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学反思>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时间:2024-07-26 07:32:18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

  随着全市的高中扩招、各个小学和初中学校部分老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不同等诸多因素,使得我们的生源质量在下降,很多时候我感觉高中物理越来越难教了;甚至于我常常利用上物理课的时间有针对性地给他们临时补习初中甚至小学的数学知识,我感到迷惑,现在的学生到底怎么啦?不可思议;

  现在我们学校是实行分层教学,暂时全年级分两层;我所任教的三个班,一个班是283班,我担任班主任,是全年级中成绩稍好一点的班,另外两个班289班和290班是平行班,基础相对而言,弱一点;每个班的特点都不同;从上课的状态来看,我认为:

  283班的学生不知是由于我是班主任的原因,还是基础稍好一点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物理很感兴趣,也肯动脑思考,接受能力比较强,只有5、6位学生课后的功夫不足,个别学生凭借小聪明课后较少看书看笔记复习,作业也要催着才能交上来;全班上课时发言积极,比较活跃,课后做作业也积极,正确率高,总之,学习状态好;

  290班的学生,上课也活跃,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多,做习题时讨论的学生也多;对课后作业来说,容易点的问题做得还可以,稍为上一点难度的题,就空着,等着老师来讲,你不讲,他也不问;上课和课后主动提出问题的学生比较少;

  289班的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的学生只有3、4个,其它学生反正就是不出声,懂也好,不懂也罢,反正一句话,就是不出声;课后作业呢,填空题和计算题,大部分是空着,你问他们,为何不做?他们说,不知道做;对于选择题呢,乱蒙一个;无论是上课还是课后,对学习物理的兴趣都不太高;

  对于289班和290班两个班的学生来说,一部分学生虽然也想学好物理,也很认真、很努力,然而由于基础薄弱、理解能力差,始终不能真正掌握学好物理的方法;也有一部分学生读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待提高,他们的学习状态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就不知道接下来该干什么事;如果老师要求作业上交,那他才认真做好;如果老师布置的是看书,那就对不起,十有八九要打折扣,通常是不会看的;两个班,分班时的情况是差不多,而目前的状态令人担忧,我也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怎么回事?

  三个班的学生总体来讲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懒”的特点,上课懒得动笔、懒得动脑,下课懒得总结知识和习题纠错。针对这种情况,我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课堂纪律要求“宽松”,提倡任何人都可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错了,没关系;同时告诉同学们,全班必须有人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老师就不得不重新来过;做题过程中,坐在附近的.学生可以互相讨论,这一点虽然简单但我认为很重要,上课时只有尽可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了,你的教学才有效果;我在讲台上讲的过程中,所有学生必须都看着我,随着我的思路一起思考,总的来说,在上课时,我说话时,学生不能随便讲话,这一点我做得还不错,几个“活跃分子”都反映物理老师厉害,不敢随便说话;我让你做题时,可以讨论问题;

  2。讲课时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一旦发现学生有听不懂的,及时停下来听听学生的反应,留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或提问;

  3。尽量给学生最具条理性的笔记,便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课后复习,有针对性的记忆。

  4。注重“情景”教学。目前我们只学习了第一、二章,主要内容是运动学知识,有一些典型情景,如刹车问题的处理,在教学中我不断强化它们。每节课我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情景”和“模型”,每讲一道题,我都会提醒学生“见过这样的情景吗?”“你能画出情景图吗?”“注意想象和理解这个情景”“这是怎样一个模型?”

  5。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首先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求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如讲解加速度的概念时,讲清楚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如何引入的;又如,讲解运动学的两个基本公式时,让学生弄清这两个公式是如何建立的;在讲授物理规律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而且更要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如讲解物体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时,有多种结论,要求学生理解为什么是这样,规律是如何得到的,通常在实际应用时,哪种情景该应用哪个规律等,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要求学生正确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位移和路程,时间和时刻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6。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一方面进行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讲解物理习题。实验时,我注重是如何进行引导,为什么要这样操作而不能那样操作;讲解习题时我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讲解物理习题时,画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画示意图是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2

  今年是福建省新课标实施的第一年,面对这样的课程改革,存在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挑战那是因为新课程改革完全没有模板可仿,都是靠一线教师自己边实践边探索,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生死没有定数;机遇是新课程改革意味着所有的实践者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旧教师间根本不存在经验上的差异性----成败自我掌控。

  比对新旧教学模式,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是以课堂、教师、课本三者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偏重于机械记忆、解题训练。教学的手段单一、陈旧,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演示代替了学生的动手,教师的讲解代替了学生的主体活动,教师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氛围沉闷。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了一个主导的作用,学生则在教师设计好的教案中顺利地完成知识的积累。当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某些环节上学生也参与了一些活动,但总体上教师一直处于主导和主体双重地位,学生只是很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物理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物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具有自主性,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和明确目标,能自我调控,主动接受教育影响,通过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把科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用于实践。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构建合理的新课标教学模式,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面对的一个现实的问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知识为载体,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地探索不同的教学类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养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不断改进学习方法,勇于提出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其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教育对象、教学内容、目的等的不同而变得千姿百态。同时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作为科学性和创造性非常突出的物理科,我们要很好地发挥她的优势,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使物理课堂真正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

  合理采取措施,付诸实践

  经过一个学段的实践,我将自己对一些新课标的做法总结如下:

  第一、改变学习方式

  1、提倡学习多样化。

  要尽快让更多的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如学习方式、教师的要求等。在高中,需要学生钻研课本、自己动手查阅收集资料、开拓途径获得各种相关信息。对于这些学习方式上的转变,高一学生根本未能改变过来。因此,就需要多向他们强调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并给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话题,让他们课后相互讨论,共同通过网络等途径查阅相关信息,并在下一节课中,留出适当时间,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所查阅到的内容,然后全班同学都共同分享每一位同学的成果。让学生课后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或解决问题,旨在鼓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动手、并增强处理和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和友谊。教师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学习信息,如网络学习物理知识、讨论物理问题、探索物理新知、拓展物理视野、开拓物理思维的网址;介绍好的参考资料、科普刊物、科学名著、科幻读物、科学小发明启蒙读物等等。

  2、创设物理情境,激发求知欲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不做统治者,与学生融为一体,站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让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述自己对某知识点的理解与想法,讨论、争论、甚至面红耳赤,教师适时、适当地给予解释或分析。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努力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3、重视对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要敢于怀疑现有事物。课堂教学中,以新教材为依托,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挖掘新的课程资源,使知识象滚雪球一样发展。在教学中对一些基本的概念规律尽可能地规范和科学表述,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引导学生去发现、认识和掌握知识而取得成功。同时不满足于让学生对已有知识结论的认识,启发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感悟、体念知识的产生,发展进程,从而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就像赵保钢教授说的一句话:“传统的教学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新课标的教学是把没有问题的学生训练成有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提出问题,提出好问题,才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第二、转变教学方式

  1、倡导民主平等教学。

  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根本就谈不上民主。新课标下的教学最突出一点是以学生为主体。围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民主则在传播知识时,能给予学生充分自由发表个人观点的空间,强调师生间的平等性。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体现在课堂的语气,目光等不经意的方面,学生能够在平等,民主的课堂环境中才会体验到学习是种乐趣,才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去进一步感受学习。实施活动式、讨论式教学,只要我们教师放得开,相信学生,给予他们一个可以自由创作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课堂上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式教学模式,是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愉快的。

  2、培养学生求异思维,重视学生体验成功。

  由于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的兴趣、爱好的差异,课堂教学中我们尽量避免统一的要求,采取分层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学生对实验操作感兴趣,而有些对基本知识和规律感悟好,让他们扬长避短,在不同层面上有所发展,体会成功的喜悦。上实验活动课和习题课时,让学生主动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创新设计新的实验。不要局限于一般的常规常法,不拘泥于形式,不墨守成规,要求新求异,以敢于批判的头脑,广开思路。

  当学生一旦有了敢于尝试的念头,我们都应及时用言语赞扬,用行动热情地扶持,并积极引导。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的肯定和支持,并最终得以实现时,那怕是小发现、小制作、小发明,他们都会感到由衷的喜悦,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会得到提高,甚至升华。

  3、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物理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新课标的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用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物理规律,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指导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如:对周围同学感兴趣问题的收集、整理、探讨、解决;对大家感兴趣的物理小实验分析、研究、实践、总结,使学生在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施新课标物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原来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主动地把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与小组成员分享,积极地与小组成员合作,通过合作交流生成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乐趣,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的愿望与能力。不可否认新课标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它既可使教师不再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的、低效率的劳动中,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研究教法、教材、学生等方面,而学生也能从被动地学习转为主动地探究,想法虽好,但在实施中却有不少的困难。

  一、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适应性问题

  (1)由于教师的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等因素,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欲见成效,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2)处于工作第一线的教师在工作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观摩学习的机会,故而要使新课标顺利实施还需要一个过渡期。

  而教学的主体――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应试教学的'学习状态中,要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法还需要一个过渡期,换句话说学生还没完全达到有像新课标的要求――主动地探究学习。(1)由于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只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是呆坐,坐久了就会开小差,学习时间久了,同一个班的学生在发展水平上的差距就会拉大。这就是一些教师说到的“容易两极分化”。

  (2)不少学生还习惯被教师牵着走,甚至有不少学生在没有教师督促的前提下是不学习,只有当有外来压力的时候才会被动地学习。

  二、新课标下课堂管理的问题。

  (1)新课标要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这样以往的安静的课堂纪律就很自然被打破了。如果学生不讨论教师就处于较为尴尬、被动、孤立的状态中,如果学生讨论过于激烈许多教师则觉得课堂纪律被破坏了,因此如何控制学生讨论的“度”则成为新课标课堂管理的一个新的挑战。

  (2)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授课时给机会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旧知识、旧的经验结合,产生新的知识。但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可能对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看法,对于学生不同的答案教师能否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如果遇到教师本人也一时无法对答的情况应如果处理?

  (3)课堂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键是教师,但大部分教师还欠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技巧。

  (4)新课标较适合小班制的教学管理,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是大班制的教学管理。

  三、新课标教学中如何评价教师和评价学生。由于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教师在实施中则不敢放开手脚。

  (1)新课标既是试行期谁也不敢保证自己在实施中不遇到挫折和困难,那么当教师遇到困难时,应如何来评价教师。以往传统教学中评价教师和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考试。新课标是否也是一考定“终身”?

  (2)由于教材的权威性和考试的权威性长期存在,因此在新课标减少知识点和降低难度的同时,不少教师则担心是否会因此降低了教学质量,故而按原教学大纲或教科书的知识要求加以补充。于是,课时紧张,还冲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

  福建高中新课改的成功,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也很需要高考指挥棒的明确指向,社会评价的正确导向。所有的高中新课改的老师们都不希望辛勤地探索,再换来网络上流传新课改是“广东红红火火、山东后院失火、海南不温不火、宁夏黑灯瞎火”的尴尬评价……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3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第二、教学基本策略方面。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我在设计《人造卫星宇宙速度》课堂教学时,一开始就可以提出问题:能否让抛出的物体不落地?这时学生十分活跃,议论纷纷:有的会说,将物体上抛,初速度越大,上升的高度越高,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的程度,物体飞到外太空,就不再回来了;有的会说,由平抛运动规律可知,物体从越高的地方、抛出的初速度越大,落地的水平距离越长,当初速度大到一定程度,物体就落不回地面了;还有的同学可能会进行反驳:落地的跨度长了,可地表就不是一个水平面了;也有的同学说,由匀速圆周运动可知,当重力正好提供它作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时,物体绕地球在圆形轨道上运动就不回地面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4

  高一物理从知识体系到学习方法都与初中物理有较大的差别。许多学生在学习时都会有一定的困难,因而是学生易产生分化的一个阶段。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研究高中物理的知识特点和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学习习惯与思维方法的培养,其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高一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

  首先,了解高一物理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大量的概念。如:力、加速度等。

  2、教学的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教学函数关系的复杂化、图像的运用等。

  3、空间关系的建立,在初中只有一维的问题,高中出现平面问题甚至立体问题。

  4、概念和规律较高中更具复杂性,如速度的概念中,有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曲线运动的速度等。那么,如何克服这些难点呢?

  首先,要把握好进度,勿图快,尤其在以上几个难点的。

  第二,重在理解,切勿死记硬背。在高中物理学习中,需要记忆的东西不是很多。必要的物理概念和常数需记忆,而大多数物理知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

  第三,在教学中,加强观察与实验,教师一定要把物理现象总结、归纳的过程讲清楚,不要草率地给出结论,要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是注重讲道理的科学。如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在运用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时较注重对条件的判断与分析,不只是套公式。最后,在教学中不要随意增加难度。如例题和习题的选择要慎重,应符合学生的实际。对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可选择一些超前性的习题,而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在高一阶段的习题仍然是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的应用。切忌总是将综合性题目拿给学生,更不要把高考的试题拿给学生,那样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物理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而且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物理的过程。学生学习物理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学习方法的是否科学。物理教师教学的最终落脚点,也只能是学生的“学会”和“会学”上面。所以我们在研究教师教法的同时,要认真探索学生的学法。

  (1)教学生学会听课。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必须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掌握适当的“火候”,结合知识教学有机地讲述:①高中物理学科的课堂授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学科有些什么不同。②高中物理中力、光、热、电四大部分各有哪些不同。③高中物理各种类型教材,在讲授方法上各有哪些特点。④自己讲物理课有哪些习惯,学生应如何做才能适应自己的教学、听好课。

  (2)教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牢牢抓住基本概念。

  在物理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各个环节,都有各自的一套方法。教师的思路是按照教材的系统,依据人们认识的客观规律而展开的,所以要教会学生使自己的`思维活动跟上教师的思路的展开而展开,这样就会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习思维方法和处理问题能力。

  第四、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

  物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除了课堂上的讲授、示范外,在课后的辅导中,再在学法上给以指导和点拨也是非常必要的。在课外辅导中指点学法,我认为主要应抓住如下四点。

  (1)指导学生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加强记忆,战胜遗忘。

  (2)在指导学生做习题中,引导科学的思维活动,不断探索解题方法和技巧。

  引导学生学会三步走:一是认真审题,细致观察,分清问题的属性,弄清哪些是直接可知,哪些是间接可知,哪些是显性未知,哪些是隐性未知。二是认真分析题意,学会两种分析方法,即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的分析方法,明确解题过程及所用公式、规律等。三是反思解题过程,向自己提出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怎样想?从而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要给学生留思考题,埋伏笔。把教材重要和关键部分提炼成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和争论,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4)要指点学生怎样去预习教材和阅读课外读物。教学生列内容提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较好形式,关键要持之以恒,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做到看书和思考相结合,看书与质疑问难相结合。

  总之,只要教师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化难为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会学”,从而学会。就能避免学生过早分化,提高教学质量。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5

  高一的物理学习是中学物理学习的转折点。在我高一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学习很用功,但其学习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各次测验考试的成绩低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大受打击。在对学生进行交流、访谈和教育调查时,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在高一新生中相当普遍。这说明学生对所学知识了解不深刻,掌握不全面,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研究高一新生物理学习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不仅对高一新生渡过这一转折点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对整个中学物理教育也有一定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一、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通病

  1、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②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③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④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⑤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2、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审题不够仔细,粗心大意;②公式不明,乱代数据;③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解题无计划,书写太混乱;④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二、成因分析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故此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然而,高一新生在这一方面相当地欠缺且未把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也有关:

  初中没有独立开设物理课,因此高一新生还未形成较好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解题技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

  3、与新生的适应能力有关:

  从初中到高中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我们注意到高一新生面对着新的教育环境、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少学生感觉很不适应,心理波动很大,存在着明显的“过渡期”(一般为一学期乃至一年)。笔者曾对高一新生第一次期中考试后,对考试成绩满意程度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有80%以上的同学表示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生对高中的学习不能完全适应。这种不适应阶段持续的时间越长越严重,对学习的影响就越大。 高一新生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适应的现象呢?我认为这种不适应可能与下列几种因素有关。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6

  今天与学生交流,好多学生说物理难学,我也从自己学习物理的经历感觉了一下,自己的高中物理几乎是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感悟而学的,成绩也曾经不好过,但因为喜欢从没有过放弃的想法,一直坚持至今。别人的传闻不要管,专心思考自己的问题就成。

  站到了讲台上,再让自己的学生象自己那样去感知,绝对不合乎实际,想了又想,高一是基础,是兴趣,高一砸了,这物理就会放弃了。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学生们抽象思维太欠缺了,迫使我们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新的尝试。

  将高中物理内容整体思考了一下,重点就是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在高一打基础的这个时候,力的范围就课本上学过的那几种力。学生较易理解。教学中应将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上,让学生去体会、去感知。让他们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即使他的成绩不理想,但他也觉得物理有趣,这就会使他在兴趣的'驱使下逐步提高成绩,应付考试。一直到运用物理思维去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若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即使他能在考试中拿上高分,也能进入大学,但物理这们科学我觉得不会对他的成长增添任何乐趣,在他的印象中,那只会是一堆烦躁的公式、公理、定理、规律。

  因此,将生活中与物理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联系起来就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当老师的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而不是死守课堂,紧盯着手重的那几本资料及习题。只要我们老师将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了,在你的潜移默化下,学生自然而然也会逐渐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这样的学生,就不会是一群只会考高分,只会读死书,而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7

  这学期我们所选的教材为必修2的课程,刚开始就学习功和功率的知识,对于功的知识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了,功的表达式为W=FS,那时对S的理解是在力的方向盘上通过的距离,在高中S则表示位移,学生也易于接受,但高中的难度更大,经常出现力和位移不在同一方向上的情况,此时表达式变为新的W=FScosα,当在斜面上时,学生很容易认为α就是斜面的倾角,而且当夹角为钝角时,力F是做负功的,更多的情况会出现位移的大小不好确定,应该强调位移是作用点的对地位移特别在子弹射入木块的例子中得到了明显的验证。

  在接下来的功率时,学生对公式的记忆基本可以过关,但对公式的区别,比如P=和P=Fv的关系和应用会时常弄错,没有去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同样当出现力和速度不在同一方向上时,需变形公式P=Fvcosα,学生对此,一时也难以理解,经常用错。

  在讲述机械功的原理以及功和能之间的关系的这两部分内容,这属于过度性的一节,目的说明了任何机械都不能既省力又省位移,使他们明确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为后面机械效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要做好这部分的教学,关键在于列举大量的实例,并进行分析,让他们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而且在接下来的.几节课后,要不断重复这句话,加强学生的记忆。

  在这一章中很重要的一种题型就是汽车的起动问题,首先要让他们明白两种起动模型的原理和过程变化量,抓住它们的相同结果,并结合P=Fv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解题,此时还有较多的学生会误解为汽车的牵引力就是它受到的合力。另外,最多是误以为以恒定牵引力起动的汽车以恒定的加速度一直加速到最大速度,在计算匀加速运动的持续时间问题时,就会算错,这些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运动的过程没有理解清楚,应配合图象加以理解。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8

  学生对完成这个实验基本没什么问题,主要还是在数据处理和图像的绘制上。

  1、对位移单位没有换算;

  2、平均速度计算基本没什么问题,表一能够顺利完成;

  在计算瞬时速度时用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为了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更接近于该点瞬时速度,求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单纯的计算,在练习中玩成的很好,但在添表二时又出现了问题:

  3、纸带上的第一个点速度不为零(纸带从中间截取),根据极限思维求0点瞬时速度等于0—1的平均速度;

  4、根据表二绘制v—t图像时,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

  5、结合整个实验报告的数据处理,表一中平均速度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完成表二瞬时速度(某点的'瞬时速度等于相邻两点的平均速度),然后绘制v—t图像。

  6、误差分析时学生都能说出自己做实验室造成的误差。

  学生做完实验,完成实验报告后,做相应练习时就很顺手,基本完成了实验要求。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9

  前一课时学习了速度的概念,学生学习了用比值法来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快慢(位置变化快慢),可以让学生回顾引出速度概念的过程,用类比方法迁移到加速度(速度变化快慢)的概念学习中来,这给学习加速度这一概念降低了台阶。但由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对于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的区别很难分清;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加速度有关的现象不多,这更给学生形成和理解加速度的科学概念带来了难度。

  教师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运用科学思维,萌发并提炼出科学问题,使教学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用探究的方法,“走”一遍加速度概念的建立过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的顺序进行探究,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引出加速度的概念。然后从公式和图像两个方面加以理解,通过对生活中加速度和速度概念分析对比,加深理解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本课时教学的设计流程是:学生主观感受(第一层是运动物体有速度,第二层是运动物体速度有变化,第三层是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化有快有慢)—提出问题—发散类比—拓展探究—交流与合作—分析与论证。

  引入加速度的概念后,通过有趣的实例体会加速度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数据表格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由于速度和加速度的重要性及其关联性,应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它们有更深入的理解。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向同学们强调两个问题:第一,速度、速度变化的大小和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完全不同的,速度变化大的加速度也不一定大,还要看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第二,加速度的大小与速度的大小没有任何直接关系,高速公路上高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它的加速度为零。暂时回避几个问题:第一,只提出加速度是矢量,如何判断方向的问题应暂时回避,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求过高的理解,待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再研究;第二,不宜提“速度变化的快慢”,包括“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0

  反思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尤其高一的物理教学,感触颇深。

  1、对高一新生引导的反思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高校要求选考物理学科的专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多固然是个有力条件,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客观地分析,教学的起点过高,“一步到位”的教学思路是导致学生“物理难学”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一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由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这个大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

  例如,关于“力的正交分解”这一基本方法的教学就是通过分期渗透,逐步提高的。这不仅是一个遵循认知规律的需要,其意义还在于不要因为抽象的模型、繁琐的数学运算冲淡物理学科的主题,通过降低台阶,减少障碍,真正能够把学生吸引过来,而不是把学生吓跑了,或者教师一味的强调物理如何如何重要,学生就硬着头皮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甚至变成了物理学习的“奴隶”。如果我们老师有意识地降低门槛,一旦学生顺利的跨上的这个台阶,形成了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再提高并不晚。可是,一般新老师并没有很快领会这种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中不注意充分利用图文并茂的课本,不注意加强实验教学,不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只靠生硬的讲解,只重视告诉结论,讲解题目,这怎么能怪学生对物理产生畏难情绪呢?学生如果对物理失去兴趣,对基本概念搞不清楚、对知识掌握不牢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不妨再举一个例子,有的老师在教完“力的分解”后,马山就去讲解大量的静力学问题,甚至去讲动态平衡问题,试想这时学生对合力的几个效果尚难以完全理解,对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还不够熟练,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这种由于教师的引导方法不当,导致学生一开始就觉得物理如此之难,怎么能怪学生认为物理难学呢?我们教师不应该把教学目标选择不当的责任推向学校的考试,推向市场上的参考书,这实际上是站不住脚的,应该多从自身的教学思想以及从对教材的把握上找原因。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高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们都是成功的。

  2、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譬如,当初在讲“力的正交分解”,笔者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老是在正交分解这部分出错,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物理学习总结里,我看到了不少学生说老师在此“惜墨如金”,他们没有真正的搞懂,此时自己才恍然醒悟。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3、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记得有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和荣誉给予成绩好的学生,教学的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对他们关注的太少,教师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就是来“陪读”的,从而使得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对后进生也是一种损失,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学生的参与意识强,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采用。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如伽利略的关于力和运动的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如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数学归纳法(如牛顿第三定律)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4、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物理是有着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解题(特别是计算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演算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有数值计算的题,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对高一的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特别是课堂解题板书,要为学生做好示范,再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久而久之就形成习惯。我在此仅重点说说列“方程式”和作图的规范。

  首先,我们老师要做到规范解题,推理严密,过度自然,避免思维跳跃。

  在高一学习摩擦力时,有这样一个题目: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物块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求物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

  这个题目本身很容易,一看答案就是,老师往往忽略了严格的逻辑推导而直接给出结果,久而久之,学生就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只要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摩擦力就是,显然这是要不得的。

  究其原因,还是我们自己首先没有做到规范解题。

  其次,对学生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避免一些错误的想法或做法在学生头脑中扎根。

  老师在平时教学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看似不重要的细节要注意规范自己和学生、及时纠正,同时还要向学生说明这样做的危害,让他们切实的认识到规范解题的重要性,并在认真履行的基础上巩固基础知识,养成习惯,通过笔者的实际经验证明,这样做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对于物理,习题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加深对所学感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也是深化知识,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在教学方法上要抛弃“填鸭式”,创设一种问题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吸引学生去思考,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发现”新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我们应该知道教师代表不了学生,学生的能力必须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目前,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我们教师应该如何选择习题呢?高一物理是打基础的时期。所以,首先习题应具有基础性,避免开始就是偏题、怪题和难题,这对巩固基础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其次,习题应该具有针对性,一节课上下来,一个章节复习过后,重点在哪我们的习题就要针对到哪,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不要让一些无用的“野鸡”题目冲淡了重点;再次习题应该具有量力性,难度适中,太容易则不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深度,太难则成为学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让学生望而生畏,抹杀学生的自信心。要把握一个“度”,让学生“跳一跳,够的着”,题量也要适中,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还有,习题应该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起到有“一题”涉及到“一类问题”的效果,而不是就题论题,所以应该有选择性布置作业,而不是象某些老师的“从第一题到第十题全做”或是“从13面到14面全部完成”;最后,还有一个习题的层次性问题,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要避免讲授完新知识后,立马把大量的高三的复习题,针对对该知识点的高考题搬过来一阵狂轰滥炸,好像难不住学生就显示不出老师的水平似的。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交、收交了必批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有些教师,借口说自己没时间实际是在偷懒,或者是教师高估了学生的自觉性(其实有时也不是学生不自觉),对自己布置的作业不收。实践证明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或是一片空白。所以老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上面四个“必”字,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收,作业要认真批改,但我发现实际中,绝大多数老师对作业是只“批”不“改”,这里我当然主要指的是问答题和计算题。对作业的批改是“为结果论”,只要结果是对的,立马一个红红的长长的“√”就上去了,至于学生用的什么方法,用了那些方法全然不知;只要看结果是错的,旋即一个大大的“×”就划上去了,至于学生错在哪里从来不看,为什么错了从不帮学生找原因。从而在课堂订正作业时,对学生采用的一些好的方法没有“发扬光大”,对学生常出现的思维误区没有足够的澄清,学生整体解题思路狭隘。而老师的讲解的仍然是埋在自己肚中的那壶“陈年老酒”,自己的知识也得不到更新。对做错的题要严格要求学生订正,做到作业要能全面的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校正及时。

  另外,在课堂讲解习题时,也必须让学生有必要的时间去读题、审题、思考如何解题,才能做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反思我们的教学,告诉结论,强调注意点,做解题示范,教师讲的滔滔不绝,学生却听的稀里糊涂,这样的教学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复习、消化,其教学效果是不会好的,教师教的吃力,学生学的也吃力。

  5、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所以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作为一名新教师,开始时缺乏些粉笔字的经验,没有考虑到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特别是没有考虑到要合理地使用面板,往往板书小、草、乱,以致影响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情绪。有的老师为了强调某个感念或它的某个特征,往往重复在一些字句下面加点、加圈、加波纹线,“五彩缤纷”,致使版面很不整洁,有损于美育教育,记得笔者的高中物理老师能信手在黑板上画一个非常圆的圆,我们由此对他十分佩服。此外,板书难免有错漏,我们写好后要复看一遍,有错的能及时修改,错的地方不要用手掌随便一抹,否则黑板就成了“花脸”。板书又快又好,应当是努力的目标。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如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譬如我们在“练习使用示波器”的分组实验中,示波器面板上的旋钮很多,在给学生讲解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知道每个旋钮的功用以及它的详细的使用方法,操作规范。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回顾这两年多来的的教学,经过教学反思,留自己之长,取他人之长,踢自己之短,扩大自己的专业和理论视野,促成自身专业化发展和个人教学风格的形成,使自己不断成长,尽快从经验的迷宫走向智慧的殿堂。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1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的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高一物理教学中遇到的困难

  一:学生的学习习惯不能及时更新

  1、习惯于浅显的定性研究,不肯动脑进行深入的定量探究。

  2、不认真看教材,不习惯对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3、不肯花功夫记忆知识,基本概念、公式、原理不去熟练掌握。

  4、做作业时图完成任务,过分的依赖教材、参考资料或同学,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不强。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的把定量探究的实验交给学生去完成,强化探究意识,培养科学、严谨的探究态度;课堂上进行教材阅读训练,先是由老师就教材内容提问,让学生讨论回答,逐步过度到要学生对教材内容质疑,学生讨论、老师指导解决,从而培养认真阅读、深入钻研的学习品质;为了强化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原理的理解和记忆,课堂上增加一些小测验,用几分钟的时间对上一堂课学过的重点知识进行检测,并请成绩优劣不同的学生上台展示,练习中增加一些对概念的判断、公式的推理、原理的一解多题训练;为了增强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意识,除了从道理上讲清独立完成作业的重要性之外,还适当布置当堂练习,在老师督查下完成。

  二:学生基础薄弱

  1、描述物理现象、表达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物理问题时,文字表达能力差,不能较准确的使用物理语言。

  2、解题素养差:不规范、不严谨,缺乏条理和逻辑。

  3、数学运算和推理能力太差,必备的数学知识如函数、方程、平面几何等掌握不好,给学习物理造成很大障碍。

  相应措施及设想:

  课堂上尽可能多的让学生去描述物理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抽象、归纳出物理概念,练习中增加问答题和论述题的份量,还布置课外探究实验,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操作过程、数据处理方法、实验结论、实验误差分析和反思进行详细的记录,从而培养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规范,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时,先让学生上台板书他们的解答过程,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讲评,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应该怎样表达更规范;督促学生复习巩固相关的数学知识,当课堂上要用到某一个数学知识点时,课前提醒学生做好准备。

  三:课时安排不够

  虽然在36个课时内能免强完成一个模块基本内容的学习,但缺少时间在课堂上进行训练和解题指导,难于达到熟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目的。

  相应措施及设想:

  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把主要精力放在重点知识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上,挤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几点建议

  1.教学中要坚持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

  2.高一物理教师要重视教材与教法研究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

  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3.讲清讲透物理概念和规律,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能力是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衔接教学中,首先要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要重视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知道它们的由来;对每一个概念要弄清它的内涵和外延,来龙去脉。讲授物理规律要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的表达形式,明确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和单位,规律的适用条件及注意事项。了解概念、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运动学中速度的变化量和变化率,力与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动量和冲量,动量和动能,冲量和功,机械能守恒与动量守恒等,通过联系、对比,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通过概念的形成、规

  律的得出、模型的建立,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建立鲜明的物理情景,引导学生经过自己充分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从直观的感知进入到抽象的深层理解,把它们准确、鲜明、深刻地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尽量避免似懂非懂“烧夹生饭”。

  4.要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

  中学物理教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在一定范围内研究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得出规律,讨论规律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例如:平行四边形法则、牛顿第一定律建立都是如此。建立物理模型是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建立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要通过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过程的讲解,使学生领会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通过规律的应用培养学生

  建立和应用物理模型的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

  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训练的重要途径是讲解物理习题。讲解习题要注意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讲解习题时,要把重点放在物理过程的分析,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物理习题做示意图是将抽象变形象、抽象变具体,建立物理模型的重要手段,从高一一开始就应训练学生作示意图的能力,如:运动学习题要求学生画运动过程示意图,动力学习题要求学生画物体受力与运动过程示意图,等等,并且要求学生审题时一边读题一边画图,养成习惯。

  解题过程中,要培养学生

  应用数学知识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解题时的难点是不能把物理过程转化为抽象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物理问题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闯过这一难关。如在运动学中,应注意矢量正、负号的意义以及正确应用;讲解相遇或追击问题时,注意引导学生将物理现象用数学式表达出来;讲运动学图象时,结合运动过程示意图讲解,搞清图象的意义,进而学会用图象分析过程、解决问题。

  小结:通过一学期的教学,我反思我在教学中存在的很多问题。比如,再有就是教学过于死板,平时让学生参与的机会较少,总是满足于自己一言堂。不给学生机会出错,而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断的向周围的人学习和请教,为早**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而努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2

  本月中旬进行了期中考,以匀变速直线运动及重力,弹力为考查的重点,期中考后又进行了摩擦力的教学,并对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一章进行了单元测试,从两次力学知识的测试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力学的初中所学的基础知识中掌握得很不牢固。对这三种力,我们一直强调大小及方向,但很多学生还是只顾大小,无论方向。弹力是高中新介绍的一种力,从它的产生条件:接触、形变。从弹力产生的原因:由于形变要恢复原状的产生的一种力大部分学生无法理解为:书放在桌面上受到支持力的作用是由于桌面形变而产生的,我便总结出: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产生弹力作用,一个物体受到的弹力是由于另一个物体的形变而产生的(不是由于自身形变产生的)。摩擦力是力学中的.难点,也是重点。摩擦力的大小计算之前,我强调学生:一定要先判断物体是动还是静,然后再确定解题方法。而方向的制定是难上加难;在相接触的两上物体间,判断其中一个物体摩擦力方向,要先以另一物体为参照物,判断这个物体相对另一物体的运动及运动趋势的方向。在这里,我同时强调学生记住了一些曲型的常见的例题,用这些题的分析方法,解题思路套用其他类似的习题中。

  力学是整个物理学的基础,在这一阶段,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打好这一基础,逐步学会受力分析,作受力分析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题的能力。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3

  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过程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的积极、持续、周密、深入的自我调节性思考。毕业班物理教学工作,关键在于上好复习课,努力做好章节、专题的“听、评、讲、练”层层过关。但每堂复习课上下来,常感觉学生基础薄弱、被动接受、效率较低。

  一、物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反思

  如果我们作为引路者有意识的降低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只要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我们就是成功了一半。这就要更新教学理念,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让学生充分的通过身边的生活常识、现象感知认识物理。再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融会贯通后,再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如真空不能传声、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控制变量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等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基本要求。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败笔。例如,教师在讲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如果对“相对”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选择参照物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物理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师生的达标意识要强,达成度要高。对一些知识点,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马上就接受。例如,刚开学初在讲“单位换算”,第一个班级花了不到5分钟的时间就“解决问题”,但后来发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错误颇多,自己还埋怨学生学习不认真,后来在学生的反馈中才知道学生没有真正的搞懂。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授课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涨。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如何构建等。

  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和帮助,帮他们树立信心。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强。让学生多动手、动口、动脑。注重学法指导,初中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二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地理解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最后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进行形象而生动的模拟表现,它是传统教学手段的补充和延伸,两者协调配合,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及时的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认真地思考遇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力争在行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物理教师。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4

  作为老师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两个多月我觉得我学到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这段时间里,物理组的很多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特别是我的师傅涂源安老师,每次都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给了我很多指导和意见。还有王鑫良老师,我们同是教高一3组,教的学生都是同一层次的,所以我都是和王老师保持同样的进度,作为新老师,很多课我一时都不知道怎么引入新课,有些课也不指导怎么讲才能让学生更加明白。所以我在上新课之前都是先听王老师的课,这样就能补上自己备课的时候漏掉的知识要点,王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帮助,同样还有王得寿老师,涂太平老师,朱晓庆老师他们对我这个新来的,毫无经验的都是耐心教导,给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在这里谢谢他们!

  在刚刚结束的期中考试中,我带的4个班得到了第一第二,第五第六的成绩。看到成绩后我又高兴又失望,对于一个年轻老师来说,能取得第一的成绩是对我工作的一个肯定以及鼓励,我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失望的是,同样是我在教,怎么还有两个班会相差几名。第五名是高一(16)班,第六名是高一(18)班。我分析了一下,主要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16班是我教的四个班感觉上课最活跃效果也应该最好的一个班,班上的学生很活跃,有一些同学反应很快,这样就带动了整个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活跃,我觉得一个老师上课学生一定要在下面配合,这里的配合并不只是安安静静地坐在下面,还要在听课的时候给老师一些信息,就是他对这个知识点的了解以及掌握程度。这样老师上课也就有了更多的激情,课堂效果也就相对好些。但是就这样我认为效果最好的班级考试却没有别的班好,怎么回事呢?我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16班学生学习很浮躁,对于作业的完成很不重视,作业做得很马虎,就像是应付老师一样。相反,得了第一的17班平时学习很踏实作业做得很认真。对于理科的`学习,课堂固然重要,课下的巩固复习同样必不可少。并且理科重点在于多练,只依靠于课堂的学习而课下完全不管它是肯定不行的!所以对于16班的教学,以后我也要多花精力来督促他们作业的完成。

  而对于18班,我也总结了一下,首先就是我自己的原因。18班我了解的太少了,每周只有3节课,每次上完课就走了,班上的学生我能叫出名字的人太少,对他们的学习情况也不够了解,作业反馈也不及时。另外在18班的课堂效果也没有其他班上活跃,所以让我一时间忽略了班上的学习。虽然班上的平均分不够高,但是却有2个高分进入了年级的前20名。我觉得一个班的尖子生其实也是可以带动整个班的学习气氛的。应该对这样的同学多加表扬,使其他同学向他们看齐,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这样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总是有促进作用的!上课即时进行反馈性的练习。作业有问题的学生要与之交流,从中了解问题所在,以便及时改进。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经常沟通。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帮助我上好每一堂课,维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保持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生搞好关系决不是与一部分学生亲密无间,而是要去关心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他们鼓励。同时我也会吸取过去两个月的经验教训,在教学方面多向其他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要多加思考,这样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继续努力,加油!期待新的成绩!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

  我在高一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许多物理教师也认为这种情况在高一新生中相当普遍。下面,就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的特点,以及针对物理学习上的困难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答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和分析能力差:审题不细致,不准确,不全面,不按要求答;不会通过分析题目信息抓出问题的关键。

  (2)理解能力差:对概念的理解肤浅,答题时凭着感觉答。

  (3)综合实验能力差:尤其是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4)数理结合意识差:不会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简单运算失误太多。

  (5)表达能力差:作图不严格,计算题解法不规范,逻辑性差。

  二、作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不够仔细,

  (2)公式不明;

  (3)表达不清,思维逻辑性差,书写太混乱;

  (4)运算能力差,数据不准确,单位混乱。

  (一)、原因分析

  1、与学科特点有关: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缘于生活却高于生活,故此比较的抽象并且要真正地弄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积累。

  2、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也有关: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学符号与物理专用符号的区别;图象结合物理情境的想象与思考能力的培养;解题时画受力分析图和运动情况图的习惯和规范还未养成;单位、有效数字、方向以及解题格式的规范化始终要引起重视。教师的授课方式等都会对高一

  学生造成影响,但由于大多数的教师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因而,主观方面,学生自身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才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

  (二)、几点建议和思考

  1、解决办法

  (1)切实学懂每个知识点

  认真阅读课本;认真听讲;理论联系实际。课本知识是前人经验的高度概括,通过课前的阅读了解知识重、难和疑点,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听讲,提高学习效率。

  (2)掌握物理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学的.物理规律并不多,但是物理现象和过程却千变万化。只掌握了基本概念和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如假设法,理想化法,等效替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独立作用原理以及合成原理等等。

  (3)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对课堂上刚学过的新知识,课后一定要把它的引入、分析、概括、结论、应用等全过程进行回顾,并与大脑里已有的相近的旧知识进行对比,在弄懂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要及时完成作业,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巩固所学知识。

  2、几点思考

  (1)把新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课堂教学行为

  教师不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或只满足于让学生感到新奇或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善于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

  (2)进一步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要在学生的熟练掌握上下功夫,不仅要抓住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本质,而且要从其产生的背景,建立的过程以及具体应用上展开教学与探索,使知识点完整、立体、丰富,使学生真正理解。

  (3)重视物理知识的应用

  一方面,新知识的教学要多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应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进行理性归纳。另一方面,要鼓励、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放到生产、生活实际中去检验、巩固,应用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0-25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04-04

高一物理教学反思15篇10-30

物理教学反思10-13

物理教学反思10-03

物理案例教学反思11-10

物理的电路教学反思11-05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10-06

高一物理教学总结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