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时间:2024-06-20 09:48:35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1

  教学设想:

  本文选自于苏教版“此情可待成追忆旧日时光”板块,属于专题“情感篇”中的“友情篇”。该板块有三个文本,现代诗歌。都属于自读或选教的要求。学习本文,主要是进一步学会对诗歌的赏析,提高解读作品的能力。教学时,宜放手让学生自己朗读,自己体会。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中深刻、高尚的情感,充实自己的心灵世界,获得精神成长。

  3、进一步欣赏诗歌语言。

  课时设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要点: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

  过程:

  一、导入(学习要求)

  二、自学讨论《旧日的时光》

  1、了解作者

  罗伯特·彭斯,英国苏格兰著名诗人。人称“庄稼汉诗人”出生在苏格兰艾尔地区一个穷苦的家庭,十二三岁就在田里劳动,一面耕田、一面酝酿诗句。1786年,他带着试试看的心情,把自己平时在劳动之余写的诗收集在一起,出版了主要用苏格兰方言写的诗集。谁知诗集问世后,便以它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充实的生活内容而使整个苏格兰文坛为之震惊,人们争相购买阅读,一时竟洛阳纸贵。不过,彭斯并未因此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依然边劳动边作诗,直到30多岁才离开心爱的田地,去当税务局的小职员,但没过几年,他就在贫病交加中结束了短促的一生。

  本诗是世界名歌,几百年来久唱不衰,后来成为电影《魂断蓝桥》的插曲,传遍世界各地。人们喜爱在告别宴会上颂唱此歌。它原为苏格兰民歌,根据彭斯自述,是根据一位苏格兰老人的演唱记录整理的。彭斯在诗前加上评语:“创作这样光辉诗篇的天才是受到上帝启示的,这样的天才诗人胸中一定燃烧着烈火,在这首诗里有着民间天才的火焰,即便集六七位近代英国的文人墨客之功力,也无法与之相比。”

  2、朗读

  3、赏析讨论

  (1)《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抒发了这样的感情?

  (这首诗歌颂了真挚美好的友情,但是内涵上侧重于歌颂朋友之间地久天长的友谊,揭示友情的永恒。)

  (2)《旧日的时光》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语言质朴清新,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怀旧的情感,明快的节奏,有一种天籁般的醇厚韵味,几百年来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3)第三、四节诗里有两个重要的意象,试做赏析。

  (诗歌中出现的“美丽的延命菊”、“呼啸的重洋”。诗人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与童年时代朋友共同度过的欢乐时光。他们曾经满山遍野地奔跑,采摘美丽芬芳的野花;他们曾经漫步溪上,在晨曦和落日中欢歌笑语。然而,童年时光转瞬即逝,接着便是天各一方。为了生计,他们四处颠沛流离,历经沧桑,直到精疲力竭。而汹涌的大海则横卧在朋友之间,使他们不能经常相见。读到这里,我们油然产生一种人生的苍凉感,感受到生活的坎坷和波折。虽然“万里跋涉”、“呼啸的重洋把我们相隔”,但是时空的阻隔并没有使友情黯淡褪色。)

  (4)说说诗歌反复手法的运用。

  (“还有那旧日的时光”“为了那旧日的时光”“自从那旧日的时光”,在诗尾反复出现,形成回环的结构。诗人运用民歌中常用的“重章复唱”的手法,回环往复,把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不断深化,加强了抒情效果,读来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三、朗读,作业

  第2教时

  要点:自学讨论《箭与歌》《别离》

  过程:

  一、自学讨论《箭与歌》

  1、了解作者

  朗费罗(1807--1882)美国诗人。生于美国缅因州波特兰,13岁就开始发表诗作。从博多因大学毕业后赴欧深造,1826年至1829年间在英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国研读外国语,后来还曾几度赴欧,熟悉欧洲古老和近代的文化。从1836年起,朗费罗开始在哈佛大学教书。晚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创作。语言淳朴,韵律谐和,雅俗共赏,抒情味浓,是朗费罗诗歌的共同特点。他的诗歌在欧美大陆流传极广。

  2、朗读

  3、赏析讨论

  (1)《箭与歌》这首诗歌有怎样的主题?

  (旧时的朋友,旧时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流逝,似乎慢慢被淡忘了,一经回忆,原来友谊深藏心底。)

  (2)文中的意象“箭”、“歌”、“橡树”和友谊有怎样的联系?

  (箭可以作为歌的喻体,相似: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插在橡树上的箭,橡树像一个证据,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那里,无论岁月如何流逝,历史的痕迹不可磨灭,无论时光如何飞逝,真挚的友谊永存。)

  二、自学讨论《离别》

  1、朗读

  2、补充交代:

  这首《别离》,作于1941年。原是作者在昆明时送给朋友的。那时,为躲避日寇的飞机轰炸,诗人从昆明来到近郊的一座深山。他虽然离开了闹市,身居茅屋,但仍关心着天下大事。他的眼睛专注着多难的人生,“担负着工作的辛苦”。由于有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他即便是抒发个人的感受,写别离这样的'题材,也没陷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悲伤,而是道出暂时的别离与永存的友情的辩证关系。作为友情颂歌,它宛如熊熊跃动的火苗,暖人肺腑;作为精神营养品,它又好似澄明晶亮臻于纯青的炉火,引人思索。

  3、赏析讨论

  (1)《别离》这首诗歌有怎样的主题?

  (《离别》熔铸了作者的特定时代的人生经历,表达了现代人的生命感受。这首诗在“离别”中融入了丰富的人生情感内容,表达的是幽渺迷离的人生感悟。)

  (2)“一生里有几回春几回冬,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的人生仿佛是由一次次别离和欢聚组成,既彼此融合又各自独立,只要保持精神状态的年轻,会使人觉得不知老之将至,“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友谊常青,人生不老。)

  (3)说说本诗在形式上有怎样的特点?

  (这是一首格律严谨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闻一多译为“商籁体”)是西方的一种格律诗。它音韵回旋,有很强的抒情性,形式上分四、四、三、三行,或叫、四、四、二行。这样的节奏往往含有“层层上升而又下降,渐渐集中而又渐渐解开,以及它的错综而又整齐,它的韵法之穿来而又插去”的特点,善于表现沉思的状态和歌咏比较永恒的主题。)

  三、朗读、即时作业:

  1、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首短诗。

  2、交流。

  8、《品质》《老王》体化教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会认“罩、屹、鼎、沸、贯、崩、恢”等7个生字词,会写“潮、称、盐、笼、罩、蒙、薄、雾”等13个生字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感受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不同的景观,感受“奇观”的奇特之处,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4.学习本文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应用。

  教学重点:

  通过文章学习,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和潮来后的不同景观,用心感受不同时刻的画面带给人们不同的感觉,并大致能说说“潮来时”的整个经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有顺序、找特点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

  一、激趣导入,感知自然美(4分钟)

  同学们,平时大家都去过哪些地方玩呢?把你觉得最好玩的地方和我们同学介绍一些,并说说你为什么觉得这个地方好玩。

  二、初读课文,构建文体美(9分钟)

  1.检查学生书写生字情况

  2.自由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3.读了这篇课文,说说你有什么收获。

  4.你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你读本文后的感受吗?

  (预设1:海宁市的盐官镇真是一个观潮的好地方哪!预设2: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景象好壮观啊!预设3:浪潮就像千万匹白马齐头并进,真是浩荡啊!)

  教师引导:你可以用书本上的一句话来说说吗?

  引出课文第一段: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天下奇观的“观”和文章的题目观潮的“观”一样吗?

  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观”是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2.课文题目《观潮》的“观”的意思是()

  ①、观看;②、观察;③、参观;④、景象。

  三、研读课文,赏析语句美(22分钟)

  1.快速默读课文,找出钱塘江大潮“奇”的地方。

  过渡句: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么,它“奇”在哪里呢?

  预设1:潮来前。

  (课件出示):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去雾中若隐若现。

  ①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在你的想象中,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你在生活中看到过这样的景象吗?

  ②这句话中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塔、亭、台和山,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该怎么读这句话呢?指导朗读。

  预设2:潮来时。

  (课件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过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①谁能将这句话来读一读?

  ②在你的想象中,“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怎么样的?你在电视的画面中有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重点指导“浩浩荡荡”“飞奔”“山崩地裂”“颤动”等词在这句话中的作用)

  ③观看课件实录,感受现场气氛。

  ④带着这种气势凶猛的语气,自由读,全班齐读。

  ⑤示范读,读出语气。

  ⑥不看书本,你可以将潮来进的壮观景象说一说吗?

  ⑦想一想,这句话用的是怎样的描写方法?(比喻、夸张)

  ⑧小练笔: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让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拓展,想象画面,从而对潮来时的气势进行深入的理解感悟)

  预设3:潮过后。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入,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①“才”字,你发现了什么?

  ②“两丈来高”是多少高?让学生用手向上延伸,试着比画。

  ③指导朗读。

  2.结合课文内容特点,学习字词。

  过渡:文章讲了“潮”,还讲了什么?(人)人怎么样?(多)

  请你在文中出关与描写“人多”的词语,用“———”画出来,用“……”画出关于写“潮”的词语。(课件出示两组词语)

  人山人海闷雷滚动

  人声鼎沸沸腾

  昂首东望横贯江面

  踮脚白浪翻滚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①你能读吗?同桌间相互读一读。

  ②这些词仿佛都有一幅画面,有一阵声音,你可以把它们读出来吗?教师指导朗读。

  3.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如:①观潮为什么要定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呢?

  ②为什么说海宁市的盐官镇是观潮最好的好地方?结合地图,给学生做简要分析,并培养其爱思考的好习惯。

  四、回顾感知,拓展延伸(5分钟)

  再次朗读课文,整体回归感知。并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了哪些内容?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潮来前,江面_____;潮来时,江面______;潮去后,江面________的壮观的大潮景象。

  2.找找相关资料,浙江还有哪些有名的“奇观”,说说它“奇”在何处。(课后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好吗)

  五、板书设计

  潮来前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远声如闷雷远处白线

  观潮潮来时天下奇观

  近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潮过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 科学观 。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分析文章思路以及表达方式、语言和整体风格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领会作者对科学的认识及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 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

  主备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3

  【课前导学】

  一、介绍作者、解题。

  乔治萨顿是一位科学史家,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可以说是近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也是一位名的新人文主义的倡导者。在萨顿之前,科学史自身虽然已有很长的发展历程,但却还没有作为一门独立的职业化的学科而为世人所普遍接受。而萨顿通过一生的努力,以其业绩奠定了科学史学科的基础:他创办了重要的科学史刊物;他确立了这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他建立了以学科为基础的学会;他为科学史领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一般性的综述、高级的专著以及教学手册,并建立起科学史的教学体系。总之,人们经常把萨顿看作是当代科学史学科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本文是一篇谈论科学史的短文。

  二、学生阅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

  【课堂讲学】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问题探讨,认识文明对话的内涵及其意义。

  2、能为较长的学术文章提炼关键词语,写出内容提要。

  3、认识各种常见议论文在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和整体风格上的不同特点。

  4、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每一小节的内容的情况。

  二、师生讨论归纳如下:

  1、从实验科学的角度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2、科学全部形成的种子是来自东方的。

  3、今日西方仍需要东方。

  4、分析这类人的表现和实质。

  5、净化西方文明的.途径和方法。

  6、新的鼓舞来自东方。

  7、指出科学不能控制它本身的应用。

  8、东西方文化的共同本质。

  9、感恩东方文明,并对它寄予希望。

  10、再一次强调应该具有科学的态度,以实现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三、归纳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3)要正确认识东方和西方的关系。

  第二部分:(4-8)不能正确认识东西方科学的原因及其危害。

  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促使东西方文化融合,完满地实现人类的使命。

  四、问题探讨:

  1、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

  明:东方科学和思想是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机。

  2、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明: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五、探究写法:

  1、多用诗意的比喻,增强作品的形象性。

  如:第二节“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东方是母亲,西方是父亲”。用了一个人们习见的比喻,揭示出东西方科学的关系。

  “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光明是隐喻,比喻来自东方的真理,这真理像阳光一样投射过来。

  2、文章组合上多变化,比较自然。

  自己的担忧——存在的问题——一代人的使命——强调应具有的科学态度——文明要经过历史的考验而存活下来。

  【课堂练习】

  问题一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一文选用了哪些材料阐述了什么论点?

  问题二 本文运用了比较论证的方法,请结合文章,说说什么是比较论证,作者是怎样通过比较来阐述道理的。

  问题三 以具体语段为例,试分析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4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

  1、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3、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4、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问题探讨,认识东西方文化科学交融的意义。

  2、了解、运用常用的论证方法。

  3、感悟作者宽度的胸怀,科学的态度,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科学观。

  一、导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慨叹于西方科学文明的巨大魅力,特别是西方工业文明与知识经济的巨大发展,让我们总觉得,东方科学要好好学习西方科学文明来加快发展,缩小与西方科学文明之间的差距。那么西方人,又是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文明的呢?怎样来看待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之间的关系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乔治萨顿的《东方和西方的科学》,相信我们一定会受益匪浅。

  二、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生于比利时的根特。在大学期间学过哲学、化学、数学、结晶学等专业,1911年获博士学位。1912年创办国际性科学史杂志《Isis》,担任该杂志主编近40年,并发起成立国际科学史学会。他为科学史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一生著作甚丰,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800余篇,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在萨顿身后,科学史已经成为一个得到公认的学科。萨顿则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经常被称为“科学史之父”。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三、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四、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五、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说明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六、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也可分出“三段论”来。本论第4段,直截了当:态度粗暴、“言过其实”的人,“大概不是科学家”,观点鲜明。接着5、6、7段反复论述“必须谦虚”“不应傲慢”,第8、9段小结:要“以谦虚的态度从事这一切(科学工作)”。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用了美国的历史记载短暂来强调必须谦虚,同时也与上文提到的古希腊的例证对照。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骇人听闻”,除了二战时美国为了逼迫日本投降而在广岛、长崎投了两颗原子弹外,还能指什么呢?这不正是“科学方法”“被错误地应用”吗?第7段的比喻其实也是暗指这一点。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5、试举事实例子说明“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①西方的科技至上,生物克隆陷入伦理悖论;②经济高速发展,大量消费有限的能源,时时爆发能源危机;③经济上每隔一定时间就爆发危机,陷入瘫痪。

  天人合一 齐生死、等万物

  6、指出下列各句的论证方法。

  ①从实验科学的角度(特别是在其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东方和西方是极端对立的。( )

  ②在很大程度上,实验科学不只是西方的子孙,也是东方的后代。( )

  ③热爱真理——像科学家那样热爱真理的全部,包括愉快的和不愉快的、有实际用途的和没有实际用途的;热爱真理而不是害怕真理。 ( )

  ④科学的应用常常握在那些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人手中,犹如不经过教育和训练而去驾驶一辆能导致各种破坏的大马力汽车。 ( )

  ①对比论证;②比喻(不是拟人。所谓“拟人”,必须写出人的特性)论证;③演绎论证;④比喻论证。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6

  《五人墓碑记》背景材料

  1、时代背景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对于当时反矿税、反税监的斗争,他们不仅同情,而且积极支持并参加。(关于东林党: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4)顾宪成革职还乡,于无锡东林书院讲学,议论朝政,得一部分士大夫支持,形成改革派的政治集团,世称“东林党”。)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

  2、周顺昌简介

  周顺昌(1584一1626),字景文,号蓼洲,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中进士,任福州推官(掌管州中刑狱的官)。后来进入吏部,任文选司员外郎(掌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他虽掌管人事大权,但仍极清廉正直。后来离京回南方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他为人正直、清廉,关注民间疾苦。像他这样的人,人民欢迎,阉党不容,被魏忠贤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家居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还把女儿许配魏的孙子。在谈话中,切齿痛骂阉党。这事被缇骑报告魏忠贤,周顺昌终于被革职。

  周顺昌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江苏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为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魏忠贤获悉此事后,指使东厂特务罗织罪名,借机陷害。天启六年三月周顺昌被逮到北京,在狱中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被拷死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侦元年才得到昭雪,谥忠介。

  3、五义士简介

  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他情愿自己去代周顺昌吃官司。市民马杰也一路敲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不许东厂缇骑逮捕周顺昌。缇骑恼羞成怒,拔出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观的市民鼓噪起来,堤骑更加凶横,首先举剑扑击沈扬、杨念如。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夺取了缇骑的武器,同堤骑扭打起来,结果额头受伤。聚观的市民一见缇骑动武伤人,就一起鼓噪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顶,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被群众打死。

  颜佩韦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完全是激于义愤才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自己的作为,理直气壮,毫不隐讳。七月中,苏州城里布满警卫,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位壮士大骂魏忠贤及其亲信毛一鹭,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

  事后,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熹宗死了,魏忠贤失了靠山,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位义士,一夜之间,把毛一鹭为向魏忠贤献媚而监造的魏忠贤生祠拆为平地,在它的废基上修建了五义士的墓。

  4、作者简介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士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朴质。曾编辑《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著有《七录斋集》等。

  5、《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体化教学案(学生版)

  《枣核》教学实录

  一、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

  (一)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三)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二、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三、学生学习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四、具体过程:

  (一)导课:(大屏幕播放“回家的人”)

  听到“回家的人”有什么感受?同学们感受到的是游子的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请在萧乾的枣核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师板书课题:枣核

  (二)大屏幕投影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积累字词,理清文章的线索

  2、品味朴素而蕴含深情的语言,体会同乡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具体的析文过程

  从学习目标上可以看出,学习一篇文章,首先应该扫清阅读障碍,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把字词解决。

  大屏幕投影展示要求:

  1、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理清文章的线索:

  (1)、字词(注音或填汉字)

  蹊跷()()山坳()嫣红()匀称()厂甸()

  (2)、完成填空:

  ()枣核——()枣核——()枣核——()枣核

  2、品读课文并思考:

  (1)、这位游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向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我们从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段找出关键的字词句)

  (4)、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请的词语呢?

  3、拔高思考题

  (1)、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的想做什么?(学生读8——10段回答)

  (3)、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4)、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五、总结

  1、教师: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想告诉我们一点什么呢?

  明确:(学生齐读末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

  2、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师感言:游子的这种思乡之请,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余光中在她的乡愁中也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屏幕投影展示余光中的《乡愁》,师生共同欣赏。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7

  备课时间:10月21日上课时间:月日

  课题:《人琴俱亡》(第一课时)(总第节课)

  【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能准确翻译课文,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学习重点、难点:

  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方法指导:

  1.读课文,标出重点词语;

  2.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对这些重点词语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做成“知识卡片”,或记录在笔记本上

  【知识链接】

  1、文题诠释:

  “人琴俱亡”指王子敬死后他的琴也不好使了,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对知己或亲友去世的悼念之情。

  2、作家简介:

  刘义庆(403——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3、作品介绍: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全书6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

  《世说新语》故事短小,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

  【学习过程】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假如你最心爱的东西不小心丢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的一位亲人或朋友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怎样呢?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感人肺腑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段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一起来学习《人琴俱亡》。

  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1)、《人琴俱亡》选自,作者是朝宋文学家。《世说新语》中很多故事发展为成语《人琴俱亡》发展的一个成语是。

  (2)给加点的字注音。

  俱病笃()语时了不悲()索舆来奔丧()

  弦既不调()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子敬素好琴()

  (各人不看书自觉完成注音→组长查看组员完成情况)

  (3)流畅并有感情诵读课文。

  聚焦目标二:

  2、再读课文,参照注释理解文意,完成以下习题,把翻译中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1)、解释加点的字

  俱病笃何以都不闻消息语时了不悲

  便索舆来奔丧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

  弦既不调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因恸绝良久。

  ②、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合作探究:

  活动1: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达到准确背诵。

  (学生朗读课文,读不准节奏的地方小组内讨论→小组合作,组长合理分配,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合作朗读→小组间朗读大比拼。每小组可任意选择自己所要挑战的小组进行比拼→点评他人的朗读并记录下容易读错的句子。然后全班齐读。点评角度: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

  活动2:疏通文意,落实字词。

  你在预习课文翻译时,有疑惑吗?小组内讨论解决这些疑惑,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全班同学互相解疑。

  对照注释和学习笔记来记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交流展示:

  1、小组展示课文翻译,强调重点字词句的意思。(小组展示翻译时,组长合理分配,同时,注意讲解重点字词句的翻译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整理在黑板上,其他同学补充整理在下面空白处。)

  2、小组内翻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力求字字落实。

  注意表述要求:

  1、我们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问题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难点是:(交流完后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巩固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组内讨论。教师明确小组分别板书,并进行讲解,现场记忆。)

  1、给加点字注音。

  (1)子猷(2)病笃(3)索舆(4)掷地(5)恸绝

  2、由今及古,辨识多音多义字的字音和字义。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1)中年丧偶()(1)此已丧()

  (2)弃丧回家()(2)便索舆来奔丧()

  (3)了无睡意()(3)语时了不悲()

  (4)人影稀疏了()

  3、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可以在空白处补充你认为重要的词)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2)便索舆来奔丧()

  (3)子敬素爱琴()(4)便径入坐灵床上()

  (5)弦既不调()(6)月余亦卒()

  4、翻译下列句子,并要能翻译全文。

  (1)何以都不闻消息?

  (2)因恸绝良久。

  5、这篇课文选自《 》,作者是。它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的。

  教(学)后反思:

  备课时间:10月21日上课时间:月日

  课题:《人琴俱亡》(第二课时)(总第节课)

  学习目标:

  1、体会课文中所体现的深厚的兄弟情谊。

  2、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聚焦目标一:情谊共品味:

  1、、自己用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2、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王子猷与王子敬深厚的兄弟情谊,你觉得课文中哪些句子最能表达这种深厚的兄弟之情?并作简单分析,体会课文语言中所包含的感情。

  合作探究:

  聚焦目标二:疑义相与析。

  1、既然兄弟情深如此,为何作者却说子猷“了不悲”,“都不哭”?

  2、那子猷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悼念自敬之死的呢?

  3、为什么子猷在听闻子敬亡故的消息时了不悲,去奔丧一路也没哭,而弹子敬琴后竟恸绝良久?

  4、究竟是什么触发了子猷的情感呢?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

  5、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子猷)月余亦卒”,子猷为什么也死了呢?

  6、你还知道哪些兄弟情深、手足亲情的成语、诗文或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共享。

  交流展示:

  表述要求:1、我们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的问题是:,我代表我们小组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2、我们小组要提醒大家注意的重难点是:(交流完后说:我们小组汇报完毕,请问大家有什么建议和补充吗?)

  巩固提升

  1、《人琴俱亡》这篇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不是矛盾?请作扼要说明。

  2、根据情境,展开想象,进行描写。

  (1)、子遒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2)、子遒摔琴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3、阅读《荀巨伯探友》,然后完成题目。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①胡贼攻郡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③,子令吾去,败义④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⑤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解:①值:适逢②郡:指城。③相视:看望你。 ④败义:毁坏道义。

  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出外打仗的军队。

  (1)与“我辈无义之人”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欲辱之B、得无楚之水使民善盗耶C、土人谓之“傍不肯”

  (2)解释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

  ①友人语巨伯曰()②吾今死矣,子可去()③贼既至()

  ④值胡贼攻郡() ⑤汝何男子()

  (3)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

  (4)本文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

  (5)本文与课文《人琴俱亡》在主题上有何异同之处?

  《世说新语》阅读链接:

  管宁割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对于这则故事,作者对二人的褒贬已在其中。就价值观来说管宁就未必对,华歆就未必错。其实这里值得深究的倒是两种心态。管宁不取飞来之物,视之“与瓦石不异”,不喜不憎,用的是平常心。华歆“捉而掷之”就有点费解了。如果喜欢,可以揣起来,如果不喜欢就不必去理它,何必扭曲自己的欲望呢?至于车马冠盖,那更是别人所拥有,何羡之有?名利可遇亦可求,唯不可羡,须顺其自然,大可不必自扰心智,要紧的是做好当下的事。管宁耻与华歆为友,要害大概在这里。)

  难分伯仲: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既是兄弟,又是德行相当,何苦要分个伯仲?若真是舜象之别,又比什么?)

  教(学)后反思:

【《东方和西方的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蚯蚓和老鹰中班科学教案09-20

中班科学教案《水滴和纸》10-02

《油和水》中班科学活动教案09-24

小班科学教案:野花和野草10-06

大班科学活动轻和重教案02-27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卵生和胎生》01-22

《蚯蚓和老鹰》中班科学课教案09-23

中班科学蛋和蛋制品教案反思11-19

小班科学教案:区分泥土和石头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