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体会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可以不断更新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数学心得体会1
第二单元:线与角
问题1:教材是如何把图形的运动与研究图形的特征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的?
学生理解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比较困难,以往一般用两个铁轨作为实物原型来描述,从静态的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但是铁轨无法总是笔直地延伸,也无法永远延伸下去,给学生的认识造成障碍。本册教科书在“平移与平行”中,以第一学段“平移”的初步认识为起点,呈现了日常生活中的“推拉窗”“升国旗”两个实例,通过激活学生对“推拉窗”的生活经验,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铅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态的活动中,体会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本质特征,更好地领会“平行”的含义。
在“旋转与角”中,在第一学段静态认识角的基础上,教科书着力从动态的角度,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通过操作“活动角”,让学生在动态的旋转活动中,体会角的形成,也很好地感受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而与边的张口有关。另外,“体操表演”“推磨”图,让学生联想现实情景,帮助学生非常形象地感知特殊角的特征,突破认识上的难点。
将图形的运动与研究图形的特征紧密结合,从动态到静态,使学生对抽象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逐渐深刻。
问题2:教材是否降低了画“垂线”和“平行线”的要求?
(1)没有降低要求,符合《标准》中的要求。《标准》在第二学段指出:结合生活情境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第三学段:理解垂线、垂线段等概念,能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2)想办法得到垂线和平行线意在强调理解。教材中让学生借助折纸、三角尺、方格纸得到垂线和平行线,不是简单的习得技能,更是理解图形特征的过程,也为后续的学习基本图形的“高”奠定基础,同时,积累探索图形特征的活动经验。
问题3:教材中安排“角的度量(一)”的`意图是什么?
(1)3个问题串经历角的度量单位产生过程,积累度量的活动经验。如,问题串1是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度量角;问题串2是体验用∠1为度量单位去度量角∠3的操作过程;问题串3是解决1°角实际有多大,并说明三个特殊角大小和估计滑梯中3个角的大小。学生在这样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不仅感受度量的意义,还会有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想法和做法,如有的老师可能认为笑笑的办法是错误的,其实是很要价值的,因为角的大小是由这个角所对应的单位圆的弦长决定的,笑笑的办法能够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但实际有多大,不能用长度单位来描述,需进一步探索。
(2)有助于体会度量的意义,在操作中感受本质,并渗透了量角与画角的方法。要度量必须有度量单位,本节课学生在活动中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设计了自己的度量单位,然后过度到标准度量单位。在探索中逐步感受到用做标准的小角的大小要统一,越小度量越准确,感受本质。如,图形的大小就是看含有多少个度量单位,并在探索的操作活动中,渗透了量角与画角的方法。
数学心得体会2
教研组举办活动时,全体数学教师重新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新旧课标对比之后,比较显目的的是关于“基本理念”和“总体目标”的修订。“基本理念”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达到“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会用到多少的数学知识?数学怎是人人所必须呢?又怎能体现其“有价值”?那么学习数学的'意义又何在?
从这些的修订处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许多的数学知识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便很快忘掉了,学到的数学知识显得一无是处。然而细想,不管从事什么业务工作,深刻于每个人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令我们受益终身。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活动经验。是呀,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有着共同之处,要求走向社会的人,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具有善于分析情况,归纳总结,综合比较,分类评析,概括判断的工作方法,这一切都是在数学思想的渗透中得以培养的。
当然,修订的真正意图在于让我们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实施、落实。那就要求我们必须真正领悟精神、领悟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层次性;同时要讲究方法,把握好教学过程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的契机;更应该看到,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渗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学生数学能力提高的,而是一个过程。数学思想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和积累一些基本活动经验,不仅能使学生领悟数学的真谛,懂得数学的价值,学会数学地思想和解决问题,还可以把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有机地统一起来,这正是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也是我读《课标修订稿》所领悟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数学心得体会3
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
问题1:教材是如何以计数单位的发展为线索,以迁移为主要方法,以数位顺序表为重要抓手,以认识“10万”与“十万”为例,展开对大数的学习的?
(1)认识十万是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借助计数工具主要解决四个问题。在“数一数”中首先通过复习万以内的计数单位,结合数小方块的计数过程,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万”,并在计数器上拨数、数数,体会数的范围不断扩大,始终不变的是十进位值制的计数法。进而,在“认识更大的数”一课,结合计数器,应用迁移的方法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完成整数顺序表的拓展,把数的范围从个级数扩大到万级数和亿级数。由于平时学生与大数接触的机会较少,因此,在拓展数的范围、学习大数相关知识的同时,教科书特别重视结合实际背景,体会大数的现实意义和认识大数的必要性。
(2)以迁移为主要方法,以数位顺序表为重要抓手,把个级数的读、写和比大小的方法迁移到万级数或亿级数的情形。“人口普查”一课以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为背景,使得学习大数的读写方法变得富有意义。无论是大数的读法还是写法,都以个级数的读法与写法为基础,就是把个级数的读法与写法迁移应用到万级数和亿级数的读写上,也就是说,大数的读或写先要把大数分级,然后从最高一级的数开始逐级读出来或写出来。“国土面积”一课,结合比较一些省或自治区的面积,体会比较大数大小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体验把个级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迁移应用到更大的数比较大小的过程,也就是说,大数与个级数一样要分成位数相同和位数不同两种情况比较。诚然,大数的数位较多,读和写都比较不方便,因此,为了方便,大数还有特殊的处理方法:一是有时需要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万”或“亿”为单位的数;二是按一定精确度的要求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
问题2:教材是如何发展学生的数感的?
课标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通过第一节课的数计数单位的模型、结合“400米跑道25圈是1万米”“2500个班级大约有10万名学生”的实例,以现实背景直观感悟大数量;通过第1节课和第2节课“练一练”中“10万张纸摞起来有多高”和“数1亿粒大米”的过程,以推算具体事物的.多少来感悟大数量;通过“说一说”生活中的大数、国土面积中的大数等例,以想象来感悟大数量,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对大数的数感。
问题3:教材中“近似数”的内容编排与三版有什么不同,如何把握?
主要有三个变化,之一是更关注现实背景的创设,“国庆60周年”的画面和截取一段的文字报道,感受到更真实、丰富的现实背景;之二是更重视让学生了解两种数的含义,通过在一个情境中寻找、对比、分类数据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精确数和近似数的区别,把握含义;之三是数线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道理,也是本节课内容编排变化最大的地方,也体现了本套教科书充分运用数的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一个编写特点。首先用竖线图解数的大小关系,直观地看到近似数与准确数的距离,建立“四舍五入”法;其次通过竖线直观地看到求18000的近似数(整万数),应看千位,需要“入”,求23 3482的近似数(整十万数),应看万位,需要“舍”,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了“四舍五入”法,不是生硬地把方法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地做题,而是让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
问题4:教材中为什么要编写“从结绳计数说起”一课,怎样进行数学史的教学?
十进位值制计数法是最美妙的发明。用十个符号就可以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每个数字不但有绝对的值,还有位置的值,为什么呢,是怎样产生的呢?学生对并没有深刻体会到它的简洁与美妙(因为一开始就这样做了)。十个符号的发明与进位制和位值制的发生发展过程是一致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对进位制和位值制的价值有一些认识和体会,但没有从数的发展史的角度去体会(如果没有的话,计数将是多么麻烦)。自然数概念是人类积累数学知识的开端,是一切计算的基础,这其中蕴含着抽象的数学思想,如果学生能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则能更好地掌握知识,领悟思想。
因此教科书分三部分从计数和符号两个层面来介绍计数发展的历程。首先介绍石子计数到结绳计数再到刻痕计数,用算具进行逐一记数,蕴含一一对应的抽象思想,了解计数办法逐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其次,介绍古埃及象形数字到玛雅数字再到中国的算筹,蕴含着进位制和位值制思想,了解符号表示数逐渐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最后,介绍了用印度—阿拉伯数字表示数,了解有了“进位”和“位值”思想,就可以用10个数字表示任何数,增强符号意识。也就是说通过阅读,了解计数方法的演变过程,进一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位值思想;通过观察与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数,了解自然数的特征。更深刻地感受“进位”和“位值”的含义,体会数的抽象性。
数学心得体会4
20xx年5月10日我们特岗教师在官埠桥镇中心学校的统一安排领导下开展了以“学习精品课”的听评课活动。通过这次活动是在安庆市最好的小学高琦小学举办的,校领导高度重视这次教研活动,年轻女教师的精彩上课使我深刻感受到了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听了其他三位年轻女老师的课 ,被她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三位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在三节精品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节课,每一位老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老师们的语言精炼、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的我们学习、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的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学生及教师。看到三位年轻女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这两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老师在教学《比一比 》这一课时,他让学生一边观看图片,一边听老师的讲解,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为学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内容奠定了基础。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她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引领着学生,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这几位老师都联系实际生活来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她们的课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在听课中的一点体会和心得,我要在学习诉基础上更加努力的云钻研教学,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数学心得体会5
第六单元:除法
问题1:教材中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内容的编排特点是什么?
(1)都按照商是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编排的。都是2节3页的结构,第1节更关注方法的探索,商为一位数,重点理解计算道理;第2节(试一试)是商为两位数的,更关注步骤与程序,形成基本技能,从而逐步提升运算能力。
(2)贯穿着一条“定位---试商---调商”
的思维主线。重点是会用竖式计算。除法的竖式笔算是程序计算,为避免算理被淹没在机械的操练之中,必须加强对除法意义和算理的理解和把握。“买文具”借助于口算,探索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比较简单的竖式笔算,重点发现并提出判断商是几位数(定位)的方法;“参观苗圃”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竖式笔算在商定位后如何试商(步骤和方法);“秋游”重点探索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试商时对商的数值产生什么影响,理解怎样调商。
问题2:为什么本次只研究路程、时间和速度,总价、单价和数量之间的关系?
(1)更宏观思考,从“乘法模型”的角度看待这个内容。《标准》指出,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史宁中教授说,模型有别于一般的数学算式,模型也有别于通常的数学应用,模型是能够用来解决一类具有实际背景问题的数学方法。
在小学阶段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模型,一个是总量模型:也称加法模型,解决现实中一类涉及到总量的问题;一个是路程模型:也称乘法模型,这个模型可以适用于一类现实中的乘法问题,比如,还可以解决“总价=单价×数量”的问题,解决“总数=行数×列数”的问题,等等;路程、速度与时间和总价、单价与数量的关系式是乘法模型解决一类现实问题中的一种,但学生接触得比较多,所以学习两种基本的数量关系,更好地理解乘法模型。可以通过讲故事,把加法变成减法;把乘法变成除法。
(2)从除法角度讲故事,了解速度和单价的.意义,理解数量关系,感受模型化思想。六个关系式,都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理解与构建,特别是动物竞走比赛的问题,生动有趣,有助于调动探索抽象问题的兴趣;速度和单价学生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从除法的角度来呈现,重在理解速度和单价的意义,以更好地理解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是难点,在第1课时集中攻克。把求时间和路程以及总价、数量和单价之间的关系安排在第2课时,主要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理解、类比,构建关系式。
问题3:教材在商不变规律内容的编排上有什么特点?
商不变规律与运算律内容的编排有异曲同工之处,经历观察算式,仿写算式(发现问题)---解释规律,表述规律(提出问题)---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
数学心得体会6
第三单元:乘法
问题1:教科书是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理解竖式笔算的道理、培养运算能力的?
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重要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乘法运算的经验,学生在第一学段都利用点子图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与算理,所以本节课主要是探索和体会如何把两位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情形,特别是笔算竖式如何把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为三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最终转化成数位之间的数字乘法。而且要感受算理相同的算法也有不同的记录形式,如横式笔算、列表计算、竖式笔算等,乘法意义、乘法分配律和位值概念是它们算理,教科书重视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揭示问题的本质。
问题2:教科书如何结合具体情境帮助学生探索估计的策略和方法的?
“有多少名观众”是一个估计大数量的问题,教科书用形象的生活实例启发学生估计大数量的“化整为零”的策略,即把体育场的观众(或座位)分成数目大致相同的几部分(安排分或按看台分),想办法估计出其中的一部分的`数量,就可以用乘法估算整个体育场观众的数量。在这个问题中,即使估计一个看台的人数,也可以继续运用“化整为零”的策略,把问题转化为对更小的一个数量的估计,并估计出这个单位量,再数出单位数,就可以用乘法算出总量,进一步体会乘法的现实意义。其实对大数量估计的数学思想方法,就是度量的思想。
问题3:教材是如何以有趣的计算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
“神奇的计算工具”一课,不但让学生体会有了计算器,能够把人从复杂繁琐的计算中解放出来,而且计算器也成为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有效工具,同时通过在有趣的计算中寻找规律的学习,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问题1是先让学生计算前3个算式的结果,然后鼓励学生类比推测出后两个算式的结果,并让学生用计算器验证结果正确与否,这样的编排让学生经历“计算发现---类比推理---验证规律”的过程。问题2鼓励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意在引导学生运用合情推理的思维方法,即先计算前3道题的积,发现规律去推测后2道题的积。通过这两个问题串的探索,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感受到了从简单情形寻找规律,是解决复杂问题的重要策略。所以说,本节课不仅仅用计算器进行有趣的计算,重要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感悟推理的数学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心得体会7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数学建模,以便于本协会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新生报到后,我们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通过宣传和组织,展开数学建模推广活动,向广大同学介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推广月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建模竞赛的介绍,数学建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介绍,数学建模相关软件的推广等。推广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横幅、宣传材料、人工咨询等。
组织学生参加每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等和其他兄弟协会。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
为加深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参与到数学建模事业中去,我们拟邀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选手与协会会员一起交流比赛经验,并由获奖选手回答提问。
大学生数学建模协会网站的'建设与信息服务。
在有关领导的关心帮助下,本协会的网站本着服务会员、交流心得、学习经验、传播知识的原则,对各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论文、软件)进行发布,对校园内各种相关新闻信息进行报道,对各种同学们关心的数学问题进行讨论。本学期,我们将利用网站这一优势,我们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速度快的特点,在发挥网站宣传平台这一作用的基础上,着手举办一些时代性强、参与性强、灵活生动的网络活动。
数学心得体会8
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
问题1:教材是如何让学生自主探索描述简单路线图的方法,发展空间观念的?
描述简单路线图要说清楚三个要素:参照点(要走的路线由几段组成)、方向(每一段朝什么方向走)、距离(每一段路要走多少米)。首先,教科书结合学生经验,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描述路线的关键:方向与距离;然后借助画图方式,多角度探索,自主通过平面图抽象出路线图;最后通过画一画和说一说,引导学生对比反思,感受到互逆的路线只是方向不同。
问题2:教材是如何让学生自主经历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抽象过程,积累几何活动经验,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的?
(1)感受到每一个位置都唯一对应一种描述方法。用语言借助生活经验,可能会有多种描述方法,教材中的描述是唯一对应。如,“第2组倒数第3个”“第1组第1个”,就是根据座位图左右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就能描述每个座位的位置了。完成第一次简约。
(2)用第几组第几排把座位图结构化而抽象出方格纸。用第几组第几排,从先后、左右两个方向把座位图结构化和有序化,每一组被抽象为方格纸的纵线,每一排被抽象为方格纸的横线,座位被抽象为方格纸上的格点,就抽象出方格图,数形结合。完成第二次简约。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就可以确定点的.位置。第几组在方格纸上可确定第一个数(左右找纵线);第几排在方格纸可上确定第二个数(前后找横线),抽象出用数对确定位置。完成第三次简约。
让学生从生活到数学,经历把座位图抽象出方格纸,由生活中的位置抽象出“数对”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数学心得体会9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
一、联系生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创设与生活实际有关的情境,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并不难,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两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一个大盘子和两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了。我先从盘子里取下一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一个桃子了。)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我又取下一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一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二、以新的理念为指导,自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只有用新的理念分析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才能真正体会编者的意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创造地运用教材资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54页上的第5题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把图上的文字读一读(左上图),再分四大组讨论图意,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全班交流。接着有学生自己上来表演:一人扮演“我”,后面有8人。(让学生随便上来,直到符合图意。)从而了解这队人分成哪两部分,然后让学生列式计算。这样问题很快解决了,不需要教师去讲解,都有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参与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也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三、组织有效的小组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连加、连减”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连加(或连减)。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来了1只,有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走了2只,又爬走了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运用生活,产生例题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最喜欢游戏活动了,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活动中产生例题进行学习,学生会感到轻松愉快,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我把书上的例题改成了游戏形式,我先对学生说:“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
[1]?[2]
数学心得体会10
土地经济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领域,涉及到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土地的价格和价值、土地的租赁和买卖等方面。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土地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体会到了许多关于土地经济学的心得和体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些关于土地经济学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二段:土地的价值。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其价值是由其稀缺性、位置、用途和需求等多个因素决定的。在我对土地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发现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地,它们的价值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商业用地的价值往往比住宅用地的.价值贵,因为商业用地的需求量更大、利润更高,而且商业用地供给相对较少。此外,土地的位置对其价值也有很大影响。位于市中心或者交通便利的土地往往价值更高,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土地的价值也会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增加。
第三段:土地的开发和利用。
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土地经济学的学习中,我发现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商品价格、资本投资和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例如,假设某城市的商业用地比较少,那么商家们就不得不竞争性地价格提高,从而提高了商品价格。而当政府提供了更多商业用地后,商家们就可以减少这种竞争,从而降低了商品价格。此外,当土地投资风险大的时候,资本家们就会转向其他领域进行投资,从而影响了产业结构。
第四段:土地权属问题。
土地经济学中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土地权属。这包括国有土地与私有土地之间的区别、土地所有人的权益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土地属于国家所有,但所有人往往并不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因此,土地使用权的配置和取消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在土地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我认识到土地制度改革必须不断进步,不断实现改革和完善,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利用率。
第五段:结论。
综上所述,土地经济学的学习对我有很大的收获。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土地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了解到不同土地类型的价值特点和优劣。通过我的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正确的土地政策和土地制度不仅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解决土地资源短缺问题和保障土地所有人的权益。我将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加注重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努力为推动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学心得体会11
作为一个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对于学习数学这门科目一直有着深深的恐惧感,但在这一年的初中数学免费教育中,我逐渐摆脱了这样的心理包袱,开始真正地理解并热爱这门学科。
免费初中数学教育,作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走出贫困的同时,也促进了整个国家乃至全人类的教育水平提高。对于学生而言,免费教育将他们从品质参差不齐的家教中摆脱出来,接受系统和规范的教学,更好地掌握知识。
对于我来说,数学一直是我学习成绩最差的科目之一。尤其在初中阶段,我对代数和几何学的理解一直十分模糊,更何况还有许多其他非普及的数学知识点。然而,免费教育的到来给了我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许多从未理解的数学概念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是教材的精良设计。免费初中数学教育所使用的教材十分优秀,不仅内容详实,而且循序渐进。与之前参差不齐、水平不一的家教相比,免费教育中的`教材更加规范,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遗漏任何重要的知识点。同时,教材中还融入了一些生动的例子,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能够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
其次,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和家教不同,免费教育中的老师都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懂得如何更好地传授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仅会解决学生的问题,还会主动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在顺畅互动的氛围中更轻松地理解数学知识。与此同时,老师还会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这更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的信心。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课堂的互动形式。免费初中数学教育的课堂较为轻松愉悦,而不是沉闷繁重的。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并有机会同其他学生一起合力解决难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另外,教师组建各种团队,并组织竞赛,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学习效果则会更加显著。
总的来说,免费初中数学教育即使面临许多问题,但是对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依旧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的。这一政策不仅能够使得全国更多的中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并且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数学本质!
数学心得体会12
一、课堂展现,领略名师的风采。
教师们都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翔实的课内外资料,充分发掘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在讲授中充分利用动态语言和身体语言,使学生在课堂中生动而活泼,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出了学生的潜力。这些有名的教师们都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环节设计,欣赏名师的艺术。
教师们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做到了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情境教学是名师们课堂教学的一大亮点。上课伊始,名师们一般都首先和学生们进行交流沟通或创设情境。然后,名师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刚才脑海中的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紧跟着,名师让学生把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启发学生把想到的问题和相关学科学习相联系,尝试去解决刚才的问题,这样,就把生活和相应的学科紧紧相连了,不仅拉近了学科与生活的距离,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引发的情境,带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兴趣油然而生,兴致高涨。学生学得有趣,教师课上得流利、连贯、自然。这也正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
三、善用教法,感悟名师的灵感。
课堂教学,忌教师和学生背道而驰。名师的课堂,让我体会到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教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教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了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四、 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设计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提倡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努力开发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各种层次的、以小组为主的探究性课题。在教学中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在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感受科学过程,获取事实证据,检验自己的想法和科学理论,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造各种条件和形式,开展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利用协作性的小组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小组工作,使学生认识到小组的成员在探究尝试中各有所长,其知识和技能可以互补,通过这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在思想教育方面,这些教师都处理得比较好,自然真挚的情感流露感染了学生和听课的每一位教师。
五、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
教学改革就要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将来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当前的'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使自己的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
2.钻研新课标,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备课,研究教学方法,课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案。
3.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4.上课时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5.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老师的学科功底要扎实,自身素养要高,深入研读教材。
6.驾驭课堂教学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这次观摩活动听课学习,是我更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作为一个没有经验教师,想要把课上好,把教学搞好,把学生的成绩搞上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花更多的时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我们这些教师而言,教书育人这条路还很长。在将来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
数学心得体会13
数学-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20xx》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这套教材很积极的吸收了大量现代社会信息和现代教育成果,在实践中体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富有明显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就教育实践中个人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成熟的看法和不成熟的建议。
值得关注的教材特点
一、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的安排:改革后的信息呈现方式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20xx》版本中大量改革了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从编排上看,充分利用了图片、卡通、表格与文字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从而配合了儿童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呈现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其主要作用(并非如编者说的那样: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个人认为:这样安排降低了以往版本中教学信息和学习材料的难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这一论点将在下面作具体论述。)实践中大量的材料印证了一个观点:学生更能接受新教材,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有前所未有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
二、教育观的转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材编排中得到具体体现
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对学生观、教育观的论述颇多,不同学者和国别的研究成果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套教材所推崇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编排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材明确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其意义不在于推进了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而在于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师将“被迫”转变业已成型的教学观念。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感受。客观的讲这种“被迫”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改变了一代教师的教学观,其意义不亚于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所起的推进作用。
三、教材所选题材富含时代气息:题材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
红尘万千的世界中,信息和素材是难于挑选的。虽然教材难免受编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时代社会的限制,其所选信息和题材不会尽如人意。但和过去版本相比较已经有积极的变化。(去我们总是感慨:为何我们所学不能所用,为何我们总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一些将来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在〈多位数的认识〉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藏书量等既包含人文信息也包含现代文明成就的信息。还大量选入了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大量信息作为学习题材。体现了时代特征和题材的现实性特征。在〈规律〉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题材。从三年级选取的图形变化特征到四年级的数据变化特征,无一不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同时数学的趣味性也在其中得到很好体现。
让人遗憾的几个疏漏
一、俗语云:成也萧何,败亦萧何。看过分直观化对思维的影响。
知识是成螺旋形上升的,思维也是吗?我们不谈这个命题,但是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却是不能不谈的命题。前面讲到西师版数学教材的信息呈现方式以直观化为主要特征,起到了降低学生接受学习信息难度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的作用的认识,本人没有断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仅仅说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前所未有的提高。其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的:中低段学龄儿童的认知以形象化为主,直观教学信息能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加速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
以解决问题为例:以前版本中,大量文字单一呈现,学生对众多信息分析很难短时间形成一个清晰脉络。大量的错误和低下的教学效率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仍然难以改变部分学生分析能力底下的状况。相比较,西师版教材所选用解决的问题条件更多,关系更复杂,但是教学效率却很高,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广泛表现为强过以前学生。本册书中就有超过4步计算的解决问题。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解决。再对比教材呈现的方式:以前版本是以单一文字叙述;西师版版本是以卡通、文字叙述、图片结合呈现的`,阅读题目就可以发现,题目已经给各项信息分类了,思维的跨度缩小了,条理更清晰了。这就是直观化起到的显著作用。
就象一把双刃剑,过分直观化同样有不利的影响,人的思维总是由直观到抽象的,某种意义上讲越抽象越简单。教材一味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型,必然带来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这一后果。一种近乎全盘否定似的抛弃多年的教学经验,否认抽象呈现的重要意义一定会对教育产生消极后果。这一点的担心是有依据的:知识来源于实践,抽象的知识是不是都要去体验,去直观的体验呢?相信没有人会那么幼稚。
时间仓促,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必赘言,不必举例了。
教材在高段的编写在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建议不但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抽象呈现还要考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需要,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呈现有所变化。这也是广大教师心愿(高段在解决问题上是否还能高效,学生思维能力是否仍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
二、所谓难度的变化:看数与代数中算理与算法的变化
改革中,对于难度的把握是一个不容易看清的东西。只有时间才能做判决。西师版教材在数与代数中积极体现对过去版本中算理淡化处理。侧重于学生探究中对多种解法的把握,或者说是编者出于对思维广度的考虑吧,但是很显然他也有一个天生缺陷,对思维深度不不足,这和前一点讲到的教材的呈现方式一味追求直观化必然导致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一样。二者都有思维深度的缺陷。
建议以社会发展为前提,以社会需要为指向,选取对应用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数与代数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算理和算法应该兼顾,即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可或缺。
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还望大家指正。
数学心得体会14
第四单元:运算律
问题1:教材在运算律内容编排上具体有什么特点?
本单元的编排与三板比较,变化是比较大的,本次编写主要突出了以下四个特点。
(1)把运算律和四则混合运算单独编排为一个单元,给学生关于运算的一个整体认识。在突出运算律在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性的同时,把四则混合运算放在前面,突出运算顺序在运算中的必要性。运算顺序是关于运算的一般规则,若不遵循一般规则运算将会导致错误的结果;而运算律虽然改变了运算顺序,但是运算变得简便合理却没有改变结果,突出了运算过程中算式的等值变形这个本质。这样编排,突出加了运算律和运算顺序两者的联系与区别,给运算一个“整体”的认识。
(2)5个运算律呈现的先后顺序更加重视对运算律意义的理解。更关注运算律本身的特点,两个交换律和两个结合律分别是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探索方法上都存在相通、相似的地方,因此,放在一起学习,容易加深对运算律意义的理解。
(3)交换律和结合律以数学问题为起点引入,分配律以现实问题为起点引入。学生已经积累了关于运算律意义和简便运算的活动经验,且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比较容易理解,可以直接研究算式的特点;而乘法的分配律比较复杂,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是以现实为起点,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帮助理解。
(4)观察算式---仿写算式---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5个运算律内容的编排结构基本一致,呈现的基本模式都是“观察仿写---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问题串设计重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问题2:教材在运算律学习中如何突出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科书中每个运算律的内容都安排了4个问题串,形成了观察仿写——解释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的呈现特点,突出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过程。第一,观察算式、仿写算式,发现问题。首先让学生观察算式特点,直觉到算式的变化规律,初步发现问题;再通过仿写,验证一下与自己的发现是否吻合,是一个再发现问题和初步提出问题的过程。第二,举出事例,说明解释,确认发现。也就是结合事例,通过图示(方块图、线段图、点子图等),直观地解释自己的发现,再次确认发现的问题,为归纳一般性的规律(提出问题)奠定基础。第三,字母表示,表述规律,提出问题。也就是用字母代替数,写出发现的规律,是一个由具体数值计算到符号表达的过程,完成由几个特例的共性特点归纳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从而简练清晰地提出问题,让学生感悟归纳推理的魅力。
问题3:怎样把握教材中关于简便运算的目标要求?
过去,学生往往在纸笔测试中因这个内容而丢分,因为对于一些较难的算式,由于应用运算律时要进行等值变形,过程比较复杂,也需要一些技巧,学生往往容易出错。教师教学时就反复对各种题型进行训练,以覆盖面和训练的次数来解决。结果教师教得很苦,还降低了学生学习简便运算的兴趣,有的教师还专门进行课题研究,也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师生都产生了畏惧心里,症结在哪里?史宁中教授曾说过,计算简单的方法往往需要付出逻辑思维的代价。一题一解的教学方法是不足取的:技能表现于一般性,技巧表现于特殊性。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的'是技能而不是技巧,在“四基”中强调的是技能。那么现在本教材对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的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运算简便,但不是运算律的全部。运算律既是算理,也是运算的本质(算式的等值变形),是运算的通法通则,适用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目标价值是运用运算律能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感受算法的多样化,逐步培养简便运算的意识。所以主要从以下两点来把握目标要求。
一是重视对基本问题的解决,能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本单元编排的简便运算题目,大都符合运算律字母表述的基本形式,也就是说不需要多次的等值变形,可以直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同时要感受算法的多样化,培养简便运算意识,加深对运算意义的理解。二是在思考题中编写一些变式和拓展的简算内容,进一步提升学有余力学生的运算能力。
练习里面都是基本的问题,把变式和拓展问题作为思考题(如,需要拆数的问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探索,关注差异,培养能力。对全体学生来说,这样降低了简便运算难度,淡化不必要的技巧训练,减轻学习负担,增强学习计算的自信心。
数学心得体会15
在新高中数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数学培训成为众多学生和家长们的重要选择。本人也曾经参加过多次数学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培训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是提升自身数学知识和能力的有效途径,下面谈谈我的新高中数学培训心得体会。
第二段:重视数学基础。
有许多同学在高中数学培训前,不重视数学基础,不愿意夯实底层知识,经常试图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但是,经过多次数学培训的学习,我认识到数学知识是极度相关且基础性质很强的`。因此,一个良好的数学基础非常必要和重要,对于各种高级数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都有着关键的影响。
第三段:思维模式的转换。
高中数学是一个相对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往往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思维能力来应对不同的问题。然而,在培训过程中,我发现我们通常更倾向于死记硬背一些套路式的做题方法和公式,却很少思考其中运用的数学思维模式。因为拥有了透彻的思维模式,能够让我们在数学解题中运用自如,从而才能处理复杂、自然语言描述的数学问题。
第四段:多样化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是一个需要多元化学习的学科。很多学生,可能仅仅依靠教科书和课堂上的学习就显得非常吃力,培训提供了很多多样化、开创性的学习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培训方式来获取知识和经验,如做题,讨论,合作,仿真实验等等。这些学习方式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理解和运用新知识。
第五段: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在数学培训中,我们不仅可以学到数学知识和技能,更是学到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批判性思维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分析和评估数学问题和解决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可以让我们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在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时,批判性思维将给我们带来很多帮助。
总结:通过数学培训,我领悟到了许多关于学习数学的技巧,建立了良好的数学基础、丰富了自己的数学知识,增强了数学思维能力以及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这些培训经历,使我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为我的未来学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数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的心得体会11-15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2-22
大学数学心得体会10-09
数学培训心得体会04-11
数学研修心得体会12-02
数学领域心得体会12-16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01-24
小学数学听课心得体会01-01
初中数学听课心得体会12-13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