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窗》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窗》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窗》教案1
学习目标:通过自主、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活动,能认识人性的美丑,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初步学会欣赏小小说。
课前学习:
1、借助工具书,扫除阅读障碍。
2、自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课堂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窗,在我们的生活中寻常不过,但窗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字眼,它是迎来光明的地方,也是多彩世界的了望口。也许窗外有七色阳光,窗内还有动人的故事。课前同学们读了泰格特的小说《窗》,能不能用简洁的语言给大家讲一讲这个窗的.故事呢?听讲
2指名讲述故事讲述故事听讲故事
3组织评价评点
二、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过渡:故事的结局除令你感到意外、震惊,还给你什么感觉?关于故事悲剧性的结局,有人说都是窗惹的祸,也有人说一扇窗户有什么错,究竟谁对谁错呢?我们不忙下结论,等真正读透读懂了课文,我们才有发言权。
2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读书、思考,写下自己不理解的或感兴趣的、或想提出来和老师同学探讨的问题(从内容、写法切入)
3组织学生以小小组为单位交流提出的问题交流并确定小组内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上交
4筛选问题选代表和老师一起筛选本节课拟讨论的问题
5组织招标问题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领回感兴趣的问题,自选学习伙伴,结成小小组,明确分工,讨论问题讨论前明确要求
6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三、语文活动: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1创造情境:假如一个新的病人进了这间病房,这扇窗下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发挥想象,续编故事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
将续编的故事写出来,尽可能做到合理,有创意。
《窗》教案2
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理解对比描写对凸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3.理清情节结构,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完成《练习册》第116-117页的一到四题)
二、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小说结构。(按照小说的结构特点,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明确:第一部分(1-3)开端。写两人关系的融洽。
第二部分(4-7)发展。写“不靠窗口的病人”从“享受”到“困扰”。
第三部分(8-12)高潮。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见死不救。
第四部分(13-15)结局。写“不靠窗口的病人”被抬到靠近窗口的那张床上,但“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三、学生再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1.文章一开始反映出两个人的关系应该是融洽的,请在文中找出证据。
明确:“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靠近窗口的病人,每天在仰坐时,都为同伴描述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
2.文章第三段写靠近窗户的病人为同伴描述他并未见到“窗外景物”,他为什么要这样做?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这样做是为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用对美好生活的描述鼓舞病友的意志,表现了同志临终前仍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
3.读完全文,我们知道窗外的这座美丽的公园,都是“靠近窗口的病人”精心编造的。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目的是解除同伴的痛苦。编造得如此丰富优美,描述得这么生动有趣,这正是他自身美好心灵的写照。
4.文章第六段的'“想法”在文中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实际是指什么?“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为什么偏是他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②嫉妒心③“不靠窗口的病人”的自私的心理。
5.文章8-12段中,“不靠窗口的病人”“文丝不动”“仍然盯着天花板”,刻画出此人什么形象?
明确:自私、丑恶、冷酷无情。
6.为什么同是在一个位置观看,一位病人看到了丰富多彩的窗外世界,另一位病人只看到了一堵光秃秃的墙?请思考本文题目“窗”的丰富涵义。
明确:一扇窗,分明是第一位病人的心窗。在他的眼里,充满着一方光明、美丽、令人向往的净土,人们在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也是他活下去的动力所在。通过他的描述,又给第二位病人带来了一幅美丽的人间生活场景。这种写照逼真、富有感染力,使他们面对疾病,战胜病魔的力量,然而偏偏后者心里滋生了另一种不平.....
从这扇窗子,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更看到了卑劣的人性!!!
窗—在高尚者的心灵中幻化出了灿烂的生命之花,而在卑鄙者眼中只是“以堵光秃秃的墙”
窗—即两个病人的心窗,一个利他,一个利己。
高尚和丑陋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扇窗
第一个人以自己的想象来换取自己和第二个人的开心,可第二个人误解了第一个人,从两个人都开心到两个人都悲惨.一个死了;而另一个人将永远也没有下一个安静的夜晚.
在第一个人眼里,世界是美好的,他把一堵枪想成美丽的景象,他也带给了第二个人欢乐,而第二个人却以嫉妒的目光,去看待第一个人,在第一个人生命垂危的时候,本有能力救他的,第二个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见死不救,导致了现在的结局窗外确实只有一堵墙,那另一位病人用眼去看,当然只看到墙了,而靠着窗的原来的那人病人是用心去看,用心,用感情来描述生活,所以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看到窗外世界的人,栩栩如生的向同室的病友描述所见,他一方面是借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情感,一方面是借以唤起病友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意识,激励病友顽强地与冷病斗争,生存下去.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关心别人,意志坚强的人,而另一位病人则是一个同样热爱生活然而自私的家伙.一个人的卑劣毁灭了两个人的幸福
作者先以第一个病人根据自己的想象而编造出来的使别人快乐的描写为开头,也为第2个病人的嫉妒埋下伏笔~!当他知道自己“亲手”杀害了1个给他制造快乐的人后,相信他,这辈子不会有1个睡安稳的夜晚~!
7.“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试根据人物性格和小说情节,发挥想象,续写一段“他”心理活动。
四、作业
完成《练习册》第118页九和119页十。
21.《错过》教案
一、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熟悉内容,把握文章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
2、理解“错过”产生的原因,体会本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
3、品味本文鲜明、生动、含蓄的语言,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获取人生的体验。
二、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清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学会辩证地对待人生中的“错过”。
三、学习难点:
学生有“错过”的经历,但缺乏对“错过”的深刻体验。
四、教学设想:
1、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扫除生字词障碍,能正确而流利地朗读课文。
(2)收集整理作者刘心武的相关资料(生平及作品)
(3)以小组为单位,课前交流自身“错过”的经历,谈自己的体验。
2、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杂文。教学中,要结合议论文的有关知识,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结构,分析作者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方法,指导学生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安排学生合作探讨语言的哲理性,并结合自身对“错过”的体验,与作者的体验进行比较,从而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
3、学法设想:
熟读课文,从感情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对人生中“错过”的认识和态度。
学习方法上,采取整体感知,重点研读、联系生活、自由讨论的模式进行。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具准备:投影仪、小黑板。
五、学习过程:
(一)名言欣赏结合实际导入新课
1、有一名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2、联系实际畅谈:你在学习和生活中经过“错过”吗?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谈谈)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及作者)
明确:是否错过并不重要,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
(二)走近作者——刘心武
1、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2、师稍作补充。
(三)联系旧知,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介绍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知识: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可以议论;可以叙事。本文以议论为主,可作为文艺性政论文学习,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
2、师生讨论文章的结构,明确并板书: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3、速读课文,思考划分层次,交流明确:
引论:1——2段
本论:3——6段
结论:7——15段
5、提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板书内容)
6、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借助原文中相关语句)
7、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其作用是什么?(先回顾学过的论证方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明确)
板:第2、5段:事实论证
第7、8段和第9、10段:对比论证
第14、15段:比喻论证。
(四)、精要段落研读,品味其哲理。
1、文中12、13段看似矛盾,应怎样去理解?
(提示:“错过”能否避免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吗?既然不能避免,我们当然只能“习惯”它,“错过”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或价值?)
2、找出文中富含哲理的语句,诵读品味。
(此题开放性较强,只要学生能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即可)。
如:第14段的比喻句。
明确:“窗外的美景、奇景”比喻的是人生中的一些小的“过错”;“预定的到站”比喻的是人生中最关键、最美好的追求。
反复诵读找出的语句,进一步领会本文中心。
(五)、探究活动。
文章中说:“错过,即‘有所失’,我们要习惯它。”“错过,也往往构成另一种得,我们要品味它。”为什么要“习惯”和“品味”“错过”?试结合阅读课文并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交流,不求统一答案)
(六)、结合实际,体验人生。
从文章来看,“错过”可以转化为“掌握”,也几近于“过错”。回想一下自己的经历。你当时是怎样做的?学习了本文以后,你觉得如何做才是正确的?
(学生回顾自己遭遇的种种“错过”),合作探究,自由讨论,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树立起正确对待人生中的“错过”的品质,获取人生的体验。)
(七)、梳理巩固。
这是一篇教育意义很强的文艺性议论文,即杂文。学习本文,不仅要了解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面对人生中接踵而至的“错过”,在“错过”中,体会人生的真谛,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八)、练习设计
在你的记忆中,哪些“错过”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你以“错过”为题,将其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提出问题:大小错过之多
把握关键机会分析问题:产生错过原因含笑到达终点
解决问题:怎样对待错过
《窗》教案3
一、教材分析: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所设计的门、窗、墙的风格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本课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用自己喜爱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使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要求学生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注重人文教育。教师在引导学生对门、窗、墙不断接触的实践中,进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对自己的所感所想进行有个性的表达。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让学生观察、收集生活中、影视作品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了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年代门、窗、墙的风格。
操作目标通过参观、写生,运用多种绘画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情意目标通过参观、欣赏各种风格的门、窗、墙,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验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美熬,运用多种绘画形式表现自己喜爱的门、窗、墙。
教学难点学生绘画表现角度的多种多样。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钢笔、生活用品。
学生准备钢笔、生活用品、关于门、窗、墙的照片。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参观与体验
1、走出教室写生之前,让学生欣赏书本上的主题图片和部分师生画的门、窗、墙的写生作品或有关主题的影视片段。
2、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学校附近最古老的门、窗、墙,观察它的外形,介绍它的历史。
3、学生说一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这个门、窗、墙的过去、现在或与之相关的人文轶事。
二、调查与写生
1、学生分组继续参观附近较有特色的门、窗、墙,向附近的老人打听一下它们的建造时间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
2、教师在现场做适当的写生示范,示范作品可在写生中让学生相互传阅。
3、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喜欢门、窗、墙,并进行写生,写生完后,在它的旁边写上调查记录。
三、展示与
教师把学生的写生作品贴在一扇大门上进行评析。
学生介绍自己的写生作品,并读一读自己的记录,向伙伴们介绍有关这个作品的'故事。
分组互相评析,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评出最佳写生奖、最佳记录奖。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门、窗、墙的图片制作成的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生活申·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教学思路
一、交流与认识
师生共同交流自己生活中、影视中不同风格的门、窗、墙的图片、资料。
说一说这些门、窗、墙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二、欣赏与感受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欣赏江南民居的门、窗、墙,云南黎族寨门,古代的门、窗、墙,国外的门、窗、墙,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年代,他们所设计的门、窗、墙风格的多姿多彩、千变万化。
学生找己最喜欢的门、窗、墙,说己喜欢它的原因。
三、讨论与绘制
1、教师播放课件,出现一系列的城市或农村的未完工的建筑,请学生分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设计师,你将怎样设计这些建筑中的门、窗、墙。
2、学生用笔简单勾勒自己所设计的门、窗、墙的草图,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
3、师生共同交流这些草图,最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绘制。其中,教师做适当的示范。
四、展示与评析
学生把自己设计的门、窗、墙贴在黑板上,主动上台介绍自己的设汁意图,设计方法。其他学生设计的优点,提出一些更好的建议。课中留给学生一部分时间,让其听取别人的建议后作一定的修改和添加。
选出最佳设计奖,授予小小设汁师的称号。
六、教后记:
《窗》教案4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信息窗5。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明确整百数加减整百数、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算理,掌握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通过学生对口算的不同角度思考,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选择优化的算法进行口算。
初步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灵活性。
使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铺垫
1、口答
20个十是多少?
36个百是多少?
5个千是多少?
80里面有()个十
130里面有()十
500里面有( )个百
4000里面有( )个千
2、口算
70+20= 90-50= 80+5=
47-40= 38-8= 4+50=
30+70= 80-20=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的组成和百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迁移类推作好铺垫。
二、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城乡小学生们的“手拉手活动”结束了,但城乡小学生们常常回忆起他们在活动中的所见所闻,这节课我们先看看城里的小学生回忆起哪些乡村情境?
教师引导学生看信息窗右侧一幅图,发现有用信息。
谈话:从这些情境中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①一共放养了多少尾鱼?
②鲤鱼比鲢鱼少多少尾?
③山坡上一共有多少只羊?
④黑羊比白羊多多少只?
谈话:今天我们只解决前三个问题,问题d我们放到下节课解决好吗?
(二)解决问题,探究算法
1、讨论交流解决问题①
谈话:如何列式解答问题①?
学生列式:300+400=
谈话:口算这道题可以怎么想?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l 借助计数器拨一拨
l 300是3个百,400是4个百,3个百加4个百是7个百,7个百是700
l 因为3+4等于7,所以在7后面加两个0就是300+400=700
l 个位0+0=0,十位0+0=0,百位3+4=7,所以是700(对这种相同单位上的个数相加的办法给予特别关注与引导,为后面几千几百加减几百作铺垫)
l 用笔算方法
2、算法迁移,解决问题②
谈话:对解决问题②,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400-30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这道题?
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方法。对学生不同的算法,教师都给予肯定。
3、巩固算理,优化算法
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500+300 600-200 200+700
900-500 600+300 800-400
学生口算,挑几个说明算理。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口算得又对又快,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教师顺势板书课题:整百数加减整百数的口算)
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可以怎样想?你喜欢哪种口算方法?
学生对不同算法进行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意见,选出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
(三)类推练习(用你喜欢的.方法口算)
出示第二组题:
第二组:
5000+3000= 3000+20xx=
9000-6000= 7000-20xx=
4000+5000=
谈话:同学们这组题与第一组题有哪些不同?(顺势板书: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类比、推理出算理并口述。
(四)解决问题③
谈话:如何解答问题③?
学生列式:120+50=
谈话:你想怎样口算?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1:拨计数器
2:12+5=17,所以120+50=170
3:个位上0+0=0 ,十位上2+5=7,百位上1+0=0,所以120+50=170
4:笔算。
谈话: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那种方法?
学生谈想法和理由。
(五)类推练习
第一组:
270+20= 450+40=
980-50= 690-90=
330+40= 560-20=
挑几题让学生说算法。
第二组:
1200+400= 6400+500=
8500-300= 8900-600=
9900-900= 4800-700=
7600-7000= 6300-300=
谈话:第二组和第一组有何异同?你想怎样算?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
[设计意图]本着“学生主体”的思想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发现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口算的不同算法,明确算理,拓宽思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又在多种策略的选择中,树立优化意识。同时,在巩固练习中给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探索内部原理的机会,灵活地通过算法迁移类推来学习整千数加减整千数的口算,潜移默化中渗透数学思想。
三、综合应用
1、开火车口算
2、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P29④,集体交流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兴趣和自信心。
四、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说一说,实现知识的系统小结。
《窗》教案5
一到寒假,爸爸说过年带我们去黄山旅游,我和妹妹夜以继日地写寒假作业。我们都憧憬着时间快点来到,早点去欣赏晨晖映照下的黄山,看雪压青松挺且直,云海弥漫山顶享受仙境散步……有天爸爸回家告诉我们有一种新冠状病毒肺炎,我们不仅去不了黄山了,而且还不能出门,随着门咔嚓的声音,我们便被关在屋子里了。这时候,一扇扇的窗户便是我唯一的尉藉。
从小小的玻璃往外看,我会看见一幅美丽的画面。小鸟飞在电线杆上,化身变成了一串串音乐里的'音符,布满了天空,又像极了给蔚蓝的天空“装饰”了一翻。有时候也看见一架飞机从天窗上面飞过,轻轻地在天空上划出一条轨迹,我想这肯定是飞去支援武汉灾区的医生和护士等志愿者乘坐的,我会默默的祈祷她们平安归来。
晚上,夜幕降临天窗上的夜空星群密布,月光倾洒窗台,随着摇曳的枝桠映照地面,我情不自禁地伸手变换出小鸟、小狗、孔雀……妹妹也拿着不同的物体在旁边和我一起是画面变得更加丰盛,窗户嫣然成了我们的魔术舞台,引得家里传来阵阵笑声。
这段特殊时期通过窗户看外面别样的风景,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快乐!
《窗》教案6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1
教学目标:
在现实情境中,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对学生进行“以热爱祖国为荣”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本课重点,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及人民币的兑换是本课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人民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是王丽小朋友七岁的生日,她要用存了一年的零花钱为妈妈买一件礼物。你知道她存了多少钱么?老师把她的存钱罐带来了,咱们一起来看看。
二、新授
1.大家知道我国的钱叫什么?(认识人民币)我们可要爱护人民币,爱护人民币就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2.整理分类,将人民币进行分类。
(1)按面值大小分:元、角、分;
(2)按质地分:硬币、纸币;
(3)按颜色分:红色、绿色;
(4)按版别分:新版、旧版。
3.出示一张人民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辨认的,并且按照我们的分类来介绍一下这张人民币。
4.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就像一家人,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1)一张1角的能换几张1分的?(1角=10分)
(2)拿起一张1元的纸币,你能拿出与我拿的一样多的人民币吗?(1元=10角)
(3)一张5元能换几张1元?如果你有20元,你想怎样换?50元呢?
5.现在你能帮助王丽数出存钱罐中的钱吗?把它写在统计表中。
(6张1元=6元、2张5角=1元、5张2角=1元、10张1角=1元、2枚5分=1角、
3枚2分=6分、2枚1分=2分,合起来一共是9.18元,即9元1角8分)
三、自主练习1
观察图,说一说人民币的面值。知道硬币(5角、1元)和纸币面额相等,介绍我国发行的5套人民币。
你是怎样换的'?想一想,还可以怎样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2—6
教学目标:
巩固人民币的认识及兑换。
教学重难点:
自主练习第3题人民币单位的改写题。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1.自主练习
2:说一说
说一说玩具小猴和飞机各是多少钱?(注意:将元和元和在一起,角和角和在一起。)小组讨论、交流。
2.自主练习3:
(1)先自己做一做,再集体纠正答案。
(2)2元8角=( )角,主要考虑2元= ?角
(3)16角=( )元( )角,主要考虑10角= ?元
3.自主练习4:寄信
你寄过信么?寄信时同一邮资可以选择不同面值的邮票。看一看,寄这两封信分别需要多少邮资?
4.自主练习6:哪两种物品的价钱相同?
(1)认识生活中的标价方式。
(2)小数点的左边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知道4.50元是4元5角。
5.自主练习5: 购物
模拟真实的购物情景。如果你想买一件,应该怎样付钱?
《窗》教案7
教学过程: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出示情境图)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被农作物丰收的情景吸引住了,提出并解决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看,问题口袋里还有好多问题呢!你想知道吗?(出示问题口袋里的题目)
1、每公顷红薯的产量是多少吨?
2、每公顷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吨?
(可以先让学生说一下解题思路,使学生明确:要知道红薯与土豆那种作物的单产量高,首先要知道红薯与土豆的单产量分别是多少,然后进行比较。)
二、自主尝试,探索新知
1、出示问题:
谈话:这两个问题也是同学们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今天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两个问题变一变:
师板书:估计一下每公顷红薯与土豆的产量,哪种高?
2、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1)谈话:谁来读一读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该怎样想?将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
(2)小组讨论,师参与到小组里。
3、交流解题思路
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解题思路和大家说一下?(学生说思路)
引导学生明确:要知道红薯与土豆哪种作物的单产量高,首先要知道红薯与土豆的`单产量分别是多少?再进行比较。
学生口头列出算式,师板书,红薯:899÷31土豆:318÷18
4、探究估算方法。
(1)师问:你能快速的判断899÷31与378÷18哪个得数大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
学生可能想出不同的计算策略:笔算或者估算。让学生观察两题的数字特点(接近整百或整十)引导学生主动选取估算方法。小组讨论估算的方法,集体交流。
(2)交流估算的方法。
先自己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然后再全班交流估算方法。
(3)师根据学生回答完善估算的方法
学生说师板书
红薯:899÷31899≈90031≈30或:把899看作900
900÷30=30,约30吨
土豆:378÷18
378≈40018≈20或:把378看作400,18看作20
400÷20≈20,约20吨
引导学生对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和。
5、验证估算的准确性。
(1)谈话:我们用估计的方法,求出了红薯和土豆的单产量大约是多少,这样合适吗?验证一下。
红薯:30×30=900接近899
所以红薯的单产量约30吨,比较准确
土豆:20×20=400接近378
(引导比较30和20两个数)所以30吨﹥20吨
答:每公顷的红薯产量高一些。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第6题选择题
(1).150÷9≈()
A、4B、5C、40D、50
(2)902÷31≈()
A、3B、30C、40D、50
(3)448÷45≈()
A、2B、10C、15D、20
学生独立做在书上然后班内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估算方法)
2、自主练习11题
此题是借助估算进行健康教育的练习题。
(1)先引导学生说出估算结果。
(2)再利用现实数据,对学生进行关爱生命、远离吸烟的教育。
3、走进生活
光明小学组织春游活动,全校共有969人,每辆车乘座39人,已经拉走了195人,剩下的人还需要几辆车?
(1)让学生先读题,分析题意。
(2)独立列式计算
四、课堂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同位听。
《窗》教案8
教学设想:
《窗》是一篇小小说,设计时主要抓住小说情节、人物与环境三方面,去探究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性格。对小说精巧的构思及精练的语言也要加以学习与运用,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此外,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根据他们目前的思维发展水平及知识结构,理解此篇小说不成大问题,关键是要让学生用已知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在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能够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受到情感的陶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两个病人形象,看清人性的美与丑;
体会小说精巧的构思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品味小说精练含蓄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教给学生分析小说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领悟到做人要有一颗纯洁善良的心灵。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在作文中有波澜起伏的构思及精炼的语言。
学习方法与手段:
朗读法与讨论法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窗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体,但透过窗会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下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透过教室这扇窗,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时,教师给予适时的评论。
我透过这扇窗,我想到了高中的莘莘学子们在埋头苦读,为了自己的未来打拼,我也仿佛看到他们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激动的脸庞。
今天我们一起推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那一扇窗,透过他那扇窗,我们可以看到或想到什么?
板书课题作者
二、把握小说情节
过渡语:课前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找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提示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情节的完整。
小说内容梗概:《窗》讲述的是两个重病人的故事,一个病人靠窗,抬头能看见窗外的景色,一个病人不靠窗,也动弹不了身子,靠窗的病人每天为不靠窗的病人讲述窗外的美景。有一天,不靠窗的病人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什么靠窗的位置不属于我?”终于有一天,靠窗的病人病危,不靠窗的病人不按铃,不呼救,看着病友死去。当他如愿以偿地占有那张床,抬头看见窗外的所有景色却仅仅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师生共同形成板书:
开端:关系融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此处的设计既能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分析课文情节发展部分,展示靠窗病人形象
过渡语:小说的情节大体就是这样,情节的一步步发展就是为了展示人物形象,下面我们来看看小说中两个主要人物。
1、提问:两个病人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明确:靠窗病人为不靠窗的病人描绘窗外的景色。
2、朗读课文第四段与第五段若干句(一个孩童……网球赛)
过渡语:窗外的景色如何呢?我们请位同学给我们描绘一下,其他同学合上书倾听,好象你现在就是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享受美景。
此处设计一个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考虑文本深意,这也是符合情境教学理念的。
3、提问:窗外的景色如何?
明确:景色充满生机活力,幸福美好。
4、提问:如此美好的景色是真实的吗?
明确:这是假的,是靠窗病人想象出来的,编织的谎言。
5、提问:那靠窗的病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是为了消除寂寞,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做斗争的勇气。
此处是一连串的追问,在逐步加深的理解中感受靠窗病人的美好情操。
6、下面请大家结合全文关于靠窗病人的文段,思考一下,你如何评价靠窗病人,理由?
学习方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再在合作学习中进一步全面的把握人物形象。
师生合作形成板书:
靠窗病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关心他人心灵美好道德高尚
四、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
1、范读课文6-12段
2、分析不靠窗病人形象,理由?
师生合作形成板书:
不靠窗病人:嫉妒心强自私
卑劣丑恶无情
3、不靠窗的病人想靠窗看景的想法正常不正常?你如何看待?
此问的设计是要结合生活实际,来看待不靠窗病人的所向所为,让学生有个心里的道德行为的底线。
明确:不靠窗病人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想占有靠窗的床位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退一步说,人有点自私心也是正常合理的,况且他还曾为有过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控制过,可是他的私欲膨胀到无法控制的地步,为了私欲,竟然在病友生死挣扎关头,见死不救,自私心泯灭了良心,行为卑劣无耻,不可原谅。
小结: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龌龊,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手法(板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有力的表现了人物性格。同学们在作文时也要运用这种创作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有意识的提醒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解题
过渡语:随着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也一步步明了,请同学们从人物与情节两方面考虑一下:小说以“窗”为标题有何作用?
明确:①本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窗”来写
请学生结合具体故事情节阐述一下
②窗即是病床里实际的窗(在板书上给靠窗,与不靠窗加下划线,明确是实际窗),也是二人的心灵之窗,通过窗我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
板书:心灵之窗,折射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
六、拓展延升,探究小说结尾
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是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读到这一结尾,你是不是受到了心灵的震撼?
学习方法:讨论法,让众多学生打开思路,各抒己见。
1、想象一下,他当时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学法:写小文段,运用描写的方法。
明确:大致两种情形
①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
②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
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不靠窗的病人回怎样做呢?
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他会向以前那靠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②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
③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戒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七、人生启示
一篇富有哲理的小说会给人启迪,打开你的心灵之窗,可以看见你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若干年之后,再次开启你的心灵之窗,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发言,认清自己,要努力的向好的心灵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也是在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目标。
小结:希望同学们能将此启示付诸于行动,完美自己。
八、总结
如此一篇出人意料的小说,透过这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的美与丑。我认为只有纯洁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姿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幸福温馨的生活画卷;如果一个人灵魂丑恶卑劣,那么他看到的永远是荒漠,达不到真善美的境界。希望每一位同学都有一颗美好的心灵,学会关爱生命,关心他人,如此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活环境。
九、作业
1、给课文续写一个结尾
2、对比阅读小小说《最后一片藤叶》
锻炼知识的迁移能力。
十、板书设计
开端:关系融洽靠窗的病人: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发展:从“享受”到“困扰”关心他人心灵美好对比
道德高尚心灵之窗
高潮:见死不救
结局:见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不靠窗的病人:嫉妒心强自私人性美与丑
卑劣丑恶无情
情节围绕“窗”写
教学后记:这堂课通过以教师为主导,授以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放手把思考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文本与教师三者的交互对话,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清楚的把握小说的主题及小说写作方面的特色,并在作文中能够借鉴。另外学生在情感上也受到了陶冶,有利于正确的价值关的形成。
《窗》教案9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题
教学目标:
掌握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重点。
教具准备:
挂图、磁性小棒、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这一天是植树节)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看看小伙伴们是怎样做的吧。
二、新授
1.观察情境图
认真看图,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在给小树挂什么牌?“小草在睡觉,行人莫打扰”的警示牌告诉了我们什么?根据图中的内容,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归纳板书)
2.学习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一共要挂多少个牌子?”
(1)根据这个问题,你能找出哪些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2)你认为可以怎样列算式?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3)你能用学具摆出来吗?同位俩互相合作,在全班进行交流。
(4)你认为可以怎样计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5)集体交流,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好?说说理由。
3.学习第二个红点标示的问题——(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一共有多少棵花?”
(1)根据问题能找到哪些有关的信息?
(2)怎样列算式?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3)小组交流:可以怎样计算?说说想法。
三、练习
1.自主练习——拨珠算数
运用记数器,请学生拨珠算数。先算书中练习,再在小组内相互练习,最后说说自己是怎样口算46—5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2、3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来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是难点。
教具准备:
挂图、磁性小棒、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5+40= 40+5= 23+60=
60+23= 42+20= 20+42=
7+32= 32+7=
81+5= 5+81= 36+50=
50+36= 43+30= 30+43=
76-4= 76-40=
二、新授
1.学习第三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几)
根据问题,用自己的学具摆一摆。
(1)说说给小树挂牌的人有多少?给花浇水的人有多少?
(2)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多少人?
(3)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学生独立列算式。交流: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列算式。
(4)浇花的比挂牌的少多少人?
2.没有浇的棵数比已经浇的棵数少多少棵?
三、练习
1.自主练习2:看图列算式
学生看图,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列出算式并解答。
2.自主练习3:计算器
看图,认识计算器图表示的意思;想想计算器中的数与下面的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填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自主练习第4、5、6题,聪明小屋
教学目标:
巩固100以内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加强“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练习。
教学重难点:
自主练习第6题与“聪明小屋”是难点。
教具准备:
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4:口算
小组间开展小竞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自主练习5:找妈妈
学生自己读题意,再连线。
3.自主练习6:看图列算式
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以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完成。
二、聪明小屋
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其中的规律,然后互相交流。
《窗》教案10
活动目标:
1、要求幼儿观察并讲述出用不同物品遮窗的不同效果,教育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2、学习词:明亮、黑洞洞,词组:吵吵嚷嚷,正确运用连词:因为、所以。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图片三幅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兴趣,交待讲述要求。
二、引导幼儿边看图,边讲述。
1、出示图一,提问:
A、森林小学的教室里有谁?他们在做什么?
B、山羊公公是做什么的?它在干什么?
D、小动物们是怎么上课的?
E、这天天天气怎么样?
F、金色的'阳光从哪里照进了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讲述阳光从窗洞里照进教室的)教室里怎么样?(教新词:明亮)
教师小结:集体学讲:一天,天气真好,金色的阳光照进森林小学的教室里,教室里很明亮,小动物们坐得端端正正,在听山羊老师上课。
2、出示图二,提问:
A、突然,天气怎么样了?
B、雨从哪里打进教室,雨淋在小动物的身上、书上,小动物们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仔细观察,逐一讲述小动物们的动态和简单的对话,然后教师再用一句话概括大家讲的意思:大家吵吵嚷嚷,教室里乱了起来。老师引导幼儿集体跟说)
教师小结:集体讲学,突然,刮起大风,下起大雨,雨从窗洞淋进教室,大家吵吵嚷嚷,教室里乱了起来。
过度:山羊老师叫大家别吵了,赶紧想办法。
三、出示图三,提问:
1、小动物们拿什么东西来遮风挡雨?(引导幼儿逐个讲述。)
2、这三个办法哪个好,为什么?引导幼儿讲出用玻璃遮窗的办法最好的原因,(要求幼儿运用连词,“因为、所以.”来説)
3、小马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运用连词:因为、所以、教新词:嘿洞洞。
4、小鸭的办法好不好?为什么?(运用连词,因为、所以)
教师小结:小鸭拿来一张纸,遮在窗上,大家说“纸淋湿了雨会破的,这个办法不好。小马拿来一块板,遮在窗上,大家说:木板挡住了光线,教室里黑洞洞的,这个办法也不好,小猴拿来一块玻璃,装在窗上,大家说:玻璃石透明的,教室里还是很明亮,这个办法真好,现在,小朋友们又安静下来了,听山羊老师上课了。
5、 请个别幼儿完整小结。
四、请幼儿为三幅图片取名后结束。
教学反思:
我觉得我设计的这节语言活动适合我们班幼儿,刚开始全体幼儿积极参与,后来有少部分幼儿有说话的表现,可能是知道小动物们用什么办法来挡雨了就开小差了。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是选材好,易于幼儿理解学习,吸引力强,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预期效果,幼儿也积极想办法帮助小兔子,尤其是通过实物教具更具有说服力,易于幼儿接受,不足的是在幼儿讲述过程中没有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显的有点呆板,再就是提问问题时给的答案有点死,所以幼儿讲述时就会呆板。
小百科:玻璃是非晶无机非金属材料,一般是用多种无机矿物(如石英砂、硼砂、硼酸、重晶石、碳酸钡、石灰石、长石、纯碱等)为主要原料,另外加入少量辅助原料制成的。
《窗》教案11
《窗》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是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所写的一篇小小说文中讲述了两个病人在病房里发生的与窗户有关的故事,构思精巧,人物鲜明,内容精练而寓意丰富,对于正值生理和心理急速发育而又动荡时期的、世界观正在形成中的初二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现实教育意义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一是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二是体会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和巧妙的构思;三是正确认识人性的美与丑教授这一课,我希望能做到浅文深教,尽量由课内多拓展到课外,多联系实际,使学生培养起联系实际来阅读文本的习惯,使学生的内心能真正有所触动
前三次试讲时,在“情境导入”环节,我总因为紧张和习惯了的严肃状态没办法将导语说得生动而在这一节课上我改善了授课时语气较为生硬的毛病,很快就将从没和我一起学习过的学生带入到了我所描绘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课文
“预习展台”这一环节中,两项展学任务的完成充分展现了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预习成果,复述故事情节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这一环节锻炼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勇气、自信心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个别字词的发音还不够准确,结合图片复述故事情节时过于详尽,不能做到用较简洁的语言来复述主要的故事情节在我的及时指正和指导下,学生们既及时地解决了预习基础知识时存在的问题,又了解了复述故事情节的小技巧加上教师的鼓励,相信学生们课后会有兴趣、有意识、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用简洁的语言来复述故事情节的能力——一项重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由于本文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形象的分析难度也不大,而在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和文章巧妙的构思这两个方面,学生们分析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在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上也可能会产生多元化的解读,因而我在“合作探究”环节设置了三个由浅入深的教学问题,不设置专门的问题来探讨小说的主题,而由对“如果把结尾改成‘他看到的是那座美丽的公园’,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讨论顺势引入小说主题的开放式解读这样,学生们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共同讨论出了他们的答案只要言之有理,我都给予了肯定和表扬遗憾的是,在讨论文中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我插入提问“靠窗病人为什么要为同伴描绘窗外的'美景”这一问题,接着又让学生分组朗读描绘美景的段落,最后给出的朗读评价和指导都不够具体这一处理,使得“合作探究”环节的进行超出了预计的时间安排,影响了“拓展延伸”环节的充分开展为了使课堂有更多朗朗书声,结果反而弄巧成拙,使得本节课有面面俱到的嫌疑其实,真实有效的魅力课堂不应该每一步都死守教学设计!只要学生学得愉快,学有所得,重、难点突出,自然流畅,学生、教师、文本产生共鸣后能迸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堂反而更真实、有效、有魅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阅读课外资料,联系实际来写微博,表感想,谈想法,自由的课堂氛围让教师和学生们的思想有了交集和碰撞在对课文故事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大家的内心都有了触动,对人性的善与恶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比以往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的作业布置和课外阅读篇目的推荐都很合理,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兴趣
这次授课我践行了“先学后教”和“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本人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课文,倡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学会合作解决问题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了教学重、难点,实现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来阅读、思考文本的阅读习惯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坚持课外阅读,不断提高语文的阅读感悟能力
《窗》教案12
师:(走到教室的一扇窗旁)同学们,请看!这是一扇很普通的窗,大家太熟悉了!为什么要在墙上做出窗呢?生:为了让我们看清外面的东西。
师:对,因为有了窗?我们才能看到屋外的风光。想一想,我们在座位上和走近窗旁,看的东西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体会后回答)
生:在座位上,我看到的是对面的教学楼;走近窗旁,不仅看到了教学楼,还看到楼旁的树、楼下的花园。师:不错,我们把窗开得越大,靠得越近,看到的东西越多!同学们再看,现在的窗是关着的,我把它打开了,感觉怎样?
生:(笑)冷。有寒风进来了。
生:(笑)肚子饿了。我闻到了饭堂飘出的饭香味。
师:太好了!既有触觉,又有嗅觉!开了窗,请看吧(指着窗外),你们看到了什么?生:树木。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树木有什么特点?
生:秋天。树木的叶子有的变黄了。
师:不错。秋天的树木与冬、春、夏的树木是不同的。生:我看到了对面的教室。有老师在上课,有一个学生还被老师批评了,因为那个学生的头都低下了,老师一脸的怒气。……
师:(笑)推断很合理。(指着窗外)再看远些,会看到什么?生:(齐笑)还是树!
师:(笑)树叶掩映之下,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人家的住房。
师:我们看不清主人在干什么,但我们可以想像他们在干什么。生:他们在看电视。
……
师:你们刚才所谈的,都是从我们这个教室的窗往外看的。但除了教室的窗,还有哪些窗呢?生:家里的窗。
师:很好。不同位置的窗,看到的景物也就不同。(板书:窗的分类)家里的窗是我们最熟悉的了,请讲讲你从家里的窗可以看到什么。生:大街。
师:哦,墙外是生动、热闹的大街!一定可以听到汽车声、人们的说话声,或者,还可以听到一个动人的故事呢。生:我家的窗看不到什么。
师:总会有些什么的',说说看。
生:是一个停车场。
师:停车场!早上、中午、晚上有什么不同?
生:早上人很多,很吵,晚上很迟都有人在等车。
师:没有看到感兴趣的事?
生:有。曾看到有个小孩发脾气,他嫌他的奶奶走路慢。生:从我家的窗可以看到一条小巷,每到下雨天,就浸了水。师:有没有试过去玩水?光着脚丫噼里啪啦地跑?
生:没有。但每到雨天,我妈就背我上学。
师:窗外,春去秋来,花开花谢,日落月升,人生人死,每一天都在上演着相同或不同的故事。这些,我们都是用眼去看的,这是从视觉去写的,而我们也曾经从触觉、嗅觉去写,想想,还可以从哪个角度去写?生:听觉。如汽车声、歌声、吵架声等。
生:味觉。如雨的咸味。
师:很好。其实,我们可以从窗看出去,也可以从窗外看进来,窗里窗外都上演着同样的故事,对吧?同学们,除了这些实在意义上的窗之外,你们还由窗联想到什么?生:有电脑“窗口”。
生:有心灵之窗。
……
师:对。还有,我们现在如火如荼进行着的改革开放,是向世界打开了国之窗;而迅猛发展的广州,又被称为“南风窗”!(板书:联想)师:回头看看,我们是怎样构思“窗”这个作文题目的?(生回顾、思考)
生:我们先由实物“窗”入手,注意窗的作用,由此注意它的特性;然后,谈了教室的窗、家里的窗等不同的窗,或听故事,或看故事;最后,由窗我们联想到了心灵之窗、南风窗等。师:讲得很好。也就是说,一篇作文,我们要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要善于联想,选择最适合自己作文的题材,这样,就不必担心作文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了。由此我们也就知道“路”如何写,也就知道“灯”如何写,也就知道“树”如何写了。课后请同学们以“树”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窗》教案13
教学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阅读小说,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领悟小说蕴含的人生道理,试结合文章谈对真善美的感悟;(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预习,简简单单的一扇窗,不同的人看到了不同的景象,这是为什么呢?透过这扇《窗》你又能看到什么?
二、作者、作品简介: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2、两位人物(近窗人和远窗人)透过同一扇窗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
3、既然是透过同样的.窗口,两人看到的景象为什么不同呢?
4、哪个人看到的景象的真的?近窗人为什么要虚构窗外的一幅幅美景?
[这美丽的慌言,让病人乙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增强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5、由此可见,近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近窗人面对病魔,不仅没有屈服,还不断用自己的力量给他人带来生活的情趣和勇气。表现了乐观、善良、热爱生命、心灵美好、高尚
(从远窗人的角度)
6、面对这个窗口,远窗人的心情发生了几次微妙的变化?
明确:“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这个时候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口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窗外一切?”
“为什么自己不应该得到这种机会呢?”——“紧挨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7、由此看来,远窗人又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自私、冷酷、漠视生命、残忍
8、为什么用《窗》作题目?[一是病房里真实的窗,一是指人们的心灵之窗]
五、小结:窗既是病房的窗口,同时也是指心灵的窗口,两人看到景象不同正是因为内心世界截然不同。
六、拓展:通过这扇窗你又看到了什么?
七、作业:
八、板书:
近窗人远窗人
多姿多彩、充满生机对单调、闭塞、死气沉
乐观、善良、热爱生命、比自私、冷酷、漠视生命、残忍
心灵美好、高尚
《窗》教案14
教学目标:
1、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及人性的复杂性。
2、联系生活谈体会,认识文章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最后一篇小说《窗》,从篇幅上看这是一篇——小小说,又叫微型小说。借助于窗,我们可以接纳温暖的阳光,也能够窥视藏在角落的阴暗,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扇《窗》,透过它,里面的人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世界,透过它,我们却看到了两颗不同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来阅读《窗》这个故事,用我们的心灵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
二、整体感知:
1、我想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给大家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1)标出文中的生字。
(2)读完后说一说,从故事中你看到了什么?(启发)
——我们看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两个病人;两个病人眼中不同的景色:美丽的景色——一堵光秃秃的墙;两颗不同的灵魂:美——丑,善——恶;人性的变化:善——恶)
2、你认为本文最具震撼性的情节是哪一部分是什么?(发言)文章中哪些内容为这种震撼作了铺垫?(引导学生关注内容和情节,为下面人物的分析作准备,)启发:震撼是因为什么?-——结果与想象相差太大。结果如何?想象如何?想象越美,结果就越有震撼性。哪些内容使我们越来越强烈地觉得窗外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对窗外景色的描述;对不靠窗病人在靠窗病人临死前心理、动作的描述。
1、师:对上述两者的描述,都在把我们的心理推向对窗外美景的想象中,所以,当窗外那一堵光秃秃的墙出现在们眼前时,不得不让我们震撼。不靠窗的病人处心积虑,靠病友的生命和自己的人格换来的竟是“一堵光秃秃的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但同时却也反衬了另一个人的.高尚、无私。
2、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同样的窗口,为什么昔日的病友能看到美丽的风景,而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心灵之窗打开(心中有最美的风景)还是关闭(心中横着一堵墙)。
(师:一个人若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便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若心中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荒漠。)
三、讨论人物
对于这两个人物,大家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下面说让我们走进病房,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1、评价人物:
欣赏小说人物,不仅要知其事,也要知其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评价其中的一个人物,并说说你这样评价的理由。体会文章对比的手法。
A、热爱生命、乐观、关心他人,高尚无私
B、自私、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也想看窗外的景色)、在欲望的驱使下逐渐堕落的人。——关注思想的变化(他想占那个床位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他也为这种想法感到惭愧,也克制过自己。但后来,他认为那张床就该是他的,所以就见死不救、、、、、、)(这都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嫉妒心在作怪。而结果呢?嫉妒是一把双刃剑,既害了自己(病情加重,彻夜难眠)又害了别人。)
C、对比;A越高尚、无私,越说明B的卑鄙,所以在刻画人物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3、形象思维训练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小说至此就戛然而止了,这位病人以后会怎么样呢?
大家畅想一下,当他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以后,他会怎么想怎么做?(发言)请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他的动作、神态和心理。
——引导学生把握人物性格,合理想象。条理清晰地表达。
4、理性思考:
如果,我们把靠窗的病人称为甲,不靠窗的病人称为乙,假如甲乙二人从一开始就调换了床位,你认为会有哪几种不同的结局?你支持哪一种猜测?说说你的理由。(理由要充分)
四、联系生活,感悟小说中的哲理:
1、这无数种的结局都有可能,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这位病人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最后,当我们离开病房的时候,让我们一起来关心这位病人。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或一段话作为礼物送给他,希望他在我们同学的帮助下也能看到最美的风景,能够好好地生活下去。
2、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话是送给这位病人的,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并非圣人,我们也会迷失自己,所以我们常常需要洗涤心灵,充实心灵,美化心灵。
五、 总结:
1、下面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本文的标题“窗”,大家是否又有了另一番理解?他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写作手法:铺垫,对比。塑造了两颗不同的灵魂,让我们认清了人性的善与恶,以及善恶之间的转变。
3、因为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是同时存在的,美好的心灵需要我们自觉地去塑造。希望大家在自己的人生之窗中永远展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六、《住在风景里的人》:有一个住在西双版纳风景区内的小男孩儿叫李松。借牛等同一类事——工钱(2元)——播放——大年三十——穷——一条鱼——三个愿望(大房子、读书、结婚)——房子盖好那天,李松打来电话说:“房子还没贴地砖呢!”“我的心一下子从西马拉雅山上跌入了澜沧江里。
思考: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我们要想有一个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品质,应该怎么做?
《窗》教案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随故事情节的展开,分析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过程与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领悟文章的深刻哲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心灵的对比来扬善贬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人性美丑,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精巧的构思,品味精炼含蓄的语言。
教学手段: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除了用眼睛发现美之外,还可以用什么感受美呢?——心灵。今天,我们阅读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的故事,让我们做一次心灵之旅,去解读窗内外的世界,感受人性的美好。
二、整体感知,故事回放: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复述故事内容。
故事发生在 一家医院的病房里 ,文中的主要人物是 近窗病人 和 远窗病人 ,他们的病情都 很严重 。刚开始,两人的关系 融洽, 近窗病人 经常为同伴描述 窗外的风景 ,让 远窗病人 觉得是一种 享受 。后来 远窗病人 产生了 嫉妒 心理,想要 占据靠窗口的位置 ,并一直被这种心理 困扰 ,所以他在同伴生命垂危时 见死不救 。最后他如愿搬到靠窗的位置,看到窗外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这一环节希望大家能把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盘点心灵,评析人物:
让我们共同走进病房,认识两位主人公,聊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与他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请大家仔细研读课文,圈点出文中表现人物行为心理的关键词句,探究二人的心路历程。
(1)二位的主要话题是什么?
(2)能为大家描绘一下窗外的景色吗?
(3)窗外景色给你怎样感受?
(4)描绘的景物是真实的吗?为什么要编织一个谎言来欺骗你病友呢?
(5)知道病友的描绘是他的想象,是编织的谎言吗?能享受到如此美景,为什么病情反而越发加重呢?
(6)当你的病友生命垂危,痛苦挣扎时,你的表现如何?出于什么心理?
(7)为什么特别想要靠窗看风景呢?
通过简单的心灵沟通,谈谈对两位病人的认识
人物评价:
近窗病人:他渴望生命,热爱生活,所以他幻想出了这五彩斑斓、争奇斗艳的美丽景象,激励自己跟病魔作顽强的斗争,他是坚强的乐观的。同时,在他心目中,病友的生命同样重要,他要尽自己所能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所以他更是善良的.无私的高尚的。
远窗病人:他也热爱生命,他一开始也有善良的本性,但私欲的膨胀使他变得冷酷无情、卑劣丑恶,从而人性被这嫉妒的毒液给淹没了,灵魂被自私的心理给扭曲了。虽然他有权力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是在道德的法庭上他是有罪的。
四、学而求思,主题升华:
两个病人,怀有两颗不同的灵魂,一个纯洁美好,拥有许多向善的品质;一个灵魂丑恶,行为卑劣无耻,无情无义。小说在塑造这两个人物时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形成强烈反差,更有力地突出近窗病人的善良无私。
同一个窗口,两人看到的景是否相同呢?为什么两个人看到的是截然不同的景色呢?
景是心中的景,窗是心灵之窗,景是心灵的投影。通过窗我们看到了人性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如果人没有一颗高贵纯真的心灵,关闭了自己的心灵之窗,就如同文中那位不靠窗的病人一样,即使窗外有再美的景色,他也是看不见的。因此,我们不能做文中那位远窗的病人,让心灵落上自私、卑劣的灰尘。
五、思维体操,奇思妙想:
好的作品的结尾,往往不是思绪的终结,而会使思绪更加激越腾飞,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我们这篇《窗》也有一个精彩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墙”文章到此戛然而止,却意犹未尽,耐人寻味。让我们掩卷长思,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思维体操:(两道题任选一道作答)
(1) 想象一下,不靠窗病人看到这堵“光秃秃的墙”时的情形?
明确:大致两种情形
① 良心受到谴责,内心自责,懊悔
小结:他受到了向善心灵的感化。
② 责怪靠窗病人撒谎
小结:无药可救,灵魂与肉体一起病入膏肓。
(2)假如,病房中又来了一位新的病人,那么原先那远窗的病人会怎样做呢?
明确: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他会向以前那近窗的病人那样给新来的病人描述虚幻的景色,以此来激励他活下去,用以忏悔,赎罪,这也算是他灵魂洗礼后进步的表现吧!
② 他什么也不会说,什么也不会做,只会呆呆地朝窗口望,因为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他害怕新来的病人会像他一样为了靠窗位置加害于他。
③ 他一直自责,内疚,病情越来越严重,在临死之前,把这件事告诉了新来的病人,以此告诫人们不能心胸狭隘,不能太自私,要关心别人,善待生命。
那位活着的病人可能有无数种结局,然而我们还是衷心希望他能找回自己善良的本性。
六、阅读感言,点亮心灯:
我建议每一位同学写一句话作为礼物送给远窗病人,希望他在我们的关心下能看到“窗”外最美的风景,能好好活下去。
(我想把这些话送给病人的同时,也送给我们自己,让我们打开心灵之窗,去沐浴窗外的阳光雨露,去感受人性的光辉吧!)
(2)这篇小说给你怎样的启示呢?希望这样的启示能对大家今后的为人处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七、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本文的结尾方式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网上搜索这种结尾方式的特点。
对比阅读欧·亨利作品《最后一片常春藤叶》、《麦琪的礼物》,品析与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情节构思,主题思想方面的异同。
八、结束语: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扇窗可以看清人的心灵。一扇小小的窗户,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成为我们窥视灵魂、认识人性的瞭望台。让我们懂得了只有善良的心灵、高尚的人格才能浇灌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才能幻化出充满生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之景。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春天,那么他的眼中只能是一片荒漠。一个道德卑劣的人是不会找到亦美亦善的境界的。
用证俨法师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真正的光明在我们的心里,该点燃的是我们的心灯。
让我们在生活中,用至仁、至善、至美的心灵,去寻找美丽的风景。
【《窗》教案】相关文章:
我家的窗作文600字九篇03-24
推窗风来记叙文12-19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08-30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通用)10-25
【热】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10-20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精华)10-18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热门]12-07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热】12-02
打开一扇窗作文500字7篇[经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