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桥教学反思1
红军的英雄事迹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已经比较难以理解了,课前想了好久该怎样上,才能不枯燥。虽然组里有人备了教案,但走进教室看到学生,我临时变了卦,没想到效果还可以。
首先,我板书“飞夺”让学生理解“飞”时间要快,(这只是字面的意思,后面学了课文又让学生讲了更深层的意思。)“夺”从守敌手中夺取,后面的“泸定桥” 几个字,让学生教我写,因为原来的学生“泸”常写错,接着让学生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泸定桥的是怎样的?”再引导学生到文中去找有关写泸定桥的段落,然后自己自由读第五自然段,并把课后思考题“从那几部分写了夺桥的困难?”。等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带领他们理清这一自然段的层次:先写了桥面险,再写了桥下的河水急,最后写了桥对岸的敌人狂。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桥的险要,体会出红军夺桥的任务有多么艰难!这样的导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直观且生动,在好奇心与兴趣中,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更好的铺垫。而直奔“天险”这一主题,则是在学生对环境有了一个直观而且深刻的感受后,再深入到人物的行为,起到了反衬作用,更突显人物,同时学生学起来更符合认知规律。学完这一段,我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泸定桥的感受,为后面理解红军英勇夺桥的精神打下铺垫。
接着,我又带着他们学习了第六自然段。这么多的困难,红军又是怎样攻克的?“红四军团发起了总攻。”要学生自己找怎样发起总攻?找表示动作的'词?在书上划,胡菲羽、彭冰莉几个同学划得挺准确的,接着又问:“你们从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刘以恒说:“我体会到了战斗的激烈。”黄莺莺说;“我体会到了战士们的勇敢。”王宇辰说:“我体会到了夺桥的艰难。”
你们能用朗读表达这种感受吗?“能”男女生赛读。为什么一定要夺桥呢?
然后,让他们自学其余的段落。理解一下文中的一些词语“天险、水流湍急、震耳欲聋” “等。总结的时候问“飞夺”再想想它在课文中是指什么。让学生自渎课文以同桌互动的形式讲讲红军在一路上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并通过朗读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二课时,从写法上将课文大致梳理了一下。使学生明白,本课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找到了,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对应,并体会了前后照应的好处。
桥教学反思2
《桥》这篇课文声情并茂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岩起伏,扣人心弦,在表达方法上有四个突出特点,根据本课特点,我将这课分两课时上。第一课时:学习本课的生字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体会老汉的高大形象;第二课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课文中有特色的表达方法进行小练笔。针对第二课时的公开课教学,反思如下:
一、 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课文处处充满着人性的美,在第一课时上完后,学生对老汉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并谈体会;然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最后,让学生先发自内心的去赞美老汉,然后再用“桥”去赞美老汉,这样一步一步地突破文章的难点,理解了“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二、 读、法、写相结合
本文在表达上也有很多特色之处,在指导学生谈感动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文章在表达上的特点及这样表达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我们农村课堂多的是感悟,少的是训练,因此,这节课在体会了课文的表达方法后,我重点抓了“环境描写”这种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练笔,整节课真正做到了以读学法、以法促写、读写结合。
三、 情感渲染
这是一篇情感性较强的文章,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的`加温,传授过多,你的学生可能将变得越冷漠。因此,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过渡语、总结语,整节课保持着释放自身的情感,做到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遗憾之处,教学设计只重视课文内容,没有把文本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通过寻找身边的感人事迹,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作为教师,没有很好地处理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艺术。另外,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如何多样化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桥教学反思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该老师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教师做到了创设情境
课中老师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在多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中通过多种渠道展示情形
本节课老师主要向学生展示三种情形:
①展示大陆青年小钱病危的情形。
②展示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
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陆青年小钱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艰难,感受地震当时的危险。
三、 教师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情况,让学生动感情
①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所描写的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场景来令学生动感情。
②重难点词句的辨析,如两个“静静地”对比,分析当时不同的情况,分析小钱病危的情况,让学生有所感动。
③感情朗读,课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你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桥教学反思4
在我童年的时候晚上妈妈经常会给我念童谣,有时还会配上身体动作,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那首“摇到外婆桥”的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买条鱼儿来烧一烧。头不熟,尾巴翘…那时我们一边念一边做,别提有多高兴。《摇到外婆桥》是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这首童谣传送时间很长,陪伴了很多孩子走过快乐的童年。因此,我想把这首歌谣改编一下,孩子们肯定也会喜欢的。
于是,我把它改编成了一个童谣游戏,减短了歌谣的`长度,配上礼仪教育的内容把它改编成了四句儿歌“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见人要问好,外婆夸我好宝宝。”然后根据儿歌内容配上了简单的动作:摇船,举手,再竖起大拇指做夸奖状。孩子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游戏,玩了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而且还能很好的将我们平时进行的礼仪教育内容创编进去,既玩得开心又加强了礼仪教育,一举两得。
孩子们玩得开心,回家还将这个游戏教给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家长们对这个游戏显然是不陌生,一家三口玩得十分投入,在园内见到老师的时候还说起这个游戏,回味无穷啊。
桥教学反思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四、不足与遗憾.
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三:
这节课首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问题来逐步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学生的表现比原来课堂上要好得多。也许是施加了压力的原因。不足之处在开始部分讲海峡的时候,应该准备一份中国地图,或者用投影展示一下,学生理解起来会容易一些。因为是第一课时,有些内容还没有深入地理解。学生读的还不够,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朗读,而且没有给学生单独朗读展示的时间。
桥教学反思6
李雪莹老师为我们撩开了第一课时的面纱,那么第二课时又该怎样呈此刻学生面前,怎样上才能使第二课时更具有实效呢?为此,我想透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来探寻第二课时的佳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完美的情感以及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在教学中,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抓住重点词句在读中感悟。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完美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
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我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明白小钱正期盼着他的骨髓。那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我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能够不顾自我生命的安危,能够把自我的家人抛在脑后。透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资料,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出示李博士奔波的路线图,体会他无私奉献,急人之所急得医德高尚医德。
四、不足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我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我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桥教学反思7
仰卧推起成桥是发展学生柔韧性的项目,通过练习,可以增强学生肩背,腰腹和髋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的灵活。本次课程依据《课程标准》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让学生一步步的练习、自主练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让学生在游戏中完成学习任务。
一、本节课的'热身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的参加活动,我不断地用语言激励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升。
二、喊口令要清晰、明了。在本节课中自己自己在喊口令是不够清晰,具体。运用了一些口语化的词语,语言不够规范,让学生明白推手、蹬腿、顶髋、挺腰名词及正确部位。在组织学生游戏时,没有运用口令“以这位同学为基准,成体操队形散开”,造成学生站在原地没有即使散开。
三、组织学生引导学生练习,自己没有组织好语言。在本节课中出现语言组织不够清晰。
四、新授课需要完整的示范动作放在首位,让学生看到正确的分解动作,再讲保护与帮助之后进行练习,避免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受伤。
五、分单元模块练习。推手练习、顶髋等练习应放在第一节课,进行有针对性地练习。
六、关注个别学生的练习,在进行展示的环节,对优差生出现的问题,要点出男女生在顶髋的共性问题,解决遇到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多练习顶髋的动作,并在练习过程中强调重难点。
七、低年级段的学生可以多采用情景式教学,在玩中学,在学中做!
通过这次的学习与教研,我学到了好多,以后继续努力!
桥教学反思8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文章的情感线非常明显,那就是小钱身患绝症的的痛苦、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台湾青年、李博士舍己为人救助小钱的爱心。读者读了这篇文章都会被海峡两岸血浓于水的爱心所感动。叶圣陶说过,课文仅仅是一个例子。要找准课文中的能力培养点,语言训练点。于是,本节课,我紧紧围绕“语用”,展开读写思辨,进行课堂的引领。
一、创设语境,培养学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重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理解词语,都在学生的充分体验后,总结而出,或深或浅,老师只要适当加以引领,提升,孩子满满消化。比如,在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意思的时候,先可以寻求字典的帮助,也可以联系上下文,读中理解,也有意识地渗透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这对学生平时自己读书理解词语意思,积累词汇还是很有帮助的。
二、紧抓细节,提升写作手法。
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点,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
三、拓展练笔,扎实言语训练。
课文独有的“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的写法,值得孩子们去掌握。于是在孩子们深刻感悟之后,趁热让学生拓展阅读资料,了解“境由心生”的妙处,再顺势引导练笔。只有让学生“读”进去后,通过说的形式“浮”出来,再通过写的训练“沉”下去,课堂教学才能绽放溢彩。 一堂课下来,娓娓道来也好,激情澎湃也好,只要是学生的舞台,也心满意足。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次课堂上孩子们的情感被激发,思路被打开,思想在碰撞,只是在少数少时。回想一堂课,总觉得预设很完美、丰满,而生成却略显骨感。教学之路漫漫,摸索无止境,巧妙地把控与驾驭课堂,还得好好修炼。
桥教学反思9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描述了同一时刻两个触动人们心灵的场景:一个是病情垂危,急待骨髓救命,一个是不顾危险,抽取骨髓,只为挽救一个并不认识的陌生青年。本课时重点是学习第一个场景,为了使学生充分感受危情的严重,捐献的可贵。我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边讲故事边出示课本插图,创设情境,设立悬念,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然后围绕课题让学生质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是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其次,以读代讲,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通过自由读、轻声读、默读、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钱病情的危险,移植骨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及寻找合适的骨髓的不容易,在感悟的基础上再读课文,以悟促读,使学生感受到台湾青年捐献骨髓的可贵。在阅读中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是学生的心灵受到爱的`洗礼。此外,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也是每节语文课必须考虑的问题,本节语文课中首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学习本课生字词,把握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阅读的能力。然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遗憾,首先,我觉得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若在讲课时能通过范读,以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起到作用。其次对资料的整合运用不够充分,此外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写字时间。
桥教学反思10
《鸭子上桥》是上周12月5日周四上午的歌唱活动,它是一首活泼欢快、伴有一定情境的歌曲。歌词内容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幼儿在理解记忆上都掌握的比较快。在旋律方面,歌曲中有间奏停顿和附点的问题,对于大班幼儿而言,在通过合理教学设计后也能突破。
在设计教案时如何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是我在准备活动前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带着问题,我设计了运用图片形象来表现鸭子上桥和下桥的过程,目的在于帮助幼儿集中注意理解歌词,同时在图片中穿插情境,用直观手段如羽毛、鸭蛋表现歌曲中枯燥和难懂的间奏及附点,并借助小鸭伸脖子动作与滑稽有趣的表情,使幼儿在间奏处停顿,这样幼儿都沉浸在快乐情境中。
同时,在设计中强调幼儿自我学习和调整:如不直接出现第二段歌词,用伴奏和教师的教具操作给予孩子探索的机会,创编歌词;学习用身体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境等等;通过诸类方式,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快乐、自主的课堂。
在活动后,我在活动延伸环节中布置给幼儿一项小任务,请幼儿大胆在第二课时邀请不同同伴进行歌唱、游戏。这个步骤的必要性,我认为非常有意义,这对幼儿来说是一个交流学习、反思提高的机会,也是一次很好的体验,他们可以有更多机会表现自己,如何“有礼貌”的邀请、商量、说服他人来参与自己的活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次挑战。
桥教学反思11
《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讲述了老汉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沉着指挥、大公无私,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语文,讲求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我个人很赞同这样的说法:语文课,要琅琅书声,更要静思默想;语文课,要整体感知,更要咀嚼涵咏。将“文”化为“语”,把文章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通过交流,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样的课才是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本着这样的宗旨,试教后,采取许多老师的建议,我删剪了许多人文性说教的环节,最后紧紧围绕教学重点——“感悟老汉形象,感受共产党员气概”展开教学,着力在环境的渲染、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等方面下力气。并始终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咀嚼体味、反复诵读来实现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角色体验”走进人物内心,与“老汉”进行心灵的对话。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和人生的启迪,争取让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和谐统一。
一、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体验”。
首先是多种形式的读,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让生自由练读描写洪水凶猛咆哮的句子,展示读最好的一句;串读咆哮的洪水和人们的慌乱表现;默读课文7—23段,划划描写老汉表现的语句,你感受到老汉是个怎么样的人;齐读送给老汉的赞歌等等,为学生搭建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平台。其次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对含义深刻的字词或句子,需要反复引导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我在学生交流了对“揪”字的感受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句话,在读中加深体验,感受老汉的精神魅力。
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与文本内容相似的氛围。
考虑到文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一定差距,我在课前谈话中剪辑穿插了洪水的录象片段,串读洪水语句时配上洪水汹涌澎湃的声音,让学生进入了文本氛围。这对后面成功地感受老汉形象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三、寻找语言训练点,落实写话训练。
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那说和写更为关键。所以我努力结合文本创设语言训练点,并落实书面学习感受表达。串读洪水语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时,出示“这座窄窄的木桥就是”用来提升认知;当人们跌跌撞撞向木桥拥去时,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老汉像一座山,想象他曾经为村民们做过什么?此时他心里怎么想?从而引出“他得像一座山。”最后对“揪”字的写批注,让学生在静思默想的写话中提升语文能力,更是丰满了老汉的人物形象。
教案设计是死板的,课堂是灵动生成的。由于经验的缺乏,课堂上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最大的不足体现在教学“揪”和“推”的对比感悟人物形象过程中。当问出“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揪”时,很多学生就能够较好的深入课文去回答。这时未能及时地调整教学流程,直接让学生写批注。以至于这里的教学稍显混乱,环节不清爽流畅。其次,对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没能及时加以肯定,点评语言的恰当和丰富性也值得进一步完善。
桥教学反思1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一篇阅读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即将凋零,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在课文朗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间的`血脉亲情,教学反思《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在课前孩子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并理解了第二、三段的一些词语,了解了白血病的知识,还了解了李博士的相关资料。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课堂开始,我就让学生复习词语,然后播放视频朗读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接着让学生直接进入台湾慈济医院的手术室找感动的句子。我还是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一开始听读,了解课文,接下来的读把学生带入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有感情朗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
上课时,我担心时间不够用,每一个环节都匆忙又紧张。抽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答案正确了就不给别的同学发言机会,急忙切换另一环节。虽然教学环节设计紧扣重点,但挖掘不深,没有全面关注学生,扎实教学内容。
虽然这节课留下了遗憾,但是也给了我以后的教学有了新的思考。
桥教学反思13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桥教学反思1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一篇充满情感的文章。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充分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紧紧围绕情感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升华。
一、精心创设情景,感悟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了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的感人故事。我在教学中采用自读自悟、拓展想象、补充资料、汇报交流等多种方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不顾个人安危,一心救小钱的高尚品质。
二、指导品味语言,感悟血脉亲情
在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对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初步感受后。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及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圈画让你感动的词语和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重在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思考、交流,将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落到实处。为了引导学生加深对李博士的进一步理解,我又让学生阅读有关李政道博士的资料,让他们认识到一个年逾古稀的爱国华侨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祖国的一片赤子之心,使他们的思维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渐升温,对血脉亲情的理解也深了一层。
三、展开合理想象,强化血脉亲情
当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感悟了血脉亲情后,我开始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强化他们的情感。我提出一个让学生思索的问题:这只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碰出了创造火花,“这是一座爱心桥。”“这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起的生命桥。”“这座桥述说的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座桥唱响的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学生的诗一般的语言、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灵,这一看似简单的提问,实则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是对文章写作意图的深入挖掘,让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内化。
课文即将讲完的时候,我又让学生写下小钱的心里话,将读写有效结合。
四、拓展共振空间,升华血脉亲
为了让学生不仅为课文讲述的故事而感动,还要把对课文的血脉亲情的认识再提升一个高度,我深挖教材,补充了许多课外资料。因此,学生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血脉亲情,而是上升到民族情,爱国情。
这节课,我努力用真情和智慧拨旺学生的生命之火,让学生深切地感受人间真爱,感受两岸亲情,希望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这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也是语文教师的骄傲!同时也是我最大的期望。课上完了,对于本堂课,自己特别想说的一句话是:经过了不少努力,留下了不少遗憾。
1、这本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朗读与体会是极其重要的,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做到这一点,由于课文容量较大,时间紧迫,对关键的句段只是仓促地形式的一走而过,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品读,去体会,。另外,指导朗读时情境设置不充分,指导的深度不够,致使学生在朗读总感觉缺少点什么,还没完全投入其中。例如: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到当时情况紧急,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生命面临危险,朗读时要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虽然我叫了好几个学生来读来感受,但是学生读得仍旧不够到位,朗读时不能收放自如,感情没有到位,只是为了读而读,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果我当时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用范读带动学生,将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整个教学设计虽然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准备,教学设计经过反复琢磨,但是整个课堂出彩的地方还是有限。
3、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由于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所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
4、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本节课上提升不够,补充这一项能力发挥较好,可是有条理的进行转述的训练较少。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上要多进行训练,力争有效提升我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课后反思犹如照镜子,让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览无余,但这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该怎么做。
桥教学反思15
“只有尝试去做你还未掌握的事情,你才会有所成长。”这是为期两周的学校教研活动对我的最大启迪。张丰的作文课,江丽鸿的解读课,让我顿悟,如果我想真正的在教学上有所进步成长,就要自己跨出探索的那一步,勇敢地面对挑战。
这次我挑战的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五大内容之一,它“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对综合性学习普遍较为忽视。我也是在本学期才真正意识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尝试着进行专项训练。借着此次教研周的契机,我将《说不尽的桥》展示成果的环节作为公开课的内容,目的只有一个,明确以这样的方式来上综合性学习是否可行。
其实把综合性学习的展示环节作为公开课是很讨巧的事,因为展示课,“教师是导演,学生个个是主角”,乍一看,颇有课改的味道。但仔细推敲之下,我的课实际上是“形似而神不似”。
1、“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立、自为、自律。学生参与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参与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然而此次综合性学习,主题是我提前设定的,活动过程是我提前设计的,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得不够充分。不过,我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等下学期开始,我就可以尝试着一步步放手。
2、“展示交流是学生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巧妙安排,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说实话,此次综合性学习,我并没有“尽量把课堂交给学生”。比如说,每个小组展示后的“教师小结”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评价总结,但为了公开课的总体效果,也因为时间关系,我最终选择了自己说。以后的活动,我就可以尽量让学生自己评价,也许还能发现更多学生的思维小火花。
3、“作为一门新课,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多样,花费的时间也比较多。”
像我这堂课,就让学生用三个周末做准备,(其实也可以不用那么长的时间)常态化教学确实较难。但我认为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必很多,每学期有四到五次比较专项的训练就可以。否则,让学生感觉这是一种学习负担就不好了。不过,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倒可以额外布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4、新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要整体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次我就设计了一个“写桥”的活动环节。但在指导学生寻找小组里最符合介绍性这个特点的文章时,我发现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学生不会写说明文。当然学生一直以来训练的'都是记叙文,且说明文接触的也不多,不会写也情有可原。不过,这也就突显了作文指导课的必要性。在此,我也想对张丰老师敢于上作文公开课,表示赞赏。自08年开始,我就苦于寻找作文公开课,我很想从中获得比较可行的作文教学模式。然而直至今日,这样的愿望才得以实现,可见作文教学这根硬骨头有多难啃。我想,在今后的综合性学习当中,我还是会设计写的活动,而且写的形式会更多一些。
尽管我的课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是我并不灰心,因为我愿意不懈地探索。有人说:“语文老师不是教语文的,而是教学生学语文的。”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在理,也许这就是我要探索的方向。
【桥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桥》教学反思11-23
《桥》教学反思15篇04-23
《桥》教学反思(15篇)06-12
鸭子上桥的教学反思11-1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4-1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04-14
匆匆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1-19
《学会反思》教学反思05-17
教学的反思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