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鼎湖山听泉》是国标苏教版六年制五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的作者是谢大光。这是一篇游记,作者以细腻的笔触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重点介绍了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听泉时的美妙感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深爱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条理清晰,想象奇特,是一篇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审美能力的好材料。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二、三、四自然段,欣赏鼎湖山奇特的泉水,品读鼎湖山奇妙的泉声和作者听泉时的感受体会,想象泉声美妙有趣,培养学生感悟美,创造美,表达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学习迁移运用,能用“像……一样……”造句。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板书大写的“听”字(聴)。猜猜这是什么字? 师:它是“听”的繁体字,我们的祖先在造字的时候都是有很多讲究的,大家看看这个字,这是一个会意字,从这个字的结构上你能看出些什么?仔细看看它的组成。像这“听”字带个耳朵很容易理解,用心去听,你们尝试过吗?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耳朵、带着我们的心一块到鼎湖山听泉去。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笔画记描写泉水的词语。(学生按要求自学)
2、教师出示两组词语:淙淙 不绝于耳 清纯悦耳 欢快活泼清亮 时隐时现 交错流泻 遮断路面 3、指名读读这两组词,看看能发现什么?(第一组描写的是听到的泉水的`声音,第二组描写的是看到的泉水的样子。)总结:作者听的时候在看,看的时候在听。(板书:入耳 入目)
4、通过这两组词语,你能感受到这里的泉水有什么特点吗?(板书:多 响 美)5、大家想不想亲眼看一看那清亮的泉水,亲耳听一听那美妙的泉声呢?(播放泉水的录象)
6、哪位同学能把这段美丽的文字读一下?(生读)
7、 教师再出示一组词:浓阴、繁花似锦、草丰林茂 、古木参天
8、 指名读,这组词是写什么的?(鼎湖山绿树成荫,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9、 绿树成荫、蓬勃生机的景象与泉水又有什么关系?、(是泉水滋润了万木。)
10、课文中还有一个地方对“草丰林茂”作了更为生动的描述,谁能找出来?
11、示句:愈往上走树愈密,绿阴愈浓。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
12、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这是怎样的气势!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13、古刹中繁花似锦,古树参天是泉水蕴育的结果。对了,文中还特别点明了从斯里兰卡运来的菩提树,在这儿还能成活,更是说明泉水——蕴育生机。看来泉水不仅美妙动听还滋润着鼎湖山的万木,蕴育出蓬勃的生机,让我们怀着感激的心情自由地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吧。过渡:是啊!在这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听到这悦耳的声音,谁不为之倾倒呢?所以我们忍不住循着钟声,来到了半山腰的庆云寺,并决定就在这座寺院里借宿。(音乐起 师范读)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只有泉声一直传送到枕边。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这时候躺在床上,可以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么多泉声回响在耳边,哪种声音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它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交流,说明原因,并通过朗读体会)
2、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体会这四句描写泉水的话美在哪里?(都是比喻句,把泉声比作音乐,句子的形式一样)
3、夜晚,作者回味着白天所看到的、听到的,渐渐的,自己的心和山泉融在了一起,不禁谱写了一曲奇妙的交响曲,你们说这交响曲真正的作者是谁呢?(大自然)
4、大自然就是这交响曲的作者,泉声就是一个个跳动的美的音符,让我们一起来奏响他。(配乐朗读,一组读小提琴,增加一组读琵琶,再增加一个组读大提琴,全班齐读铜管齐鸣。)
5、你觉得作者听得对吗?夜晚那么黑,他能分辨得清吗?(他是用心在听,板书:入心)
6、其实呀,这里的泉声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也用心去聆听、辩识、品味,你仿佛还听到哪些美妙的泉声?(播放泉声)(学生自由发言)
7、大家刚才的发言很积极、很有趣,下面我们来做一组练习。 (1)、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2)、 那像( )一样(悠扬)的,是(泉水绕过树根的声音)。 (3)、 那像( )一样( )的,是(泉水拍打卵石的声音)。(4)、 那像( )一样( )的,是( )。
8、我觉得此时的你们也和作者一样听懂了山泉优美的乐韵,感受到山泉跳动的脉搏,体会到泉水的生命之美,美的感受往往能孕育出了美的语言。能谈谈你此刻的心情吗?(学生自由发言,感受到泉水的美)
9、我们应该感谢作者谢大光,让我品味,引我遐思。作者谢大光在文章的最后他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来一起读。(引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鼎湖山听泉,我们用耳朵去听,我们更用心去听,于是我们便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美。此时,老师只想借作者谢大光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今天这次愉快的鼎湖山之旅。(课件示: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蕴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三、 作业与延伸:
1、阅读有关鼎湖山的资料。2、为鼎湖山写一段广告词。
板书设计:
鼎湖山听泉多、响、美
孕育生机 入目 滋润万木 入心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字。
2.能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4.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5.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泉声变幻莫测、悦耳动听。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学情分析】
听泉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看到课题就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课堂上学生会会学的比较投入。文章的文字很美,想象也很丰富学生一定愿意读背。
【教学方法】
重视朗读,以读为本。在读中想象,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理念】
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尤其是对最后一段的理解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重视朗读和默读,在朗读中理解,在默读中思考,朗读和默读相结合。
【教学准备】
让学生聆听一下各种乐器的声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查阅的作者资料和鼎湖山的资料导入课文的学习。
1.今天我们学习14课鼎湖山听泉,你通过查阅课外资料,了解多少鼎湖山的情况呢。(鼎湖山位于广东肇庆市东北部,绝顶有湖,因名顶湖,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遂易名为鼎湖。风景区内群峰竞秀,古木参天,以丛林古刹、飞瀑流泉著称。山之绝顶有湖,四时不竭。)
2.今天,我们就在著名散文家谢大光的引领下共同感受这奇幻的自然风光。
二、检查预习,学会生字新词。练习正确地朗读课文。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随时纠错。
学生读课文时指导他们读准下面的字音。万籁俱寂雄浑磅礴湿漉漉汩汩地古刹琵琶卵石菩提树
2.你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与大家交流或提示大家?
3.交流点拨:
重点指导:
鼎和籁的书写
不绝于耳:在耳边不停地作响。
清纯:指泉水流淌的声音清脆,没有杂音。
厚重:形容古刹钟声和大提琴的声音,音域宽而低沉,与清脆相对。
繁花似锦:各种各样的花像色彩鲜明华丽的绸缎。
菩提树:相传释迦牟尼曾坐菩提树下顿悟佛理,所以菩提树称为佛树。
万籁俱寂:一点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寂静。
2.再次练习读课文一遍,争取把字音读正确,并想一想每自然段的内容。
第一自然段:驱车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自然段:我们白天进山观景听泉。
第三自然段:我们在庆云寺借宿。
第四自然段:我们在寺中听泉,泉声变化万千,令人心旷神怡。
第五自然段:泉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
3.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按地点转换和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第三部分(3—5)
4.再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脉络。
三、作业。继续练习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在课文第4自然段中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出泉水变幻莫测、悦耳动听的,能说出自己对课文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从第一段导入。
鼎湖山内古木参天,群峰竞秀,特别是庆云寺附近散步着数千亩自然林,粗细不等的山泉从大大小小的山石表面和夹缝中不停地流淌着,发出淙淙水声,汇成了“铿鸣金石”的合唱。为了欣赏这一明景,我们从肇庆驱车半小时便来到了鼎湖山,来到了这里看到了什么呢?
出示下面的句子
下了几天的小雨刚停,满山笼罩着轻纱似的薄雾。
1.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2.这个时候来看泉,你感到怎么样?把你的愉快心情读出来。
二、细读课文,感受鼎湖山泉声的美妙。
1.怀着愉快的心情上山吧,上山后你一定看到了清亮的泉水,听到了美妙的泉声,请你认真读课文,把你看到的,听到的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感受简单写出来。
2、给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
(1)过了寒翠桥,就听到了淙淙的泉声。看到了什么?
进山一看,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草丰林茂,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能把你看到的情景给大家说说吗?(漫山遍野都流淌着清清的泉水,可以看到褐色的山石,可以看到青青的小草和苔藓……)学生说后再读课文。
引读:师读“进山一看”生接读“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师读“草丰林茂”生读“一路上泉水时隐时现,泉声不绝于耳。”
(2)愈往上走树愈密,绿荫愈浓,这个时候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湿漉漉的绿叶,犹如大海的波浪,一层一层涌向山顶。泉水隐到了浓荫的深处,而泉声却更加清纯悦耳。忽然,云中传来钟声,顿时山鸣谷应,悠悠扬扬。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活泼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汇成一片美妙的音响。
朗读和想象相结合,努力使每个学生在诵读中获得个人感受。
(3)夜晚,一切都趋于平静。因为山静,更显得泉响,泉水流过高低不平的地方,都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样的泉声?
出示下面的句子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比较阅读并分析
课文为什么会让我们有如此美的感受?比较两个句子,哪句好,好在哪里?
与下面这段进行比较,看谁写得好。
轻柔的泉声,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清脆的泉声,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厚重回响的泉声,是无数道溪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雄浑磅礴的泉水,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课文写得好,写得美。美就美在能让人仿佛听到了泉水流动中发出的不同声音,感受到了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那是因为课文中把泉水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钢管”的乐声,这就是比喻的好处。]
2、再与下面一段做比较:
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小提琴一样轻柔;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那像钢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上段读起来,感觉有点生硬,而课文读起来,就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让人感觉到很美。这是因为课文用了排比句,具有节奏感,美就美在有节奏感。]
泉水还会流过哪里?你试着用“那像……一样……是……”的句式说几句。
泉水声音还是千变万化的呢,这些声音是怎样变化的?[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
为什么千变万化呢?
师说“泉声忽高忽低”引导生接说“这是泉水绕过树根”
师说“泉声忽急忽缓”生接说“这是泉水拍打卵石”
师说“泉声忽清忽浊”生接说“这是泉水穿越草丛”
师说“忽扬忽抑”生接说“这是泉水流连花间”
“绕过拍打穿越流连”都是流的意思,如果都换成流淌你觉得好不好?[“绕过”、“拍打”、“穿越”、“流连”,这些词语更是把泉水当作人来写,写出了泉水的欢快,让我们感觉到泉水与人是那么的亲近,那么的充满活力]
把你对泉水的喜爱读出来。最好能背诵下来。
三、总结。
在这万籁俱寂的晚上,一切似乎都已沉睡,只有鼎湖山的泉声如歌、如诗,多姿多彩,不绝于耳。美吗?妙吗?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它借鼎湖山清纯悦耳、欢快活泼的泉声演奏出一首首美妙动听的乐曲,让人不由自主地喜爱上它。当然,这些乐曲只有用心聆听、品味才能听出来。作者就是因为用心聆听、品味鼎湖山的泉声,才深深地喜爱上了它,使这泉声汩汩地流进了他的心田,相信也流进了你的心田。
四、作业
1、选背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文句文段。
2、仿照文章的写法,通过对声音的描写表现一种自然事物或景物。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3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指认文中的比喻、拟人句,体会其表达作用;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散文语言的优美,学习文章紧扣一个“泉”字以空间转换为顺序组合材料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诵读。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对掌握文章吟哦讽诵的要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体味作者的感情。
(2)欣赏。可让学生各抒已见,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语段或句子,阐释欣赏的理由。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热爱祖国秀美河山的感情;体会本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作者遣词造句的生动准确;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
2.难点
作者听泉而生的感悟,即文中深蕴的哲理。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祖国风光片剪辑。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光秀美,名胜古迹,比比皆是,万千景象,美不胜收。今天,就让我们去一下有“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之称的鼎湖山,听一听泉水的声音,领会那清澈透明的境界吧!
(二)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泠泠 淙淙 迸 跳 一泓 童(zhì) 楹 联
(chàngwǎng) (xī) 戏 生意(àng) 然 (jiǒng) 然相异 万籁(jù) 寂 污垢 (xiá) 想
2.走进鼎湖山。鼎湖山是岭南四大名山之一,原名顶湖山,因山顶有湖而得名,后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铸过鼎,遂改为今名。也有一说,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故取鼎湖山。鼎湖山自然风光秀丽, 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3.整体感知。
(1)学生速度课文划出表示作者行踪和时间变化的词语
【提示】找出这些词语,有助于理清本文的线索和写作顺序。
(2)按作者的行踪,给课文划分段落。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浏览、思考。
【学生活动】鼎湖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可写的景物相当多。但作者着重抓住一个“泉”字来写,而且用听觉来感受、领略、品鉴,这是为什么?
2、诵读、讨论。
【学生活动】自由读课文,讨论:作者在鼎湖山听泉,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嬗变的历程?
3、品味、探究。
【学生活动】第二部分写亭前仰观和殿前漫步,直接写泉的地方并不多,是不是偏离了中心?请说说你的看法。
4.借鉴、运用。
【学生活动】分别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比喻句:
表达效果:
拟人句:
表达效果:
【点评】本文语言生动鲜活,运用了较多的精妙的拟人句、比喻句。学生完成这项练习,有助于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四)课内小结
1.本课时重在整体把握课文,了解课文的主题,把握文章的脉络。通过大家反复浏览、诵读,理解作者如何抓住、为什么抓住“听”这个主心骨来组合材料。对文章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的写法,也有了清楚的认识。
2.本文作者在鼎湖山听泉,心神犹如融于泉水之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你跟自然接融,也有过沉醉其间,物我两忘的体验吗?请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记下你的经历和感受。
(五)拓展延伸
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鼎湖山地处北纬20°10ˊ,靠近北回归线。在地球上北回归线附近的地区,因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干燥,雨量稀少,沙漠连片,惟独我国南部和东南亚一些地区,因受到夏季海洋风影响,雨量丰富,植物繁茂。鼎湖山处在东南亚季风圈内,离海又近,能接受充沛的水汽,故山地林木葱笼,生长着众多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并保存了一个完整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根据调查统计,鼎湖山面积达17000亩,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其中原始森林有2000亩以上,境内有高等植物2000种,结构复杂,层次分明,林中还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飞禽走兽和爬行动物种类,构成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系统。其中有不少稀有珍贵树种,如桫椤、苏铁、格木等,还有鼎湖山特有树种鼎湖钩樟、鼎湖冬青等。它处于南亚热带,属热带向亚热带过渡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特殊森林类型,受到中外科学家的重视。
1956年鼎湖山建立了国家自然保护区,1979年被联合国“人与生物圈”组织接纳为自然保护网中的一员,在此设立定位研究站,在世界17个热带生态研究站中,是处在最北沿的一个,具有很大的科学研究意义。
(六)课堂跟踪反馈
课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肇庆( ) 佯作( ) 泠泠淙淙( )( ) 生意盎然( )
迥然相异( ) 菩提( ) 汩汩( ) 楹联( )
2、选出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 )
A、不决于耳 新陈代谢 轻重缓急 历史变迁
B、万籁俱寂 繁花似锦 气氛肃穆 安详厚重
C、小心翼翼 枝缠藤绕 无可住目 清彻透明
D、曲径通幽 山明谷应 岁月流世 格外清晰
能力提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 ;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那厚重如倍同轰响者,应为 ; ,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4.“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句话中,“听到”的到底是 ( )
A、岁月的流逝 B、岁月的流逝……的声部
C、新陈代谢……主旋律 D、岁月……主旋律
开放探究
5.作者把泉声比作孩子的笑语,把钟声比作老人的召唤。请你说说泉声与孩子的笑语,钟声与老人的召唤有什么相似之处,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作用。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选取课文的'一段或几句,吟哦讽诵。要沉醉其中,“旁若无人”。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自由诵读,质疑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读书,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答。
【提示】学生自读质疑,问题可能涉及方方面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多从语言分析、文意理解的角度设问答疑。对有关地理名词、历史事故等方面的问题可以不展开讨论。
2.重点难点解析:
【学生活动】思考:(1)作者为什么要写游七星岩“走得匆匆,看得蒙蒙”?这与写鼎湖山听泉有什么关系?
(2)作者用乐声来比拟泉声,为什么选择这几种乐器来作喻体?
(3)可能有的同学认为,本文也可看作是以时间顺序为主,如何评价学生的看法?
3.各抒已见。
【学生活动】再读课文,找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语句,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提示】本文佳词妙句比比皆是,语言典雅,富有节律感。学生大多会欣赏用词生动准确的句子、细致描绘的句子;比喻句、拟人句;阐发人生哲理的语句等。
4.比较阅读
【学生活动】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在那时,冰天雪地,寒风刺骨,离宫几个湖中都盖上了冰被,惟有这里依旧是泉水汩汩,半个澄湖清如故,水不凝,冰不封,尤其是清晨,热河泉雾蒙蒙,烟袅袅,蒸腾飞升。旭日喷薄云际,雾气中隐隐约约出现一条斑斓的影带,就像雨后七色长虹落在热河泉上……太阳升起后,热河泉雾消云散,整个港湾碧波荡漾,水清见底。朵朵白云像飘荡在湖水里,一群群红鲤,倒像红羽小鸟,在白云中自由飞翔。
------(刘洪涛 《热河泉》)
(1)请你说说,热河泉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特点的?
(2)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热河泉,为什么?
(三)总结反思,
【总结反思】1.对自己欣赏的语句,在吟哦讽诵的基础上尝试背诵。会背了,就主动背给大家听。
2.读书须有疑。第二课时的任务之一,是学生在读中发现问题。课文作者游鼎湖山听泉有所感悟,那么学生读课文,也应有自己的疑问,有自己的感想。本课时的另一项教学内容是学生欣赏、背诵 ,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精妙,朗读——赏析——再读以至成诵。
(四)拓展延伸
听 泉
[日] 东山魁夷
鸟儿飞过旷野。一批又一批,成群的鸟儿接连不断地飞了过去。
有时候四五只联翩飞翔,有时候排成一字长蛇阵。看,多么壮阔的鸟群啊!……
鸟儿鸣叫着,它们和睦相处,互相激励;有时又彼此憎恶,格斗、伤残。有的鸟儿因疾病、疲惫或衰老而失群。
今天,鸟群又飞过旷野。它们时而飞过碧绿的田原,看到小河在太阳照耀下流泻;时而飞过丛林,窥见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闪烁。想从前,这样的地方有的是。可如今,到处都是望不到边的漠漠荒原。任凭大地改换了模详,鸟儿一刻也不停歇,昨天,今天,明天,它们继续打这里飞过。
不要认为鸟儿都是按照自己的意志飞翔的。它们为什么飞,它们飞向何方?谁都弄不清楚,就连那些领头的鸟儿也无从知晓。
为什么必须飞得这样快?为什么就不能慢一点儿呢?
鸟儿只觉得光阴在匆匆忙忙中逝去了。然而,它们不知道时间是无限的,永恒的,逝去的只是鸟儿自己。它们像着了迷似地那样剧烈,那样急速地振翩翱翔。它们没有想到,这会招来不幸,会使鸟儿更快地从这块上地上消失。
鸟儿依然忽喇喇拍着翅膀,更急速、更剧烈地飞过去……
森林中有一泓清澈的泉水,发出叮叮哆哆的响声,悄然流淌。这里是鸟群休息的地方,尽管是短暂的,但对于飞越荒原的鸟群说来,这小憩何等珍贵!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都是这样,一天过去了,又去迎接明天的新生。
鸟儿在清泉旁歇歇翅膀,养养精神,倾听泉水的絮语。鸣泉啊,你是否指点了鸟儿要去的方向?
泉水从地层深处涌出来,不间断地奔流着,从古到今,阅尽地面上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因此,泉水一定知道鸟儿应该飞去的方向。
鸟儿站在清澄的水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它们想必看到了自己疲倦的摸样。它门终于明白了鸟儿作为天之骄子的时代已经一玄不复返了。
鸟儿想随处都能看到泉水。这是困难的。因为,它们只顾尽快飞翔。
不过,它们似乎有所觉悟,这样连续飞翔下去,到头来,鸟群本身就会泯灭的,但愿鸟儿尽早懂得这个道理。
我也是群鸟中的一只,所有的人们都是在荒凉的不毛之地上飞翔不息的鸟儿。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掩蔽了它的声音,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悠然的鸣声,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
回想走过的道路,多少次在这旷野上迷失了方向,每逢这个时候,当我听到心灵深处的鸣泉,我就重新找到了前进的标志。
泉水常常问我:你对别人,对自己,是诚实的吗?我总是深感内疚,答不出话来,只好默默低着头。
我从事绘画,是出自内心的祈望:我想诚实地生活。心灵的泉水告诫我:要谦虚,要朴素,要舍弃清高和偏执。
心灵的泉水教育我:只有舍弃自我,才能看得真实。
舍弃自我是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我想。然而,絮絮低语的泉水明明白白对我说:美,正在于此
【阅读建议】
《鼎湖山听泉》的作者说,“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东山魁夷也说,“当你夜半突然醒来,你会从心灵的深处”听到潺潺的泉水那“悠然的鸣声”。阅读时,请你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感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一篇?
(二)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在横线上改正。
轻纱遮面 欢呼鹊跃 清澈透明 山明谷应
万籁俱寂 岁月流失 引人暇想 有仙则名
2.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的钟声和 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 着,像是老人扶仗立于门前, 着嬉戏忘返的孩子。
A.清脆嘹亮 叮叮咚咚 呼唤 招呼 B.安详厚重 清新明丽 回答 召唤
C.安详厚重 欢快清亮 应答 召唤 D.清脆嘹亮 欢快清亮 应答 呼喊
3.指出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
(2)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 )
(3)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 )
能力提升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进山方知泉水非此一脉,前后左右,草丛石缝,几乎无处不涌,无处不鸣。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进,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山泉作娇儿之态,泉声则是孩子如铃的笑语。受泉声的感染,鼎湖山年轻了许多,山径之幽曲,竹木之青翠,都透着一股童稚的生气,使进山之人如入清澈透明的境界,身心了无杂尘,陡觉轻快。行至半山,有一补山亭。亭已破旧,无可驻目之处,惟亭内一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1)给加点字注音
一泓( ) 楹联( ) 幽曲( ) 童稚( )
(2)山泉和“我”的爱女之间有什么相通之处?
(3)文中引用楹联有什么作用?
开放探究
5.下面一段文字选自老舍的《趵突泉》,阅读后答题。
泉太好了。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1) 与《鼎湖山听泉》比较一下,谢大光与老舍对泉的描写反映出他们对自然与人的关系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答:
(2)语段的结尾说“ ……使你不由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请你发挥想象,描绘一下你所想到的境界。
【《鼎湖山听泉》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珍珠泉》教学设计06-16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08-14
《珍珠泉》教学设计15篇10-15
珍珠泉教学反思04-18
《珍珠泉》教学反思09-11
《珍珠泉》教学反思【精品】07-06
《珍珠泉》教学反思15篇10-07
《二泉映月》教学反思10-13
《唯一听众》教学反思02-04
《穷人》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