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教学资料>教案>科学教案

科学教案

时间:2022-09-19 15:07:23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品】科学教案3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科学教案3篇

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孩子们对于火箭都非常好奇,感兴趣,平时提到火箭孩子们也都很兴奋,他们虽然知道火箭,喜欢火箭,但是火箭对于他们来还是模糊地、遥远的。根据《纲要》中所提出的:从生活或媒体以及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同时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如:动作灵活,控制能力强,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等。我设计了《制作水火箭》这节活动。

  【活动目标】

  1.了解火箭发射的原理。

  2.学习制作水火箭。

  3.体验水火箭的发射乐趣。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由家长利用影像资料,图片等帮助孩子理解丰富火箭的知识)

  2.材料准备:火箭发射的视频、可乐瓶、透明胶带、双面胶、各色即时贴、卡纸、剪刀、水火箭模型、发射架、气筒。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知道火箭吗?谁能说一说火箭?

  2 .观看火箭发射的视频。

  (二)观察水火箭模型,了解水火箭的结构。

  1.教师:“小朋友想亲自做一个火箭把它发射到天空中呢?”

  2.教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火箭,就可以发射到空中,”“这个火箭喷的不是火,而是水,所以叫做水火箭。”

  3.介绍水火箭的结构,包括:火箭头、机身和尾翼。

  (三)学习制作水火箭。

  1.教师介绍火箭的制作方法:

  (1)火箭身体的制作:为了让火箭的身体看起来更匀称协调,首先将一个可乐瓶的底端剪掉,然后把它套在另一个可乐瓶的底儿上,简单的说,火箭的身体就是一个整个的可乐瓶和一个半截的可乐瓶做成的;

  (2)制作火箭头: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画好的卡纸,剪下,呈扇形。用它做成一个圆锥,粘贴固定。将火箭头扣在被剪掉底的瓶子口上,用胶带固定缠紧;

  (3)翅膀(尾翼):强调贴的时候,窄的地方向上,宽的地方向下。用胶带缠紧,最后用胶将尾翼均匀的黏在火箭身体下端的三个方向。

  (4)装饰水火箭:为了把火箭打扮的漂亮一点,开动脑筋,想出创意,用即时贴装饰一下火箭,这样火箭身体制作成功。

  2.幼儿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1)讲清楚注意事项:使用工具要注意安全;保持环境的干净整洁。

  (2)对于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帮助。

  (四)装水并发射火箭

  1.装水排队到操场发射。幼儿距离5米之外。

  2.幼儿喊倒计时,发射火箭。

  【活动延伸】

  对于在发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来,引导幼儿思考 “为什么”?并把问题抛给幼儿留待以后的活动中分析。

  探索求知: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1、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积极的从不同途径、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传递信息,

  2)幼儿在活动中了解信息传递的不同渠道,学习使用不同的信息工具。

  2、 活动准备:幼儿通过查询、采访等方式了解相关知识。

  3、 活动过程:

  1) 交流:我所知道的信息传递的方式。可启发幼儿从物体发信号、用声音发信号、用文字发信号等几个方面考虑。如:通过手势、旗语、烟火等物体发信号;通过吹号、打铃、敲鼓、广播电话等声音发信号;用信鸽捎带、邮局传递、发传真、发电子邮件等多种文字形式发信号。

  2) 教师配图讲述有关人们传递信息的故事。如:古时候长城的烽火台上燃烟火传递敌情;抗日战争时期,用放倒消息树的办法报告敌人的去向等。

  3) 讨论:现在人们怎样传递信息?引导幼儿了解常用的通讯工具。

  4) 组织幼儿玩通讯游戏传电话:教师将幼儿分为两组,分别向每组的第一个人说一句悄悄话,开始后,再一个一个的往后传,各组最后一个报告电话内容,传的又快又准的一组为胜。

  4、 活动延伸:

  1) 组织幼儿自己操作电脑。

  2) 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 设计意图:水结冰、融化、水蒸气变成水珠的经验、溶解的秘密, 沉与浮 1:提供不同材料,建议幼儿思考如何使沉入水中的材料浮于水面,或使浮于水面的材料沉入水中。如用牙膏皮做成小船,或将小铁钉放在积木上等。沉与浮 2(立起来的木棍):将小木棍放入水中,发现它躺在水面上。如果在木棍一端粘一大块橡皮泥,或钉上一根大铁钉,都能使它立起来。 活动目标:使用多种材料,玩水的过程充满和有趣。 活动材料:饮料管、纸、牙膏皮、泡沫塑料、小积木、塑料、菜叶、小瓷器、竹片、铁钉、小石子水管、竹片、盛水具、彩色墨水等 活动过程:下午天气热,小朋友都在玩水。今天材料很丰富,但给出一个条件,每人只给一盆水,要节约用水,用完就没有了。用水管连接水的有3组、用大小杯子滔水的有2组、用矿泉水瓶盖扎洞来射水有3组、做水帘洞1组、沉浮和自定义玩法有几组。 “水流到别的杯子去”组;佘馨蕊、张俊骞、覃芷珊、卢艺文、班学佳 *这几个小朋友,把2根管子把3个杯子连接起来,慢慢地将一杯红色的水倒在水杯里玩,发现杯里的红水通过连接饮料管子流到另一个水杯,3杯水慢慢变红了,孩子们高兴极了,饮料管子传送水耶,3杯红水第一次出现流动成水平,水不流动了。 *又观察,张俊骞提出,加水才行,边说边给其中一个杯加水,佘馨蕊:水从管子流过去了,3杯红水又第二次流动成水平,水又不流动了。 *老师提醒小朋友想办法让一杯水高一点,观察会怎样。卢艺文从旁边小菜园里取两块土,和班学佳一起把一个杯子垫高起来,红色的水又流动了。 *就这样反复做做学学。覃芷珊用手指搅拌水,红水没有原来这样红了,变淡了。 *老师说:为什么水会流过去呢?卢艺文说:水要斜坡才行。 比较水位高度与流的快慢之间的关系,体会水由高处往低处流的特性。体会水的多少和颜色深浅变化的关系。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探索适合往小口容器运水的工具,体验实验的乐趣。

  2.能运用简单的记录方法记录自己的猜想和实验的结果。

  3.乐意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述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乐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重点:

  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帮水搬家。

  活动难点:

  让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水的特性。

  活动准备:

  水盆、水桶、杯子、空矿泉水瓶、塑料袋、抹布、小筐、小勺、漏勺等。

  活动过程:

  1.导入激趣:请幼儿听水流的声音,引起幼儿兴趣。

  (事先录好的水声)

  师:这是什么声音?

  幼儿:水声

  师:对,是水妈妈。

  2.自由选择材料,帮水宝宝搬家。

  (1)师:今天水妈妈要请小朋友帮忙运水,请你们把水从一个盆子运到另一个盆子里,你们想帮忙吗?那应该用什么方法运水呢? (请幼儿自由说)

  (2)咱们先来看一下老师都给你准备了哪些材料?(观察教师在前面准备的工具)师:你看到了什么工具?你用什么工具?

  (3)教师提出要求,幼儿分组运水。

  老师给你们准备了那么多材料,你们想不想帮水宝宝搬家?不过在搬家之前水妈妈有几个要求:

  ①是不能将水宝宝丢到地上,否则它会迷路的;

  ②是不能将水宝宝弄到衣服上;

  ③是在搬水时不要碰到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那现在我们6人一组开始行动吧!

  (4)幼儿分享经验。

  请你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工具来运水的?(重点请幼儿讲海绵、针管等是怎样运水的)。-在前面演示出示漏斗,它能运水吗?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让它也能运水?

  3.幼儿尝试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办法运水。

  (1)教师再添加有漏洞的工具,请幼儿探索如何用这些工具运水。

  (2)幼儿分享经验,你是用什么方法运水的?

  (3)好了,孩子们我们帮水宝宝搬完家了,你们太棒了,现在请小朋友把刚才用的工具分别放到两个盆里(能盛水的工具)、(不能盛水的`工具)。

  4.导入谜语,让幼儿知道谁的性质和作用。

  师:小朋友们我们现在来猜个谜语好不好?

  幼:好。

  师:小朋友们听好咯。双手抓不住,用嘴封不住。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谜底:水)有那位小朋友能告诉老师谜底是什么?

  幼:是水。

  师:小朋友们,通过我们所做的游戏和刚刚的那个谜语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这些工具为什么不能盛水的?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因为这些工具有缝隙,所以不能盛水。像漏斗这样的工具虽然不能运水,但如果动脑筋,也是有办法的。

  5.了解水的用途,教育幼儿要节约用水。

  水妈妈告诉我们,水的用处可大了,那水都有什么用处呢?(浇花、做饭、洗车)

  延伸活动:

  使用过的水可以干什么?不能浪费,所以我们将用过的水浇花。活动结束后,将用过的水到开心农场浇花。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物体沉浮,激发幼儿探索、发现的乐趣。

  2.体验玩水的乐趣,对操作活动感兴趣。

  3.学习把沉、浮物体作简单分类和记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活动准备:

  1.木块,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玩具(幼儿操作材料)。

  2.记录纸人手一份,蚂蚁过河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师:今天天气真好,小动物们出来玩了,瞧,这是谁呀?(蚂蚁)

  师:小蚂蚁爬着爬着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就爬过去,可是面前出现了一条小河,请小朋友帮蚂蚁想办法怎么才能过河?

  二、 认识沉与浮现象。

  1.师做实验,先放石头。

  师:“瞧,这些材料谁能帮蚂蚁过河呀?我们先拿石头来试一试”

  问:你发现了什么?石头怎么啦?

  师小结:由于石头比较重,放在水中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沉”,会沉下去的材料,能当蚂蚁的小船吗?

  2.师第二次做实验,放泡沫

  问: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由于泡沫比较轻,放在水中会飘在表面上,不会掉下去,这种现象我们叫“浮”。现在我们把小蚂蚁放到上面,你们看它过河了吗?

  3. 巩固幼儿对沉浮现象的认识

  刚才我们看了,放在水中,比较重的东西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沉”,不会掉下去的,我们叫它“浮”。

  (活动反思:从这个环节上看,孩子对沉与浮的现象,能具体地表述出来,也对此活动很感兴趣。但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三、 幼儿操作,并记录操作结果。

  1.幼儿认识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帮蚂蚁想办法,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材料,看看有什么?请小朋友把各种材料都拿来试一试,看看哪些东西会浮起来,可以当蚂蚁的小船。

  2.提操作要求和记录方法

  师:在玩的时候,老师也为小朋友准备了记录单,如果这个材料会会浮起来,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面上,如果会沉下去,请把手上的贴贴纸贴在水底。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记录

  四、教师评价

  1.小朋友都做好了,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教师验证

  (活动反思:从记录的结果上看,大部分孩子能准确记录出沉浮的现象,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借此机会,我进行随机教育,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很好地利用教育契机,给孩子正确的引导。但在幼儿使用记录卡的方面上看,由于记录卡设计不太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完全看不出是沉还是浮;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在中线以上表示沉,中线以下表示浮,就能很轻松地解决结果不分明的问题。)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想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教师抓住幼儿园喜欢玩水的特性,创设游戏情境,让幼儿通过观察、探索,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初步了解物体的沉浮现象。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鱼缸、玩具,石头,泡沫,点心盘、钥匙、玻璃珠、记录纸,蚂蚁、苹果树图片等材料,启发引导幼儿与材料互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能开动脑筋,大胆地说出自己发现的沉浮现象。在记录的环节中,合理选择粘贴纸的记录方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操作起来简便易行,还能进行简单的评价。基本实现目标。

  二、教师的教

  1.创设游戏情境。教师以“小蚂蚁出来玩,肚子饿了,发现远处有棵苹果树,想爬过去;可是一条小河挡住了去路,请小朋友帮蚂蚁想想过河的办法”的情境引入活动,形象生动的道具演示,吸引了幼儿参与探索的兴趣,围绕问题“周围什么都没有,只有石头和木头,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帮蚂蚁过河吗?”,展开思考。游戏情境的创设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调动起幼儿参与探索学习的积极性。

  2.注重材料投放。教师在材料的投放中能充分考虑活动中幼儿的观察,精心准备鱼缸作为活动情境中的“小河”,让幼儿直观清楚地观察到石头、木头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同时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探索的材料分组摆放在不同的操作区,改变以往教师为幼儿准备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的投放形式,避免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拥挤、混乱的现象,有利于幼儿专注观察一种材料;另外还为幼儿准备了贴贴纸作为记录的材料,在每个操作区投放记录单,便于幼儿操作后,直接记录操作的结果,解决幼儿独立完整完成自己的记录单存在的困难。

  3.善于观察启发。能灵活驾驭课堂,善于观察幼儿在操作中的表现,其中盘子这一材料的实验出现分歧,有的孩子记录是沉,有的孩子记录是浮,我能及时抓住教育契机,让不同结果的两名幼儿现场操作,为什么你认为是沉?而你却是浮呢?两个小朋友用同一种材料,为什么结果是不同的呢?通过现场实验操作展示,孩子知道由于放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是不同的,让孩子知道,沉浮没有绝对的`定义。

  4.评价鼓励结合。最后环节教师能对所有操作材料在水中的现象再次进行进行一个总结,帮助幼儿梳理知识经验,提升认识,再次利用记录单将材料的沉浮现象一一呈现,并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奖励一个大拇指,并出示图片“大拇指”贴在幼儿操作正确的位置上,鼓励幼儿,这也是一种适合小班幼儿特点的评价方式。

  三、幼儿的学

  整个活动幼儿都能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发现,学习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习词汇“沉下去”“浮起来”。

  四、活动中的不足

  1. 在让幼儿对比石头与木头的环节上,由于所取的材料不合理,石头太小了,而木头却较大,在视觉上,给孩子造成干扰,因此有的孩子认为木头比较重,导致无法让孩子准确的判断:石头与木头哪个比较重,哪个才会沉下去。如果选择与木头一样大的石头,幼儿便可以一眼看出,石头比较重的原理。因而也不会在此环节上浪费太多的时间。

  2.最后老师的小结不够到位。当所有的记录表都在黑板上时,师应作出总结,把精髓的部分加以强调:原来石头、金属类、玻璃类的物品比较重,容易沉下去。而泡沫、木头、比较轻的物品,所以容易浮起来。

  3.记录卡设计不够合理,有的幼儿把整张记录卡都贴满了,如果老师在水盆中间画条中介线,中线以上表示浮,中线一下的表示沉,可以避免贴满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