主题的基础上,试图从写法运用的视角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课堂以教学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疏理知识,建构知识网络,通过精讲巧练,学用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思维,并以学生的展示为主,教师讲重点、难点;讲思路,讲过程,指导学生学习联系,对比等整理方法。课堂教学按“图式建构——自学展示(自学、说学、论学)——迁移运用(练习)”的环节进行。
[教学流程]
一、目标展示,建构图式
导言:在七年级下册的第六、七单元,我们学习了九篇文言短文,我们可以根据写作内容作一个粗略的分类:一、叙事写人类;二、写物寄意散文类,请将这九篇课文进行分类。
1、学生分类结束后,自由发言:叙事写人类文章经常运用哪些写法?写物寄意散文类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2、写法总结
(一)写人叙事类
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2、运用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
3、运用典型事例多角度写人。
4、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相结合,详略有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5、对比烘托。
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烘托(衬托):从侧面着意渲染,使所要表现的人、事、物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效果。
(二)写物寄意散文
1、托物言志
2、对比烘托
托物言志:通过描写某些事物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态度和观点的方法。
二、自学展示
(一)问题探究
学生根据以下问题自学课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试以课文《包拯》为例,说说文章运用了哪几种写法?
2、试以《黔之驴》为例,说说文章是怎样运用对比烘托手法的?
3、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说说这两篇文章怎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说学:学生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思考所得。
(三)论学:学生在班级上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明确:
1、①运用典型事例多角度写人。本文主要采用以事写人的手法,以记叙为主,通过巧断牛舌案、不持一砚归、出使契丹、坐镇开封府、律己诫子这些事迹,展现出包拯清廉刚正、机智善断、克己奉公的堂堂正正的高大形象。
②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本文第一、二、三、五段主要用了正面描写,第四段则穿插了侧面描写。
③详略有致,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第一、三段记叙较具体,第二、四、五段记叙较概括。详写、略写互相配合,行文活泼,富于变化。如第一、三两段分别用百十来字,把包拯智服盗贼、驳倒契丹、不辱使命描述得淋漓尽致。全文脉络清晰,详略有致,行文生动,力求活灵活现地展现人物的风貌。
2、《黔之驴》一文通过描写老虎和驴行动描写,表现出驴的蠢笨自大、虚有其表,外强中干、一无所用。老虎的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3、《陋室铭》一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表现了其“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尚品德,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结尾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爱莲说》一文借花抒情,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既是作者的自况,也是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抨击。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们不同的处世态度作了精辟的概括:菊迎风斗霜,独放幽香,象征孤高自傲、避居山林的“隐逸者”;牡丹色彩绚丽,妩媚娇艳,象征富贵华丽、趋炎附势的“富贵者”;莲清新坚贞,卓然独立,象征举止端庄、人格高尚的“君子”。在这里,作者虚写物而实写人,明写物理而实述人事,字里行间渗透着对这三种人的不同感情和态度,可谓借花抒情,托物言志。
三、迁移运用
1、认真听同学朗读习作《母亲并不平凡》。
2、请根据同学的习作《母亲并不平凡》一文,从写法运用的角度说说你的看法。
3、以“并不平凡”写一篇叙事写人类的作文,600字以上。
复习教学设计15
活动目的: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区分声、韵母的字形和读音,辨认整体认读音节。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
2、教具准备:多媒体、挂图、录音、音节卡、字母卡等。
活动时间: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音乐渲染)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一起去其乐无穷的珍珠乐园游玩。你们高兴吗?不过,要想玩到各种各样的游戏,可要动动脑筋,闯过一道道难关,才能玩得尽兴。有信心战胜困难吗?
二、引导自主闯关,达到活动目的。
1、智取入门卷。(出示挂图、播放录音)
导游:要进入珍珠乐园,就得闯过两关,才能获取入门券:
1)分辨字形。2)读准字音。
第一关:分辨字形。
导游:(出示一张放大的入门券)瞧,这就是入门券,上面贴着很多小图片,请大家听录音,根据图片意思找出相应的声母卡贴上去,并读出声母。
参考答案:nálātǎfǔmǐnǚqìpázhūzúchācāshānsān
第二关:
导游:祝贺你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现在我还要考考你们,请大家自选其中的一个音节说一句完整的话,只要通过了这一关就可以拿到入场券了。
(点评:在活动中通过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对形近、音近的声母进行区别,实现了拼音帮助识字、表达的功能。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语言,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巧碰快乐车。(发放贴有单韵母的碰碰车头饰)
导游:乐园里的游戏真多!瞧!快乐碰碰车就在眼前,谁想开?(发头饰)这六辆车相碰能碰出很多复韵母,若碰错了,可就有危险了,碰对了,就请大家读出来。
参考答案:ɑieiuiɑoouiuieüe
(点评: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使学生能自由表现,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
3、勇闯魔鬼屋。(出示多媒体)
导游:快乐的碰碰车真是有惊无险啊!下面还有更惊险的等着我们呢?(电脑出示鬼屋通道)通道上分布着ɑneninunünɑnɡenɡinɡonɡ这些前、后鼻韵母,读对了,亮绿灯,错了,就出现怪叫声。
(点评:刺激有趣的学习,深深吸引了学生,有利于一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将读音容易混淆的前、后鼻韵母区分开来。)
4、漫游百花园。(放录音、出示挂图)
导游:闯过了心惊胆战的的鬼屋,现在我们一起去漫游百花园轻松一下吧!(放录音、出示百花园图)你们看,这里有一片绿草地,要想欣赏到色彩艳丽的花朵,就要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从众多的'音节卡(有16个整体认读音节和一些拼读的音节)中智取整体认读音节卡,若取对了,卡片下面会出现一朵朵你喜爱的花。
参考答案:(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
(点评:学生在认清、读准音节的基础上,凭借自己已有的经验进行分辨,教师再抓住时机,及时纠正订正,给了学生充分实践的机会。)
5、喜驾观光车。(出示列车图、配乐)
导游:小朋友真聪明,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现在让我们乘坐空中观光列车一览乐园全景,好不好?(配乐、黑板出示三辆列车。如图)
请小朋友将声母卡片、韵母卡、整体认读音节按顺序摆放在指定的列车车厢里,哪一组摆放得又快又正确,列车就能最先开动,你就能最早欣赏到乐园全貌了。
参考答案:按顺序排列的声母表、韵母表、整体认读音节
(点评:在优美明快的音乐声中,学生似乎找到了知音,学得不亦乐乎,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汉语拼音的排列顺序,也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的能力。)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复习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大家表现得也很棒,老师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比现在更出色。
【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复习课教学反思05-05
期中复习教学反思04-16
语文复习课教学反思06-08
生物复习课教学反思04-26
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4-12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反思05-02
拼音复习三教学反思10-24
初三数学复习教学反思04-12
说明文复习教学反思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