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3-09-02 09:03:31 教案 我要投稿

[经典]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经典]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会人5个生字,理解“鸦雀无声、截肢”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受大家对残疾人博莱克的尊重和保护,以及博莱克自尊、自强的个性。

  【学习过程】

  一、录象揭题

  1、小朋友,每年国庆节,很多国家都要举行隆重的检阅仪式。到时候,部队首长、国家领导人、甚至外国贵宾都会观看部队队伍和群众队伍。

  2、瞧,这是俺们中国的检阅仪式。(看阅兵式录象)

  3、看了刚才的录象,画面中的军人、部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今天,俺们要去波兰首都华沙看一场特殊的检阅仪式。(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2、同桌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内容: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节的()仪式上,让()的博莱克走在()。xxx时,他们的队伍得到了观众的一致()。

  3、指名说。

  4、读了课文,你感觉课文中向俺们描述的'这次检阅和俺们刚才录象中看到的检阅有什么不一样?

  三、学习课文第12段:博莱克的表示

  1、你瞧,这就是博莱克,他在队伍中,表示怎么样?

  2、看看书上是怎么写博莱克的。指导朗读12段,读出自信、投入、有精神的博莱克。(自由读、指名读讲评、男女读、全体站起来读。)

  3、看到博莱克的表示,你想怎么夸他?出示:这个小伙子真棒!(读一读)

  4、那为什么有的观众说:这些小伙子真棒!(齐读)

  四、学习课文第2~9段

  1、这些小伙子更棒的表示是在检阅仪式之前。俺们一起去了解一下检阅之前的情况吧。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2~9段,考虑:检阅仪式之前,这些小伙子在讨论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他们在讨论该不该让博莱克去参与检阅仪式?)

  3、该不该让博莱克去,为什么要讨论呢?分析:

  假如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不让他去,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家觉得非常为难。课文中也可以具体看出同学们为难的样子。请你们读读课文第3~6段,找出表示同学们很为难的词句。

  5、四人小组交流:你找了哪些句子?

  6、全班汇报:谁也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怕伤害了博莱克)

  终于(终于有一个人开口了,但是也没有解决问题)

  鸦雀无声(外表上一点声音也没有,其实心里呢?)

  第6段中连续6个问号。指导读出为难、犹豫不决的心情。

  7、这么为难、这么难办的事,称为()的事?(板书:棘手)

  8、这么难办的事最后解决了吗?怎么解决的呀?再次看图。再次朗读第12段。怪不得,博莱克那么努力地表示自身。此时,他在想什么呀?

  9、是呀,能让博莱克有机会参与这么重大的活动的是他的同学们,能让博莱克这么有自信地站在xxx队伍中的是他的同学们。这群小伙子,懂得尊重身体有残疾的同学,这些小伙子真棒!(朗读句子)

  五、小结

  这次检阅,不但检阅了小朋友整齐的队伍,更检阅了他们美好的心灵。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认知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第二句包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投影、课件、小卡片

  课时目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懂得祖国哺育我们成长,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认知目标: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土、儿”。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看懂图意,并结合图理解字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自己的'家吗?

  2、你们喜欢在家里干什么?

  二、看图了解图意

  1、有四个小伙伴也想找到自己的家,他们是谁呢?

  2、投影图片:白云小鸟鱼儿种子

  3、白云的家在哪儿呢?谁来帮助它找到家?小鸟的家在哪儿呢?谁来把它送回家?鱼儿呢?种子呢?

  4、揭示课题:家(正音,分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要求听准课文里的每个字音。

  2、自由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看课文里有几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

  (1)说说课文一共有几行?有几句话?

  (2)分句指读,评议。

  (3)齐读课文。

  4、再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四、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把白云、小鸟、鱼儿、种子送回了家。那么它们在家里生活的好吗?生活的快乐吗?下面我们一起去问问它们。

  2、多媒体演示:蓝天白云图。

  (1)白云在家里快乐吗?为什么?

  (2)指导朗读。

  (3)蓝天还是谁的家呢?

  (4)说话提示:蓝天是白云的家,也是()的家。

  3、多媒体演示:鸟儿在树林中飞翔、觅食、筑巢。说说鸟儿在家里快乐吗?

  (1)小鸟在树林里生活多么愉快,让我们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2)说话提示:树林是鸟儿的家,也是()的家。

  4、引导学生观看动画,自读三、四行,读后交流。

  (1)为什么说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

  (2)练习说话。朗读。

  5、刚才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了第一句话,这一句话比较长,我们连起来把它来读好,注意连贯和停顿。

  (1)这句话把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比成了白云、小鸟、鱼儿、种子的家。它们有了自己的家,该是多么幸福啊!小朋友,你们能把这句话背诵出来吗?

  (2)自由背诵,指背。

  6、我们每个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那就是——(出示:祖国)

  (1)什么叫祖国?

  (2)我们祖国的名字叫什么?

  (3)投影: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形图,地形图里有景色。

  (4)看了之后,你想说什么?

  (5)引导交流:祖国是一个巨大的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7、祖国大花园里有温暖的阳光,有清新的雨露,有肥沃的土壤。我们都生活在祖国这快土地上,所以祖国就是我们的——家。

  8、齐读第二句话。

  五、学习生字

  1、出示:土儿

  2、指导书写。

  3、学生描红,临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字典认识生字。

  2、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懂得实事求是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你耳边常听见的是父亲的什么叮嘱?对父亲的叮嘱你抱什么态度?

  2、交流。

  3、本文的作者,是他父亲一句叮嘱影响了他的一生。出示课题:父亲的叮嘱

  (通过回忆父亲的叮嘱,引出课题,揭发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2、检查词语:寂寞和颜悦色审视不知好歹面面相觑教诲

  3、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读。

  (在检查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三、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四、再读,理解课文。

  1、父亲的叮嘱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在怎样的情况下出现的?

  (1) 在画杨桃时,我想起父亲的`话。同时,要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的矛盾心理,但最终还是按父亲的叮嘱去做的。

  (2) 在老师教育几个同学时,我又一次想起父亲的叮嘱。老师的神态有哪些变化?同学们的语气有哪些变化?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铺垫。)

  (3) 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

  (4) 理解、体会几种“……”的含义。

  (通过分角色朗读,感悟课文内容。)

  2、讨论一下对“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这道理不仅在画画。”这句的含义。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省略

语文教案 篇4

  [写作要求]

  1、抓住特点:仔细观察所写景物,捕捉在特定季节中所写景物的特点。

  2、层次清晰:注意描写要有层次,学会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突出重点:安排好详略,突出所写景物的最鲜明的特色,不“平分秋色”。

  4、灵活写景:有意识地选用描写景物的方法:拟人、比喻等。

  [描写景物的方法]

  1、把景物拟人化。

  2、用比喻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3、用色彩来描写景物。

  4、用比较的方法老描写景物。

  [参考例文]

  秋天

  以前,我认为秋天是最最令人讨厌的季节,我恨秋天。那天我慢慢地走着,路边那些丑巴巴的杨树的叶子枯黄了,大着旋儿落下来,有的像小孩荡秋千,有的像水滴落在地上,还有的像飞机降落,我悲哀地望着枯黄的叶子,知道它们已经不行了。可是,到了姥姥家,推开笨重的大铁门,浮现在我眼前的不是那些丑巴巴的枯树,不是那些已经枯黄、腐烂的叶子,而是那些美丽的菊花!阿,秋菊开得是那末灿烂,有的昂首挺胸,有的秋光灿烂……

  还有那火红火红的鸡冠花,美丽极了。后来,我越来越喜欢秋天了。

  每天,在电视里、电脑里看到金光闪闪的水稻,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橙色的橘子收获时,我的脸上总会浮现出快乐的笑容。

  今天,我背着书包高兴地走着,路边那些可爱的杨树的落叶“沙沙”地响,好像对我说:“秋天来了,多穿一些衣服,别冻坏了身子。”到了学校,花坛里有那美丽的月季花,有红的,有粉的,还有黄的……爬山虎的叶子已经慢慢地变红了,把墙染成了一片红色。

  “沙沙沙”……“沙沙沙”……秋雨落在枯黄的叶子上,和落叶一起飘下来,好似一对要好的舞伴。秋雨落在凋谢的花瓣上和花瓣一起落下来,真美呀!阿,原来秋天这么美呀!我爱秋天。

  [参考题目]

  观察秋天的景物,写一篇文章,记下所观察的景物和当时的`感受。题目自拟,但标题中必须含“秋”字。

  第十次作文

  第十一次作文指导

  [训练目标]

  观察与描写训练:写景,做到层次清楚。

  [写作指导]

  写景,要写真景物,寓真感情,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为一体。好的景物描写应该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赋景物以人的感情,或喜,或悲,或爱,或憎,或乐,或愁,景中有情,情景俱出。如:

  在赤水河畔的赤水市有一片一望无际的竹海。竹海与赤水河相生相伴,血脉相连。茫茫竹海为赤水河涵养水源,让它源源不断,滔滔赤水河又为竹海推波助澜,使它生息繁衍。他们相濡以沫,营造出一片绿色世界。

  茫茫竹海同古老的赤水河一样,充满了神奇美妙的色彩,流传着无数传奇般的故事。

  有人说,竹海生于远古。几千年前,汉、苗、彞等兄弟民族就生活在这片竹海之中。他们自称为竹王的子孙,以竹为自己的图腾,用竹的高节、虚心塑造着自己的灵魂,而竹海又以无穷的财富养育着他们。各民族亲如手足,共同营造这美好的家园。

  也有人说,竹海源于近代,源于赤水人的辛勤劳动,源于赤水河的滔滔乳汁。

  赤水市的葫市镇是竹海的中心,也是竹海的发祥地。据说这一带原本没有楠竹。二百六十多年前,一位名叫黎理泰的年轻人,从东海之滨的福建搬来了三株楠竹,靠着赤水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靠着赤水河用肥美的绿水滋养,这三株楠竹终于繁衍出一片又一片葱绿的楠竹林。如今这里已拥有连片楠竹30余万亩,各色各样的杂竹林15余万亩,成为名扬九州的国家森林竹海公园。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望着这绿浪排空的汪洋大海,你的心难道不会生出跃跃欲试的激动吗?

  车在竹海中前进,你会感到绿浪中“游泳”的无比惬意。一会儿象跌进了墨绿色的波谷,一会儿又象被抛向了绿浪滔天的浪尖。那份刺激劲儿哟,丝毫也不亚于在乱石崩云,浊浪排空的太平洋中搏风击浪!

  “潜”入这绿色的海底,漫步进入楠竹林中,你更会激动不已。一根根粗壮的楠竹拔地而起,笔直向上,擎天柱般地撑起一片绿色的天穹。嘿,那气势,简直让你恨不得立刻变为一根虚心高节的擎天柱不可!

  钻出绿浪,便是绿浪环绕、高耸入云的“观海楼”。危楼之上,凭栏远眺,滚滚涛声铺天盖地而来。这时,在你的面前犹如展开一幅历史沧桑的画卷。无论是火红的旭日跃出莽莽竹海,还是如血的残阳西沉滔滔绿浪,都会勾起你无限的遐思,牵动你忧国忧民的心肠。

  明月上高楼,玉兔浮绿浪,满眼清晖世界。轻风徐来,暗香扑鼻。把酒临风,你会禁不住意气风发,宠辱皆忘!

  竹海四季,美不胜收。夏秋满眼翡翠葱茏,珍禽异兽活跃其间;隆冬遍地琼花玉树,冰晶玉洁荡胸涤怀。春天万物盎然,一派生机。那竹笋在地下熬过了冻地冰天的“炼狱”之后,冲破陈年积土,掀翻狰狞顽石,迎着春风旭日,直指蓝天。微风一吹,春笋嗖嗖拔节之声如历历在耳。此时此刻,你会感到一股无比巨大的生命力量充满全身。竹海中的“天锣”“地鼓”更是神奇无比。在一面数十米高的弧形丹岩绝壁之下,只要你一开口说话,便有铿锵“锣”声自天而降,莹绕于竹海之上,回荡于耳畔身旁,为你击节,为你叫好。

  去“天锣”约一公里有一丹岩石级,便是“地鼓”。这三百六十级石级,只要你一踏上其中二百四十级,便有“咚咚”之声应履作响,铿锵激越,恰似大地之神奏响吉祥的鼓乐,为你的人生旅途祁吉祥、壮行色、鼓舞你一往无前,所向披糜!

  景物描写,怎样才能做到情景交融呢?

  1、要赋景物以人的感情。不能为写景而写景,景中要有情,情随景而出。如《春》,作者写“春草图”,抒发了对春的生机的赞许之情。

  2、情与景要和谐统一。心中有怎样的情,笔下就有怎样的景,情和景应该是统一的。如:“我拖着沉重的脚步向家中走去。一路上景色真美:野鸭在溪水中漫游,羊子在草地上蹦跳┅┅”文中的情与景显然是不协调的。

  3、要充分展开联想。由眼前的景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物,既扩大景的内容又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如《春》中的“春花图”写桃、李、杏争芳吐艳,联想到秋天果实累累,开拓了更美的意境,抒发了对春光的喜爱之情。

  第十一次作文

  仔细观察周围的景物,写观察日记。要有情感。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要求认的字及要求写的字,能够正确准确的书写。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小学生是怎样升旗,并从中爱到爱祖国的教育。

  3、有感情朗读课文,并且能够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够认识7个会写的字,会写8个会写的字。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机、挂图。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录音导入:2分

  播放录音,说一说你都在什么时候听到过这首歌?(在升旗时)那升旗时你们会怎么做?

  看一看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

  二、初读课文6分

  1、借助拼音来正确的读课文。

  2、边读边画出要求认和要求写的字,在读这些字时要注意读音。

  预设:有些学生在读时字与音对照不准确。

  解决办法:要求学生来指读。

  3、指着这些字给你的同桌读一读。

  4、只看汉字不看拼音读一读,不认识的字看一看拼音。

  预设:学生们会依旧照着拼音读。

  解决办法:教师写在小黑板上让学生们看着读,不会的再看书。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5分

  读课文,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学生会说出好多种答案,只要是与课文有关就可以。也有可能说的与课文内容不符。

  解决办法:教师引导,你能试着说一说与国旗有关的内容吗?

  四、精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10分

  1、读课文说一说这首儿歌中一共有几句话?

  2、在小组内熟读这几句话。

  预设:每个同学都读完整这首儿歌时间不够。

  解决办法:由小组长布置一个同学读一句。

  3、把你读的那一句读给你们的同学听。

  预设:在小组有些同学读的不够准确。

  解决办法:要求小组成员要指出同学们读的不足的地方并给予改正。

  4、感悟课文内容。

  (1)在文中找一找在升旗中我们是怎么做的?

  (2)找出来在你们组内读一读。

  (3)谁能有感情的把这句读一读。

  预设:由于学生的这种经历少,读的不够有感情。

  解决办法:老师范读。

  教师总结:是啊,国旗是我们国家的象征,它是老一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今天的我们是幸福的一代,在国旗下茁壮成长,我们为此而自豪。

  五、有感情朗读全文。5分

  1、找出你喜欢的一句有感情的读一读(在小组内练读)

  2、指名读一读。

  六、背诵课文。7分

  1、把你喜欢的那句话试着背一背。

  2、试着背一背全文。

  七、作业:把这首儿歌有感情的背给爸爸、妈妈听一听。1分

  第二课时

  一、回顾儿歌内容:5分

  背诵这首儿歌。

  二、学习生字。35分

  1、学习会认的字。

  出示生字卡片读一读。

  游戏:找朋友。

  明确:通过把要求认的字的音与字找到这个过程来巩固要求认的.字。

  2、学习会写的字。

  (1)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字。

  (2)说一说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3)用“我们”“国旗”各造一个句子。

  预设:学生们大多数都会以组词的方式来记这些字。

  解决办法:教师要在每节识字课中渗透记字方法。

  3、指导书写。

  国:指导要先写完里面的“玉”再封口。

  我:要教师范写,重点指导笔顺。

  歌:指导字的间架结构,左右大小要相等。

  升、红:要指导熟字换偏旁的方法来写。

  4、学生独立书写,教师指导。

  预设: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书写但离开教师就不会写。

  解决办法:教师要有重点的指导,其余的字要让学生观察并掌握写字的规律。

  《升国旗》教学反思

  在上《升国旗》时,我带着饱满的情绪,步履轻松地走进了教室。因为今天我要和小朋友一起学习《升国旗》了。毕竟升国旗不是学生很陌生的事情,经常都在进行着,所以,学生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表达得也尽如人意,课堂教学如我所预设的步骤进行着。在读好课文这一个环节中,我想努力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课堂,于是问:“同学们,想想看,平时我们学校升国旗的时候,大家都是怎么做的呀?”“我们都排好了队站在操场上”一个学生说:“不过,老师,我们都看不到国旗在什么地方?”“是的,我也听不清国歌的声音。”“老师,我还看到站在前面的老师都在讲话!”……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我顿时有点儿愣。是呀,童言无忌。他们说的都是我们学校确确实实存在着的现象。心里真有点慌啊,可是,课还得上啊,于是我自觉很牵强的引导着:“对,大家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能把平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记下来。那么大家说,你们喜欢看到的这个样子吗?”“不——喜——欢——”几乎异口同声。“对呀,那么你们觉得,升国旗的时候,怎样做才是对的呢?”“我们要立正,眼睛看着国旗。”又是第一个提问的学生反应最快。“对!”我趁势引导:“你们看,现在国旗就在我们面前。”我指着黑板上方的五星红旗说:“那么就让我们一边读读课文中的话,一边用自己正确的行动表达出来,好吗?”同学们一听,马上精神抖擞地站起来,个个站得笔直,声音响亮,充满感情地读完了这篇课文。课堂教学似乎又回到了应该走的轨道。

  下课铃声响了,我走出教室,可是心里却很不是滋味,课堂上的那份尴尬又掺入了更多的惭愧。每天的升旗仪式应该是播种爱国思想的有利时机,但是,模糊的国歌声,被建筑物挡住了的国旗使学生站在那里不知干什么。前面老师的谈笑自如更令孩子们不知什么才是对国旗的尊敬,什么才叫对祖国的热爱。那么,这些现象我们的孩子已经发现了,而且直言不讳地说了出来,而我这个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老师呢?为什么没有发现?或者说发现了也不屑于说,不屑于做呢?作为教师,应该明白言传身教,在一定意义上,身教胜于言教。

语文教案 篇6

  十二济南的冬天老舍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

  2、分析语言特色,体会作品优美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掌握写景状物的一般方法,并进行片段描写。

  4、精彩语段要求背诵。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可由朱自清的《春》自然导入,也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冬天的感受导入,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2、默读

  3、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4、朗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5、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6、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文理,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7、朗读全文。

  8、背诵其中精彩语段。

  9、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旧课,3分钟完成《课课练》一、二、三大题,巩固词语。

  2、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分析其中的精妙之处,学习语言分析的一般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仔细揣摩,尽量能口头表达,教师从旁点播、补充,可以用《春》当中学到的知识来启发学生。

  ——你喜欢文中哪些优美的语句?为什么喜欢?用简洁的语言来分析。

  ——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分析其作用。并模仿举例。

  ——你认为好的语言应当具备哪些特点?应当如何品位语言的精妙之处?在文字表达上应注意些什么?

  3、比较阅读:通过和《春》的比较,小结归纳出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由学生自己合作、探究完成,教师以实例点播,尽量不要告诉学生现成答案。

  4、自由朗读《春》和《济南的冬天》两篇课文,体会大师笔法。

  5、语段训练:完成课后练习三,进一步把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交流改进。

  6、有感情地朗读背诵精彩语段,感悟体会,加深印象。

  7、课后练习:

  ——完成《课课练》。

  ——进一步补充完善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会写本课2个生字,正确读写“挪移、蒸融、游丝”等词语。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确乎、涔涔、潸潸、徘徊、游丝”等词语的意思。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时光匆匆逝去焦急、无奈、惋惜的思想感情,懂得时间宝贵,树立珍惜时间的意识。

  4、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体会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排比和连续的问来表现内心的焦急,表现时光匆匆、一去不返,体会借助想象把时间形象化、十一问、排比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无奈、惋惜之情,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解释课题。

  3、通过预习,简单介绍作者朱自清。

  4、师介绍课文的体裁——散文。

  【设计意图: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题及作者进行初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时读书情况,随时正音,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对易错的字音进行强化。

  2、自由读课文,读熟、读通。

  【设计意图:在预习的基础上读书既检查了课文的朗读情况,又检查了字音的准确程度,集读文识字于一体,省时高效。】

  三、再读课文,读懂词句。

  1、 学生逐段读课文,把读不懂的词语、句子用“?”做标记,并想一想每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 集体交流:逐段交流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学生之间互相解答,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预设:

  学生提出的词语可能有:

  一去不复返 确乎 空虚 涔涔 潸潸 轻轻悄悄 挪移

  茫茫然 凝然 伶伶俐俐徘徊 蒸融 游丝 赤裸裸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从读懂词到读懂句到读懂段、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自己读书的过程,让学生自读自悟,实在读不懂的再集思广益。】

  四、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预设:课文先讲了日子一去不复返,然后写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作者发出内心的感叹。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设计意图:整体把握内容及主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1、回忆上节课所学,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设:时间匆匆而过,转瞬即逝,一去不复返。

  2、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觉得时间流逝得很快,无影无踪,一去不复返,作者非常的无奈、惋惜,想留住时光。

  二、深入品读,感受表达之妙。

  1、是的,时光一去不复返,看不到,摸不着,可是作者却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他写的有模有样,我们认真读读课文,看看作者的笔下,时间都是什么样的?用“﹏”勾出来。

  2、集体汇报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

  预设:

  第一段:“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第二段:“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第三段:“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第四段:“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3、静静地品读这些句子,这样的描写让你体会到了什么?有什么好处?边读边把你的思考写在边上。

  4、学生交流自己的读书思考,按作者的写作顺序来交流。

  第一段:

  1、 预设:围绕“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是

  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流失的时光想象成了自己丢失了的东西,再联系设问的

  修辞体会这样的写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流逝,一去不复返,突出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留恋之情。

  2、师:作者没有直接写了日子一去不复返,而是写这一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投影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排比的句式描写燕子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有再青的时候,桃花有再开的时候,在描绘的春景之中,表明大自然的荣枯是时间飞逝的痕迹。然后,通过将这些有去有返的事物与时光的一去不复返作对比,强调了时间的一去不返的特点。)

  3、感情朗读第一段,读出作者的无奈、焦急、留恋。

  第二段:

  1、预设:围绕“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到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八千多日子”比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让我们感受到时间过得非常快,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滴水是非常快的,而且是“溜去“日子过得像滴水一样,可见日子过得多么快。

  2、师引:是的,八千多日子,整整24年,就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转瞬即逝,一去不返,想到这里,作者不禁——

  生接: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无奈、焦急,害怕。)

  3、生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内心那种复杂的情感,无奈、焦急,甚至有点害怕、恐惧。

  第三段:

  1、 预设:围绕“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

  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交流。

  先让学生围绕上面的句子体会作者谈自己体会到的情感以及这样写的好处。

  2、 师引:时间的脚步是怎样挪移的?标出体现时间挪移的动词。

  预设:过去、过去、过去、过去、跨过、飞去、闪过。

  3、 你从这一连串描写时间挪移的`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这样的拟人、排比让我们感觉到时间过得很快。作者很着急、很无奈。

  4、 修改后对比读,哪个效果更好。修改后: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

  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这样一天很快就过去了。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一系列排比句描写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突出日子在生活的不经意中来去匆匆的好处。)

  5、 模仿排比句式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体现时间的匆匆。

  6、 感情朗读,读出时间的来去匆匆以及作者的无奈、焦急。

  第四段:

  1、预设:围绕“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如轻烟”“如薄雾”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光稍纵即逝、无影无踪。

  2、师:面对着如烟、如雾般逝去的岁月,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预设:抓住“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六个问句体会作者对过去在“徘徊”中匆匆度过时光的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内心。

  3、感情朗读,读出作者不满、后悔,不甘心虚度时光的心情。

  4、师:是的,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人生总要留下点什么,哪怕是一丝痕迹,不能白白走这一遭啊,所以,作者最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师:最后的问题和开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

  预设:首尾呼应。深化主题,更突出了作者对逝去时光的留恋,不甘虚度时光的内心,同时给读者留下留下思考的空间。

  【设计意图:在静心品读中重点体会作者通过想象把时间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一去不复返的精妙,在品读过程中,顺势学习体会排比、连续问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在感情朗读中进一步体会、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三、诵读课文。

  1、自由读全文。

  2、配乐分行读课文(能背的可以背)。

  【设计意图:在以上初读、品读的基础上再次读文一是为了再次整体感知课文,体会语言的优美,另外是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四、拓展阅读,体会朱自清散文特点。

  阅读朱自清其他作品(《春》《荷塘月色》《背影》)

  【设计意图: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课堂,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阅读的大门。学生初步体会到朱自清散文的特点,教师借此契机激发学生阅读更多朱自清的,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将语文课堂与课外阅读巧妙对接,更多地品读美文,积累语言,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案 篇8

  课文叙述的是一只小黄鸡眼睛瞎了,在梅梅的细心照料下,终于长成大母鸡还下了一个蛋的故事。课文共有8个自然段,按故事发展顺序叙述了一只瞎眼的小黄鸡,在梅梅的精心照顾下,长成了会下蛋的大母鸡。赞扬了梅梅是个有爱心的孩子。

  本课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懂得要做一个关爱弱小、有同情心的孩子。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磁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娘、抢、疼、梦、举”和“凑、瘦”等。“切”是多音字,在本文读“qi5”。

  分析字形时,要尽量启发学生用学过的偏旁和部件分析记忆字形,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注意提示下面几个字。

  切:右边是“刀”,不是“力”。

  抢:右边是“仓”,不是“仑”。

  梦:下边是“夕”,不是“歹”。

  蛋:上边是“ ”,下边是虫字。

  接:右边由“立、女”组成。

  2.写字教学。

  指导写字时,要先让学生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再临写。要利用田字格帮助学生写好字。

  班:左中右三部分组成,不要写得太宽。

  伤、抢、怀、托、饭: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教师可归类指导。

  事:第一横长,第六笔左右出头。

  梦、举:这两个字中的撇、捺都要写得舒展一些,盖住下面。

  (三)词句教学

  “多亏”是本课的重点词语,不要以词解词,要通过读课文,了解在妈妈认为小黄鸡长不大的情况下,是梅梅一点一滴地精心照顾,使它慢慢强壮起来,最后也能像别的母鸡一样下蛋。结合这些内容来体会“多亏”的意思。

  “她和小黄鸡一起做着香甜的'梦。”要结合上文中“抱、托、凑”和“每天、总要”来理解:由小黄鸡吃不上食,又瘦又小,到有了梅梅细心喂养,慢慢强壮起来,它的心情是愉悦的;梅梅从开始坚信小黄鸡会长大,到精心照顾,看到小黄鸡强壮起来,她的心情也是愉悦的。所以说,她和小黄鸡一起做着香甜的梦。

  妈妈说:“小黄鸡有今天,多亏了梅梅呀!”要结合全文,将小黄鸡的今天和昨天对比,来体会梅梅的精心付出和妈妈对她的称赞。

语文教案 篇9

  【课题与教材】

  课题:《逍遥游》

  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二年级第四册第六单元第21课。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独立发现重点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并且能够结合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独立通读全文,基本疏通文意。

  二、使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体会本文想象奇特,设譬取喻,说理透彻的特点,通过初步鉴赏,领略《庄子》浪漫主义的奇丽色彩和汪洋恣肆的艺术风格。

  三、了解庄子的思想和智慧,学习庄子对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辨证地看待庄子“绝对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

  【教学分析和准备】

  一、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目标一、二

  2、难点:目标三对“逍遥游”主旨的理解。

  二、教学策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热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训练学生的“聚焦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获得并丰富对“逍遥游”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表达(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欲望,使他们相互切磋,在交流和碰撞中加深领悟。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问题情境——诵读感知——经典心得——交流拓展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一、 问题情境,激趣导读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逍遥游》,作者庄周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媒体显示庄子画像)。我们知道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这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处士横议,他们试图在乱世建立不朽的功业,百家争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治国的方略。但是,在先秦诸子中庄子最为特别,他拒绝权势媒聘将时世冷眼看穿。讲“曳尾涂中”(楚威王拜相)的故事。那么他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拒绝诱惑的内力?他到底追求怎样的精神境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庄子》中的名篇《逍遥游》,一同感悟庄子的大智慧。

  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一)对照注释默读全文(要求:注意字音和停顿;时间:5分钟)

  PPT提示读音:

  鲲(kūn)鹏 抟(tuán) 齐谐(xié) 坳(ào)堂 迁徙(xǐ)北冥(mínɡ) 夭阏(è) 沮(jǔ)丧 榆枋(fānɡ) 斥鴳(yàn) 舂(chōnɡ)米 晦朔(shuò) 泠(línɡ)然

  蓬蒿(hāo) 翱(áo)翔 恶(wū)乎待哉 穷发(fà)之北 知(zhì)效一官

  决(xuè)起而飞 数数(shuò)然 蟪(huì) 蜩(tiáo)

  (二)学生朗读《逍遥游》(要求:读准字音、合理断句;时间:3分钟)

  (三)评点(时间:3-5分钟)

  (四)老师或学生范读(要求:勾画不解不解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中的道理;时间:3分钟),体会谁读得更有情味?

  (五)讨论交流(要求:疏通文意、提出疑问;解决疑问;记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间:5分钟)

  (六)课堂练习:媒体显示重点文言词语及特殊句式

  附:1、通假现象:

  (1)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 (2)三餐而反(反通“返”)

  (3)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 (4)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

  (5)而征一国者(而通“能”) (6)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

  (7)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2、虚词、实词

  (1)怒而飞(怒:奋发)(2)志怪者也(志:记载)(3)以六月息者也(去:离开;以:凭借)(4)则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莫之夭阏者(夭阏:阻塞)(5)之九万里(之:到……去)(6)之二虫(之:这)(7)众人匹之(匹:相比)(8)彼且奚适(奚:哪里)

  (9)是鸟也(是:这) (10)抟扶摇(抟:环旋着往上飞) (11)置杯焉则胶(置:安放;胶:粘着地)(12)而后乃今陪风(陪:凭) (13)而后乃今将图南(图:计划,打算)

  (14)适百里(适:往) (15)以久特闻(特:独)(16)穷发之北(发:毛,指草木)

  (17)恶乎待哉(恶:何;待:凭借)

  3、词类活用

  (1)水击三千里(水: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

  (2)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作动词,南飞)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4、古今异义词

  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5、文化常识(关于纪日法)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望:农历每月的十五;十六为既望。

  朔: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8、自由朗读(要求:适心任性;各具姿态;各发其声)

  三、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第1段。

  2、翻译下列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译为: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判断句;译为:是凭借六月的大风离去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译文: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4)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译作:哪里用得着飞上九万里高空然后再朝南飞呢?)

  (5)之二虫又何知?

  (宾语前置句,译为: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6)彼且奚适也?

  (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飞到哪里去呢?)

  (7)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宾语前置句,译为:没有什么能阻碍它,然后才开始南飞)

  (8)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怎么知道它是这样的呢?)

  (9)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译为:它将要到哪里去呢?)

  (10)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句,译为:它将要凭借什么呢?)

  第二课时:理清思路,初步赏析

  一、检查背诵,集体朗读

  二、问题/任务:

  (一)“逍遥游”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庄子所认为的“逍遥游”是一种怎样的一种境界呢?什么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要求:说出关键词;时间:2分钟)

  明确:庄子所认为真正的“逍遥游”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忘记自我的“至人”、舍弃功利的“神人”、不求名声的“圣人”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

  教师解读:“天地之正”就是“天地之真”、“天地的本质”或者说是“自然万物的活动规律”,——就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概念“道”,“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意思是“顺应自然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就能够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不受任何限制地自由自在地活动”,这就是无所凭借的“逍遥游”(举例:庖丁解牛;不龟之药)。

  “有所待”———————————“无所待”

  (不自由) (逍遥游:真正的自由)

  (二)那么,庄子认为世间万物、社会众人的一般情形是怎样的呢?是“无所待”的“逍遥游”呢,还是“有所待”的“不自由”呢?请带着这样的问题默读第1段。

  子级问题:

  1、在这一段中,庄子提出了怎样的观点?他是怎样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鲲鱼击水、大鹏飞天,需要凭借“千里水”“六月息”;“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生物之以息相吹”。于是,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自然万物大到“鲲”、“鹏”小到“野马”“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不自由。接着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述,先以“积水负舟”“杯水负芥”,设譬取喻,——这是以水比风、水,以舟比鲲、鹏,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论证了鲲鹏万里必有所待的道理。之后,顺势宕开一笔作者写“蜩与学鸠”嘲笑必须凭借风、水才能南飞的鲲鹏,旨在表明身轻翼小、不能高飞远行的蜩与学鸠,不知道自己也“有所待”、不自由,却自以为逍遥自由。最后作者以“行路备粮”来设譬取喻,指出旅行有远近,所以备粮有多寡,从而进一步表明飞行有高低是因为所凭借的风力有大小。因此,作者以“之二虫又何如”的感慨作结,明确指出: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但均“有所待”,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

  2、在提出观点和阐释观点之间插入“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一句有和用意?

  3、你觉得《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明确:作者对“鲲鹏”形象的描写表现出庄子想象奇特,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壮阔的意境,表现出庄子胸襟博大轻藐一切的气势和对宇宙人生的深沉思索;善于通过创作寓言描绘形象(“鲲鹏”“蜩与学鸠”)来说理,使道理寓于形象之中,呈现出形象鲜明、构思奇幻、语言恣肆的特点,本无意于说教,却处处以启迪,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强烈印象;善用对比(“鲲鹏” 与“野马”“尘埃”)来说理,善于从生活常识中设譬取喻,使说理生动透彻。

  (二)读第2段思考:庄子认为自然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世间万物虽各适其性,只是小大有别,所待不同罢了。那么,小大的区别到底是什么呢?

  子级问题:

  1、作者为了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举了哪些例子?“不及”有什么含义?

  明确:“不及”,包含不可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

  2、第2段引“汤之问棘”之典,举“斥安鸟笑鹏”之例是否与第1段的内容重复?“笑”透露出了“斥安鸟”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论证上,与第1段的内容相照应,是对上文的归纳、补充和印证,进一步阐明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而且通过对比庄子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斥安鸟笑鹏”的“笑”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第1段表明没有认识到自己“有所待”,“斥安鸟笑鹏”表明由于斥安鸟不能够认识“小大之辩”,因此也就不知道自己有也“有所待”,并不是真正的自由。

  3、“众人匹之,不亦悲乎!”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以小及大”的认识和行为持什么态度?

  明确:在庄子看来,自然万物,无论“鲲鹏”、 “斥鴳”,“野马”“尘埃”、“蜩与学鸠”,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而且万物在“有所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也就是说:“小不及大”;如果要人为地“以小及大”,这是非常可悲的。可见他主张“顺其自然”,反对“不可为而强为”。

  小

  板书学生的见解:

  不

  “有所待”———— 及 (可悲)

  (自然万物) 及

  大

  (三)任务:自然界的万物的活动时都“有所待”,那么,人类在社会中的活动如何呢?带这这一问题默读第3段。

  问题:1、第3段庄子把话题由自然界引申到人世间,那么,社会中众人的活动与自然界里万物的活动是否一样都“有所待”、不自由呢?他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知、行、德、而”四种人、宋荣子与列子都“有所待”(注意“故夫”一词的承接;“其自视也”的“自视”和“宋荣子犹然笑之”的“笑” 所透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同时,要注意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这句话表明列子虽然能够做到无功、无名,但是他“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的行为“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也就是说在庄子看来,列子也只是获得了形体上的自由,形体上的自由是有所凭借的,因此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从而进一步阐明:自然万物,社会众人,情理同一,虽然各适其性而均“有所待”,不能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逍遥游”。

  2、你认为这里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

  (自然万物) 不

  “有所待”———— 及 (认识—人为—可悲)

  (人类社会) 及

  大

  (四)在庄子看来,“有所待”,就“不自由”,因此,“无所待”才能“逍遥游”。“无所待”指的是什么?这样的境界对我们的人生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凭借的精神上绝对自由的境界。“无所待”,指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具体地说就是忘记物我的分别、抛弃功利的束缚、远离名声的困扰,这样才能够优游自得,适心任性地活动,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三、作业(领悟拓展,交流讨论):

  1、从你读到的大家名篇看,庄子“逍遥游”的精神境界对他们有过怎样的影响?对你的现实人生有何启示?

  2、从文学的视角看,《逍遥游》同以往学过的先秦诸子的议论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谈谈你的感受和认识。

  3、你认为庄子所说的“至人”“神人”“圣人”与“无己”“无功”“无名”分别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从中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思考,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将你的观点或感悟整理成一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和同学交流。

  【教后手记】

  一、导入从构筑精神、反观自我的层面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快乐地置身于作品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整个教学过程,力图使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阅历在反复的阅读的过程中富有个性地完整地充分地体味、感受文本。在整个阅读过程,努力作到以“悦读”始,以“诵读”兴,以“多读”成,并且把读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方法不断的变化的一次次阅读过程中,一回回地补充和完善自己的阅读感受,使他们从阅读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感和成就感。我想,坚持下去,将会使学生亲近文字,乐于表达。此外,教师还应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学生有个性、有价值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为“问题”,并进一步以问题为纽带组织课堂教学,努力变传统的“传授—接受”教学模式为师生“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

  三、没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是谈不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他们在课堂上始终处于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活动中,我把问题作为课堂的纽带。但是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教学中提问过多、过细、过浅就会走回到“满堂问,满堂乱”的尴尬境地。所以,为了既不影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又不缺失教师在阅读对话中的组织和引导功能,教师应该从众多问题中提出一、两个“主问题”(或称一级问题)它能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支撑作用,并且能够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理解、品析,从而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同时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实际,在学生无力解决或学生的认知与原教学设计中的“问题”不相吻合时,教师还应围绕“主问题”设计“子问题”(或称二级问题)。我们把这个“问题群”称为“结构化问题”。这些“主问题”必须具有思维上的发散性、结构上的逻辑性、过程上的牵引性,当学生遇到思维困难或无思路时,教师也要淡化“讲解”意识,而要强化问题意识,及时从课堂中随机发现问题(学生的困惑),提出既关照学情又关照学生课堂反映的二级问题,再次激励、支持、帮助学生继续促进其思考。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付出思维辛劳,体验研究和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构建知识。

  四、为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人格,使他们有信心或逐渐恢复自信心,一般不问后即答,而要在绝大多数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认识并写出关键词的基础上再作交流。这样做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养成学生科学谨严的精神。

  五、《庄子》的叙述风格和说理逻辑,都给人以扑朔迷离捉摸不定的印象,读者也就无须从通常的“文章作法”这一角度解读文本,我们又都有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领略了《逍遥游》主旨(不管对这一主旨作何理解)之后,又会恍然大悟。因此,本文的阅读,更要求教师不要先入为主,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然后去导“碰撞”,使学生在相互切磋中相互启发、相互鉴借,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获得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学生的许多感悟是教师所想不到的,有些见解甚至是值得教师学习的,因为语文问题与创造性有着天然的、内在的联系,——语文问题答案的丰富多彩,给它的解决带来了极大的创造性,所以教师一定不要先入为主,一定要充分尊重和诊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和感受,让不同的思维类型的个体、认知结构处于不同水平的个体,个性都得到表现和发展。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全力为他们个性化的阅读创设以平等、民主、和谐为核心的有利于发挥创造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感到充分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世界的奇妙的。

  3.能结合生活经验,理解“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这句话的含义。

  4.能仿照例句,写自己发现的普通而美的事物。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抓住关键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2.通过欣赏图片、展开想象等方法体会世界的奇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普通而美的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世界的奇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世界的奇妙,学习把事物写具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读写本课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3.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题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观察欣赏。

  2.学生交流观察后的感受。

  看了刚才老师展示给你们的图片,你们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美丽、富饶、奇妙)

  3.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

  刚才,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了我们这个世界的奇妙,现在,我们再来跟随作者彼得西摩去感受他眼中的奇妙的世界。

  设计意图:

  出示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神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轻声读课文,把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2.在小组内交流画出的生字和词语。

  3.出示会认字,检查生字词。

  ①指名拼读生字,正音。

  ②学生利用生字组词。

  4.课件出示一类字和会写词。

  ①读词语,注意生字的写法。

  ②学生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提示易写错的地方。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识字写字,理解词语,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三、初读课文,感知奇妙。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2.讨论交流: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从“天空”和“大地”两方面介绍了世界的奇妙。

  3.读课文,找出描写“天空”和“大地”的段落。

  4.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概括写世界奇妙的句子。

  (1)出示句子:这是一个奇妙的世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我们看到的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因为生命的存在,所以世界是神奇的)板书:生命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概括介绍了世界的特点,统领全篇,点明中心,是文章的总起句)

  (2)出示句子:是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去寻找。

  ①讨论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启发我们去寻找,去观察,去探索)板书:寻找

  ②理解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这句话照应开头,总结全文,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想一想:全文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提示: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的,开头是总起句,引领全篇,结尾是总结句,总结全文。开头和结尾互相呼应,更加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板书:总—分—总

  设计意图:

  通过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描写的内容,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课文描写的内容,抓住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句子,弄懂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从而理清课文的层次,学习课文的叙述方法。

  四、总结归纳,感受奇妙。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这个世界是奇妙的,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需要我们去寻找。那么,我们怎样去寻找奇妙的事物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世界的奇妙所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事物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世界的奇妙的?

  板书:天空大地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新授内容。

  二、研读写天空的语句,感受奇妙。

  自由朗读课文第2~8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我们这个世界是奇妙的?

  1.出示旭日东升图和课文第3自然段。

  (1)学生读句子,描述图中的景象。

  (2)你是怎样体会到作者描写的景物的奇妙的?(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了天空的颜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的形状)

  (3)这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朗读这个自然段,读出你对景色的赞美,读出你对新的一天的期望。

  2.学生在小组内共同探究课文第4~8自然段。

  3.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学习体会。

  4.教师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朗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练习,理解内容。

  (1)找出描写想象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找出比喻句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6.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时间)

  7.读第2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提示下文)板书:初升的太阳空中的云彩雨后的水洼落日的余晖闪烁的`群星

  设计意图: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品词析句,理解内容,体会表达方法,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研读写大地的语句,感受奇妙。

  默读课文第9~16自然段,根据阅读提示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出示阅读提示。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进行叙述的?

  (2)哪些句子让你感到这个世界是奇妙的?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3)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事物写具体的?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1)这几个自然段是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夏日、秋天、冬天。

  (2)①我们能看到植物生长的奇迹——极小的一粒种子种到地里,生根、发芽,不久就开花了,花很漂亮。(春天,万物复苏,地里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植物的生长真是神奇)

  ②我们能看到各种水果诱人的颜色,圆润的鲜红色的樱桃,深紫色的李子,浅黄色的梨。(各种水果颜色鲜艳、诱人)

  ③冬天,我们看到了房檐上垂下的冰柱,它们好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剑在阳光下闪耀。等到积雪融化时,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就像一颗颗珍珠。(这两句话把“房檐上垂下的冰柱”比喻成锋利的刀剑,把“从房檐上落下的小水滴”比喻成珍珠,使我们体会到景色的美丽和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小结。作者用一双慧眼发现了世界的美丽。看来,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们怎样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呢?

  板书:植物的生长夏日的树荫秋天的落叶冬天的冰雪

  5.齐读课文第17自然段,谈谈自己的体会。

  只要我们仔细地观察、寻找,就能从极普通的事物中找到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设计意图:

  学生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然后汇报交流学习心得。在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1.这篇课文描写了天空的颜色、云彩的形状、落日余晖的色彩和群星闪烁的样子,叙述了植物的生长过程,四季的美丽景色,说明世界上存在的奇妙的事物是无穷的,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探索,就能发现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板书:热爱

  2.通过学习课文,你学到了本课的哪些表达方法?

  3.课文给我们介绍了这么多日常生活中的美,作者通过描写颜色、形状把事物写得具体生动。请你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一个片段,把你观察到的一个事物或一处景色写下来。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古诗教案11-07

语文教案07-23

【经典】语文教案09-07

《论语》语文教案08-04

小学语文教案11-13

春语文教案12-31

小学语文优秀教案01-04

[精品]语文教案07-23

实用的语文教案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