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
关于《不等式的性质》一节的教学,我在集备组的多次建议修改下,把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性质、运用不等式性质解简单不等式这三个内容整合到本节课;基本思路是:用比较数的大小引进不等式的概念;利用表格对不等式两边进行运算来探索不等式的性质并展开小组讨论加深对不等式性质3的认识;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把不等式转化为的形式。本节课用的是平行班,强调的是实用性。从新课到练习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小组讨论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合作性;为后续学习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自己在这节公开课吸取的'经验是:
1、充分准备是保证。从怎么引入怎么引导学生填写表格及探索性质都进行充分的准备,写了份大概的讲话稿,在脑海里反复演练,以帮助克服紧张情绪。
2、专业术语阐述不够清楚,需要加强。部分学生会对数量关系中的“不大于”、“是负数”、“是非负数”等数学术语理解不清,我只是从字面上给予解释,并没有对学生为什么出错进行深究,导致学生在复习回顾环节出错又在新课后的巩固练习出错。
3、对性质3这个难度的教学不够。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了对性质3的探索,但由于对设计意图没有说清楚,导致有几个小组在不等式两边乘了不同的两个数来进行比较;对于不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负数的教学完全回避了(我以为除法都可以化作乘法来做,所以讲乘法就够了),结果学生在遇到 化作之类的题目都卡住了。
4、用式子表示不等式的三条性质一笔带过,备课还需要加强。我备课时认为这个知识点不重要,但后来听教研员说这里才是展示教学个性的地方,并且可以训练学生的数学符号语言能力。
5、注意学生的反应。这个班平常回答问题等都比较积极。但这次他们也是第一次经历,学生也显得紧张,我没能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课堂气氛调动不出来。本节课是第九章的第一节课,内容安排的有点多,对于中下学生的学习是不利的,但我没有在课堂及时的调整。准备在后续的课当中再反复训练,循环提高。公开课是对我的锻炼,不仅仅是教学能力,更是心理素质的锻炼。
总的来说,本节课勉强完成了教学任务,我要进一步学习的还很多很多,我会多多向前辈老师学习。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2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等式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今后学习解方程的基础。在以前的教材里,学生是应用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而且和中学教材不一致。《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出发,要求小学阶段的学生会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成功之处:
1.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2.循序渐进地教学等式的性质。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的.性质的过程中,逐步推进:先从不是方程的等式过渡到方程,再由加同一个数过渡到减同一个数。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3
这是一节有关于中小学衔接的数学课:等式的性质,在教学中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老师演示天平实验,分别在天平两侧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把实验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列出数学式子;再让学生所列的式子,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所得到的式子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 考归纳出等式的性质一和性质二,然后再把等式的性质抽象为数学的符号语言并表示出来。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二部分是对等式性质的运用。通过两个例题和两个练习,揭示等式性质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回顾本节课,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导致延迟了大概5分钟下课。作为教师所演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在探索等式性质中用天平演示实验之后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并不是十分充足,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而其后在训练的.时候留给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也略显不足。
2、教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老师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在课堂上对突发的事件处理不够果断,对学生的回答没有及时反馈。如在练习2中要求学生同时根据等式的两个性质编一个新的等式时,学生的解答出现了多种结果,老师的点评和引导所花的时间过多(约5分钟),打乱了下一步的安排。
4、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5、对于性质的运用,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缺少学生板演的环节,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6、缩减了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的时间,没能体现小组合作的优势。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4
最近我上了一节初一新教材的数学公开课:等式和它的性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配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操作、观察、归纳出等式性质,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力求体现"主体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指导引探"的教学理念。
以下将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等式的概念,我采用“归纳思维模式”教学,第一阶段:创设情境——请同学们举出几个等式的例子;第二阶段:形成概念——让学生观察这些等式的共同特点,想一想什么叫做等式;第三阶段:应用概念———让学生识别哪些是等式,哪些不是,并说出为什么?第二部分是探索等式的性质,采用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首先由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要求分别放上砝码使天平保持平衡,并填写实验表;再让学生观看电脑演示的书中71页的实验,提出问题:通过天平实验,要使天平平衡,你觉得应注意什么?你能联想到等式有什么性质?由学生独立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1,然后让学生观看书中71页第二个实验的电脑演示,并引导学生从天平左右两边的数量关系上思考归纳出等式性质2,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让学生从练习中思考运用等式的性质时应注意些什么?第三部分是拓展与提高,通过两个填空,揭示等式的对称性和传递性为后面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作好了铺垫。
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习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平实验的时间过长(用了10分钟),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时间控制在2分钟)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平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
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有这样一种说法:你我各一个苹果,交换之后,你我还是一个苹果;你我各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你我却有了两种思想。这很形象地说出了合作学习的好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问题在分组讨论中得以共同解决。正所谓:“水本无波,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只有真正把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学生成为既有创新能力,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公民。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5
本节课我采用从生活中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采用类比等式性质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给学生类比,猜想,验证的问题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活动一、通过回顾旧知识,抓住新知识的切入点进入数学课堂,也为学习新知识做好准备。在这一环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点少。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在不等关系中存在的一些性质。这一环节上展现给学生一个实物,使学生获得直观感受。
问题2的设计是为了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研究不等式的性质,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方法中类比思想的应用,并训练学生从类比到猜想到验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完成任务,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在这个环节上,我讲得有点多,在体现学生主体上把握得不是很好,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时间控制的不紧凑,有点浪费时间。
让学生比较不等式基本性质与等式基本性质的异同,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不等式,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知识、发展学生的辨证思维。
让学生通过构图反思,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习惯,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起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活动三、通过两个题帮助学生应用提升,第一题以判断得形式让学生体验不等式性质的简单应用,第二题是利用性质化简不等式成“x>a”或“x
整节课在运用符号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错误,因此在课堂上,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表现及时做出评价,给予鼓励。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符号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重点的把握,难点的突破上也基本上把握得不错。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教学技巧,逐步的完善自己的课堂。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6
《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等式的基本性质是解方程的认知基础,也是解方程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学习和理解等式的性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起初,我们在设计这节课时,四条性质的教学力量分布得比较平均,等式两边同加、同减、和同乘的实验由教师演示,等式两边同除的实验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教学之后,我们发现这样的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在经过了网络研讨和集体反思之后,最终形成了将等式两边同加的这条性质作为重点讲解内容,其它的三条性质在第一条性质之后,由学生通过观察、理解、操作等学习方法,共同探索得出结论,教师只是给予适时的点拨,总结。加法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等式同加的性质上,我们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验。第一层次,在天平两边同时放上同样的物品,第二层次,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让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归纳出结论。第一个层次的实验,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操作演示,很容易得出,只要天平两边加上同样的物品,天平就会保持平衡。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出天平与等式之间的联系,将天平上的实物,通过测量,抽象到等式的计算中,使学生初步形成: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相等的数,等式不变。
实验过后,有些学生会形成思维的定势,只是认为在天平两边加同样的物品,天平才会平衡。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我们设计了第二层次的`实验,即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上等质量的不同物品。通过这一层次的实验,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不是取决于放的物品是相同的,而是真正取决于所放物品的质量是否相同。这样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了对事物的本质探究上,使学生明确对知识的探索不要仅停留在表面,而要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也注意到将等式与实验进行结合,两个实验之后,学生对于等式的同加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较为准确地概括出等式的性质。
这一环节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灵活的运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在理性的思考,形象的演示的基础上,在推理后验证自己的想法,不仅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还使学生对等式的性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以上的实验基础,为学生更深入的研究等式的性质做了坚实的铺垫。在教学等式两边同减、同乘、同除的性质时,教师便可以逐渐放手,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验证自己的猜想,在实验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对等式的性质有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7
一、设计思路: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方程的思想还有一个适应过程。以前学生解方程习惯用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方式解方程,这样的思路只适宜解比较简单的方程。象x+3=5、3x=-1等,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用估算的方法或逆运算的方式我们都可以求出方程的解;而象19+28x=33x-1这样比较复杂的方程我们用上述方法还能求出它的解吗?所以本课利用学生认知上的冲突引入新课。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在直观情境中,按“形象感受——抽象概括”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用天平呈现的直观情境形象地表示等式两边发生的变化及结果,有利于学生的直观感受。又在学生观察、分析等式变化的`基础上及时抽象、概括出等式的性质,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初步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有层次地安排了学生的学习活动。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再小组合作;在练习中,先是同桌互相检验,最后是独自检。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培养交流的能力与合作意识。
在练习时采用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交流的形式,如有错误相互纠正。在讲课时重视了例题的示范作用。对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检验方法,做出准确的示范,培养了学生认真书写和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不足之处:
(1)没有安排好每个环节应该用多少时间,在基础的练习题应学生口答完成。这样时间就会比较充裕。
(2)由于课堂密度大,没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自然的氛围,评价用语还不够丰富。课堂还缺少活力。
(3)在得到等式的两条性质,并进行了综合练习,接着就让学生尝试练习利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这时学生似乎对等式性质有些模糊了。如果综合练习以后就强化一下等式性质,效果会更好一些。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8
《等式的性质》一课教材设计了四个观察小实验活动,分别探索等式两边同时加、减和同时乘、除的规律。在用算式表示实验结果的同时,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这一规律。
由于等式的性质是解方程的基础和依据,所以我在教学时给予特别重视,活动一、用天平直观图演示的操作,给学生提供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交流自己发现的空间,切实理解等式的性质。活动二、用课件进行演示,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总结等式的性质。基础训练中,分别安排了在天平上填运算符号和数字,在课堂练习中填数的模拟解方程练习。练习时,让学生看懂题目的要求,特别是第1题中的训练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也就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做的,打实基础为下面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做准备。
本课讲完之后,感觉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我认为运用图片加演示进行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提出精炼的思考问题和适当的点拔会增加课堂的`教学效率,紧凑的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更加顺畅。尊重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发言机会,暴露他们的思维,把思维留给学生是最好的教学方式,注重了学生上课语言表述的规范与准确,书写的工整。
总之,数学教学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习题训练时间,给学生消化和熟悉巩固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时时提醒自己精讲多练,尽量多给自主练习的时间和空间。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9
阳光明媚,心情疏朗!
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眼睛弯弯的,满含着欢喜。
【课前小思】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等式的性质》。
课前最纠结的是“为何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记得我小时候学习的是传统做法——用算式中各部分关系解方程。为什么现在要用等式的性质解呢?就为了和初中衔接?孩子们在备学中也有此疑问,还用了一个成语形容:明明可以用以前知识解决,而且也很简单,为何要多此一举!
课前,我询问了好多人,但总不能很好的理解。
昨天下午,再次修改教案时,问大树老师,他说,其实小学阶段学习的很多知识,学的是一种思想方法,老师不能就为了某个知识点而教。并且也要让孩子明白,学习了某种思想方法,那么以后到了初中、高中、大学,甚至到了社会上都能够灵活的解决问题。
下午的时候,李大也给我举了例子,他说到六年级有了复杂的应用题,解方程时,等式的性质还是很管用的。摘录了聊天记录如下:
绿水: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李:为了和初中接轨。
绿水:还有呢?学生认为这样解答不如算术方法简单。而且,他们看不出等式的性质有何深意,我也看不出。
李海东:主要就是这一点,其实没有用数量关系解方便
李海东:是的,我也不喜欢
绿水:请问等式的性质,以后有没有什么深远意义?我想来想去,都不理解。
李:为初中用的,为列方程解复杂应用题服务。
绿水:哦,现在的简单,以后的复杂,现在学习方法,为了后面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是吗?
李:六年级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些难度比较大
绿水:你能举个例子给我看吗?凸显等式的性质。
李:甲、乙两桶油,甲桶油的重量是乙桶油的3倍,如果从甲桶取出28千克,乙桶加入4千克,这时两桶油的重量相等,甲、乙两桶原来各有多少千克油?做做看,用等式性质好解绿水:两边同时减去X,就好做了,是吗?
李:你列个方程做做看就能凸显等式的性质优越性
绿水:3x-28=x+4,如果用算式方法,比较缠绕,但是两边同时减去X,就方便了,是吗?
李:是呀。
通过不同的交流,我终于有了底了,等式的性质,我来啦!
【课中点滴与思考】
1、从已经经验处,顺藤摸瓜引新知;
今天这节课,本来一开始,我是准备从书本例三的四幅天平图开始的,直接让他们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发现等式的性质。这样开始的弊端是,刁钻的小孩总是喜欢有挑战,有趣的、能发挥出自己能耐问题。昨天备学他们已经看了书本,现在上课又是先看书本的四组天平图,有重复的嫌疑。孩子们不见的感兴趣,我这样寻思着。
后来欣赏了备学,想到了更适合孩子们的一招。
师:昨天,小雨在备学中说,大树,方程这个单元好像我们很容易“吸收”呀!天时也说,我感觉方程这个单元好简单呀!那范老师就来考考大家,请看图(出示教材例四),谁能列出方程?并能说出这里X是多少?
(孩子们听着,兴致高涨着,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高了手。)
一生列出方程,并说出X等于多少。
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呢?(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小恺:50-10=40,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罗罗:x+10-10=50-10,x=40。
(罗罗是备学比较充分的孩子,她看到问题,能用等式的性质来解决了。)
师:对罗罗的方法有所了解的孩子请举手!(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
师:对这个方法有一些自己观点的孩子请来说一说!(一部分孩子依然举着手。)
小岩:在等号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还是成立的。
小彧:其实罗罗的方法就是用了等式的性质。
师:有预见力的孩子,也许听出来了,刚才陆岩说的就是等式的性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等式的性质,学完后,相信大家都会用罗罗的方法来解方程。
(本节课学习的等式的性质,就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学会解方程服务的,从备学中我了解学生对于解方程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方法,我何不调用他们的已有经验,顺藤摸瓜,引出等式的性质呢!
看似简单的将例题调一调位置,但是此中体现的意义却是不同的。学生因此更信服地去探究表达总结了。)
2、好玩的课堂,展现个性化的魅力
(1)等式性质的.另类理解:
孩子们用自己的话语说说对等式性质的理解,宇杰说:我还有一种关于图形对等式性质的理解,一个轴对称图形在相同位置减去相同图形,得到的图形还是轴对称图形。
师:宇杰真会联想,能够从一个知识联系到另一个知识。
(2)个性化理解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小彧:应用等式的性质,其实就是,如果左边是+25,右边可以抄下来还是+25;左边是-18,右边还是抄下来-18。
小凯:要使等式左边只剩下一个x,就要看它原来是加上多少,还是减去多少。如果它是加上多少,你就减去多少,它原来是减去多少,你就加上多少。
师:真会观察。
小彧:其实这就是相互抵消了。
师:我们看看是不是这样!
小凯:为什么不直接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呢?而要这样加加减减。
我正想解释,可是底下还有一两个小手高举着,炜怡:因为在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习到很复杂的方程,那时候就会用到等式的性质。所以现在要学习。
小彧:而且我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正确率更高了。
小立:如果把加号变成乘号,要使左边只剩下X,我们是不是就要除以相同的数了?
(3)全课小结时的联想
天豪:今天学习的等式的性质,我想到了以前学习的商不变的规律。感觉它们也是有联系的。
师: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不管是等式的性质,还是商不变的规律,其实都是研究不变中一些变化的规律,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千变万化的数字符号间,还有着不变的规律!
冲冲:我的收获是昨天学习了等式与方程,我知道了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今天学习了等式的性质,正好用来解方程。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的。
听冲冲这样说,我特别激动,带领底下孩子鼓掌!因为在备学中,冲冲提出的问题是:“方程有性质吗?”学完这节课,冲冲能用联系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我感到“备学——课堂”犹如相伴孩子思维成长的一段旅程,孩子们思索着,收获着。多好呀!
课堂中,孩子们有自己的一套理解,这样的理解就是一种个性化学习的体现。如果能把这样的体验说出来,与全班分享,课堂就精彩纷呈了。再次看这节课中一些精彩的话语,感觉自己很快乐,像是一个在大海边捡贝壳的小姑娘,而孩子们的精彩,正是我找寻的闪光的贝壳。感谢孩子们,大胆表达,成就了绿树课堂个性化的色彩,愿每日守候。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0
核心提示: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边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在练习中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等式的这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1
本节课重点讲授了“等式的性质2”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讲学两用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听数学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课例安排上,采用性质、例题、练习、思考四层教育法,全方位的巩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些例题或结论的变形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听课情况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回答问题积极。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二、听课注意力集中。
学生听课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课的程度——认真。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复习导入时,没有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练习时:层次不明显、趣味性不够,还是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比较枯燥,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几点,今后应该注意:
练习层次化。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教学趣味化。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习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弹性的学习,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活动觉得比较好的:
建立知识结构,进行新课的引入和知识的迁移.上课伊始,我书写了等式(方程)一章的部分知识结构,并且有由等式的有关概念到不等式的有关概念的类比线路图,从而引入课题,开始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这样处理,学生对这个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就能够高屋建瓴,数学学习的能力意识就能够形成。
前置学习检查的任务明确.数学教学中很为重要的新知识引入在课堂之前的前置学习完成,为此,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老师就没有办法把握了,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很好地在前置学习检查方面动脑筋,在“不等式的性质”这堂课上,由同学们交流检查前置学习的'情况,提出三条交流任务:不等式的性质是什么?不等式的性质是怎么研究得到的?不等式的性质与等式的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后面就有了学生很好的回报:性质的回答情况与以往一样比较到位,更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由等式的性质联想得到的,有同学回答了不等式的性质是我们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研究得到的(学案中安排了由具体例子到一般规律的总结),在与等式性质区别和比较之后,学生得出“在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数时一定要考虑这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这样的注意点.因此学生前置学习是富有成效的,前置学习检查也是前置学习的补充和完善.
课堂设问、提问精心研究.在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时(问题是以填空不等号的形式拟题的),提问:“各小题的结果是什么?怎样由已知的不等式变形得到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样设问便于学生研究,便于学生回答;提升学习内容,问题有难度,思考有深度,在学生回答五道判断题对错后,连续追问,有问为什么的,有问反例是什么的,有问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的,有问怎样改变结论使命题成立,怎样改变条件试命题成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形式多样,多数情况,学生举手回答,还有依座次回答,点学号回答,同学推荐回答等等,全班学生整堂课处于积极的参与状态.
课堂内容的处理详略得当.利用性质进行不等式的变形是性质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学生口答一挥而就;分类讨论虽是难题,三种情况一经点破,旋即解决;提升判断实是难点,反复讨论,多角度思考,多方位研究,一题多变化,用足力气;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不等式,变形后的形式要明白、怎样变形要清楚、变形依据要对号、书写格式要规范,同时这又是后面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预演,移项法则由此产生,所以,安排了例题老师示范、安排了学生上黑板板演、安排了学生在上面点评.本课全部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用了八分钟时间进行了很充分的小结.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3
"等式的性质"我们基本上都是这么处理的:第一课时直接介绍什么是等式,等式的性质是什么,做为介绍性的内容十分钟甚至几分钟一笔带过,紧接着就教学生如何解方程。对于等式的一些简单的应用我们是在后续的学习中通过循环的练习来补充。但是新人教版的这一部分内容却安排了两个课时,除了介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外,并直接应用等式的性质去讨论一些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考虑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继学习解方程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以后在代数几何中进行量与量之间的转换,代数式的恒等变形提供依据,更为以后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我还是计划用一个课时的时间专门去学习这部分内容,并把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作为这节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中我以天平为直观形象引入内容,增加或减少左右托盘中的物体或砝码,使学生明确等式的性质,并能用列式的方法表达等式的性质。紧接着通过三个例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即使我在安排例题的时候注意到了难度的梯度,但是最后学生普遍认为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相当麻烦,而且不容易掌握,相比之下他们更喜欢小学用算式各部分关系来解题。可见这节课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本质似乎理解不够,所以这堂课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个知识他们接受得相当被动。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4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因此我们在认识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中大量地运用现实生活情景:如跷跷板问题、上学迟到等实际情境引入与学生共同探索,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认识不等式,让学生意识到不等关系和相等关系都是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数量关系,意识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心。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解法及其简单应用。这是继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学习之后,又一次数学建模思想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内容。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性教学。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是一些基本的运算技能,也是学生以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以及进一步学习不等式知识的基础。由于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中量与量之间变化规律的重要模型,因此,我们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教学中通过与生活贴近的具体例子渗透量与量之间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不等式,感受不等式的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5
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是在学生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关于加减的)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一、猜想入手 ,激发学习兴趣
猜想是学生感知事物作出初步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这时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学生一旦做出某种猜测,他就会把自己的思维与所学的知识连在一起,就会急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于是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操作验证, 培养探索能力
在探究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时,安排了两次操作活动。首先让学生把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然后思考讨论: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引导学生发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然后再让学生把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0",结果怎么样?通过两次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等式的性质发现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发散思维,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
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想法不急于评价,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一理,归纳出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通过"摆写想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也有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例如:让学生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探索规律,感悟等式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方式,学困生更像一个旁观者,教师该怎么办?
【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反思12-03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04-22
不等式的教学反思01-22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12-08
《基本不等式》教学反思05-2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5-06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04-16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反思04-08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