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相约星期二》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
窗外,绿草葳蕤;窗内,我困兽般踱步。
为什么人不是十全十美的?为什么人生的旅途不是一帆风顺的?我常常这样想。从古代的“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到现在“艺术与文化难以并蒂开花。”我的心中仿佛有一个结,直到我遇见米奇·阿尔博姆。
米奇·阿尔博姆是《相约星期二》的作者。讲述身患ALS,重症的教授莫里·施瓦茨最后十四个星期中,每个星期二为他讲授人生哲理课,从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到最后一个星期二谈论道别,无不散发哲学意蕴。
“什么是人生最困难的.事情?”
在谈论过程中,这个问题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本以为教授莫里会回答“病痛”,“贫穷”,“创业失败”这样类似的回答,而教授莫里的回答是:
“与生活讲和”。
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
在莫里的生命最后时光中,他就是这样践行的,他在死亡面前懂得了与生活讲和。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就在自然的怀抱中讲和。他的世界中:境界,让死亡充满韵味;死亡,让人生归于纯净。
讲和,不是向平庸倒退,而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跳出莫里的世界,回到现实生活。前段时间,不少社交平台上掀起了“与素颜和解”的热潮,不少网友都晒出了自己最自然的面貌,深一层说这是“与素颜和解”,更是“与自己和解。”
晒出素颜照,并不是看自己与带妆时差别有多大,而是让自己释怀,每个人都是真实的存在,与其去绞尽脑汁的想“上帝为我关了哪扇窗”,还不如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成长,总要让我们经历许多的事,好与坏,顺心与不顺心,一样都少不了。而正是这样经历,都会成为我们坚硬的铠甲,为我们抵挡人生路上的荆棘。
不论是教授莫里人生的最后时光,还是我们成长的旅途,都要懂得和学会与生活讲和,而不是与生活较劲。
人生是一个不断拾起又放下的过程,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掺杂其中,珍惜所拥有的,忘记该忘记的,不断前行,与自己和解,与生活讲和。
人生就像一场漂泊的漫旅,释怀吧,在这个浪漫的春日。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2
最近在看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还一知半解又有点震撼?没有一种统治能如思想统治这般强大从恐惧、茫然、自我怀疑到现在的慢慢释然,只有你想明白死的问题以后,才能好好地活,我们都害怕死亡,究其原因,是害怕自己还没有爱够,怕自己还没来得及去爱,来不及去道歉,来不及偿还,来不及看看未来。相信没有人会说是因为我还没来得及去赚钱和玩手机吧。
很显然,我们曾想破脑袋的生命价值,其实就在于和爱的人建立联系,共同生活。物质名利是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虚荣心,甚至是一个逃避责任的借口罢了。当死亡来临时,你会发现一切都那么可笑。
这本书十天前看完的,一直没写书评,现在是时候了,我想,最好的直面死亡的办法,是做好现在该做的事,无愧你可能会说,就这么简单?这算什么答案。就这么简单,也很难。无愧于自己,意味着克制自律又要取悦自己,让自己保持快乐积极健康的生命状态。无愧于别人,意味着对所有人坦荡,时刻尊重温柔相待,从不敷衍。对自己很好很好,每天都会有感恩;对爱的'人很好很好,每天都坦坦荡荡;哪怕有一天,有些人要离开,也不会太遗憾。人生就是一班观光车,到了某个地方,一些人就下车了,不舍但无悔,就足够了。
这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他们从此一直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童话。
最好的直面死的方法,是今日无悔,这也是最好的直面活的方法。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3
吕春霞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很简单,我可以用三个短语来概括,那就是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一堂人生课。老人是莫里教授,年轻人是作者米奇,人生课就是这本书《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也很复杂,讲述了作者米奇与自己老师莫里的一段故事,是他的亲身经历,也是他的人生感悟。星期二仿佛是独属于他们俩的约定,星期二是作者大学时莫里教授每周上课的日子,也是作者在经历了金钱至上的忙碌后,在教授来日不多时每周的见面之日。星期二对其他人来说只是普通的一天,但对于莫里教授来说却是一周中最有意义的一天。因为只有在这一天,他可以忽略身体上的病痛,重拾教师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正如莫里教授写给自己的碑文一样“一个终生的教师”。在莫里教授生命最后的这段日子里,他们共进行了十四堂课,每堂课都有一个主题。例如遗憾、衰老、死亡、金钱等等。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九堂课“谈论爱”。
走到生命尽头的莫里教授说,“不甘枯竭而死,要勇敢地面对死亡”。为何莫里教授面对衰老和死亡时能够如此淡然呢?我认为和书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有关,那就是“爱”。莫里教授说,“我们要追求我们应当追求的东西,当我们追逐名利时,其实我们想要的并不是物质上的金钱或者地位,而是被关注,被需要。就像伴侣送的礼物,人们想要的不是礼物,只是通过礼物寄托的爱意与真诚。”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流行词——仪式感。坠入爱河的少男少女们寻求的并不是“仪式”而是“感”,寻求的是爱人通过这个仪式所传递出的爱与重视。这不是正好贴合了莫里教授这句话吗?
“被需要,被关注”这之中所蕴含的爱意是很有分量的。当我们被关注时,表明对方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当我们被需要时,我们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我想,这个观点在师生之间也是适用的。每一个孩子都想要被关注,被需要。无论是事事都能做完美的优等生,还是认真上进的中等生,亦或是调皮耍滑的后进生。给予他们需要与关注,实际上是在给予他们爱意。孩子们又不傻,对于给予他们爱意的人肯定打心底里尊敬的。以前的我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爱学习的学生,我总想着忽略他们,觉得越理他们肯定会越来劲。可是后来,我发现这样行不通。原来他们也想被关注,被需要,一味的忽略只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变本加厉。
这让我想起我之前的一名学生。暑假结束,我在教室里等着学生们回归校园。但有一名学生迟迟未到。忙碌过后我拨打了家长的电话,在打到第三遍的时候终于打通了。一个苍老的声音接了电话,在我表明来意后,这位老人告诉我她管不了自己的孙子,接下来便是长达一小时的家庭情况的哭诉。丧子丧夫的打击对这位老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然而对于我的学生来说,他只有奶奶这一个亲人。不对,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好吃懒做并且会对他和奶奶进行肢体暴力的哥哥。在我和奶奶的多次劝说之下,他终于来到了校园。果然,破碎的家庭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暴躁,内向,执拗,不合群。相对于这些来说,我觉得学习差只是一个小问题。毕竟学习不好我们还有其他出路,但性格缺陷可能会伴随着他的一生。所以,关心他的生活和发现他的优点是我的工作重点。后来在一次聊天中,我发现他喜欢画画而且画得还不错,便让他和文艺委员一起完成黑板报。在和同学一起完成任务的同时他感受到了与人合作的乐趣,也获得其他同学的赞赏,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关心他的生活”就是“被关注”,“发现他的.优点”就“被需要”。这就是爱意。我不奢望这能够彻底改变他,我只希望这些快乐的校园回忆能给他的生活增添一些暖意。
书的最后,莫里教授离开了他最爱的世界。虽然毫无悬念,但我的泪水还是浸湿了眼眶。这堂人生大课,带给我很多思考。生命只有一次,时间也无法逆返,一切都弥足珍贵。爱让我们拥有了或是欢笑或是流泪的回忆。现在的我们都还年轻,谈起衰老、死亡似乎都太过遥远,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一直都在得到与失去。在我们充满精力的时候,我们拼命地向前赶路,放肆地去忽略爱,尽管我们正处于被爱的世界中。可当我们慢慢成长,精神上的爱却变成了最高必需品。因此,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丢弃爱。更不要因为家人、朋友是理所当然的而忽略了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热爱。我们接受爱意的同时,更要爱自己,这是对爱着我们的人的一种回报。正如莫里教授所说我们要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愿我们都能活得像枫叶一样,在岁月的浸浴下变得愈发红火灿烂;像礼花一样,在暗淡的夜空下自由自在无所顾忌地绽放;像莫里教授一样,在爱意的洗涤下变得更加清醒坦然。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4
中国人很忌讳谈及“死亡”,从而带来中国式教育对生死、对生命的关注的阙如。我将《相约星期二》当做一本教育学书籍,是因为其中所描述的就是一堂生命教育课。从中我看到“向死而生”的勇气和魄力。
还记得14年很是热闹了一阵子的冰桶挑战吗,从微软的比尔盖茨、Facebook的扎克伯格、苹果公司的库克等科技领袖,扩展到政要、明星。一桶冰水当头倒下,浇遍全身,意在唤起大众对渐冻人的关注。渐冻症即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球部、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的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这种病的患者头脑始终清醒,却要眼睁睁地看着身体的全部机能随肌肉萎缩逐渐丧失,直至呼吸衰竭。《相约星期二》的主角莫里教授就是渐冻症患者。本书的主题内容不在于得了这种病有多么痛苦,而是一个人在临近人生终点时对死亡、对家庭、对爱等等重要人生课题的感悟。
余秋雨在这本书的序言里这样说,有一件怪事,就是人人都在苦恼人生,但谁也不愿意多谈人生。稍稍多谈几句的,一是高中毕业生,动笔会写“生活的风帆啊”之类的句子;二是街头老大娘,开口会发“人这一辈子啊”之类的感叹。兼有人生阅历和思考水平的人,一般就不谈人生了。我曾设想过,什么样的人谈人生才合适。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来日无多,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位。
这本书的主角正符合余秋雨的设定。他叫莫里·施瓦茨,是一名社会学教授,年过七十,患了渐冻症,医生说他最多存活两年。在看得见的死亡面前,人会怎么继续剩下的日子呢?是每天埋怨老天的不公平,痛苦不堪地倒数日子,还是心灰意冷任自己枯竭下去直到消亡?莫里教授的选择是接受,勇敢地去面对死亡。他要把死亡作为他最后的一门课程,以自身为研究对象,观察身上发生的.一切,留待旁人参考,“我已踏上了最后的旅程,我要告诉他们该怎样打点行装”。
在最后的时刻,莫里不愿意离群索居,浑浑噩噩地等死。他希望同事朋友多来看望他,给他打电话分享他们遇到的难题,他要证明一件事,来日无多和毫无价值不是同义词。他接受了电视台的访问,和更多人来分享自己的心路历程。他的一个学生米奇看到了这个节目,他曾是莫里的得意门生,毕业16年一心追求者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他没日没夜的工作,采访各种高端体育赛事和炙手可热的运动员。他一直在努力向前,埋头追逐,但心底有时却被迷惘和空虚侵袭。从电视里看见老师,隐藏了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他以为遗忘了的时光其实一直珍藏在他的心底。
米奇穿越了岁月的烟尘再次握住了他曾经非常爱戴喜欢的老师的手。老师回报他以热情的拥抱,并且莫里教授要给自己当年的得意门生上最后一门课。于是,每星期二,米奇坐飞机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莫里的病床前去上课。
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第一堂课讲的就是关于死亡。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尤其是和一个时日无多的绝症患者来谈论。而莫里不回避,也不故作洒脱,他说自己也很恐惧,甚至会流泪,但只一会儿,就放到一边。他说,我每天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能生而无悔、死而无憾吗?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接下来的十来个星期,他们谈了家庭、金钱、感情、对衰老的恐惧还有爱的永恒。而随着课程的进行,莫里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开始,他们还可以在书房上课,莫里可以大声说笑,随意做手势表达感情,还能吃自己喜欢的意大利菜。而后来,他的手都抬不过胸口,只能吃流食,躺在床上再也站不起来坐不了了。渐冻症,如同一支点燃的蜡烛,它一点点融化人的神经,使躯体变成一堆蜡。通常它从腿部开始,然后慢慢向上发展。等病人不能控制大腿肌肉时,就无法再站立起来。等控制不了躯干的肌肉时,便无法坐直。最后,病人全身瘫软,只能通过插在喉部的一根管子呼吸,而你清醒的神志则被禁锢在一个软壳内。或许你还能眨眨眼睛,动动舌头,就像科幻电影里那个被冰冻的怪物一样,但连最隐私的擦鼻涕上厕所之类的事情都没有办法去完成了。
面对这种种折磨和难堪,莫里却以常人无法想象的达观平静面对。他幽默地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给你擦洗、有人按摩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莫里的身体病了,但他的心却依然火热。他比以前更有同情心,更有责任感,他会为远在别国的遇难者留下同情的泪水,会热情周到地接待来访者,给来信求助的人解答疑问,他像蜡烛努力燃尽最后的热量照耀出一片光亮。他说,这疾病一直敲打我的灵魂,但它夺不走它。病魔可以夺去我的躯体,但无法夺去我的灵魂。莫里给学生上的最后一堂课是葬礼。他葬在了一棵树旁,可以俯视到一个水池。他在课堂上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他认为只要彼此有爱,记忆会一直存在,你就仍然是活着的。
他的学生米奇把和老师的这14堂课的笔记整理出版,书名就叫《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在各大图书畅销榜上停留4年之久,并被翻译成31种文字在世界流传。这本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话剧以各种形式广为流传。人们没有忘记莫里。《圣经》上有段话说,天下万物都有定期,凡事都有定时,生有时,死有时;哭有时,笑有时;哀恸有时,跳舞有时……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5
即将离世的岁月,这些条件组合在一起,将是会产生多么令人神性的人生哲学和思考,相约星期二读后感。另一位是曾经的优秀学子,如今的一位成功电视工作者,一个深陷社会各种纷扰的青年,他们两个人在前者的最后时光重逢,既能让老人的智慧有了个最好的方式来表达散发,也使青年更懂得了人生,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伟大的精神财富。
语文学的不好,不能很好的来表达和过度衔接各个感悟,索性就像列公式一样生硬而独立但清晰地一一陈述出来把。
首先,由于读的匆忙,并不能多么细心留意和体验书中的哲学,这本书是属于那种要至少再读一遍的,由于只是读了一遍,只能算了解内容,只有不错的几个感触,那些多少让我还能至今记得的。
第一便是莫里老人说的,现在的人们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也不知道怎么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情,这一点最先让我有感触,我们总是在压力感情,情绪。不论是对人的喜爱,不喜欢,或是高兴,忧郁,痛苦。我们都在成长中受到礼教,伦理的约束而压抑感情。当我们的表情越来越麻木的时候,人们说我们开始成熟了。当我们装的宠辱不惊的时候,也就登峰造极了。这个方面,让我想起来初中时候的一件事,一次考试,班里的一位女生进步很大,班主任就“狠狠的”夸了她一番,那时还设有奖项,就让她上前去领奖,照平时,按照我们手的教育就是宠辱不惊,随时要谦逊,不管心里是多么开心,多么高兴,多么骄傲也不能太表现出来,最好要努力装出一副无奈,不情愿,愁眉苦脸的去领奖,不能太嚣张,最多也就是微微笑,领了奖回到座位上才能偷偷乐。
结果这位女生不然,很大方,很自然,很开心地走到前面,一点也不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开心,笑的很灿烂,很自然,满心的欢喜,内心中的骄傲开心自然而大方的流露在她爽朗的笑声中。很不一般,领完奖下去,班主任也很开心,特意的说,看这位同学多好,大家就该这样,高兴就要表现出来嘛,不要有太多神马顾虑,我很喜欢这样。估计是我们老班受够了我们这一帮小小年纪就装深沉的孩子,今天难得有这么一位天真无邪的,所以就此又夸了半天。还有书中写道作者跟莫里老人到后来就经常握手,我觉得这就是一个种敢于表达且喜欢表达感情的一个现象,这又让我想起在高中时有一天在学校食堂,当时上高二,偶遇一位初中同学,他本来在南校区,我不知道他搬到了北校区,这次突然碰面,很激动,我们两个一见面,就是不约而同的,握手!!颇有领导人会晤的风范。这个不善于表达感情是个人现象,却更是一个社会现象,礼数和对表达程度的把我也是个问题,其实也不是问题,因为这些情感类的举止取决于心,以一颗纯真无邪的心去拥抱任何人多不是非礼,气场不同......
第二是感情第一,不止一次地见到哲人们说人生来不是为了物质活的,而是为了活的情感的愉悦,比如吃饭,对吧,饿了半年喝一口玉米粥就很开心,获得的满足感比戴着枷锁吃山珍海味要大得多,例子举得不是很贴切,总之我还是比较信奉这个人们活着是为了心情愉悦的。莫里老人对金钱的不屑很明显。金钱这个东西其实也不是人类社会不可分离的必需品,但它是个象征,我们说一个富翁腰缠万贯,金钱满仓,富翁很开心,哦,我们就会觉得这个富翁是个暴发户,人品什么的都不怎么的。但是我们说,甚至是教材里学,农民陈焕生(《陈焕生进城》)自从国家改了政策,脱掉了漏斗户的帽子,晚上躺在被窝里想想,家里粮仓里的粮食慢慢的,院子里的牲畜也很多,心里就不觉得美滋滋的。我们看到这个就要赞扬农民同志的辛勤简朴,并由衷的为他感到高兴。仔细想想,这就奇怪了,富翁和农民的情况不都一样嘛?!钱从某个角度看就是等同于粮食和牛羊。我们为什么对持有大量金钱的人不怎么看好,对粮仓殷实,牲畜兴旺的农民就不断称赞呢?
这个应该也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在历史上钱就充当了比较多的邪恶角色,而且也是因为金钱本身的优点——方便携带和广泛的通用性。贿,都是直接塞给对方银票,而不会拉一大车同价的大米到对方家里,土匪抢什么?有钱肯定先抢钱,因为金钱,多少人家破人亡。所以人们对钱多没有什么好态度。钱多了可以买很多东西,粮食不行。再想,国人的仇富心理是怎么个起源?嫉妒?会不会是和讨厌与自己喜欢的女生在一起的男生一样的心理?自己喜欢的事物得不到,比如钞票等,就会反而会有即对那个事物的喜爱和对其拥有者的讨厌的双重心理?对金钱的.讨论数不胜数,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钱。莫里老人一点也不在乎金钱这个“细枝末节”的东西,因为他快死了,剩个几千块钱就够了,他会不会因为即将去世而对金钱的不看重更加严重了?这个,再说吧。我们需要金钱,但绝对不能沦为它的奴隶,够一家人幸福安康平常生活就行了,那个不是身份的象征。如果是担心有突发情况没钱了,或者钱不够用,那就去买保险嘛,保险公司是这个社会的一个伟大产物,毁誉参半。但就这个角度想,保险还是有用的
第三,是作者的一个变化,一个不大的变化,但是足以让人思考。作者自从在莫里老人那里听了几个星期后,本身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却开始突然不喜欢曾经爱看的娱乐八卦周边新闻了,还有一次碰见一大群记者们扛着设备紧张而急迫的奔向以为体育明星,其中一位记者神色慌张的向前拥挤的时候不小心踢了他一脚,这位记者一边继续向前进攻,一遍说着对不起时,他突然产生了很大的厌恶之心,每个人脸上都是写满了争抢,匆忙,不安和惶恐,他感到难受,我觉得作者在这时已经变了,说高雅点,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再高雅点,就是开始享受孤独和寂寞了,这是很难的的,我们在生活着做的很多事都是为了逃避孤独和寂寞的,比如不停的玩游戏,出现习得性无助,用各种无聊没有营养的东西去填充内心空虚,其实一旦停下来,更大的空虚和恐慌就会袭来,所以不敢出来,出现网瘾,各种瘾,大学就这样,所以人们为了规避不安心理,本能地去寻求愉悦,去沉沦。因此我认为,当一个大学生,尤其是河工大的以为学生开始不喜欢呆在宿舍玩游戏,上网,而是喜欢坐在自习室里,并且享受这段时光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我称之为开始享受孤独了,关于孤独和寂寞是参阅了网上一个视频——《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一堂课》,才开始有了这个概念。虽然目前仍然不能做到享受自习室,但是正在努力
没了吧,总结一下主要的三个感悟:我们要尝试更自然更加无拘束的去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时为了追求感情的认同和心情的愉悦而生活的;要学;会享受孤独。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6
打开这本书——《相约星期二》,坚信我它会让你沉醉。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在这人生美丽的余晖中与当年的学生——米奇相约每个周二,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授于他人生的课程。那朴实无华的语言,处处闪烁着思想的智慧;那有些吃力的声音,处处传达着无私的爱意;那时而调侃的话语,处处体现着心灵的坦然。他的勇气,他的幽默,他的耐心和他的坦然,无不让我看到这么一个用心去生活用心去爱的老莫里,给我的心灵留下一片感动与宁静。
在米奇问道他:“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样做?”,莫里是这样回答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能够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齐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爱吃鸭子。剩下的时刻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是的,就这样。就是这样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天,每个健全的人每一天都能够轻易地做到,但大多数的人却不愿意这样做。其实生活很简单,爱也很简单,只要你用心,那么每一天都值得记忆。为家人和朋友做一份午餐,不难。他们不会介意你的厨艺,他们介意的是你有爱他们珍惜他们的心。空闲的时候,累的时候,压力大的时候,看看天空,欣赏一下美丽的大自然,到林中去散散步,不难。大自然有一颗包容的心,用心去体会,你就会发现,那些心中不安的褶皱早已被一阵轻旋的风温柔地抚平。快乐或苦闷的时候,尽情的挥动舞姿,不难。不用在意跳的是否优雅,不用在意是否有人嘲笑,尽管把自己的快乐或不快全随着汗
水发泄出来,跳的筋疲力尽,再美美的睡个觉。难道这还不是完美的一天吗?
正因病情恶化,莫里失去了自理潜质。翻个身,不时的调整他坐着的`姿势,喂他吃一些打碎了的食物,甚至是为他擦屁股,都需要家人为他做。他的手抬但是胸部,他的头不能动弹,他全身的肌肉正一点一点地萎缩。在最后的那段时刻,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这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是一个等待死亡的过程,比直接死亡更为可怕。但你猜他怎样着?他把这视作为一种享受,他享受着像回到了婴儿时期,重新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有人给他洗澡,有人抱他,有人替他擦洗。是的,他就是这样的与众不一样,这样的乐观又这样的带给我心灵一次又一次的震撼。
最后,他选取了在他昏迷后第一次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走了。走的那样地令人心痛,令人无法说出再见。我坚信他是有意这么做的,他不想有凄惨的时刻,不想让人看见他断气的情形从而抹不去这可怕的记忆。他想安宁的离去,就像他安宁地活着。我仍然记得他说的那句话,“只要我们彼此相爱,并把它珍藏在心里,我们即使死了也不会真正的消亡,你创造的爱依然存在着。所有的记忆依然存在着。你仍然活着,活在每一个你触摸过爱抚过的人的心中。”而这门课,还在继续……
在这即将入秋的时节,我读完了这本书,也读懂了一个着实让我敬佩的人。当枫叶开始变得火红,随风盘旋的时候,我会记得,有这么一个人,像火红的枫叶一样,燃尽了自己不朽的生命,也点燃了我虔诚的心。: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7
我不喜欢莫里,尽管他那样的人很难得,如果碰到的话我肯定也会为那样的人所触动、引发各样的情绪,被他的魅力所折服。还好书籍给了“离他很远”这种理所当然的心理距离。他看似完美,因为他正是非常邪恶,他的真诚为目的服务:永生。一个终生的教师,这看起来很感人,我在其中看到的`却是“一个总是试图教化他人的人”,这是很危险的。人必然会受自己的经历所限,也总有与主流追求的价值观相悖的时刻,“沉迷物欲”与“追求情感”并不总是主流,甚至“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幸福的人”也不总是主流。人们在现实里多有掩饰,一个追求精神的人也可能表现出沉迷物欲的样子,说到底用语言将行为道德化分类本就是不合理的,那意味着总有人被否定。
这本书让人不安的也在于此:看似你无法否认的真理,又时常显示出对另一些的压迫。而作为拥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声音必然使另一些声音被淹没,即便另一些声音并不主流,甚至卑劣,那也是人类的情感,并且某个时刻表现出不被主流认可的卑劣的人,并不是那个人的全部,他也不应该因为那样的时刻而被予以一种俯视的同情。举个例子大概是:你觉得嫉妒不好,为了幸福我应该避免将它看得太重。而我理解的是:你觉得嫉妒不好,我也觉得,但为了幸福我不会选择避免与它接触,而是为拥有这份人类的情感而感到一丝甜蜜,不幸是人的一部分,不幸的情感也是,究竟是承认它更容易达到幸福还是否定它更容易,就像“为什么非得追求幸福”一样,如果将语言用于纯粹分类,而与道德分割开来,一切会不会变得更加容易呢?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8
我还没有把整本书读完,因此只能就已经读过的部分写一点感想(在我的书中,莫里正在给米奇教授"爱的永恒"这一课)(那么,如果读完了,你必须还有更深的思考!)
俗话说:人老多情.莫里教授,也到了这个时刻,人一生最辉煌的时刻,他此刻该做的就是站在人生之巅,回忆往昔,俯瞰人世.
此时,他的双眼前所未有的明亮,他看破了世间红尘,看穿了人情冷暖,看透了世态炎凉,他超越了空间与时刻,他的心已经不是他那病恹恹的身躯所能束缚的,他的心也许早已在宇宙的尽头翱翔.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莫里死前14个星期中给米奇讲的话字字珠玉,正因这些都是从死神那一点一滴地抢过来的,他谈到了生命的价值,金钱,权利等等,我比较关心的是生命的价值这一部分.我国从古至今也有不少关于生命的名言,"生命或轻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样的绝句层出不穷.朱子清(朱自清)说的好:我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人死了,不能带走尘世的'任何东西,金钱也就不那么重要了,但人究竟为什么而活却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就我而言,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发奋的做好此刻的事,并且争取做好更多的事,让更多的果实留给后代,我并不一样意别人讲的演好自己的主角,这毕竟有消极的一面,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发奋地做好当前的事却只会安与现状,那么当疾病或者灾难来临时,我们何去何从?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9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成为本书的内容概括。面对这样的概括,你或许不会对这本书产生怎样的兴趣?可是,看一看这本书的目录吧:世界、自怜、遗憾、死亡、恐惧、永恒…看到这些,你还能说它是“简单”的吗?
作者,我们权且叫他米奇吧,在他一如平常人一样忙碌于工作的缝隙中偶然看到了一次电视采访,嘉宾是他的大学老师,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施瓦茨,他才想起毕业时曾与老师有约相见。而此时的莫里已经患了肌萎缩症(ais),一种不治之症,莫名的冲动驱使米奇急切的盼望去看望老师。于是,在此后的每周星期二,米奇都会应老师的要求来上课。十四周后,课程学完了,老师也如流星般消逝了,留下来的却是一本200页的畅销书,名字叫—“相约星期二”。
我们的人生是在不停的奔波当中的,上学、就业、升职、结婚、生子、创业、赚钱,太多的羁绊使我们感到劳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需要,大多数人至死都好不怀疑这一点。但是,莫里教授告诉我们:这不是“需要”,而是“想要”。他说:“拥有越多越好。钱越多越好。财富越多越好。商业行为也是越多越好。越多越好。越多越好。我们反复地对别人这么说——别人又反复地对我们这么说——一遍又一遍,直到人人都认为这是真理。大多数人会受它迷惑而失去自己的判断能力。简单来说,我们总落入‘他人的圈套’”。
所谓我们的需要,却经常是他人的圈套。超出自己能力之外买了lv的皮包,是你的需要还是品牌的圈套?千辛万苦送孩子出国,是你的需要还是西方世界的诱惑?追逐名利,不择手段,是你的需要还是世俗的胁迫?最快乐是人,不是神。只要有可能,你就摘下面具,放松别人,也是放飞自己。
生活是很艰难的,生命中有太多的不能承受,面对它们,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教授给出他的答案:世间病与痛,尽付笑谈中。
“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这就是教授死亡前设想被火化时的话语。最后一堂课,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还有什么问题尽管问。爱徒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的说话了。”恩师说:“到时候,你说,我听。说说你遇到的一切麻烦问题,我已作过提示,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听一听这幽默的对话吧,死亡也可以这样的诗意。
假设生命中只剩下一天,你该如何度过?莫里是这样设想的:“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但也许这就是所谓幸福的本质吧!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中,需要不知足的奋斗,来满足我们多欲的身,更需要知足的享受,来抚平我们焦虑的心。
死亡是黑色的,莫里的心态却是金黄色的,他说:“我感觉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当他们替我擦脸或按摩腿部时,我同样觉得很受用。我会闭上眼睛陶醉在其中。一切都显得习以为常了”……“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死亡带给莫里的不是痛苦,而是安详的“圆寂”。高明的是,莫里不仅可以把悲剧变成喜剧,甚至可以将这一切升华为课程。14堂课的旅程,不就是我们人生的主题吗?
“一个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人生课”。这是写在《相约星期二》封面的一句话,这句话精简但却有内容,引起了我的好奇心。书中讲述的是一个老教授莫里,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后,在生命最后的一段时间里,他与他的学生米奇约定每周星期二上一堂人生课,直到老莫里离开。“课堂上不需要书本,不打分数,也没有成绩,但讨论的题目很多,涉及的爱情、工作、社会、年龄、原谅以及死亡……”老莫里的谈话平和、亲切、幽默,他对他即将死去直言不讳,让人敬佩不已。
如果还有一个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做什么?这是学生在教授临终前几天提的一个问题。教授想来想去,最满意的安排竟然是这样的:“早晨起床,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一次只请一两个,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然后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晚上,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教授说,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莫里最后的'愿望,在我们看来是很容易实现的,我们每天过的不正这样平凡的一天吗?而对莫里来说就是这么平凡的一天却是最完美、最美好的一天。人在健康活着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而奢华的梦,或许是住上小别墅,开上宝马车,或许是世界环游,或许是功成名就……就在我们每天在忙于追梦的时刻,时间已经悄然从身边溜走而自己却浑然不觉。我想莫里教授也不例外,所以在生命垂危的时刻才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美好的每一天。
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衰老和病痛,在衰老和病痛来临时,你可以感叹青春一去不返,但却无法拒绝衰老和病痛。莫里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那么面对这个让我们无法拒绝而又害怕的时刻,我们该怎么办呢?莫里的答案就是:与生活讲和。一个平静而有震撼力的结论。他认为:“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那么,就在自然的怀抱里讲和吧。”他继续说到:“只是当你还健康的时候,你应该发现你现在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力。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在莫里最后的岁月里,他几乎是逼视着自己的肌体如何一部分一部分衰亡的,今天到哪儿,明天到哪儿,这比快速死亡要残酷得多,简直能把人逼疯,这并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然而莫里老人却说:“我的时间已经到头了,自然界对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见它时那样强烈。这就像回到了婴儿期。有人给你洗澡,有人抱你,有人替你擦洗。我们都有过当孩子的经历,它留在了你的大脑深处。对我而言,这只是在重新回忆起儿时的那份乐趣罢了。”莫里就是这样一边乐滋滋地体验死亡,一边与米奇讨论着人生。这本书读第一次时因为好奇,读第二次是因为敬佩和感动。即使读了二次,我知道我还无法体会和理解莫里的境界,但是我从莫里那获得了一个人生理念:只要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完美的一天。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0
第一个星期二,谈论世界
“因为这是失去自理能力的最后界限:得有人替我擦屁股,但我在努力适应它。我会尽力去享受这个过程。”
“享受?”
“是的。不管怎么说,我又要当一回婴儿了。”
“这想法真与众不同。”
“是啊,我现在必须与众不同地去看待人生。要能面对它。我不能去购物,不能料理银行的帐户,不能倒垃圾。但我仍可以坐在这儿注视那些我认为是人生重大的事情。我有时间——也有理由——去那么做。
书评:认真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让太阳照常升起,就是世界的最美好。达芬奇正是把自己的理想展开在正在画着的简单的点线面上,无论别人的绘画如何精彩,如何斑斓,他依然画着不变的蛋,貌似简单的手上事被他一遍一遍地重复,一遍一遍地诠释……不知不觉中扎实的基本功拥握在手,日后蒙娜丽莎的微笑便也水到渠成!做好手上的事,不是头脑简单,而是屏弃了不切实际漫无边际的'空想,将手上的事看成天大的事,将手上的事变成埋藏希望的土壤,孕育志向的宝藏。
第四个星期二,谈论死亡莫瑞说∶“学会死亡,就等于学会生活。”
书评:死亡是必然的,也许今天你们健康,但谁又能肯定死神不会在明天拜访呢?所以时刻准备接收死亡,就像史铁生在《地坛》中所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们最为重要的,想来是在自己有生之年里,尽情去爱别人、关怀别人、去付出、去接受……能面对死亡,就会更加享受生活,而人生也因此而更加灿烂且充满意义!
第十三个星期二,谈论完美的一天
如果你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会怎么做?我问。
“二十四小时?”
二十四小时。
“我想想……早晨起床,进行晨练,吃一顿可口的。有甜面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后去游泳,请朋友们共进午餐,我一次只请一两个,于是我们可以谈他们的家庭,谈他们的问题,谈彼此的友情。
“然后我会去公园散步,看看自然的色彩,看看美丽的小鸟,尽情地享受久违的大自然。
“晚上,我们一起去饭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面食,也可能是鸭子——我喜欢吃鸭子——剩下的时间就用来跳舞。我会跟所有的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个好觉。”
就这些?
“就这些。”
太普通了。毫不奢侈。我听了真有些失望。我猜想他会飞去意大利与总统共进午餐,或去海边,或想方设法去享受奇异。奢侈的生活。几个月躺下来,连脚都无法动弹——他竟然在极普通的一天里找到了那份完美。
书评:面对繁华浮躁,面对纷扰诱惑,我们常常被迷蒙双眼,被冲动搅乱了理智。在历经沧桑看过了繁华,才发现自己心灵的归宿,才发现最朴实的最简单的,才是最美好的生活。生命仅是个转眼瞬即逝的过程,短暂的如苍穹中一个飞快的流星,曾经,不管你握得有多紧,最终都会失去。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好好珍惜曾经和正在拥有的,努力创造和追求即将拥有的。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1
读了阿尔博姆的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我知道这是他的三部作品(另外两部是《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和《一日重生》)中最好的一部。正因其中展现的,是一位智慧老人莫里教授应对死亡时,对生活的种种体会。
或迟或早,人总是会死的。“一旦你学会了怎样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样去活”,人们总是在死亡到来时才去应对,其实,早点思考死亡,也许能够让我们更从容的'应对它,也许能够让生活的过程更有好处。
书中,米奇·阿尔博姆和他的老教授莫里讨论了世界、悔恨、衰老、金钱、婚姻、死亡、宽恕等多个话题,莫里教授深刻的认识,给人以深入内在的启发。
书中多次提到媒体对暴力、诉讼、侵犯等事件的渲染,与莫里教授的世界构成鲜明的对照。其实,媒体中的世界,就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物欲横流以及大多数人浮躁心理的真实反映。
也许,我们能够认真一下思考莫里教授的话语,也许,我们能够过一种稍微不一样的生活。
好书是和作者做心灵的沟通,使自己更好地成长和生活,而不只是增加知识或茶余饭后的谈资。《相约星期二》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2
“人生”两字,人们向来都会谈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感慨,但总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年轻的人,没有老年人那般沧桑沉淀的阅历,年老的人,却又羡慕着青年人那张扬活力的青春。但是有这样一位老者,是那么不同,却又是那么平淡。
莫里老人,是一位社会学博士,年轻时发誓永远快乐的活下去,不幸的是在垂暮之年得了癌症,病魔一直在无情的折磨着他的身体。他的学生米奇偶然得知此事后,在每个星期二他都会去聆听教授讲授的一堂关于人生的课。他们谈论“自怜”、“遗憾”谈论“死亡”、“衰老”,谈论“家庭”、“感情”、“婚姻”,谈论“爱”谈论“原谅”。
“死亡”一直都是人们避之不谈,不愿面对的,莫里老人每天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衰弱甚至感受到死亡,但他并没有恐惧,他希望能够把自己多年来的思考留给更多的人,永远乐观积极的活着。他的课堂并没有那些常见的心灵鸡汤似语言,也没有那些警示后人的话语,更加没有泛泛而谈。莫里老人是用他自己整个人生的思考与见解,用他的幽默,与学生交谈,甚至可以说是在与我交谈,与广大读者交谈。语言平淡幽默却富有哲理,更像是与一位朋友用心交流。在面对死亡,莫里老人并不畏惧,他不甘枯竭而死,他勇敢面对死亡。在一次参加朋友的葬礼上,他为死者听不到那些说的很好的悼词而感到沮丧,老人的家人和朋友们为他举办了一场“活人葬礼”,“葬礼”上老人随着亲朋们一起又哭又笑,但所有的情真意切全都说了出来。老人说过一句话“一但你学会了怎么去死,你也就学会了怎么去活。”只有当自己意识到快要死去时,看待问题与事物的眼光才会大不一样。只有真正面对死亡时,你才会看到生活的真谛。“意识到自己会死,并时刻作好准备。这样做会更有帮助。你活着的时候就会更珍惜生活。”“学会了死,就学会了活。”
面对衰老,许多人都在与它抗争,大多数人都在抱怨时间的无情,岁月的摧残,他们恐惧衰老,对时间与岁月惶恐。但莫里老人却如此坦然,他乐于接受,他冷静地对米奇说“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多么透彻聪明的老人呀,每个人都有年轻的阶段,没有必要去羡慕他人的年轻,都拥有过的东西何必在去留念羡慕。时间带走的是岁月与美貌,留下的却是真心与阅历。“随着年龄的增加,你的阅历也更加丰富。如果你停留在二十二岁的年龄阶段你就永远是二十二岁的那般浅薄。要知道衰老并不就是衰败。接近死亡并不一定是坏事,当你意识到这个事后,它也有十分积极的一面,你会因此而活的更好。”人生无常,岁月催人老,年龄是无法抗争的,唯有好好的享受跟随年龄一路走过来的每一天。
“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然赋予我们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环顾我们周遭,青年人挥霍青春;中年人揽镜自悲;老年人追悔过往……这一切都是在浪费有限的生命而已,我们真正该做的就是用心去感受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所有美好事物,就算衰老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就算病痛已经缠上了你,你都有权力去享受快乐和幸福,而不是诚惶诚恐地度过余生。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爱。“爱是唯一永恒的东西”。“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接受爱”。施爱于人,对每一位富有同情心的人来说都是容易的,接受爱,就是要懂得感恩,而莫里老人的爱是大爱,是强调社会的`爱,“把自己奉献给社区,把自己奉献给能给你目标和意义的创造。”大爱无私,我们也要爱人先爱己,我们要爱在情理之中,要爱的通情达理,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爱,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充满爱的社会。
一位普通的老人,却有这不普通的思考和见解,读起这本书,犹如同莫里教授对话一般,老人希望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上“一个终生的教师”。莫里教授不仅仅是教授学业知识的老师,更是一位心灵的教师。老教授的话语都深深地走进了我的心,让我在浮躁的现世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能够沉淀自己。用心感受每一天,用爱与乐观体味每一件事,那么每一天都将会是美好的。
每个星期二会有一位老人,一个年轻人,和一堂关于人生的课,向你我讲述着那平淡却不平凡的人生。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3
有人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在这本书中的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说出的话又何止只是“善”?莫里在他生命垂危时,继续完成作为教授的最后一课。
如果,你说,这只是一本书,那么就大错特错了,准确的说这又何止是一本书、一堂课。这是莫里教授与心灵的对话,这十四节课又何偿不是对于人生的一番彻底醒悟?他无私的把这些分享给了我们,在他的面前,我们都是人生这门课程的学生!(对!我们都有幸成为这样的`学生!)死亡永远让我们恐惧,当我们知道生命快要结束了的时候,又会做些什么呢?也许此刻我们无从得知。但是显然莫里教授选取的是好好的活下去,带着乐观和笑容继续活下去!
应对他我们是多么的渺小,甚至到此刻还有那么多人拼命想结束这看似毫无好处的生命,这种人是可耻的、无知的,他们从来不会感恩,从来不会学会去爱别人,这种人苟活在世界上又有什么好处?就这样结束了,他们想过家人的感受吗,以为以这种方式结束就能够摆脱一切吗?不,当看到家人悲痛欲绝的时候,你逃得了心灵的谴责吗,应对生命与爱,这一切都太渺小了。
莫里依旧活着,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上着这个关于人生与死亡的大课!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4
"我不想让世界惊慌不安。我要知道发生了什么,接受它,进入一种安宁的心境,然后离去。"《相约星期二》这本书里莫里说的值得珍藏的人生格言有很多,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句。我似乎觉得,莫里教授就在眼前,而自己就是那个听课的学生。
因为他让我看到了一种对人生的泰然,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一些挫折。泰然地面对,无疑是很重要的'。即使,是死亡。没有人能否认死亡的必然性,就像没有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人生莫非也就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终结。面对死亡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接受它".莫里教授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因为衰老和病痛总会来,你为此担惊受怕,却又拒绝不了它,那还会有幸福吗?是的,如果我们不幸福,这无疑是亲手为生命镀上悲色。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人死于非命,甚至不像病症有前因后果。铁锁易解,心狱难释,既然死亡必定回来,何必逃避这样的恐惧却因此遁入自己制造的囹圄?
每一个人,总有一天,都会死去。临死前,也许没有人能够像莫里那么死的有意义,没有人像莫里那么死的无私。我想,所有读过这本书的人,这一生,都会受到莫里的影响。他的泰然,他的纯真,他的思考,他的无畏。
既然生,就生如夏花之绚烂;淡然死,却死若秋叶之静美,莫里用余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永恒的人生课!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15
没人能否认死的必然性,就像没人能否认地球是圆的一样。
AlS一种残酷的绝症,这种病从腿部神经麻痹开始,一点点地向上蔓延,直至使人不能再呼吸时为止——灵魂将眼睁睁地看着躯体一点点死去。当然时间还在继续,地球还在转,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痛苦而有所改变,陷入黑暗的只有你一个。莫里教授不甘就这样枯竭下去直到消亡,他决定勇敢地去面对死亡。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四个星期他与米奇一起探讨人生。他们并没有说多少很深奥的东西,只是生活,很真实,很有意义。(真理其实都是朴实而简单的!)莫里老人在临死前还是幽默风趣,他不会自怜自哀,顶多早上醒来时想起自己的'病流下几滴眼泪,起来后就恢复了活力。书中并没有特别着重地写莫里是怎么可怜,更让人觉得被人照顾很好,如同回到了出生时。像孩子那般被关爱。莫里老人与米奇的课上充满了人间温情,米奇和莫里曾谈轮到轮回转世,莫里说自己想要做一头羚羊,那么优美,那么迅捷。这个想法和他的身体比起来是那么格格不入,但这也是有他喜欢跳舞的因素吧。不过谁又能说真的有轮回呢?
“死和太阳一样不可直视,尽管掉转头不去看他,却还是知道它的存在。”但莫里却能正视他,他们谈论遗憾谈论死亡。人都会死,活着的人惧怕死亡,然而死亡来临时又不会感到痛苦了。在某个夜晚莫名地断了气,会有什么痛?留下的只有亲人的思念。突然觉得莫里教授的活着的葬礼是无比的明智。
【读《相约星期二》有感】相关文章: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04-30
相约星期二的读后感08-08
《相约星期二》读书心得范文07-07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感悟范文07-18
《相约星期二》读后感(锦集15篇)09-26
星期二的祝福语08-23
与相约作文400字4篇07-09
与相约作文600字八篇03-15
与相约作文400字三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