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网>报告范文>心得体会>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时间:2024-04-28 10:12:16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1

  学校德育是学校工作的核心部分,处在学校工作首要位置,学校德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素质教育质量是学校教育效果体现的重要标志,要抓质量,首要的一点是狠抓德育。但是,多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欠缺实效性、针对性和前瞻性。随着新形势的变化发展,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严重困扰着德育工作者,面临重重压力,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当前德育领域的新问题进行探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与对策,但这些建议与对策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德育开展举步维艰。十几年来,笔者在佛山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开展“实践德育”活动,取得较好效果,积累了经验,深化了认识。现就中小学生开展“实践德育”工作做简要论述,与同行商榷。

  一、“实践德育”的涵义

  所谓“实践德育”是以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为中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直接所获得的思想道德方面的直接经验的一种特殊德育形态。“实践德育”活动的实质,其一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学校正式设立的一种特殊的德育活动,是对学生德育过程中施加外在因素的影响,通过内外的交流互动而起到积极有效的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内在结构发生优化变化。其二是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为目的,以学生德育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和运用学科知识为目的。其三是以积极活动直接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直接经验作为手段。

  二、开展“实践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是独生子女,由于长辈过度溺爱,他们存在着内向、孤僻,经不起挫折,心灵脆弱,没主张,自律能力不强,性格叛逆等诸多思想和心理问题。在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学生跳楼、群殴等事件,给中小学校教育管理带来极大的压力与挑战。而中小学校是学生在校学习转向更高层次学府的驿站,他们的综合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教育效果,甚至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此,要想在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实践德育”势在必行。

  “实践德育”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外在环境氛围熏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在思想品德方面得到外界感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直接对道德知识实现理解、掌握、运用和深化,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实践德育”应把以提高综合素质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作为最终目标去践行,并且要注重实践活动实际性,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实践德育”活动要依据“三贴近”原则,正确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入生活,贴近大自然,和周边的事物进行广泛交流和沟通,通过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直接获得新的感知、体验,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人生,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引导学生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这种以实践为大课堂的教育活动形式,突出了教育的实践性、开放性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开展“实践德育”的形式

  “实践德育”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主要特点是突显实践性,其学校应该因时、因材、因事、因情及时开展实践活动,在我德育基地开展的形式主要有:

  (1)因时开展实践活动。每个连队每一天按照基地要求开展主题内务整理、生活自理,并组织师生互相观摩、交流。比如每天用餐时轮流做值日生分饭分菜,培养学生勇于承担劳动重任、热爱劳动和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品格;早上起来自己折叠被子、摆放牙刷、漱口盅,晚上洗衣服、整理个人物品,写活动心得等,培养学生动手自理能力、协助能力,培养学生学习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午按时作息,培养自律性、约束力,发现问题及时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天通过进行庄严的升国旗仪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等。

  (2)因材开展实践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多样的德育实践活动,比如安排对学习法律有兴趣的学生就参加“模拟法庭”项目实践活动,安排对科技、环保感兴趣的学生参加“科技实践”,对安全自救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参加“消防演练、防震演练”等等,总之,实践活动是一种自助餐的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其目的是使学生在活动中既增进友情,也锻炼自我,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3)因事开展实践活动。有一句很好的教育名言这样说:教育无小事,事事皆教育。在工作中,德育基地抓住一切有利的教育时机开展活动,及时进行相关教育。比如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积极组织开展防震逃生演练活动,学习自救自护知识,增强学生安全意识和爱护生命责任意识;流行疾病传播时,开展学习、宣传流行疾病预防措施活动,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流行病防治知识,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在雷雨季节,开展自然灾害避险活动,教育学生远离危险,珍惜生命等。

  (4)因情开展实践活动。现在的孩子崇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片面强调个人利益,义务意识和责任感普遍下降,很少关心爱护他人,因此,对学生开展感恩实践教育活动十分必要。以活动为载体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学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人际关系。比如,通过心灵手语、“十月怀胎”体验、大田生产劳动、帮助照顾生病同学、夜行军中照应掉队“战友”等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感受为他人服务的快乐,体验父母的辛劳,尊重他人的劳动,在点滴的行动中积累情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更多的幸福和快乐。

  四、开展“实践德育”的策略

  1.按照“实践德育”的理念进行活动设计。根据“实践德育”特性,以活动作为主要载体,根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是成功实施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例如小学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实践活动;初中开展以综合实践为主的实践活动;高中开展以军训为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感化,使学生思想道德发生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开展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根据德育大纲,每年安排小学五年级进行体验实践活动、初中一年级进行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一年级新生开展军训实践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律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精心组织、安排各种实践活动,比如小学开展校纪校规教育、大田劳动、心灵手语、消防演练、急救模拟、健康沙龙、划船比赛、娱乐军训、科技实践等;初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科技探究、模拟法庭、性健康沙龙、夜行军、孤岛求生等活动;高中开展国防教育、军训活动、科技实践、紧急集合、夜行军、青春期性健康沙龙、中国龙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外树形象,内塑素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展示自我风采,养成健康向上的情操,成为一个讲文明、有礼貌有素养的好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公平竞争意识、自我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适应能力等,体现“实践德育”活动生命力。

  3.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实践德育”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多种渠道,开发社会上的德育活动资源,健全德育活动网络,让德育实践富有实效,充满活力和魅力。例如可以借助派出所、执法局、科技局、环保局、计生局、地震局、农业局、气象局等社会德育资源来丰富德育教学资源,这将对德育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配置高水平和高素质“实践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素质过硬的“实践德育”教师队伍是开展“实践德育”的根本和保障。只有高水平和高素质的实践教师队伍,才能提高“实践德育”的实效。

  总之,“实践德育”活动要大胆地尝试,要多学习,多思考,多交流,使德育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工作,让德育工作在校园内充满生机与活力,让中小学生正视困难与挑战,健康快乐成长!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2

  一、创设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情境,让心引行

  三年前,我曾经在哈市观摩一节德育实践课,至今想起还记忆犹新,感动不已。这节德育课教师通过诉说和多媒体展示渲染背景,在一个暴风雨十分猛烈的夜晚,一只船穿行在大海上,船上有6人(爸爸、妈妈、奶奶、老师和我)由于暴风雨的猛烈侵袭,船体逐渐下沉,为了保护“我”,亲友一个个地被迫跳入大海, 而“我”却经受着一次次分离的痛苦。在这里,没有说教、没有训斥,只有入境的描述,只有渲染的情境。然而道德认知已悄然默化于每个心灵,引起了的心灵的振颤、思想的共鸣。可见,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确实使德育入心入脑,具有很大的实效性。

  德育实践活动要回归原生态的生活,由感而发,让心引行。现代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比较容易接受情感的体验,但不愿意遵从直白的说教。尤其升入初中的学生要经历青春期的困扰,多数表现出讨厌家长和老师说一些大道理。那么,智慧的教师就会抓住这一契机,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想方设法为孩子们创设各种情感体验的环境,让学生们充分的去体验、去尝试。让心去领路,进而达到感知、辨识事物,从而主动地摈弃不良的品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认知水平。

  二、优化德育实践体验活动设计,导感相长

  德育实践活动使师生同在共行,导感相长。德育实践活动要想充分体现实效性和高效性,需要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们善于发现共性的问题,并基于问题进行合作研究(研究实践内容、形式、环境渲染、教师资源等), 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管理能力、开启了教师的智慧,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的实践活动中,是情感的升华、心灵的碰撞,形成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三、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理念先行,引导相伴

  1.转变重教学、轻德育的观念。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要齐抓共管,缺一不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拥有健全人格、充满生命活力,并拥有能满足社会需求能力的“人”,而不需要那些被简单地、机械地塞满知识的“容器”。所以,德育活动和教育教学必须联合起来,打好配合,综合、全面、个性的发展生命。只有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将我们的德育工作落到实处,起到预期的效果。

  2.引导班主任做好德育实践体验活动,注重教学中德育的渗透。通过观摩学习,集中培训的方式,鼓励班主任尝试开展德育实践体验活动,发现、培养、树立德育实践体验活动优秀班主任,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并通过举行德育实践体验活大赛或相关的论坛,促使教师在德育活动中发挥团队精神,发挥德育实践活动的最大功效。另外,观注教师教学中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使德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道德品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3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德育教育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一项育人工作。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

  四、走进学生,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就是要以人为本,要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关注学生的'生命.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如不能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势必造成社会危害。加强小学生教育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策划,不断用生动的、贴近生活的实例来充实它。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4

  一、德育应在“践行”上下功夫

  实践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思想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想、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马恩全集》第3卷,第29、30页)然而,对“知”与“行”的关系及其教育的问题,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有过争议,可概括为“知先于行、知先后行”、“知源于行、行先知后”和“知行合一、知行统一”三种观点;对于知行难易问题有“知难行易”、“知易行难”和“知行亦难亦易”看法。二千多年前,古希腊人就提出了“美德可以被教会吗?”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慧即道德,对道德的认知即会导向对道德的实践(德行)。那么,教给学生“美德”,究竟是指将“有关道德的知识”教给学生呢,还是指通过特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德行”呢?前者是一种知识(事实)可通过课堂教学完成,后者是一种行为,德行是一种技艺,技艺的进步需要实践。时值今日,20世纪西方德育理论流派中,有柯尔伯格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行为主义道德理论、威尔逊理性功利主义理论、贝克的反省道德教育理论等。可见,有倾向于认知模式,有倾向于行为模式。

  事实上,许多教育家思想家把道德本质看作实践。我国古人要求儿童养成“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内外整洁”的习惯,青少年时期养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品行,长大以后才能做出“治国、平天下”的大绩。这种把远大的道德教育目标与儿童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的方法对于今天很有参考价值。清代教育家颜之终身以“实学”、“习行”为教,认为人“修德立业”的过程应是一个“身习学知、身实习之、终身不懈”的过程,因此,无论道德教育还是道德修养都必须着眼于“实学”、“实行”,不能脱离实事实物。陶行知在批判“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唯心主义思想中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并且说明这“并不是否认闻知与说知,乃是承认亲知为一切知识的根本,闻知与说知必须要根于亲知里面方能发生效力”(《陶行知论师范教育》第42、43页)。卢梭认为知善不等于行善,他反对把道德教育理解为向儿童灌输道德成规戒律,反对让儿童记忆空洞抽象的道德概念,以免把儿童训练成伪善的口头谈道德而行为则不道德的人,建议从小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可模仿别人善良的行为。康德、黑格尔也认为道德具有实践性,不能付诸实践的观念,是不能称为道德的观念。杜威在批判传统道德教育时提出:“在道德方面,学校教育中最令人遗憾的缺点是:试图在极端缺乏社会精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制度的成员。”(《学校与社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概述》)

  与认识结合

  行为习惯─────道德信念

  渗透情感

  由此看出,道德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真正的道德思维能力与道德判断水平的发展,更要通过积极的道德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认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入高一级程度。从实际意义上说,“行”比知、情、意更为重要,因为“行”本身是实实在在的道德,而只知不行,只有意愿和体验无行动,则是口头的、肤浅的道德,甚至会变为虚伪的道德。现在有些学生如果从文字上或口头上去检验他所受的德育效果,他会讲得动听,写得精彩,可是观之行动,却是另一套。可见,道德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而要寓学于行、躬行践履。只有不断地将社会要求、标准、理想转化为个人的需要、准则、信念,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算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这正如学游泳,必要的理论知识或理性认识是前提和基础,但是学游泳(教学)的目的是学会游泳,能游泳并且游得又快又好,这主要通过亲身的学习游泳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因此,实践性道德教育,实质就是主体参与道德教育活动,它以指导行动为目的,以形成人们特定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以评价、预测、调控手段来把握现实中的为人处事,当然它也是由一种动机所激励和指引的。

  总之,道德行为养成先于对道德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这在古今中外都有成功经验证明。忽略中小学生行为的养成,而只注重讲知识,讲道理,练习书面判断,容易塑造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二、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设置

  如果说认知性道德教育是主体通过观念协调、思想斗争、内省、慎独等进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的活动,是致力于自我完善的“无形道德”,那么,实践性道德教育则是按照这种修养所达到的信念、境界、理想来发展完善自身、他人和社会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有形道德”。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提出:“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品德课程、政治理论课程,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过去,思想品德教材变动频繁,德育内容无定性。在德育中,有一种“头重脚轻”的现象,即抽象大道理大观念内容较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公德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不够,德育未能对学生尤其年龄较小学生直接进行行为指导。导致学生对道德观念可信度降低。

  实践性道德教育课程以品德经验为主,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主动参与,并从中发现和获取有关品德知识,并使能力、情感、意志得到训练,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任务,按照各种实践活动项目和特定方式组成的一种课程形态。任何活动,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的,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只要对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发展有积极作用,都可视为实践性德育课程。该课程的主要目的并非追求某种统一的道德认知,而在于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积极参与社会,勇于实践的态度和能力。如爱劳动,通过实践体验,明确劳动的辛苦及其收获,形成一定的劳动态度,继而向行为习惯的.转化。

  这种活动课程可追溯到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的“儿童游戏场”,强调给儿童讲故事、做游戏,通过音乐、歌唱等方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意识。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教育家卢梭非常注重“直接经验”,强调“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1896年,杜威在美国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是学生家长、教师、教育工作者合作的一个团体,以儿童活动为中心,为改造儿童的经验而设计的,称为实验课程。陶行知也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目标。体现我国现阶段对人品德素质的要求,即依据社会要求与个体需要相统一的法则,学生原有的品德基础与其新发展水平相统一的原则,研究社会现实生活,培养自律精神,发挥主体在道德生活中的作用:(1)日常学习生活中品德践行。如待人接物,遵守作息制度,卫生值日,完成集体委托的任务,参加公益活动等;(2)行为训练,形成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拟定“道德习惯纲要”:①把已经开始做的事情做到底;②做工作只能认真,不能马虎;③任何时候不要把自己的工作推给别人,也不坐享他人的劳动成果;④帮助老、弱、孤、寡;⑤绝对不容许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而使父母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或增加许多困难;⑥既要考虑自己的快乐、满足和欢娱,同时也必须顾及别人的需要;⑦不隐瞒自己不体面的行为,要有勇气把这些行为直言不讳地告诉你认为需要告诉的人。

  实践性德育课程的类型。(1)社交活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机会,如夏令营、冬令营、访问参观等,在活动中与不同角色地位的成员交往,形成社交意识,掌握人际关系准则,培养社交能力。(2)社会实践。这里主要指道德实践,即人类有目的进行的,用是非善恶等道德观念和准则评价的一切实际的行为活动,它涵盖了人类几乎所有的行为领域,是个人施之他人和社会,社会施之于个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且具有价值意义的活动总和。(3)军训。目的在于增强国防意识,军民感情,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维护大局等观念。(4)志愿者行动。参加一些公益性的劳动,维护交通秩序,文化市场监督,维护消费者权利,社会治安、扶贫帮困、医疗保健、环境保护、助残送暖、抢险救灾。(5)校传统活动。班队活动、晨会(夕会)、演讲辩论、专题讨论、校园文化节。此外,还有勤工俭学、宣传纪念活动、角色扮演、岗位见习、咨询服务等。

  实践性德育课程的运作。(1)设立道德问题情境,即由一定物质因素和文化因素构成的外部环境,这是进行实践性德育所必需的前提条件,联系社会生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学生急待关心的问题,联系学生思想品德存在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方法。(2)操作体验。学生作为道德实践的主体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从中进行教育(自我教育),学会社会生活,获得道德健康成长,其行为练习过程为:懂得道理——明确要求——模仿学习-自我检查——反复练习-形成习惯。(3)分析评价。德育活动指标的拟定应便于测评,直观明了,易于掌握,分为他评和自评。(4)结果验证。①道德活动以服从为特征,处于他律水平,②以“仿效”为特征上升为一种有追求的活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③以自主为特征,把道德化为内心律令,同义务结合,做到知行统一。

  总之,学校德育要实现两个转化,即把社会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品德,又将学生品德观念外化为品德行为,那么,实践性德育课程为品德外化提供实际锻炼机会,同时,学生对一定道德知识的掌握、运用、深化也都依赖于德育实践活动。

  三、品德践行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

  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虽离不开个体主观学习,但更多离不开实践,社会活动和交往给品德提供一个验证和深化的机会,客观物质生活与主观个人认知有机结合,这种结合的一致性历史地、辩证地理解为品德践行。

  个体价值。实践的道德可使个体不断改变自身的品德知识结构,丰富道德情感体验,坚定道德意志,表现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一)认知作用。只有在行中,通过行,人才能形成和发展知的能力,获得真理性的标准,使自己原有思想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一道理。为此,德育必须用现实社会来教育学生,让学生在参与真实的社会生活过程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到社会上亲眼去看看,亲耳去听听,再用心去思考,不应与复杂而沸腾的社会绝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学会怎样参与社会生活的改革与创新活动,最终成为“社会化的人”。

  (二)调控作用。是对自己的品德结构、意识观念、行为方式、人际交往等的主动干预和影响,它是以良心、义务、舆论等为手段,自觉地调控各种道德关系的主体自身活动。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行为方面的调控。如孟子所说:“见孺子入井而知恻隐”这便是情感调控作用。

  (三)评价作用。道德活动主体的自觉、自主、自控,是评价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它分为正确地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其表现:(1)建议——劝告;(2)命令——规定,如助人为乐是你的责任,要求你去助人,遣责那些不愿帮助别人的人等;(3)指导行动。美国道德教育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生活中锻炼和提高,学校制定校外教育大纲,指导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社会生存的基本能力,自主自立精神和尊重他人,平衡人际关系的品德修养。

  (四)修身作用,也指自律精神。它是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需要与规律为基础的,也是现代社会对于培养现代人素质的教育方法。它是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义务(责任)和能力参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各种事务及其决策与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育活动的过程。在实践中发挥主动性,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速人的现代化。

  社会价值。学生实践性品德教育与社会服务需要相结合,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推动“两个文明”建设。

  (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实践性品德教育过程是一个使学生在道德方面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体道德社会化。人只有将自身具有的理想、信念外化到客观的活动过程、环境因素中,才具有道德意义,它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如“手拉手”互助活动,“少年志愿者行动”,在活动中少年儿童懂得了作为一个还不富裕国家的孩子,从小就应学会为社会为国家承担一份责任,感受到祖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在助人中体验到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友爱情趣。实践增强了他们观察社会、观察生活的能力,彼此交往增强了团结协作的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做人的课堂。“青年志愿者服务”、“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都以实践活动为基本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生存与发展意识和技能训练为内容。其宗旨是引导学生学会生存、自理自律、学会服务、乐于助人、学会创造、追求真知、全面提高素质。这些活动是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和立志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整个社会道德风尚好转的途径。

【大学生德育实践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大学生暑期实践心得体会03-01

大学生暑假实践心得体会02-23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体会02-07

大学生商场实践心得体会12-04

大学生寒假实践心得体会03-11

小学德育德育心得体会范文11-28

精选德育实践作文300字3篇05-28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2-01

大学生寒假家教实践心得体会09-30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