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厢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西厢记》读后感1
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戏剧作家之一。他的杂剧《西厢记》至今仍被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杂剧之一。
《西厢记》聚焦张生、崔莺莺、红娘、老太太形象,围绕“愿天下众生成家”展开故事,表达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最近重读《西厢记》,发现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首先是关于戏剧所揭示的佛教观。整部剧发生在普救寺及其周边。张生和盈盈在普救寺相遇并相爱。普救寺是寺庙,是佛教场所。佛陀讲究清心寡欲,但作者把这段爱情故事设定在普救寺,真的很有意义。此外,这座寺庙的名字也很有趣。普遍救赎是拯救一切众生,帮助人们摆脱苦难。然而,当孙飞虎以职业选手的身份包围圣殿时,我不知道是谁在救谁。为什么在王实甫的作品中,僧俗成了“僧不僧,俗不可耐,女不女,男不男”的形象?据考证,元朝统治者为了麻痹民众的斗志,大力宣扬佛教,僧人和风俗习惯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因此,僧侣和习俗成了统治者的工具。通过这些,王实甫讽刺了当时的“佛教”,间接嘲讽了当时的统治者。可见王实甫的写作动力是讲浪漫动人的爱情故事,不断嘲讽当时的政治。
第二,有老太太的形象。很多评论者认为老太太是小人,她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她食言,食言,是张翠爱情的绊脚石。这些都是反封建伦理的视角。真的有人试着去想那个老太太吗?我觉得老太太很爱她孤独的女儿,是个很慈母的女人。当初老太太说老公先死了,只剩下一个女儿。她一定把所有的爱都献给了盈盈。来到庙里,怕盈盈无聊。我特意请媒人陪小姐去庙里走走,放松一下,很照顾女儿。对张生的态度也是基于他对女儿盈盈的爱。盈盈是郭襄的.女儿。她一直过着张着嘴,伸着衣服的生活。虽然张生的父亲曾是一名官员,但他在50多岁时就英年早逝,他家里的积蓄肯定快用完了。盈盈结婚时还能像以前一样住在家里吗?老太太肯定会客观物质地想起盈盈。逼张生去北京也是为了盈盈。当时,张生作为一名学者没有去北京参加考试。那时候的他,可以说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你想想,哪个妈妈愿意把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一个“什么都不对”的人?说到底,老太太做的都是为了盈盈。如果不是因为爱她,她为什么要这么担心?也许读者会觉得奇怪,老太太最后没有拒绝结婚。她把盈盈嫁给了她的侄子郑恒。这也是爱女儿的表现吗?其实这不能怪老太太。为了迎娶莺莺,郑恒谎称张生在特定时间地点娶了尚书之女,并自称是证人。老太太一方面生气,另一方面也没指望外甥说她什么。所以不能算在老太太身上。
第三,是关于这部剧的喜剧因素。很多人觉得这部剧是喜剧,因为最后是个大团圆的结局。但这部喜剧不同于其他喜剧。通常喜剧除了大团圆结局之外,都是以德报怨,以德报怨,以德报怨。《西厢记》的冲突主要是张翠和老太太之间的冲突,老太太是邪恶的一方。故事的结尾,张翠向老太太屈服,张生去北京参加考试,高中毕业回来和盈盈结婚。老太太没有受到惩罚,反而满足了她“三代不招白女婿”的意愿。也就是说,在这部剧里,善与恶都得到了满足,这与普通喜剧的结局不同。
《西厢记》读后感2
月暗西厢,相思难耐,在王实甫的笔下描绘了一段曲折缠绵的爱情史诗。《西厢记》在中国四大古典戏曲中,早已名声赫赫,然而长久以来大都只耳闻其名,未见其身。想来它的名声早已远远超过书中的内容。今终于有机会一睹其庐山真面目,很难想象薄薄的书页不足百,竟能让人们记住千百年,并且反复吟唱。 戏曲的部分,我是不懂的,在瞻仰这样一本名满天下的古书时,我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闲来无事的读者,品着在封建制度中顽强生长的爱情的甘露。我想,脱去戏曲这件外衣《西厢记》与其他的爱情著作并没有太多的不同,不过是古人一时情闷,无力挣脱现实的缩影罢了。在现在看来,尤其是对现代人来看,这样的爱情故事已经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更多的,我觉得这样的一本书是用来吊唁那一段不复存在的历史,那一种早已化尽烟尘的爱情。
终究,《西厢记》还是披着戏曲这件华丽的外衣,并且在历史的沉淀中愈发美艳夺目,而这最为耀眼的部分,我觉得要属文字部分了。书中处处皆精华,妙语连珠,意境深沉,情思绵长,作者驾驭文字的才华,想来后来人见了无不孜孜称叹。突然觉得我们有些无知,因为生活在自由的新世纪里,就常常借着时代的标签去嘲笑那些古人的迂腐、愚昧,终日无所事,空有满腹诗论,却只为一朝得朝归来,光耀门楣。我们在指责这些人饱食终日的时候还不忘连带戏谑一番这千百年来害了不知多少人的八股、儒书,认为那些死理的书中除了唆人虚废光阴,抢夺功名外,究竟还能做些什么。然而,当人们真正打开历史行进的车轮时,却发现,历史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即便有,但绝不是全部。因为饱读诗书,我们才看到有今日如《西厢记》一般的美文,因为功名难就,贤人们踌躇满志,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这许多的史诗。就如书中的儒生一样,虽是饱读了诗书,却不图功名利禄,只想逍遥乐世,奈何放浪间,遇见美人,为得人心,寄情西厢,以读书为名,最后终为美人远赴求名,只为这状元身份能配得上相国之婿之称,好为写族谱的`时候不至太寒碜。古人有古人的无奈,岂是现在的我们能轻易了解到的。 不止是作者流畅的文笔,书中出现的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冲破思想与时代的束缚所表现出的勇敢。相国之女莺莺虽对书生有倾慕之心,但传统的礼教却让她望而却步,即便是再有了口头的婚约之后,依旧碍于父母之命不敢越雷池一步。
然而,心早已有了归属,又见书生害得相思病,百般不是滋味,在经过了漫长而纠结的内心挣扎后,莺莺终于冲出礼教、父母之命的束缚,投得心上人的怀抱,慰藉相思。幸而文章的结尾是大团圆的结局,为这对在夹缝中生长起来的爱情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时代就那样毫无情面的横亘在那里,要么随波逐流,被时代左右,要么打破它,然后得到自己想要的。西厢房门,月满西楼,料得肠断处,唯有相思泪。
《西厢记》读后感3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不过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爱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爱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不过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曾经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爱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不过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人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爱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生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可以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可以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一生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幸福。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努力着,只是所要之物不同而已。我所理解的爱情应该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己生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起变老。
《西厢记》读后感4
看完剧《西厢记》,很震撼,也很欣赏,因为之前有兴趣听老师讲这个有价值的剧,特别想进一步了解,对它的剧情有个大概的了解。
整部剧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跌宕,却极其丰富生动。王实甫一丝不苟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使女主人公盈盈的性格脱颖而出。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羞耻和矜持,充满了女性的另一种美。
全剧共分四个高潮,崔与张的爱情是贯穿全剧始终的情节发展线索。第二种矛盾是指以崔、张、洪为代表的进步势力与以老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之间的根本矛盾,以及崔、张、洪之间的误解矛盾。这两种矛盾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戏剧冲突,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使情节生动曲折。三个人物是指崔、张和洪,他们处于整个戏剧结构的中心。全剧围绕这三个人物展开,通过情节发展展现他们的`性格,通过人物展开冲突。《西厢记》戏剧节的发展有六个高潮,分别是“庙警”“爱婚”“爱简”“抄红”“爱婚”。全剧既有统一的线索,又有六大转折,使得剧情曲折,感染力强。
在剧中的四个角色中,张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对盈盈的心存疑虑。盈盈,她想
克服了长期封建礼教对他的影响,她不得不避开老太太的耳目,不得不表现出自己的尊严和矜持,所以充满了体贴和尴尬,这些客观因素都困扰着她。在这个过程中,每个角色的心理和性格特征都特别鲜明。
这种语言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如张生的钢琴谚语:
有漂亮的人看到了也不会忘记
一天不见你真是疯了
凤凰飞来飞去,到处寻找燃烧
这个美丽的女人很无助,她渴望抱怨自己的悲伤
你什么时候去见徐希安慰我
我愿意言行一致,携手共进
我不得不飞着死去
它表达了张生对盈盈的迷恋和真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张生和盈盈的短帖同样惊艳:
张生:相思恨加,慢慢得七叶树
快乐又在春天,心在动
这种情况是高不可攀的,而方必须在他遇到的时候服务这个方向
不要对华明消极,流花影
盈盈:等到月亮西翼下迎风门半开
是玉男吹墙而动
它生动地描绘了崔和张的深厚感情,但也包含着这种压抑和无奈
崔章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是通过简单的帖子传递来表达的
对张生“愚蠢中见愚蠢,愚蠢中见真理”形象的描述,
盈盈不仅外表漂亮,而且感情炽热深厚
在这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符合人们的美好愿望!
顾言道:“父母之命,媒人之言”,“门是对的。”
虽然张生的剑落了,他的名声却失败了,他是一个谦虚的学者,他对爱情的追求大胆而勇敢。
而且帅气,充满才华和勇气。
最后,整部剧都是快乐的
张生英雄的名字和盈盈的名字一样。
自古以来,歌颂爱情的诗歌、小说和歌剧比比皆是,有欢乐也有悲伤,尽管大多数都是完美的
结局,但谁能看到它过程中的波澜和波折,包括其中的艰辛和坎坷?也许,只有真相
只有认真经历过,才能体会到酸甜苦辣,爱与恨,相聚与分离,换取来之不易的幸福团圆!
《西厢记》读后感5
“好句有情怜夜月,落花无语怨东风”。这是《西厢记》里的一句名诗。
《西厢记》,元代王实甫作。这部作品实际上来源于唐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唐元稹作)。传奇者,浪漫爱情故事。
元朝是中国剧本创作的一个高峰时期。除了王实甫外,杰出的剧作家还有关汉卿,其代表作《窦娥冤》经久不衰。《西厢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剧之一(其余为《牡丹亭》、《长生殿》和《桃花扇》),剧中张生与崔莺莺的生死恋情历来为人们传颂。
《莺莺传》本是以悲剧收尾,但在王实甫手下,张生(字君瑞)和崔莺莺却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张生出身于上层阶级,父亲是礼部尚书,但因病早逝,从此,家道没落。于是,前往投靠其父亲曾援助的同窗杜確,因为他镇守边疆,掌控十万大军。张生想从那里谋个一官半职。崔莺莺出身其实更优越。父亲是相国,但也在她幼时早逝。一家人只好举家迁移至浦东(今山西省西南永济市蒲州古城)。张生爱游山玩水,所以有一日特地去浦东普救寺游玩。因为有缘,所以那天,崔莺莺及侍女红娘也碰巧去该寺上香(普救寺是崔相国生前主持捐建的),两人邂逅相遇,一见钟情。迫于封建礼教,张生以读书为名,寄居于普救寺的西厢,希冀每天多望崔莺莺一眼。后来,当地的`地头蛇孙飞虎得知崔莺莺貌若天仙后,欲用其五万大军趁崔家上香的机会去普救寺“抢劫”。无奈,崔夫人提出解围者嫁其女的说法。值此危难之际,张生接下这一“光荣的任务”。他派一和尚送信给杜確,最终在他的帮助下,压退了孙飞虎。但是,“却道妇人心易变”,崔夫人瞧不起张生,嫌弃他无名无财,便生出返悔之心,因为有损名门。可是,在爱情面前,谁又阻止得了丘比特的情箭呢?“崔莺莺夜听琴”,两人在红娘的帮助下成就“好事”。莺莺的坚定,普救寺方丈的劝说,大将军杜確的无形“胁迫”,都迫使崔夫人最终做出了让步。她以“金榜题名”来回复张生。苍天有情,张生果真中了状元。一切本已入彀中,谁又想半路杀出个“郑常发”。崔家与郑家定下过娃娃亲。此刻,他想与崔莺莺完婚。得知事情真相后,他诽谤张生,说他已经在外娶婚。崔家误信为真,便想让崔郑二人完婚。千钧一发之际,张生赶了回来。真相揭晓,郑常发自杀。张生与崔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表达了当时一些先进知识分子意识中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反抗,以及对美好爱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时至今日,这一古老的爱情传奇仍被人们传颂,因为,它折服过许多青年男女的心。
合上书本,潸然泪欲下。想人生最苦离别!可怜见千里关山,犹自跋涉!崔张二人可是深有体会。张生上京赶考,崔莺莺茶不思饭不想;而张生也有过“草桥一梦”。心灵相通,情何以再言?只想说一句:真爱永恒。“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倘若现实的话,崔张二人将实现这一古老而虚幻的爱情传奇。
回想,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文学”已没有以前那么兴盛、繁荣,正逐步走向平庸,特别是那些真正具有意义、价值的文学作品已屈指可数。那就多从古代汲取营养吧,本人拙见,《西厢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西厢记》读后感6
《西厢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古典爱情戏曲之一,为元代王实甫所作。先讲讲大致故事:张生对前相国小姐崔莺莺一见钟情,恰遇良机,致书信求援击退强寇,救崔氏一家于水火。得婚约,然敌退后崔夫人毁约,竟使张生莺莺以兄妹相交。张生郁郁寡欢,幸得红娘相助,与莺莺互通书信,制造巧遇,终使莺莺动心。又经跳东墙乌龙,莺莺一封书信至,终成好事。崔夫人怒不可遏,却只能允了。张生进京赶考,莺莺长亭送别。中状元,张生会见夫人,对质郑恒,一家共团圆。故事是圆满结局,皆大欢喜。
且就故事情节来看,一波三折。张生追求莺莺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若非得红娘助力,很有可能“折戟”。而夫人的阻挠,莺莺的“变脸”,郑恒的污蔑,一切都使这情节变得曲折动人。
从角色塑造来说,在挣脱礼教束缚的相国小姐崔莺莺,耽于爱情的痴心书生张珙,封建女性代表崔夫人和活泼可爱的婢女红娘中,我最喜爱的还是红娘。红娘在书中虽不是主角,但却是各个人物之间联系的交集。红娘是莺莺的贴身婢女,是张生追求莺莺的谋士,是崔夫人派来监视莺莺的探子。可以说,红娘联系了各个人物。而在红娘身上,作者赋予了更多心血。红娘善良可爱,活泼机灵。在她身上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她是美好的化身。不似莺莺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似张生沉溺于情色忘却功名,不似崔夫人毁约失信,红娘在书中只是坚守自己的正义,做自己认为的正确的事。以卑微身份顶嘴崔夫人,帮助张生追求莺莺,成就莺莺张生姻缘,促进作者要表达的爱情喜剧主题达成,红娘拥有超越那个强调身份等级的封建时代的个人魅力。
我认为从爱情角度来看,《西厢记》讲述的是勇敢冲破封建束缚,追求纯粹美好的爱情的故事。特别是对于古代女性,这种举动更是难得。张生追求莺莺情感火热灼人,而莺莺回应张生更显珍贵。作为相府小姐,莺莺是知礼节的,矜持的大家闺秀,在崔母的阻挠下,她该是与张生一刀两断。然而她却听从了本心,在对张生有意后,经过一番挣扎,最终还是被病弱张生的炽热的情感俘获,主动送书信,成就好事。这是离经叛道之举,在当时可称为“不守妇道”,也背离了崔夫人的'教育,但莺莺还是做了,为了纯洁的爱情。作者表达了那个压迫的时代人们心中的属于人的真实合理的欲望,对挣脱封建礼教不合理束缚的渴望,对自然爱情的追求的欲望。相国小姐与穷酸书生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王实甫也为这段爱情写下了完美的结局。“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就语言来说,我真感叹于王实甫的文才。且不说化用诗句,就是其本身的韵脚便押韵的好。且看:“人间看波,玉容深锁绣帏中,怕有人搬弄。想嫦娥,西没东生谁与共?怨天公,裴航不作游仙梦。这云似我罗帏数重,只恐怕嫦娥心动,因此上围住广寒宫。”波、中、弄、共、公、重、动、宫,呈ong叠韵,读来音韵极强,显得活泼有趣。书中语言有典雅的诗句,也有偏向口语化的用词,实集大成。且不说各种曲牌名,单是书中随手拈来的典故便极具文采。听说《西厢记》最完整的注本的注释有20xx处,也是难怪。
《西厢记》读后感7
《西厢记》的情节如今看来但是才子佳人,终成眷属。若非王实甫文才出众,人物刻画细腻入微,跃然纸上,此类题材极易沦为浓词艳曲,附庸风雅之流。中国人的情感历来含蓄隐忍,决不可能如希腊艺术中“我欲火中烧,如痴如狂”那般纵情恣意。在正统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代,一曲西厢唱醒了多少对真挚感情的强烈渴望。提及《西厢记》,必不可不提《莺莺传》。一个团圆美满,一个始乱终弃。虽则人人期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但毕竟《莺莺传》的结局更趋于真实。
《西厢记》的大团圆是中国文人永远的才子佳人梦,它存在于童年时代泛黄的小人书里,在爷爷随口哼唱的古戏里,在敲锣打鼓,纷纷嚷嚷的闹剧里,却偏偏不在多情才子的薄情浅意里。张生是否为元稹,莺莺是否为其“以前沧海难为水”的有情人,我自无暇追问。只是中国文人惯以多情自居,在感情面前信誓旦旦,激情荡漾,而最终在世俗盛名之下大多但是是当年的风流韵事化做如今的浅斟低唱。想那“情切切,意绵绵”,想那“别后相思隔烟水”,想那高楼红袖,碧玉红笺,都果然如过眼云烟,浮华似梦。
而我总以为,只要以前有情,不论多久多远,总能在记忆中存留一抹,或深或浅,或不甘或释然,或念念不忘,或故作烟消云散,某时某地恍惚追忆,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已。《莺莺传》中张生一句“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可怜的感情贬为淫邪妖魔。而莺莺一纸断肠书哭尽多少绝别之痛“自去秋已来,常忽忽如有所失,于喧哗之下,或勉为语笑,闲宵自处,无不泪零。乃至梦寝之间,亦多感咽……临纸呜咽,情不能申。千万珍重!珍重千万!”人生难得真性情,情切至此,痛断前缘也要清清楚楚,两不相欠。
转念思之,多情薄意自然不能完全责备才子文人。中国传统观念中男儿志在四方,心怀天下。儿女情长但是是人生一时的华筵。女生只是古代文人墨客失意之时的寄托,感情并非两个平等个体性命的互补,而是人生一时之需。
于是,杜牧自然能够青楼薄幸,元稹自可遗忘当年深情。课上老先生提及古今中外文人情事,众人莫不失笑,心里却是莫名的悲凉。世人除少数大善大恶者外,谁比谁又能善良多少,卑劣多少?又有几个人能够如沈从文那样骄傲地说“我这生命中,行过许多路,走过许多桥,看过许多云,喝过许多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世事多变故,芸芸众生又惧怕孤苦,有人用名利填满生活,花花世界,游走一场便已洋洋自得。而有人必要心有所求,爱其所爱才能感觉愉悦。望遍红尘,人人都可怜地追寻着,发奋着,只是所要之物不一样而已。我所明白的感情就应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彼此明了对方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却就是那样无法分离,心里的包容和呵护是给属于自我性命的一个人。简简单单,嬉笑怒骂,朝朝暮暮,油盐酱醋。“早晨醒来,亲吻枕边爱人的脸。推开窗户,看到树叶上闪烁的阳光。这是生,再无其他”。在这个纷乱肮脏的世界里,有一个你爱的人,为他(她)甘心历尽所有生计之苦,就这样晃晃悠悠,一齐变老。